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2485字,閱讀時間約為8分鐘
「五老上書」是中醫教育史上一座豐碑,至今影響深遠。
1962年7月16日,有感於當時我校第一屆的畢業生情況,秦伯未、於道濟、陳慎吾、任應秋、李重人五位老先生憂中醫傳承偏離航道,在強烈責任感的驅使下,忠直建言,以《對修訂中醫學院教學計劃的幾點意見》為題,直指中醫藥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匡正了中醫人才培養的思路與方法。
2022年11月7日,陳子傑老師為我們舉辦精彩講座:重溫「五老上書」,做好中醫傳承,並有幸邀請到其他老師及社團代表前來參加。讓我們一起回顧我國現代中醫教育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飲水思源,薪火相傳。
01 「五老」簡介
① 秦伯未

秦伯未丨網絡
秦伯未(1901.7.21~1970.1.27)名之濟,字伯未,號謙齋。
著名中醫學家,中醫臨床家。

秦伯未醫案丨陳子傑
秦老在《黃帝內經》研究方面造詣頗深,因此被尊稱為「秦內經」。
著有《謙齋醫學講稿》,廣為流傳。

秦伯未老丨網絡
② 於道濟

於道濟丨網絡
於道濟(1895~1976),著名中醫學家,中醫婦科專家。
拜徐右丞為師,協辦北京中醫進修學校;
參加高等中醫院校一版教材編訂工作;
參與籌建北京中醫學院附屬東直門醫院,任首任院長兼婦科主任。

於道濟方箋丨陳子傑
③ 陳慎吾

陳慎吾丨網絡
陳慎吾(1898~1972),名祖望,字繩武,號慎吾。
著名中醫學家,《傷寒論》專家。曾與胡希恕共同開診所。
為發展中醫藥而致力於中醫教育,白日應診,晚間課徒。

陳慎吾方箋丨陳子傑
④ 任應秋

任應秋丨網絡
任應秋(1914.7.27~1984.10.17)名鴻賓,字應秋。
著名中醫學家,中醫基礎理論暨中醫各家學說專家。
發表《從頭學起全面繼承,打下發揚祖國醫學遺產的堅固基礎》等多篇文章,全力以赴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深入進行中醫學術的研究。

任應秋老丨網絡
⑤ 李重人

李重人丨網絡
李重人(1909.10.12~1969.1.7)著名中醫學家。
參與起草衛生部向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呈送的《關於組織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總結報告》,得到主席指示:
「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閒視之。」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毛澤東語錄丨網絡
02「五老上書」的解讀
① 前言

北京中醫藥大學1956屆畢業生丨陳子傑
「這是我國第一批中醫正規大學的畢業生,是中醫教育的一件大事,是貫徹執行黨的中醫政策的又一次勝利。」

成立中醫學院議案丨陳子傑
1954年9月,蕭龍友、施今墨等北京名醫向全國一屆人大會議提出成立中醫學院議案。
1956年8月6日,國務院以國二辦周字(19)號文,批准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成立中醫學院,規定中醫學院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學制6年。

中國中醫科學院丨陳子傑
「無疑地,他們將負擔起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的重大任務。」


北京名醫方鳴謙為謝覺哉同志診病處方(左)
北京名醫魏龍驤為範文瀅診病處方(右)
「唯這批畢業生的質量,雖然看來基本上能夠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但如果嚴格說起來,特別是在中醫學術水平方面,還有不足之處,還不夠理想。」

1956年,時任衛生部部長助理郭子化在北京中醫學院開學典禮上發表講話
「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吸取幾年來的教學和臨床實踐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加以改進,使今後更為符合要求,培養出質量更高的中醫後繼人才。」

國醫大師李今庸丨陳子傑
② 過去的一點經驗
「總之學中醫要有相當的中文水平,這就對鑽研醫學文獻打下了基礎。
要求學生背誦和指導讀書方法等,因之,學生沒有練好基本功。」

