close

當今世界能源需求不斷攀升,核能作為清潔能源,是應對能源危機的重要手段之一。鈾是核能發展必不可少的元素,而我國是一個貧鈾國家,這使得鈾資源的開發充滿挑戰。

海水中鈾的蘊藏量超過了40億噸,相當於陸地鈾礦儲量的一千倍,從海水中有效提取鈾將助力我國核工程領域長久發展。然而由於海水中的鈾濃度相對較低(~3.3 ppb),因此,開發出選擇性好、吸附容量高、可重複使用的海水提鈾吸附劑尤為重要,也是這一領域的重要挑戰。

固有微孔聚合物因其高比表面積與豐富的吸附位點在吸附領域具有廣闊前景,然而微孔內較高的傳質阻力常常會導致離子擴散受阻,表現出的吸附性能不盡如人意。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分形結構,如動物血管、植物導管等。這些分形結構可以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在最大程度上實現物質交換與傳遞。受此啟發,通過將分級多孔結構引入吸附劑內部,可以有效解決離子在三維無序的微孔內擴散受阻的問題。

中科院理化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學中心聞利平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於固有微孔聚合物的仿生分級多孔吸附膜。其中逐級遞減的孔徑結構允許鈾酰離子在膜內快速擴散,進而充分利用微孔內豐富的吸附位點。測試表明該分級多孔膜可以將吸附容量提升至原來的20倍。此外,該膜也在天然海水中進行了為期四周的吸附測試,結果顯示其吸附容量達到了9.03mg/g,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項工作提出的微結構設計方案可以同時推廣到一大類微孔聚合物吸附劑設計中,以實現核能原料的可持續提供。

聞利平及其團隊成員一直致力於仿生微納孔材料的製備及應用探索。通過研究和設計各種仿生微納孔材料,揭示孔道內物質運輸的規律,從而調控微孔材料內部物質傳輸性能,使其適用於海洋滲透能轉化、離子篩分與富集等相關領域。
圖1.海水提鈾仿生分級多孔膜設計示意圖
該研究以「Bioinspired Hierarchical Porous Membrane for Efficient Uranium Extraction from Seawater」為題發表於Nature Sustainability,為海水提鈾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論文的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博士生楊林森。上述工作得到了理化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學中心江雷院士的悉心指導。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大力支持。
論文信息:
Yang, L., Xiao, H., Qian, Y. et al. Bioinspired hierarchical porous membrane for efficient uranium extraction from seawater.Nat.Sustain.(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1-00792-6

來源:理化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