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房地產的年度數據,現在大部分不能看,比如年度房地產價格,不能看,不是失真的問題,而是完全沒有。可看的唯有成交量,量的背後傳遞了信息。
經歷了幾乎1年的高強度打壓,深圳房地產交了2021年的答卷。這個新房和二手房的成交量,背後有很多門道。
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第一,成交量其實很差,尤其是二手房成交量,創下了過去15年以來的新低,並創下可能是歷史以來最大跌幅。
這裡我先強調兩點,一是,大家都知道,深圳二手房占主導,真正能展現市場最真實狀態的,是二手房市場,單看新房是非常偏頗的,因為新房成交受供應量大小影響顯著。2021年,是非常典型的。二是,相比於單看二手或新房,我一般都是看加總的成交量,這才顯示出一個城市總的房地產需求。
根據公開數據,2021年,深圳新房+二手房成交量一共是93116套。這個總成交量是2018年以來的最低值,比2020年下跌34%,比2019年下跌19%。在2008年以來的14年裡,2021年的總成交量,只比2017、2011、2009這三個年份高,倒數第四。很簡單,這些年份基本都是劇烈調整之後的次年成交,考慮到時滯因素,反應的都是調整的威力。從這一點看,2021年的成交,是很差的。
即便我們說,2021年新房成交了54217套,同比2020年上漲了15.5%,創近5年新高。這一點也沒什麼說服力,因為上面說了,新房成交量的上升,主要原因在於供應量增加(以及二手房住房參考價的打壓)。這一點,可以從2020年看得出來。
真正去看二手房成交的話,這個量就更加難看。去年二手房成交40699套,同比2020年的95273套減少了57.3%,超過腰斬,不但是近5年最低的年份,更是2007年以來長達15年的成交新低,從跌幅看,也是過去15年來跌得最狠的一次。其它二手房跌幅比較厲害的年份分別是,2008年比2007年跌51.1%,2011年比2010年跌47.3%。
這個顯示出深圳2.08住房參考價的衝擊,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調控打擊。我認為,它主要折射出深圳的房價已經很貴了,買家不通過貸款幾乎買不起。所以,當住房參考價推出之後,這個城市的居民需要重新花上很長一段時間積累儲蓄,才能負擔得起住房。
總體說,這1年市場交投是極為慘澹的,遠追2008。
第二,房地產市場不會垮塌。
關於真實的房地產價格,答案也很直接,下跌。具體跌多少,不清楚。從我跟進掌握的數據看,不少區域/樓盤的跌幅大概都在2成以上,這個跌幅與2008年的3成相比,還有所不及。當時,深圳不少區域的房子跌成了負資產,引發大量的wei權抗議事件。從今年看,也是一樣,凡是去年以來買的新房,凡是質量稍微有些瑕疵,都會成為業主wei權的引爆點。這個很難一概而論,有些的確是質量很差,有些則是與價格有關的因素多一些。
但從開發商的角度看,艱難情況要遠超2008年,現在能夠發出工資的開發商就是好開發商。但是回到2008年,不少品牌開發商做了什麼事想必很多人已經忘記了。他們那時候在努力的提升樓盤品質,比如萬科在第五園推出了「琢玉行動」、招商在蘭溪谷推出了「園林升級」計劃,就是重新增加投入提升小區的品質來安慰業主,同時也避免把這筆錢直接給到業主(那樣會引發更多麻煩)。但是今年,他們是真的沒錢了,這在歷史上只有1992-1993年才可以比慘。所以,無論你怎麼拉H幅,也沒有人願意花錢重新做園林。
這是我們要正視的,在之前我也都做出過判斷。但這次,我想強調的是,深圳的房地產市場並不會垮塌。這樣的市場,我經歷過,不止一次。的確很慘烈,但如果說因此我們就放棄了希望,那也不至於。
有很多人在常常引用任澤平的「三段論」——「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來作為房地產理論之圭臬。我並不認同,相對之下,我更相信——也從來如此——市場自身的力量。
政策的打壓,的確對短期價格的運行影響顯著,但千萬也不要忘記,市場自身運行的力量之強大。對我們草根研究者而言,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否則你經常把握不住事物的根本,並最終會把自己變成一個「政策分析專家」。
我要強調的是,市場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政策的滯後性,往往會加劇市場的波動,而不是平滑。這個判斷,我在「三年小周期」里論證過多次。2021年的樓市,也是一樣。當政策在打壓時,實際上也已經是市場本身運行走向了亢奮的頂點之際,即便是不打壓,市場也會讓它下來——在去年業主聯手哄抬房價的時候,我已經提醒過。但是政策一定會出,因為政策的邏輯是zz邏輯,從來都不是經濟邏輯。所以,我們看到的市場,一直都是:當市場規律已經在暗暗起作用了,政策出來打壓了,從而導致過冷。而反過來,市場也經常會因為政策的放開,而展開報復性反彈——比如住房參考價的調高,房貸政策的放鬆(包括利率的下調)等等。