任應秋老丨陳子傑
不管學習任何科學,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正確的門路,正如子貢所說:「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養成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邊讀邊寫,也就是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這樣做對於我們來講,既便於領會和記憶文獻的內容,也有利於積累科技資料。
③ 培養目標問題
「中醫學院培養目標是高級中醫師,學制是六年。這兩點應該肯定,不可動搖。」
必須在保證學好中醫的前題下加西醫課。
過去的教學計劃,兩年半學完中醫課,兩年半學完普通課和西醫課,中西課時數(不包括臨床)的對比是1∶1。
我們建議:用一年半時間學習中醫基本理論和臨床,用三年的時間學習中醫臨床各科結合實習,共四年半學習中醫,另一年半學習普通課(包括古文)和西醫學課。

北中醫第一屆學生在簡陋的教室里上課丨陳子傑
「中醫學院現行教學計劃所設置的15門中醫專業課程,通過六年來的教學實踐還是適合的。」

衛生部關於編寫中醫學院中醫課程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意見丨陳子傑
「不過為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並與教學時數的增加相適應起見,都有重新安排補充教材的必要。」

歷版中醫教材丨陳子傑
④ 中醫課程內容安排問題
「例如課時增加到488小時,原來的《內經講義》是不是不適用了呢?」
首先需要充實講義的內容,加強講義的深度。
其次需增強學生閱讀古代著作的能力,給他們一把方便今後鑽研的鑰匙。
第三需保證教學質量,使「教」與「學」兩方面都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新舊兩版內經講義對比丨陳子傑
⑤ 讀書背書,練好基本功
最好是除課堂講授以外,要有充分的時間由老師帶領指導學生讀書,把「指導讀書」一項正式列入教學計劃的時數之內,只有課堂講授與指導讀書並重,才能學得更深更透。
大學校長曾在全校師生大會上講:「古人作學問講究十年不窺園。」
於是全校老師和學生共同掀起了讀書的熱潮。《黃帝內經》《傷寒論》《湯頭歌訣》《醫宗金鑒》《醫學心悟》《醫醇賸義》······ 都成為同學們爭相誦讀的書籍。

王洪圖老師:《內經》之學 —— 我一生的追求丨陳子傑
⑥ 怎樣突破文字關

惲鐵樵方箋丨陳子傑
「學習中醫,不突破文字關,必不可能深造。」
中國文學與中國醫學向來有密切的聯繫,歷代的醫學家大都是具有很好的文學修養。近年醫家如曹家達、陳無昝、惲鐵樵和陸士諤等,在文學方面均有所造詣,有許多流傳於後世、經久不衰的著作。而文學家也大多閱覽過醫學書籍,如《內經》是被列入「子」書的範疇中的。

醫家的文學著作舉例丨陳子傑
「醫古文選」這門課,就是為提高閱讀中醫古書而設立的,其用意甚善。唯過去課時太少,所選內容有局限性,且沒有要求精讀背誦,達不到培養學生的目的。
因此,醫古文選的內容須大大擴充,可選百篇左右的古文和六十篇左右的醫古文,其中還要包括一部分音韻、訓詁常識,熟悉和掌握一些詞彙、意義等,同時要求學生在課餘寫些毛筆字,以便養成書寫端正的習慣。

毛筆方箋丨陳子傑
03「五老上書」的影響
① 認真開展教材的編寫工作

衛生部關於中醫學院教學工作的幾個問題和執行1962年修訂的
六年制中醫專業教學計劃的通知(1962.12.5)
② 深入學習老前輩們的育人經驗
我們學着他們學過的知識,我們經歷着他們熬過的艱辛。閱讀醫路故事,汲取前輩經驗。未來似海霧,前輩如明燈,閱讀《明醫之路,道傳薪火》可啟傳道路,沃鈍錐心。

推薦書目丨陳子傑
③ 發揚我校老前輩對育人的高度責任感
前輩榮光在前,作為北中醫的學生,我們更有責任把北中醫發展好、建設好!

我校良師名醫丨陳子傑
結語
現如今,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作為北中醫學子,我們要打好基礎,做好準備,學好中醫藥,傳承好中醫藥,才能發展好中醫藥!
念五老,酌水知源;啟醫路,薪火相傳!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獲取講座回放鏈接。
編輯:張如意
審核:張潔
指導老師:陳子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