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設計師的成長過程中,充滿着各種各樣的嘗試,從學習到工作,從設計小白到工作室主理人……經驗不分成功或失敗,都是設計師成長過程中的珍貴養分。而每個不同背景、不同領域、不同發展方向的設計師的故事均不相同,於是,不一樣的作品、不一樣的工作方法、不一樣的設計理念,共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設計生態。

《設計師圖鑑--關於設計師的創作、職業、經營與成長》是《Design360°》雜誌團隊首本自主策劃、編輯的中文出版物,源自Design360° 微信公眾號的每周固定欄目--「圓周一度」。本書編錄了該線上欄目的34位設計師的內容,重新整理採訪內容並更新作品,讓讀者得以了解每個設計師不同的成長故事與創作特色。

點擊圖片前往購買👇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細節圖

本篇中,Design360° 將為大家逐一介紹本書中包含的34位圓周一度受訪設計師,在回顧34期圓周一度既精彩又有深度的內容的同時,帶大家感受「34位設計者,34種設計人生」。


退化建築2016年成立於福建廈門,是一家致力於提供「建築 Architecture、藝術 Art、廣告創意 Advertisement」綜合方案的「3A」公司。退化建築並不是一個傳統的建築工作室,三名主創成員分別是建築師湯建松、藝術策展人王琦、平面設計師和視覺指導楊鹿童,他們分別在各自的領域深耕多年。


退化建築嘗試將建築與不同媒介對接,希望用設計思維和藝術生產的方式,在不同環境中肇事。跳脫於傳統的設計工作室模式,帶着一種與現實稍有疏離和後退的冷靜思考與獨特幽默感,退化建築在成立三年間完成了數個沒有甲方的項目。

退化花園

←左滑查看更多



童亦畢業於湖南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修產品設計,最終卻選擇了成為一名平面設計師。他從2008年進入王序設計,到2015年卸下702 design設計公司合伙人一職,之後在杭州創立了個人工作室Quinsay Design。


將打磨產品零件的精細應用於字體設計創作;用水晶書立凝練時間、歷史與文學;把掛曆解構重塑,賦予軟裝、逗貓等多重功能.……童亦的創作從不受限於固定的設計思維和風格。對童亦來說,無論平面設計還是產品設計並沒有太大不同,都是通過工作來思考和對事物進行理解。不同領域的設計經歷更多時候像一種測試——測試不同背景下生成的工作成果能否經歷時間的磨礪,而後以一種物理狀態或某種持續的感染力繼續留存於世。

「大卜戈」導視設計

←左滑查看更多

格黑字體

←左滑查看更多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富饒、荒誕的島國,名為『肥沃島』,上面住着一群離奇、怪誕不經的生物和不明狂熱體。雖然島上動物兇猛、島民乖戾,卻秩序井然,而統治這個島國的是一隻發胖的狗『FEVER DOG』。」

來自上海的設計師、插畫師Polly Zheng創造了這隻既賤又酷的「FEVER DOG」狗形象,一畫就是5年。FEVER DOG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一個以輸出原創插畫、漫畫、圖形、圖像為主的獨立藝術品牌,同時也是一個自主出版平台。FEVER DOG專注於自主出版物、絲網版畫、獨立漫畫等藝術領域的創作和實驗。肥沃島則是FEVER DOG獨立藝術品牌下的線下實體店鋪概念空間的嘗試。

肥沃島上的百變狗子們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發燒狗玩具製造廠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穿梭於中西方生活、學習與交流是現在不少設計師的常態,林濤便是這其中一員。他在14歲時隨家人從成都移居奧地利維也納,並在當地學習生活了十餘年。在歐洲生活和打工實習之餘,他從商科轉向學習設計,在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視覺傳達專業學習,師從瑞士設計師Jonas Voegeli,並於2014年碩士畢業。


回國後,林濤先在孫浚良設計工作室從事過設計工作,其後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獨立設計工作室Tao Graphic Design,並聯合朋友創立了Doublehood Design Agency(別稱「搭把伙」),專注於字體排印設計、編輯設計和視覺識別設計類項目。在工作室項目以外,林濤還活躍在設計教育培訓領域,幫助不同背景的學生申請西方的設計院校。

