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回來好幾天了,人太懶,現在才想起來寫總結。
簡單跟讀者們匯報一下。
最後幾天不是很順利,當然,從某種意義來說,見證了日本不那麼嚴謹的一面。
11.10日從函館去東京,那麼日本新幹線是新函館到東京,提前訂好票,第二天中午看到說函館列車延誤較多,提前很久來到函館站,準備做通勤的火車從函館到新函館站,這段距離不算短也不算長,但沒想到的是,一直沒有列車過來,問車站的管理人員,才知道路上有故障檢修,讓我去下一個站候車,我看門口很長的隊伍等公交車過去,我着急就打車去了下一個站,結果還是沒有火車,當然,也是財迷了一些,從函館到新函館距離還是有點遠的,打車成本有點吃不消。然後發現不可能趕上那趟新幹線了,所以重新訂了一張票,還好用的週遊券,沒有額外花錢。後來列車終於恢復了,坐上了後一班的列車,在比原計劃提前出門一個多小時的前提下,到達目的地比原計劃耽誤了差不多一個小時,也就是前後浪費了差不多兩個多小時。不過和後面的遭遇相比,這個算好的了。
其實11.9日從札幌到函館的路上也遇到了鐵路故障檢修,火車臨時停靠了一會,不過時間不長,沒有太當回事,看來日本的鐵路交通的穩定性,並不是那麼好。
11.13,按計劃去機場,辦理登機牌,過安檢海關,登機,通知老婆接機時間,飛機按時起飛,看上去一切都很順利,只是感覺飛機似乎略顯顛簸,波音787按說應該很穩的。正在看機上電影,傳來機長廣播,飛機故障,需要返航。結果天上轉了一圈飛回了東京,趕緊給老婆發消息,不要去機場接我了,行程有變。飛機上枯坐了差不多20分鐘或半小時,大概是航司還在最後掙扎,試圖快速檢修,最後放棄了掙扎,請全體旅客下飛機,那麼出來後給了一張臨時通關單,我就納悶了,我問飛機啥時候飛,不飛了,後續航班呢,沒有。解決方案就兩條,或者自己免費改簽(該航班非每日航班,下一個航班要隔好幾天),或者全額退款。
我這個人比較摳門,回程定的是廉價航司,所以連額外住宿費補償都沒有,沒轍,重新出關,在線訂了離機場通勤較近的酒店,然後退掉了這個機票,緊急訂了第二天的一個台北經停航班(還是摳門,第二天的直飛捨不得訂)。期間因為做錯了機場列車,誤上了一輛直達市區的列車,又回到東京市區繞了一大圈折騰,等於是整整半天時間全浪費了。還好第二天還算順利,總算安全回到了新加坡,期間在台北機場買了一盒鳳梨酥和一盒芋頭酥,也算讓經停產生了一些價值,我兒子還蠻喜歡吃的。
不過往好的方向去看,至少飛機在故障的情況下能平穩返航,畢竟安全第一,其他的也就不好太計較了。
旅行就是這樣,你總要面對一些不可預期的意外和風險,其實任何情況下,都要學會放鬆。雖然多耽誤了一天,但是晚上依然多泡了一次溫泉(酒店內的免費溫泉),多吃了一次嘰丸水產(落地第一餐是它,臨走最後一餐也是它),還額外買了一些台灣特產,這不也是旅行的一部分麼。
前半程的記錄不贅述,可以通過這裡去回顧->出遊半程的碎碎念
後半程重心在北海道,那麼兩天在札幌,期間去了一次小樽,第三天住在函館,然後再回到東京。
季節不太對,所以沒有滑雪,也沒有薰衣草,這裡特別說明一下,如果你夏天來北海道,一定要去富良野看薰衣草。不過北海道一年四季吃海鮮都是對的,我來北海道也是圖這個來的。
我定的酒店下面就是札幌二條市場,(也是狸小路商店街對面),不過點評上最有名的水產店一直有人排隊,所以我隨便選了一家,當時感覺還是非常不錯的。但後來去了小樽,在站前三角市場找了一家,發現性價比完勝札幌。後來函館去了朝聞市場,價格上最實惠,但感覺沒有小樽的味道好分量足。
我一個從不吃魚生的人,在北海道天天吃海膽蟹肉蓋飯(在札幌點了海膽蟹肉雙拼,在小樽點了海膽蟹肉帆立貝刺身三拼,在函館是海膽蟹肉魚子三拼),真的是鮮甜可口,回味無窮。
札幌的地下商業街四通八達,店鋪很多,路線很長,有空可以逛逛,不過大阪商店街走的太多了,已經見多不怪了。
吃夜宵的時候誤入紅燈區,我直播特意說了,果然食色性也,那家日式咖喱連鎖店網上搜索,發現只有一家分店晚上8點以後還營業,過去看到滿街的海報才發現周邊都是風俗產業,想想邏輯是這樣的,新加坡芽籠也是吃夜宵的好去處啊。
札幌的藻岩山風景還是不錯的,海拔550米,比新加坡最高峰還是高很多的,考慮到我的膝蓋問題,我選擇了纜車上山,徒步下山。不願意折騰的可以來回纜車,體力好的可以徒步攀登。
小樽和函館晚上路上基本沒人,店鋪關的也很早,這個季節日本天黑的太早了,下午四點半天就開始黑了,五點半就幾乎全黑了,本來覺得北海道火車很長的路線都是沿着海邊開的,風景應該不錯,結果黑漆漆的幾乎什麼都看不到。
東京見了一些新老朋友,也大概了解了一下日本的行業氛圍,但體會不深,不敢隨便亂講,以免誤導讀者。
其實日本的移動支付並不弱,paypay掃碼支付的普及率蠻高的,其次是linepay,此外手機綁信用卡也是很常見的一種移動支付方式。
最近幾年去日本的中國人其實也不少,新加坡因為地方小,所以密度很高,感知度就很強烈,日本哪怕同樣多的人過去,稀釋一下,就沒那麼強烈的感知了。生財有術社區在日本的成員就比在新加坡的要多不少。
不多說了,視頻號上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