最終,房地產市場進入周期性大漲——大跌這樣的惡性循環中,這是過去30年房地產市場的最大特徵。這一點,從韓國身上也可以看得更明顯。
因此,我的觀點是,住房參考價的確威力巨大,但是等待買家的積蓄慢慢增強,市場也會跟隨逐漸的穩定下來。假定住房參考價是合理價,那麼當真實成交價調整到住房參考價的大致區間範圍時,成交量就會復甦。在歷史上,類似住房參考價這樣的政策也不是第一次,比如最早推的住房評估價過戶,後來的三價合一,性質上都是一樣的。但最終,它們都無法控制住房價。
這個背後的根本力量,我們要掌握,但它也並不是簡單的「長期看人口」,人口多未必意味着房價高,真正的主導力量是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是否在繼續增強。科創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在同樣的時間內創造出更為巨量的財富,並吸引來更多更為優質的高薪人口。
所以,大家指望着說深圳的房價可以因此而一路滑下去,大可不必,我還是認為,深圳是中國房地產基本面最強勁的城市,沒有之一。
第三,「好價格」的樓盤最好賣
2021年的新盤,大部分都不好賣,少部分依然要搶。這是和2020年非常大的不同,但是和2007年則是一樣的。當年第三季度之後的市場,也是一樣快速轉冷,很多樓盤賣不動,但是反而在松崗那樣的「封閉性市場」,新盤走得挺好。
援引咚咚找房梳理的2021年10來個好賣的盤,我覺得很有意思,可以再一次的驗證我們一再強調的選盤理念。
我之前提煉出「改善四寶」、「剛需三寶」,後來我發現行業內很多人都在用這個指標。如果大家看這10來個當天售罄的網紅盤,很容易看出什麼樣的樓盤好賣。
非常簡單,只要有兩個指標就夠了——學校好,價差大。
比如說,前海的盤,統一都是價差大;香蜜湖的新盤,則是學校好,價差大;而像海岸城這樣的360度無槽點的盤,則是均好性強。
如果再收斂一點,在淡市里賣房子,最好的營銷沒有什麼好辦法,就是降價。為什麼像前海、香蜜湖、光明、海岸城這些盤走得俏,所有共同的原因只有一個:嚴厲的限價。你可以把它理解為開發商「降價」,降價讓市場出現了「好價格」。你把2021年,乃至回溯到2018-2020年,所有超級好賣的網紅盤,都羅列出來,就可以發現這一點。超級豪宅也好,普通剛需也好,只要本身是「好樓盤」,而且又有了「好價格」,基本上就會在當日售罄或者接近售罄。
這一點,在2008年也同樣出現過,當時最震驚全國的是「再低,就不可能了」。在那時候,有的開發商降價都是好幾千的往下滑。唯一不同的是,那一次的降價是開發商「主動」的,這一次的降價是「被動」的。但它們統一展現出來的共同特徵是:想在淡市里把房子賣掉,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就是降價。
從這一點講,今天的深圳,接盤的力量其實要超過2008,比大家想象的強。因為,到目前為止,市場上打折促銷最猛的,也不過是9折罷了。是不是到了「好價格」,則需要結合着是不是「好樓盤」來去綜合判定。但是開發商要注意一點,2021年的市場分化,已經再一次驗證了:越是淡市,資金越是分化,越是會向好盤集中,只要你的地段稍微弱一些,或者讓利的幅度太過扭捏,都不會吸引來資金。
這裡我也稍微插個題外話,有些同學常常期待,未來小孩子越來越少了,所以學區房應該就不存在了。我認為還是要反過來想一下,未來孩子減少了,學校也會減少,好學校對資源的攫取力度會更強大,分化會更劇烈,事實很可能不會像大家想的那般「美好」。
這是我對2021年市場的一些理解,雖然的確比較慘,但談不上悲觀。當然,我也不會像有些觀點那麼極端樂觀,認為這就是抄底的機會。樂觀也好,悲觀也好,我認為都不如達觀,參與市場,就要慢慢學會淡定的看待波動和煎熬。市場經常是這樣的,每隔上幾年,就會有一個很冷的年份,熊市是來幫助我們更加謙虛的向市場先生學習的,這是寶貴的難得一遇的自我反思的良機。
至於說到買房子,我還是那句話:微觀比宏觀更重要,樓盤比均價更重要,任何時候都是買房子的好時機。如果你是剛需,那麼就更是。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希望我們今年的政策可以更加的科學。
最後附上深圳中原地產統計的深圳2022年可能入市的新盤,大概140多個,有不少也將是未來的網紅盤,具體也很值得詳細分析,以後再說。小夥伴們各取所需,需要可加群聊。
買房入群+信息交流,掃碼下方二維碼或加微信號:budao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