Basdban咖啡館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為「Stay home, Stay Safe」活動製作的海報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大概是許多設計師的心之所向。自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設計師李習斌就開始嘗試創立自己的獨立設計師品牌。2009年,他與姚治共同創立了大田作物設計事務所,從做品牌轉向接平面與空間設計項目,從各種各樣的甲方身上汲取經驗,了解和掌握市場規律。這樣一個結合品牌、空間、產品的多元設計工作室,服務過多領域的客戶,亦多次獲得東京TDC等國際獎項。


經過近10年的沉澱與積累,李習斌與團隊在2018年再次推出自己的設計師品牌「超級植物公司」。出於對植物的原始好感,他們將植物進行極具設計感與幽默感的包裝,打造出了多款與眾不同的「設計師單品」。如今,超級植物在淘寶上已經是一家有着20萬粉絲的三皇冠淘寶店,成為走進年輕人圈層的「網紅」店。

仁者樂山

2020 東京TDC獲獎作品

超級植物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本科畢業於西安理工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張爍在08年進入一家民營建築設計院就職。五年後,張爍離開了建築師的工作,又陸續嘗試了新媒體藝術、策展等各種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在2015年,他於深圳成立了平面設計工作室SURE Design,專注於企業品牌、標識導視、展覽等業務,所服務的客戶包括深圳雙年展、北京設計周、各地政府和房地產商。


在從事建築工作的時候,張爍已經在不斷積累平面設計的實踐經驗,他曾在一年內承接過十多個平面設計項目,這對於建築設計師來說並不常見。張爍的跨界轉行經歷對他本人而言,或許是他經年積累的一個必然結果,但放在更大的社會語境去討論的時候,這並不是普遍使用或可被輕易複製的路徑。而他在規劃與建築專業的學習實踐以及多領域的從業經驗,也映射在之後SURE Design的項目當中——不少設計創作的最終呈現都有着空間與平面元素交融的特點。

玉田村導視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百年國漫大展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隨着藝術書展在北京、上海、杭州、香港等地不斷冒出,更加多元、實驗和創新的藝術家書、獨立雜誌、zine等自主出版物正豐富着表達的可能性。在這當中,名為da大 in print的實驗性出版項目,以其在內容策劃、編輯排版、裝幀設計方面冷靜又搶眼的勢頭,活躍在亞洲和歐洲的獨立書店、展覽空間中。


da大 in print項目背後的兩位創始人分別是設計師Maxim Cormier和范雪晨,他們自2013年起就以ori.studio為名進行着設計實踐活動。直到在2018年自主發起實驗性出版項目,他們開始更廣泛地與設計師和藝術家合作,通過手工裝幀的印刷出版物創建跨學科的對話環境,嘗試以別樣的工作方法為內容引入多種可能性。合作對象包括Na Kim、高田唯、Joost Grootens等知名設計師,也涵蓋田中崇嗣、中村龍治、蓮沼執太、伊丹豪、東地雄一郎等獨立藝術家。

ori.studio的出版物和展覽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n-site》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在2017年創立不亦樂乎工作室,看似是楊華樂在回到福州而又未能找到心儀的工作時,一個「迫不得已」的決定。經過三年的發展與成長,這個像是隨意成型的工作室漸漸擴展為一個由一半95後、一半90前組成的,平均年齡18虛歲的5人團隊,包攬了從平面設計、動效總監、商務AE,到咖啡師、廚師長、園藝師等多個角色。


團隊中的這種年輕活力,也在無形中滲透融合在項目之中。工作室曾服務過F-I-L設計師集合品牌買手店、MCR®微焙咖啡工廠、侍物府文玩收藏品牌集合店、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等多個不同領域、各具風格特色。而不亦樂乎就如它的名字所寓,以一種大膽瀟灑、敢於冒險的態度,在包容理解的前提下對各個項目進行解析重構,創造出既融合品牌特性與福州本土文化,又不失年輕與活力的設計作品。

「有福自遠方來」設計項目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福州F-I-L設計師集合品牌買手店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全球化背景下,不少擁有國際視野的年輕設計師熱衷於將小眾審美應用於大眾市場,在商業和趣味之間尋找平衡。設計師竇譽笙在香港、多倫多和北京分別生活了十年,有着錯綜複雜的身份認同感,以及對邊界認知的模糊和標籤的無視,這些都影響着他對設計的理解;而北京開放又嚴肅的文化環境、各行業的個性人物和大城市的可能性,又讓他找到自己在這裡發聲和生活的意義。


