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個視頻獲得了20萬的點讚,引發了近萬條討論,甚至一度登上熱搜第一。
視頻中,北京一位媽媽吐槽了自己失敗的「雞娃之路」:我和我老公都是985碩士,畢業之後通過人才引進落戶到北京。兒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由碩士爸爸陪着寫功課,結果現在到了高三,我一不小心成了學渣他媽。這位媽媽是985碩士畢業,她的丈夫同樣如此,可以說是「學霸基因」的強強聯手;
夫妻二人都很重視孩子教育,從小學開始,爸爸就每天陪着寫作業;
孩子就讀的學校位於北京東城區,一本率達到了70%,教育資源也可以說是很優越了。表面上看,這個孩子集齊了我們一般認為的成功要素:優秀的遺傳基因、注重教育的家庭氛圍以及豐富的教育資源。然而這麼多有利因素,仍然沒能召喚出「神龍」:兒子高三了,不僅學習成績差,還是個「槓精」,總愛和父母爭辯。也難怪碩士媽鬱悶到要在網上吐槽。她說為了兒子的問題,他爸爸已經氣得心梗過兩次,連速效救心丸都成了家中常備藥。猶記一個小學同學,爸媽都是復旦畢業,妥妥的高知家庭;還從小就培養他學鋼琴,在教育上也算很花心思了。然而,他從一年級開始就是全班倒數,直到畢業也沒什麼起色;性格也頑劣,被老師請家長的次數遠遠超過其他人。連老師也感嘆想不通:家長如此知書達理,怎麼就養出個皮猴兒?這可能也是無數學霸父母們都曾捫心自問過的一句話:我到底做錯了哪裡?這句話被不少人奉為圭臬,以致在婚戀市場上,尋求智力及財力上的「門當戶對」成為一種主流思想。背後的邏輯,則是讓下一代贏在起跑線上。某網友本科清華,碩博哈佛,老婆本碩博都是清華,可以算是世界頂尖人才了,孩子照樣考倒數第一: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丁教授,太太同樣是北大高材生,輔導女兒寫作業時依然氣到要吐血。很多學霸父母都想不通,我們這麼好的基因底子,為什麼孩子就是教也教不會?因為,遺傳真的要「繳稅」。且稅率還不低,大約在1/3左右。事實上,父母越學霸,孩子成不了學霸的概率反而更高。在遺傳學中,這叫做「均值回歸」。排除後天運動、營養攝取等因素,單從遺傳學角度看,孩子的身高不會是父母身高的平均。如果父母雙方都很高,遠超平均值,那麼孩子的身高大概率不如他們,而是會向平均值靠攏。(這一理論於1886年由遺傳學家高爾頓提出)
也就是說,如果父親身高190,母親180,孩子的身高極有可能達不到185(父母平均數),而更可能靠近170(平均值)。所以,你是一個學霸,你的伴侶也是學霸,並不能保證你的孩子同樣有天賦。他大概率只會是一個普通人。另一種普遍存在的迷思是:我給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資源,也花時間花心力去培養了,為什麼孩子達不到預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985碩士畢業的爸爸陪着寫作業,還供孩子進了全國教育資源高地的東城區。為什麼辛辛苦苦十幾年,卻養出一個上不了大學的學渣?前段時間,博主格十三寫「中產跨省補習」,講了這麼一件事:她朋友女兒參加的長笛課上,有個來自山東青島的孩子。為了上課,每周都要往返於上海和青島。
長笛課的課時費是2000元,如果再算上機票錢,一周的花費差不多在3900元,每年僅在長笛這一項上就要用掉19萬,更別提來回奔波花費的時間與精力……這個孩子以後能不能在長笛演奏領域有所成就?我覺得有可能。但是不是所有花費大力氣學樂器的孩子都能成為佼佼者?教育並不是一個推導方程式的過程,沒有滿足一定條件後,結果就必定等於多少的道理。付出相同的金錢與精力,孩子的天賦、性格不同,或是成長中遇到的事情不同,結果都會千差萬別。最簡單的例子:一樣是燒菜,一樣放鹽放糖放醬油,甚至用了一樣的廚具,為什麼自己在家做的就是沒有飯店裡好吃?60、70、80這一代的父母,很多都乘上了時代發展的快速列車。如視頻中的母親,憑藉985碩士的身份,能夠相對輕鬆地在北京落戶,也能讓下一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可以說,他們是通過學習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甚至完成了階層躍升。因為嘗到過甜頭,不少父母就會寄希望於孩子也能複製自己的成功模式,走一條被印證過的康莊大道。這種想法,不止普通家長會有,連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怪才」王德峰也逃不過。王德峰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憑着過人的天賦和努力,成為恢復高考後第一批被錄取的大學生。之後他一路從復旦本科讀到了博士,最後留校成了哲學學院的教授及博導。與視頻里的碩士媽一樣,他也期待着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的衣缽,「至少考進復旦」。兒子剛出生,他就小心翼翼地安排好了成長的計劃,從最好的幼兒園、小學、再到市重點高中……老父親把每一步都安排得妥妥噹噹。恰逢當時,復旦對教職工子女的錄取設置了優惠政策:只要超過一本線多少,就可以直接被錄取。從小的精心培養,加上降分錄取的有利條件,王德峰教授覺得兒子進復旦已經十拿九穩。高考一放榜,他立刻給復旦招生辦打電話,興沖沖地問:一句話,立刻就把他弄懵了。他說自己只能跑到外面吹冷風,悶頭騎自行車,騎到第三圈,心裡才想通。在教育孩子的事上,我也有很多問題。最大的錯誤,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他身上。兒子本來就不喜歡復旦,我不應該忽略他的想法。這個故事有個有趣的結局:在王德峰教授放下執念後,他的兒子反而「開了竅」,愛上了學習,最後考上了世界頂尖的倫敦商學院。古人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人父母后,都會有一種責任感,想要幫助孩子儘可能避開生活中的風浪,走得更平順一些。因此,很多人會傾向於讓孩子復刻自己成功的經驗——這種想法,連讀過萬卷書的「哲學怪才」也無法避免。然而,時代早已不同,人的天賦更是多種多樣。孩子雖是你生命的延續,卻並非一個簡單的複製品。刻舟求劍,求來的只會是失敗。很多時候,或許應該先問問孩子,他真的想要重複你的人生嗎?在碩士媽吐槽視頻下的近萬條評論中,很多網友都說,沒有必要去批評家長教育的失敗:也有家長說,何必糾結於孩子的學習成績,找到一條適合他的路才是最重要的:學霸父母養出學渣娃,並不奇怪。大自然就是有無數的可能性,而我們的世界也正是因為無窮的可能性變得動人。比起死磕孩子的成績,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方向,成為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才是父母們更應該做的功課。畢竟成功,從來沒有一個恆定不變的標準。對家庭教育來說是這樣,對於一個人的人生來說更是如此。考上985並不意味着能高枕無憂,年薪百萬也不意味着生活真的充實快樂。我們的孩子註定要面對一個更為複雜多變的未來,而為人父母能做的,或許是幫他們找到一個方向: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Estel
校對:秋秋
監製:眠去
出品:麥子熟了工作室
你已選中了添加鏈接的內容
網易文創簽約中國冰雪,成為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中國冰雪文創合作夥伴,更多項目歡迎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