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1121期 腦科學日報

2021年11月16日


科 學 時 訊

1,中外專家點評!北大李毓龍實驗室開發新型熒光探針用於檢測內源大麻素的時空動態變化

來源:小柯生命

eCB2.0在HEK293T細胞和原代神經元上的表現

內源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 eCBs)是由神經元合成和釋放的一類脂類神經調質分子。近日,李毓龍實驗室在Nature Biotechnology 上發表了文章,開發了運用其先前設計的GRAB探針策略 (GPCR activation-based sensor),基於人源大麻素受體CB1R和循環重排的綠色熒光蛋白cpEGFP開發了eCB探針eCB2.0。

這項研究的合作者美國斯坦福大學Ivan Soltesz實驗室藉助eCB2.0探針就內源大麻素在大腦中的動態及其在癲癇中的作用進行了更進一步的研究,相關成果同期發表在Neuron雜誌上。

閱讀鏈接:
中外專家點評!北大李毓龍實驗室開發新型熒光探針用於檢測內源大麻素的時空動態變化

2,Nature | 全面揭開線蟲神經系統時間轉換圖譜

來源:BioArtThe Worm Tracker 2.0線蟲追蹤2.0系統

大多數動物中,神經系統是在胚胎發育時期產生並組裝成神經環路的。但在青少年時期,神經系統仍然經歷着廣泛的解剖學以及功能方面的變化,從而最終在成年時期形成一個完全成熟的神經系統。但是胚胎發育後期有絲分裂後不再增殖的神經元中的分子變化以及相關的遺傳調控程序尚不清楚。

近日,哥倫比亞大學Oliver Hobert研究組與Haosheng Sun在Nature發文,以線蟲為模式生物揭開有絲分裂後神經系統的時序轉換中的調控機制與遺傳程序。研究發現異時性信號通路中的轉錄因子LIN-4與microRNA lin-4調控有絲分裂後神經元轉錄組的變化,LIN-14正是整合時間、性別以及環境三個來源的信息的關鍵樞紐。該研究為神經元特化過程中多維度調節不同行為狀態的策略提供了新的見解。

閱讀鏈接:
Nature | 全面揭開線蟲神經系統時間轉換圖譜

3,《免疫》重磅!科學家破譯產前炎症如何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

來源:小柯生命

早期的產前炎症被認為是不同神經發育障礙的危險因素。妊娠期間母體IL-6升高會導致後代出現異常行為,但這些缺陷是否由突觸發育軌跡改變引起仍不清楚。近日來自意大利人文大學Davide Pozzi、Michela Matteoli等研究人員在《免疫》雜誌發表了新的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通過注射到懷孕小鼠或發育中的胚胎,短暫的白細胞介素 6 (IL-6)升高增強了穀氨酸能突觸,並導致後代進入成年期的整體大腦超連接性。這些發現表明,早期發育階段的IL-6升高足以對穀氨酸能突觸發生和腦連接產生長期影響,為產前炎症事件與腦神經發育障礙之間的關聯提供了一個機制框架。

閱讀鏈接:
《免疫》重磅!科學家破譯產前炎症如何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

4,年輕人控制不住想喝酒?減少對酒精的渴望,這個辦法可以有!

來源:e藥環球

用酒精來放鬆身心、釋放壓力是人類歷史悠久的習慣特質。疫情期間,全球範圍的酒精攝入的確有所上升。一方面,由於社交隔離「宅家」過久,比平時更長時間地暴露在電視、互聯網等社交媒體中,這增加了年輕人對酒類廣告的接觸率;另一方面,年輕人飲酒的動機一般分為兩大類:增強積極情緒或抑制消極情緒,疫情期間的年輕人精神健康水平下降,這兩種動機的需求上升,都可能會導致飲酒量比平時多。

來自拉夫堡大學的團隊發表在雜誌《成癮行為》上一項研究表明,運動可以顯著降低年輕人對酒精的渴望。與對照組相比,運動鍛煉組的人對酒精的渴望顯著降低,且積極情緒增加,焦慮和消極情緒減少。

閱讀鏈接:

年輕人控制不住想喝酒?減少對酒精的渴望,這個辦法可以有!

5,久坐不動,與抑鬱、焦慮感增加有關,加強鍛煉能夠改善這些症狀

來源:生物世界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經常出現疫情導致的居家隔離或集中隔離,隔離期間人們的日常通勤變成了臥室和客廳之間的徘徊。線上會議和網絡視頻讓人們減少了運動和活動的時間。簡而言之,新冠大流行加劇了許多人久坐不動的程度。近日,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Frontiers inPsychiatry期刊發表了研究論文。

調查數據顯示,在新冠大流行之前符合美國體育活動指南(即每周進行2.5-5小時中度至劇烈體育活動)的參與者,他們在新冠大流行期間體育活動平均減少了32%。同時,報告顯示他們感到更加沮喪、焦慮和孤獨。進一步的心理健康調查分析顯示,那些每天大部分時間是坐着的人,抑鬱和焦慮感更為嚴重。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期刊發表的研究論文則表明,適度和劇烈的運動都能緩解焦慮症狀。

閱讀鏈接:
久坐不動,與抑鬱、焦慮感增加有關,加強鍛煉能夠改善這些症狀

6,小鼠研究表明,青春期階段的高糖飲食可能會促進高危人群的精神疾病|Science Advances

來源:ScienceAAAS

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 上的文章通過對小鼠進行的全新實驗,以及從人體組織樣本獲取的數據,發現在青春期階段,高糖飲食可能會導致高危人群患上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

作者指出,阿司匹林可保護小鼠免受血管損傷,並防止一些與精神疾病相關的行為,這說明血管損傷可能在精神疾病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閱讀鏈接:
小鼠研究表明,青春期階段的高糖飲食可能會促進高危人群的精神疾病|Science Advances

7,愛說散裝英語的人:我不是裝,只是大腦功能太強

來源:腦友記BrainUp

近日紐約大學的一項研究,為愛說散裝英語的人進行了正名。研究表明,大腦中的左前額葉,本身就可以在多語言之間無縫切換。尤其是當你熟練掌握兩種語言時,往往都難以察覺切換的過程。

對於雙語人來說,語言轉換十分自然。因為大腦在組合兩個單詞時不會區分它們來自哪種語言,只要表示出較複雜的含義,這個過程就會迅速完成。因此,那些說話喜歡中英夾雜的人並不是在裝模作樣,只是用了最自然的方式來完成表達。

閱讀鏈接:
愛說散裝英語的人:我不是裝,只是大腦功能太強

8,β澱粉樣蛋白不再是臨床開發重心,阿爾茲海默病研發進入大航海時代

來源:藥明康德

提到阿爾茨海默病,人們可能首先想到β澱粉樣蛋白(Aβ)和tau蛋白這兩個患者大腦的標誌性特徵。它們也曾經是新藥研發的主要靶點。然而,日前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發現基金會發布的《2021年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報告》指出,基於對衰老和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理更深入的理解,現有的研發管線已經不再專注於Aβ和tau蛋白,而是針對多樣的創新靶點。

隨着對生物標誌物的深入研究和對臨床試驗的優化,目前的研發管線不但有望產出有效的療法,而且可能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組合療法,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閱讀鏈接:

β澱粉樣蛋白不再是臨床開發重心,阿爾茲海默病研發進入大航海時代

審校:Simon
題圖:攝圖網

前 文 閱 讀


1,11.15腦科學日報| Lancet子刊:血漿長鏈脂肪酸對精神分裂症有保護作用

2,11.14腦科學日報| Neuron:少突膠質細胞通過外泌體SIRT2增強軸突能量代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