竇譽笙曾在奧美廣告和北京的佐維視覺擔任藝術總監,在自主策展、設計和出版方面的經歷,以及在生活方式和時尚領域的工作經驗,引導了他在2015年創立北京設計工作室Meat Studio,希望探討社會裡相對小眾甚至是邊緣的文化,與主流或商業社會接軌的可能性。

北平機器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胖妹面莊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來自杭州的非白工作室自2011年成立以來,獲得過東京TDC提名獎、紐約TDC等重要獎項,也曾被英國泰特美術館圖書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等館藏,但非白工作室並非只專注於商業輸出,主理人虞瓊潔還圍繞平面設計自主策劃了一系列有組織性的學習、分享和討論活動,在創造良好交流環境的同時,也在通過學術探索拓寬着自身成長的維度。


非白工作室將工作室內的一個小空間作為公共空間,能隨時切換身份為展廳、公共閱覽室、交流場所等,定義為「Transtage」。2015年工作室開啟了名為「白說」的分享平台Transtalk,圍繞「書籍」這個大命題,不定期邀請設計師、策展人、編輯、出版社等不同領域的嘉賓來做分享。而後虞瓊潔又加入了由9位設計師組成的「學習組」,和設計師好友一同持續在學術上深入鑽研,並在學習中觸發着對實驗性設計的好奇和探索。在2017年,虞瓊潔在工作室內部設立了一個新的字體實驗項目Transtype,通過這個實驗項目專注於研究和探索網格和字體之間關係的可能性。

Transtype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字體遊戲場TRANSTYPEPLAYGROUND」展覽海報系列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1991年,LAVA熔岩設計工作室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21年後,LAVA的設計師森林(Céline)來到中國,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了一次工作坊後,當即愛上了中國的「混沌」和「生機」。在成功說服阿姆斯特丹總部的主理人後,森林成立了LAVA北京。直至今日,LAVA北京已在中國運營7年。LAVA北京的設計師一直保持一半來自中國、一半來自世界各地的平衡結構,工作室目前共有1位俄羅斯人、2位中國人、2位荷蘭人和1位華裔美國人。成員們也因此會以更包容的態度去了解和介紹不同文化的差異。


立足於這一具有跨文化與多元特性的背景,LAVA北京曾與多國大使館合作,參與了北京國際設計周、中法文化之春、法語活動節、澳大利亞文學周、瑞士文化活動日曆等推動各國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項目的視覺設計。在LAVA北京的作品中,現代簡潔的設計風格與特定文化元素相融合,呈現出各具特色的人文質感。

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海報與視覺應用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芝麻開門》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從一開始邊錯邊哭邊工作,到成為擁有獨立設計思維和判斷能力的藝術指導,再到創立自己的設計公司,80後女性設計師侯穎花了十年。侯穎於2006年畢業後便進入wx-design廣州工作,並在2009年於北京創立wx-design分公司。工作多年後,她又重返校園,在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獲得中央美術學院和耶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並在畢業回國當年就創立了INWA Design 因未設計。


多年的跨專業項目經驗和重返學校後收穫的國際設計視野,加上每位成員具備的多技能面向,令INWA Design 因未設計團隊的設計項目包括許多跨學科、跨文化的多元類型工作,作品涉及視覺傳達、展覽、產品、新媒體交互、設計實驗產品等。

濟寧市美術館導視系統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方正字載中華」展覽主題視頻和空間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童亦畢業於湖南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修產品設計,最終卻選擇了成為一名平面設計師。他從2008年進入王序設計,到2015年卸下702 design設計公司合伙人一職,之後在杭州創立了個人工作室Quinsay Design。


將打磨產品零件的精細應用於字體設計創作;用水晶書立凝練時間、歷史與文學;把掛曆解構重塑,賦予軟裝、逗貓等多重功能.……童亦的創作從不受限於固定的設計思維和風格。對童亦來說,無論平面設計還是產品設計並沒有太大不同,都是通過工作來思考和對事物進行理解。不同領域的設計經歷更多時候像一種測試——測試不同背景下生成的工作成果能否經歷時間的磨礪,而後以一種物理狀態或某種持續的感染力繼續留存於世。

