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型骨缺損通常是創傷、腫瘤(骨肉瘤)或先天性疾病的後遺症,雖然自體骨移植是修復的黃金標準,但骨供體稀缺、手術時間長和費用高等缺點顯著。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開發滿足承重要求、臨界骨缺損修復的新型鈦基支架至關重要。最近來自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張余教授團隊從天然骨組織的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出發,研製了一種用於骨缺損修復的雙仿生Ti-6Al-4V合金(TC4)/甲基丙烯酸明膠(GelMA)雜化支架,具有很好的促血管生成和增強成骨的能力,為大段骨缺損的修復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研究者使用3D打印「硬質的」TC4金屬支架(PT),並進一步將一種「柔軟」的GelMA水凝膠填充並錨定在PT中,以模擬骨細胞外基質(ECM)(Fig.1)。

研究者以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酯(TMSPMA)為連接劑,將GelMA水凝膠固定在三維打印的PT表面。首先將鈦支架改性為Ti-OH,然後浸泡在TMSPMA溶液中得到Ti-TMSPMA,通過光交聯反應將GelMA水凝膠聚合物接枝到Ti-TMSPMA表面。對照組將GelMA水凝膠以物理方式進入PT孔內,不進行化學粘結。此外,EDS譜表明,GelMA-PT支架主要由Ti、Al、V、C、O和N組成,包含了GelMA的元素。研究者發現化學結合的PT-GelMA-PT的水凝膠與PT之間的界面結合強度大約是物理連接的三倍。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發現化學結合的水凝膠緊密地附着在支架的表面。相反,在物理連接的水凝膠和支架之間可以觀察到明顯的間隙(Fig. 2)。

研究者通過活/死染色實驗證明了GMPT和PT支架具有較好的細胞相容性。特別是,GelMA濃度為10%的GMPT表現出最好的細胞活力。同時,FITC-Palloidin染色顯示,10%GMPT支架的BMSCs最多,表明其具有最好的細胞黏附性能。採用掃描電鏡觀察發現10%GMPT組的BMSCs比其他組別有更多的板狀偽足的伸展。CCK-8結果表明在前5天,10%GMPT組的BMSCs數量明顯增加,但在第7天,各組間無顯著差異。

研究者從每組中收集細胞進行不同的實驗,以確定最佳的成骨條件。對細胞進行茜素紅染色實驗發現,第14天實驗組的染色均高於PT對照組,而10%GMPT組有更多的基質礦化。此外,第7天,5%、10%和15%GMPT組鹼性磷酸酶(ALP)活性均顯著高於PT組,其中10%GMPT組ALP活性最高。研究者進一步用RT-PCR檢測了成骨相關基因(OCN、OPN、Col-I和Runx2)的表達水平,結果發現在第7天,除10%GMPT外,各組成骨基因表達均較低;而在第14天,三個GMPT組的成骨基因表達均明顯高於PT組,提示GelMA具有促進成骨分化的能力。

研究者進一步觀察到10%GMPT組培養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比其他組的管狀結構網絡更長,10%GMPT和15%GMPT組比5%GMPT組和PT組形成更多的血管節段。在第3天和第10天,早期血管生成標誌物VEGF的表達在GMPT組顯著高於PT組,並且在10%GMPT組的表達最高。此外,跟血管生成相關的HIF-α、KDR和Smad-1等基因在10%GMPT組中的表達量最高。

研究者對10%GMPT組進行了RNA-Seq,PT為對照組。如所有檢測和表達的基因的火山圖所示,差異表達的基因簇顯示有821個基因上調、2421個基因下調。其中許多血管生成相關基因,如CXCL12、Ccn3、Srpx2、Thy1和Emc10,以及成骨相關基因,包括Nid2、CCN1、Ptn、Clec3b、Lrrc17等,在10%GMPT中上調。研究結果表明:富集諸多差異表達基因的細胞周期、粘着斑通路和PI3K-AKT通路可能是骨修復過程中血管生成和成骨調控的重要途徑。研究者用流式細胞術(FCM)檢測了每個組別中PI3K、AKT和mTOR的磷酸化,結果表明,10%GMPT組的磷酸化率最高,表明PI3K/AKT/mTOR通路是重要的候選途徑。

研究者採用兔橈骨缺損模型來研究GMPT支架在體內促進骨再生的作用。術後4周後,三維重建Micro-CT圖像顯示再生骨體積大小順序為:10%GMPT> 15%GMPT > 5%GMPT > PT。此外,以PT組為對照,對形成的新生骨進行定量分析,以新生骨與總組織的體積比(BV/TV)表示,表明10%GMPT支架具有最好的成骨能力。此外,在第4周和第12周,GMPT組的骨密度水平高於PT支架,10%GMPT組的新生骨仍顯示出最高的骨密度。力學測試結果顯示,GMPT組的最大載荷顯著高於對照組,其中10%GMPT組的最大載荷最大,提示10%GMPT支架的骨結合最佳。

Van Gieson染色結果可以幫助組織學分析GMPT支架的骨整合和血管生成效應。4周時,各組均未見新生骨形成,但GMPT支架周圍可見較多的骨小梁,其中以10%GMPT組最為明顯;12周時,支架周圍有更多新骨形成,骨小梁變得規則、增厚,其中10%GMPT組的新骨形成最多。

研究者還進行了CD31(內皮細胞的生物標誌物)免疫熒光染色,以分析支架的血管生成情況。圖中黃色箭頭表示新形成的血管,與PT組相比,GMPT組形成的血管明顯增多,10%GMPT組表達最集中,表明血管形成最成熟。

綜上所述,研究者開發了一種仿生TC4/GelMA雜化支架,3D打印的「硬的」PT主幹被「軟的」GelMA水凝膠化學功能化,以模擬天然骨組織的異質微結構和力學性能,用於修復大型骨缺損。結果表明,具有合適硬度的生物活性軟表面對於硬質合金種植體的改性以實現更好的骨整合是至關重要的,這為下一代大型骨缺損種植體的設計拓寬了視野。

本研究由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張余教授團隊完成,並於2021年10月發表於Bioactive Materials。

論文信息:Limin Ma, Xiaolan Wang, Ye Zhou, Xiongfa Ji, Shi Cheng, Dong Bian, Lei Fan, Lei Zhou, Chengyun Ning, Yu Zhang. Biomimetic Ti–6Al–4V alloy/gelatin methacrylate hybrid scaffold with enhanced osteogenic and angiogenic capabilities for large bone defect restoration. Bioactive Materials 2021,6(10): 3437-3448.

供稿:柳承源

審校:朱彩虹

編輯:劉長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