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總理講話三天,降准了,釋放1.2萬億長期資金,比想象的快。

同時伴隨着分析研究2022年經濟工作的zzj會議召開,裡面幾句重點:

「會議強調,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

結合起來看,降准事前已經說過,是明牌,只是落地的速度遠遠快於市場預期。而zzj會議是指揮棒,內涵要更加的豐富,降准要放到這個會議之下去看待。

我不用想就知道,很多人對這個東西的解讀,又落到了「未提房住不炒」上面。我想我們(尤其是開發商)在這個上面已經吃了大虧,這次我希望大家要結結實實的長點心。

之前已經談過了一些,這裡綜合再談下。

1)第二次降准對房地產的意義會更直接。這次降準是今年第二次,7月份已經降過一次准了,都是全面降准。那麼,有個問題就來了。一般來說,降准肯定是利好房地產的,這也是大家普遍解讀的慣例。但是7月降准之後,房地產市場不但沒有受到任何利好,反而出現了超過2008年的集體爆雷。所以,這次降准如果說對房地產有利好,那麼就需要解釋。

我認為這次降准,會傾向於對房地產進行適度「托底」。兩次宏觀環境不同,上次降準的同時,是全國各地針對房地產瘋狂打壓——土地(集中供應)、新房(嚴厲限價)、二手房(住房指導價),降準的那點兒「利好」就顯得很蒼白。這次降准,發生在開發商普遍性流動性危機、各地土地賣不掉、房價普遍性下滑、貸款全行業緊縮的環境下。因此,這次的降准,除了GDP、PPI的因素外,向房地產釋放「合理流動性」,是很重要的目的。在過去1個月的政策「暖風」里,也都表現的很明顯了——高層三番五次(包括今次)釋放信息,支持開發商的合理融資、合理髮放房地產開發貸款、重點滿足首套及改善性購房貸款需求等等。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這次降准所釋放的流動性,對包括開發貸、按揭貸在內的房地產貸款,進行適度合理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對於按揭貸,將會更加的受益,因為那是終端。

2)宏觀經濟政策在轉向「穩增長」。

如果要繼續解釋這個轉向,就要明確,降準是從屬於整體宏觀經濟政策轉向的一部分。第二次降准,之所以引起的市場輿論高漲,因為它背後反映的是這一點。

宏觀方面的東西不需多講,整體數據都很明白了。單從房地產這個宏觀經濟的一部分來看,這時候降准,無論是在實質上還是心理上,對房地產都會形成托底。在實質上,降准釋放了流動性,商業銀行有更多的錢可以貸出去,這可以給到開發商與貸款銀行之間進行更多餘地的空間談判,以及對普通買房人而言,也可以比以往更加容易的獲得按揭貸款。從而,對開發商的流動性危機而言,會起到適度的紓困作用;對買房人的按揭貸款,也會起到適度的緩解意義。

而這個背後,反襯的是宏觀經濟政策向「穩增長」的轉換——房地產可以不救,但是需要防止繼續下滑。我認為身體比口號更誠實,嘴上說着房地產一切還健康,但是行動上表明,房地產已經很危險——引爆系統性危機的出現,可以是上漲引爆,也可以是下跌引爆。

要從這個角度看「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因為現在是下探,講「穩」只能是「穩增長」。這裡還需要談到「穩健的貨幣政策」,我認為糾纏於文字沒有什麼意義,這個詞已經用了好幾年了,從大體上理解這個詞,很簡單:只要不是大水漫灌,都叫「穩健」。所以,降准0.5個百分點叫大水漫灌嗎?顯然不叫。現在這樣去理解,以後也要這樣去理解。

總之一句話,宏觀經濟政策轉向「穩增長」,是很明確的方向,這個項下,所有的政策都會傾向於支持發展,這是明年上半年之前最基本的政策邏輯。

3)怎麼理解「未提房住不炒」?

談論中國的調控政策,從來都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永遠都像半杯水,見仁見智,怎麼說都對。我注意到,這次又有一些觀點開始強調:會議未提「房住不炒」,(以暗示)又要「放水」了。

我上面說的那個「大虧」,指的就是這個,呆板的「經驗主義」害死人、害死企業。

「房住不炒」自2016年首次提出,被確定為新的房地產「國策」,迄今已經有5年有餘。過去這5年,在每一個季度的zzj會議上,這個政策表述實際上都經常不同,「房住不炒」這四個字經常不出現。比如2018年第四季度沒出現,現在沒出現——這兩個時點都是樓市低迷的階段,但是在今年上半年出現了,在2018年第二季度出現了——這兩個時點都是樓市亢奮的階段。

答案還不明顯?