自然夢想家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鼠年限定版蘋果包裝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穿越火線》《金陵小巷人物誌》《嘔吐袋之歌》《烏鴉》......自2006年進入書籍設計行業至今,周偉偉所設計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讓人眼前一亮,獲得了英國D&AD和紐約ADC等多個國際獎項,也曾13次入選中國「最美的書」。在這些書籍的設計中,能看到他對於紙張選材和質感、油墨印刷,甚至是文字段落等各種細節的關注,以及對內文故事、概念、框架的融通理解。


其實剛畢業時,周偉偉原是在卡通插畫領域工作,一段時間後由於更偏愛設計,便轉行進入了瀚清堂。當時的他並不了解何為書籍設計,就在與前輩、同門的交流探討中,慢慢積累着自己做書的經驗。通過這樣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實踐積累,他在書籍設計上的理解和能力逐步加深增長,並於2016年成立了tenmilliontimes設計工作室,在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中繼續着書籍的設計探索。

《嘔吐袋之歌》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烏鴉》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在獨立設計工作室場景較為豐富的北京,有一家並非誕生於「一起成立工作室吧」這樣主觀想法的工作室,這家名為cheeer STUDIO的工作室創立於2017年,由兩個來自南方的年輕人主理,工作涉獵企業形象識別、產品包裝、印刷裝幀、多媒體交互等視覺領域,其吸睛絢麗且富有活力的表達方式獲得了許多希望品牌年輕化的喜愛。


cheeer STUDIO的兩位主理人Mia Liu和顏耀銘相識於在廈門讀大學期間,他們是視覺傳達專業的同班同學。2010年畢業後各自工作和出國讀研後,他們不約而同來到了北京工作,分別投身於科技類公司和佐維設計工作室,再後來又在劉治治與廣煜早期成立的工作室吐毛球以及後來的ABCD工作室以同事身份重新相遇。工作幾年後,轉變為自由職業者的兩個老同學和前同事因為一個共同合作的獨立項目,在北京以獨立工作室形態確立了自己的一方之地。

空腹研究所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天真藍LAB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廣州天河區的中心商圈地帶的六運小區,是一個人流量極大、有大量高端消費需求的半開放式住宅區,許多小酒吧和服裝店都喜歡將店開在這裡。2020年7月,靜謐的六運五街有一家新門店的燈牌光默默亮了起來。這是一間名為「更地(RESERVE LAND)」的設計圖書室,由一名設計師將工作室的一半改造成現在的公共閱讀空間。在以食為天著稱的廣州,這家並非書店也非圖書館的收費閱讀空間以獨立且新穎的姿態存在着,在這個鬧中帶靜的街區吸引着一群真正的設計愛好者們尋來探店。


圖書室的主理人名為徐偉鑫,稱呼自己為「雜誌人」 、在鄉村田野中長大的設計師。在《周末畫報》工作多年後,終於決定嘗試新的工作方式,在2018年創建了自己的工作室「A ONE AND A TWO DESIGN工作室」,以「幫助客戶整理編輯思路、定義概念,然後用設計語言解決問題,服務於一系列文化類及商業客戶。

更地設計圖書室以及A ONE AND A TWO DESIGN工作室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更地設計圖書室展覽海報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2003年從清華美院書籍裝幀專業畢業,馬仕睿在兩年後成立了typo_d 打錯設計工作室。在此後的十多年間,他和團隊將心力傾注於公眾出版領域,為《知日》《浮城述夢人》《古寺巡禮》等雜誌和書籍進行封面和裝幀設計,近年來憑藉《京都歷史事件薄》《小偵探》等作品在中國最美的書、全國書籍設計展等賽事中獲得獎項。


雖從事面向大眾市場的設計工作,馬仕睿卻一直努力嘗試「反市場」的設計風格,例如將圖片、文字等各種元素穿插放置,最終呈現出不符合常規閱讀習慣和一般意義上的「審美」的視覺效果,比如他為硬糖少女3030和火箭少女設計的LOGO均引起了大眾熱議。但於他而言,「大眾」就是多數人的選擇結果,而大眾本身就是由個體組成,都絕對地擁有質疑和不喜的權力。但即便如此,也不應「以大眾作為『受眾』這種思維去評判設計的工作。」

硬糖少女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知日》日本版(潮出版社)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在倫敦,有一家成立十年的設計工作室Twelve,其創始人是兩位曾經一同在倫敦求學的中國人——史源和Rex Chen。這家以倫敦為總部並在上海設有分部的工作室,同時為英國和中國的文化和商業客戶提供服務,十年下來,他們在平面和數字設計領域積累了深厚的實踐和思考。


Twelve工作室的項目中,網站設計和開發占據很重要的一部分。多年來,他們深耕於此領域,為藝術、商業和公共領域的複雜問題開發可視化和交互式的解決方法。從復古風格的藝術品交易畫廊網站,到為創意餐飲店打造的像素畫網站,亦或是以文獻和展示功能為側重的文化機構網頁,都讓人很難不注意到這家工作室在網頁設計領域的巧思和功力。

BAO 網站, BAO,2016–2020

Tabula Rasa Vista 網站,Tasula Rasa畫廊,2020



日本富山國際海報三年展、美國《Graphis》、玻利維亞國際海報雙年展、香港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GDC設計獎,台灣金點設計獎...從大學時期開始設計海報至今13年間,趙超在海內外多個國際設計比賽中,獲得了100多個獎項。而他的作品也受邀在韓·中·日藝術海報邀請展、波蘭100周年字體邀請展等多個展覽中展出。


在趙超的作品中常能看到樹木、鳥獸、藍天、海水等自然元素,雖然他並不會寫書法,但也會將書法等中國傳統文化意象融入創作。趙超覺得,重要的是在創作時不對手法和技術多做限定,基於當時的感覺和靈感,去尋找詮釋概念最佳的手法。對於趙超而言,海報是他表達想法的一個重要的媒介,是他內心對人、事、物的思考和看法的一種視覺呈現方式,更是他設計生涯的起源。

《和仕紙製品》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No deforesting and Protect animals》(GDC19 Awards獲獎作品)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1990年出生的澳門設計師洪家樂除了於2018年創辦個人工作室LOKSOPHY DESIGN之外,他還有多個與行業聯繫緊密的職位抬頭,比如澳門設計師協會侯任理事長、澳門設計大獎籌委會主席、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兼職教師,以及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客席講師等。


2019年,澳門設計雙年展轉變為澳門設計大獎,便是在洪家樂加入策劃團隊後帶來的改變。在澳門這個小城,他努力嘗試通過多重身份推動設計在社會的影響力,希望透過商業、教育、協會向全球輸出澳門設計。對於這些職位背後意義和責任的認知並非一日促成,大學時期在各個設計師工作室實習、研究生前往英國留學,再加上回國後在美高梅品牌策劃部擔任資深平面設計師的經歷,都讓他對設計的理解不止停留於視覺,而是以品牌和社會影響力的角度去思考。

FEEEEL MACAU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MACAU DESIGN AWARD 2019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北京胡同里有一家名為「297」的設計工作室,名字是由創始人李見見的貓咪Dayday在兩張鋪了貓糧、寫着「297」和「210」的兩張紙中選出來的(297是A3和A4的共有邊長)。2017年,他們以「297」這個名字為工作室登記,從一群自發聚集在一起做設計的年輕人,正式轉變為一個獨立設計工作室。


「直接粗暴」是李見見形容自己的設計方法時用到的描述,從他們自主創造的一系列用色活潑、視覺搶眼的設計產品中,便可看出設計師的特立獨行的巧思與趣味取向。不過,在他們的種種直線思維的背後,其實還包含着一份試圖與使用者建立情感聯繫的真切願望和自由創想。

西番梨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上海藝術博覽會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皂月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在創立民藝文創品牌慢物質,推出黑白月光中秋禮盒、筆墨方文房產品、錫木作系列、「財源滾滾」年畫滾印產品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產品前,曾令波在平面設計行業鑽研打拼了10年的時間。出身於匠人之家,他的父親是位在老家享有盛譽的老木匠,而後隨着工業時代的大潮流改行做了鐵匠。少年時期給父親做助手,在釘釘打打、動手改造的生活中成長的經歷,也給曾令波從平面設計師轉型為民藝文創產品製作人奠定了基礎。


初入行之時,他和每一位踏實努力的設計師一樣,懷着對創造的熱情和對未來的憧憬,通過不斷的接單、提案、設計磨練自己的技巧能力。然而時代在改變,設計行業也不例外。2012年,曾令波開始停下腳步,反思過往從業經歷,重新聚焦目標,去探尋自己應該做出的改變。最終他決定回到傳統民間手藝的原點,結合創意設計理念,打造全新的民藝文創品牌,至今已堅持將近10年。