我之前已經屢次提到,「房住不炒」是國策,我不會因為它某次提了某次沒提而改變這個認識。這四個字之後和之前,中國房地產政策最大的不同在於:有了天花板,也就是說,「房住不炒」之後所有的房地產政策都是在這個天花板之下的空間騰挪,有時候松一點,有時候緊一點,松的時候就不提這四個字,緊的時候就再寫將出來,但大方向從來沒有變過。

這些都是措辭的技術問題,企業經營也好,甚至個人買房,都應該是看大方向。所以,我認為每次都去對比zzj會議對房地產的定調,意義只有3個月。

能夠證明這一點,最強力的證據是M2。在2016年之前至1991年,我們的M2增速大多數時候都超過15%,但自2017年起,除了2020年因為疫情升至雙位數10.1%之外,其它都是低於9%——2017年8.2%,2018年8.1%,2019年8.7%,2020年10.1%,2021年這麼嚴峻的經濟形勢,前三季度也只是8.3%。

從今天的結局看,除了少數外,很多開發商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大家對房地產的理解還是一種經驗主義式的,即是認為房地產大而不能倒,只要跌了就會救,這是過去20年的經驗給開發商帶來的重要的「心得」。

這樣的看法不能說不對,因為以目前來看,中國無法承受房地產硬着陸。但從這次的操作來看,問題在於救的程度。以往房地產出現大調整,是大力刺激又燃春夢,比如2008年的四萬億、2016年的去庫存,讓開發商不但起死回生,而且又能繼續高歌猛進。但這次的行為,相同點也是免於全面性危機,但是看起來只是讓你不死,奄奄一息的躺在ICU,渾身插滿管子。

同樣是救,讓你重新活蹦亂跳是救,讓你半死不活躺在ICU也是救,這是雖然同樣是「老配方」,但是藥力不一樣。

這是開發商要警惕的地方,不要以為又來一劑春藥,轉頭也許又是一記重拳。

4)快速降價跑量。

綜合上面來看,對開發商,對個人,我都不會建議抱有任何過於樂觀的期望。相反,對於開發商而言,我倒是更願意建議他們:趁着這一個階段性的寬鬆,快速的降價跑量。

我們常說,企業做經營,應該是基於長期主義的商業邏輯做策略安排,斷不能基於政策。從2021年的情況來看,尤其是如此,政策幾乎是一個季度打一次方向盤。上半年還是鐵錘連連,轉眼就開始暖風勁吹。回到上面看,也是如此,「房住不炒」有時候提有時候不提,你能依據那個做經營決策嗎?

這一輪大調整,很多開發商之所以爆雷,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風控沒有做好。而為什麼風控沒有做好,過度的對賭政策又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今天花樣年董事局主席潘軍的公開「反思」我認為對行業非常有啟發意義。一家房企現在連400萬增量資金都籌不出來,令人何其唏噓。(這篇訪問非常值得收藏細讀,面對失敗首先反思自我,而不是抱怨市場,企業家這樣的態度很可取。誰都有失敗的時候,關鍵看你汲取教訓是不是對。)

所以,眼下這個牌面,我認為不難看明白:基於防範房地產全面硬着陸的風險,政策會有階段性的放寬,市場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提振。面對這樣一個局面,我認為尤其是那些現在資金鍊緊張的開發商,理性的認識應該是:這是活命的機會,而不是回春的靈藥。趁這個機會,應該積極銷售,能夠降價就果斷的降價,快速回籠資金為自己掙到「活下去」的本錢。

生死攸關,最好還是不要心存任何僥倖。2007年市場大調整的時候,施永青說過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如果要排隊去死,我也希望我是最後一個。

希望這次的調整,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對市場的敬畏。房地產的未來,將是城市之間的分化,有的城市會在調整之後走得更好,有的城市會就此一路下坡。對於要買房的剛需而言,調整當然不是壞事,那意味着你能用便宜的價格買到以往買不到的資產。在好的城市,不要白白浪費一次危機,是重要的指引。只是何時買,買什麼,就需要做很多功課,既不要盲目等待,也不要輕率抄底。

買房入群+信息交流,掃碼下方二維碼或加微信號:budao20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