慢物質2021中秋禮「白月光」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年畫復活計劃 財源滾滾系列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為喜歡的音樂人和樂隊做設計是許多音樂發燒友設計師的理想之一,品冠、劉惜君、毛不易、海龜先生、李霄雲、傻子與白痴、丁可...這些華語音樂人的專輯通通出自設計師趙宏韜及其團隊之手。這些合作的發生並非偶然,實際上,趙宏韜是一位深入跟過唱片工業體系多年的設計師。


趙宏韜又名AnnSey,自2008開始在北京工作和工作,曾在設計工作室、娛樂公司、電視節目《快樂女聲》、創意時尚雜誌《新視線》、阿里音樂品牌視覺部都擔任過設計師,負責過許多現場舞台視覺和旗下藝人的唱片設計。曾有媒體形容對PM Design工作室的設計能綜合體現時尚感和商業感,不純粹是用字體圖形的平面語言表現,這些都與這位創始人的經歷息息相關。

阿肆《我愚蠢的理想主義》,攝影:張笛Bamboo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旅行團樂隊《感+》:藝術指導:Annsey Zhao;平面設計:Annsey Zhao/Dreamer Tan;插畫:賢二/Dreamer Tan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在上海有一家「工作方式老派,想法挺不正經」的年輕工作室——大氣設計。成立於2017年,大氣設計常以設計事務所兼創作者的狀態活躍在文化藝術領域。與他們合作的客戶大部分為策展人、畫廊、藝術機構或獨立出版物。


創始人賀榮凱形容,他們通常會帶着一種科研式的較真精神做設計。從合作項目中可以看到他們從形式、功能、概念方面進行過全方位思考,避免將對事物進行討論的可能圈進局限中。另一些時候,他們也會兼任創作者的身份參與到藝術項目中,在創作中觸發更多討論和交流,「讓設計持續地服務於人們的文化和物質生活」。

大氣設計連續三年推出的手環日曆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沒頂畫廊海報系列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為知乎設計了LOGO和第一版網頁,為好奇心日報、看理想、WhatYouNeed等知名互聯網媒體打造APP,2014年為智族設計的GQ24 APP入選中國區APP Store年度精選......

Dine的兩位創始人杜瀟和劉煒,一位長居於北京,一位是廣東人,團隊一直以遠程協作的方式合作。從2012年團隊初具雛形到2014年正式成立公司至今,Dine設計工作室在近10年裡,不斷為許多處於初創階段的互聯網品牌設計網頁、手機APP,並為它們設計符合數字環境的LOGO、字體等。這些互聯網媒體得以迅速獲得21世紀年輕一代的認可和喜愛,由Dine為它們量身定做的視覺設計可以說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好奇心日報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看理想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自2010年於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的空間敘事碩士專業相識,吳佳音與王懿泉已一同在城市空間設計領域鑽研達十年之久。2018年,在學院時期已有合作基礎的兩人決定聯合成立跨學科空間設計事務所——活絡(Acts and Pathways),為城市空間、活動、建築等設計項目提供區別於傳統空間實踐的新思考。


活絡的兩位創始人是設計師和策展人,核心團隊由設計師、策展人、策劃和研究員組成,均擁有多元化的學科背景。一直以來,團隊將針對特定空間的故事及其使用人群行為的研究作為工作方法,並對項目內容和形式進行量身定做,但不固定設計成果的具體呈現,努力為城市空間注入活力。

2020年4-10月,社會設計項目「cheer up flowers 送你花」

策劃、設計與執行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2018年11月,蘇州國際設計周「設計之城」展覽設計

攝影:JJY PHOTO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2020年10月在秦皇島舉辦的阿那亞海報節、9月啟幕的南京市金鷹美術館最新展覽「社會細節」,皆由位於北京一千遍工作室的聯合創始人硃砂發起。通過「走向公共」「丑」「拒絕者沙龍」」三個單元,他試圖展現當下平面設計「記錄歷史,走向公共」的發展狀態;也會在展覽前言中談起法國、波蘭的海報設計歷史,溯源設計之於社會的意義。


硃砂對於公共領域的介入、對中國文化界現象與問題的關注,或許也離不開成長環境的影響——父親朱新建是業界的著名畫家,母親也從事藝術行業,從某種程度而言,硃砂似乎是泡在藝術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但談起家庭影響時,硃砂並不會過多闡述,而是簡單說道,「父母畫畫,你大概可能就不想畫了。」 而在十幾歲時跟隨父親和母親移居法國學習藝術的經歷,在他的表述中也並未按照常規的方式去談論,延展至對設計的,更多是「多了一個參照標準和線索來做事情」。

阿那亞海報節「走向公共」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社會細節」展覽海報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2013年,上海建築師俞挺與夫人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Wutopia Lab,定位是一家全球本地化先鋒建築設計事務所。雖然很多人都會被「Wutopia(烏托邦)」這個詞所誘導,但工作室的中文名並非「烏托邦」,而是「吳托邦」。


根據俞挺所言,這個「吳」代表的是上海。他們希望將上海人的生活態度和獨家的設計哲學融入在建築設計中——通過掌握分寸的力量,以最「輕」的動作帶來最深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意創造一個跟生活毫無關係的虛無縹緲的烏托邦,事務所名字背後承載的更多是兩位創始人對日常生活的實在追求——以魔幻現實主義,創造日常奇蹟。

思南書局詩歌店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白雲庭院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2015年,蘇五口以Vans經典款球鞋為基礎改造成帆布鞋,並主動打着「抄襲」的標籤進行銷售,該系列引發熱度被眾多淘寶商家再度抄襲後,卻被他作為表達的一部分被一起策劃在美術館中公開展覽。2017年,不按常理出牌的他在微博上呼籲網友去優衣庫偷走他的最新系列「請偷走這件衣服」,原來是在優衣庫放置了大量由他其製作的衣服,試圖引發和測試人們的反應。


這些概念極強的作品讓蘇五口受到了許多爭議,但也收穫了許多來自業界更積極正面的評價,並進一步引發了那些重視自我表達和特立獨行態度的品牌或設計師與他合作。2020年末,蘇五口帶着他的新品牌They Are回歸。他創建了一個約130人的工廠,為新系列的衛衣開發了一套布料,還做了一本近10厘米厚度的書和一部影片。在這個信息迭代過快的互聯網時代,這位曾以強概念性的項目被大範圍傳播、報道和討論的「設計師」,選擇以一個緩慢而不同以往的方式,做出了他與自我、與大環境的對抗。

They are系列《工廠的聖經》,2020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門票」系列,2018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2015年,任職於廣告公司的蔡儀對自己的工作模式和內容感到越發牴觸。在他看來,圍繞品牌進行的視覺設計應該能成為品牌與用戶之間的繩索,去構建和強化用戶的認知、需求與品牌之間的關聯。抱着這樣的想法,蔡儀成立了ReflexDesign條件反射設計工作室,整合平面視覺、產品包裝、室內設計等多個設計領域,為品牌提供設計及諮詢服務。


成立至今6年有餘,條件反射設計工作室這個10人左右的小團隊與多個知名品牌合作,慢慢積累了不少風格獨特、新穎有趣的商業設計作品,其中theKEEPER和蓋樂西街這兩個作品也入選了2019年和2021年的東京TDC獎。經過這幾年的發展,蔡儀和條件反射設計工作室憑藉他們的別具一格的商業設計,在行業中漸漸嶄露頭角。

Galaxy Street 蓋樂西街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Lazzy Burger Easy and Fast 用餐新體驗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打開little team的官網,千禧年代初Flash互動小遊戲一般的設計風格,總能讓人誤以為這是一家設計公司,但這實際上是一家位於上海的創意公司。與他們合作的客戶大多是日常生活中隨時接觸到的互聯網品牌,如騰訊視頻、網易、天貓、西瓜視頻等。

無論是皮影動畫、H5互動繪本,或是在全城放1000個提問鏡子,little team總是希望讓創意更好地結合媒介並傳遞給受眾,願意嘗試打破思路並想出合適的問題解決方法。而為了讓結果達到他們希望呈現的模樣,little team也會專門尋找風格和調性相符的國內外創作者合作,花費精力與時間與不同語言背景的插畫師、動畫師、藝術家等進行線上溝通和協作。

little team官網


為《演員請就位》打造的H5小遊戲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近年來,導視設計的需求日益增長,而在此設計領域,良相設計自2009年創立以來,已打造了麓湖藝展中心、大集古鎮、長江竹島、青島中國院子、成都博物館、西來古鎮等多個優秀作品。良相設計成立於成都,一直以來通過文化品牌視覺的創建和提升為定位,將文化融入導視、品牌視覺設計,設計了不少兼具現代審美和文化創新的作品。


良相設計並非按照設計領域的不同來劃分,而是以城市更新、文化旅遊、鄉村振興三個項目類別進行劃分,深挖環境圖形的各維度可能。良相設計的每一個項目,幾乎涵蓋從品牌到導視的系統設計,以項目類別及其獨特的文化背景為標準,將文化融入設計,展現項目的在地基因。

麓湖藝展中心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長江竹島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年輕的創意團隊KASAKII長期致力於帶來擊中同時代年輕人痛點和好奇心的創意作品。從打造天貓「造雲機」、網易考拉「笑容換錢花」等互動裝置作品,到「雲棲大會盲盒」等,KASAKII的廣告營銷之作一邊滿足着年輕消費群體自我表達需求,也在讓服務的品牌得到實質的收效。

基於對擁有大量願意嘗鮮年輕人市場的期待,以及對更國際化、更開闊的設計視野的嚮往,在廣州創立的KASAKII搬至上海,在那裡開闢新的天地。他們希望在更願意接受優質產品的市場進一步挖掘並發揮自己的創意力和表達力,並通過設計賦予產品溫度的同時,讓消費者從被動接受者成為主動參與者。

「雲棲大會盲盒」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節日不打烊」系列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95後設計師高晗在國內理工院校工業設計系畢業後,沒有平面設計經驗的他曾進入設計工作室實習。在這以後,決定前往耶魯大學進修。而在這期間,他已為一些新興的新消費品牌、獨立文化廠牌創作了一些具備商業完整性及實驗性的作品,建構了自己的一套設計方法與邏輯。


理工院校學習的大學背景讓高晗對信息處理的方式與通常着重圖形語言的做法有所不同。雖然做的事情和專業並不對口,但他覺得原本的背景經歷給到他另一種設計的「優勢」,即創作自由度,可以退一步看待平面設計。同時在原專業學到的基礎生化知識、研究方法,也增加了設計的可能性。高晗的不少設計作品,既保證品牌完整度的創新,同時也能為大多數消費者所接受。

SamePaper品牌自出版攝影書《Still Life》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NICE CREAM包裝設計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1.

34 個精彩採訪,1500 張設計作品圖呈現多元化的設計生態

從城市化到「2.5 維」設計體驗,從字體實驗到手工民藝,從傳統設計到「非主流」設計方法.....

圖文並茂,展現工作室多領域、跨界的設計案例多種風格與設計方法,給讀者豐沛的靈感源泉。

2.

知名書籍設計師馬仕睿親自操刀,結合編輯、 設計、選紙、工藝用心呈現

精細化的設計邏輯,配合內容,全書採用手工套頁的方法,提升閱讀體驗。

優選多種特種紙張,分別匹配圖文內容,打造不同的視覺觀感。

3.

Design 360°團隊全力打造,深度挖掘設計生態的多種面貌

源自線上欄目「圓周一度",起源於此,卻不止於此,最新作品詮釋多元設計理念。

424頁精彩內容,字典式的豐富作品,可供讀者隨時翻閱,收穫滿滿。

馬仕睿

2003 年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籍裝幀專業畢業,兩年後成立了 typo_d打錯設計工作室。在此後的十多年間,他和團隊將心力傾注於公眾出版領域。

近年來憑藉《京都歷史事件簿》《小偵探》等作品在「中國最美的書」、全國書籍設計展等賽事中獲得相關獎項。

「我從小喜歡漫畫,正好 360°擁有一個完美的環形,我就用一種漫畫的語言炸開這個圓,產生一點進深和速度感,進入到這些設計工作者的世界中。」

「內頁方面我傾向給每個人、每個工作室一個明確的單元,用顏色和文字包裹他們的作品。」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內頁圖

點擊圖片前往購買👇

⚪上新福利⚪

評論區留言

#你最期待哪一位設計師#

點讚排序第1、3、6位

即可獲得《設計師圖鑑》1本

截止日期為12月19日 18: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