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源:募格課堂

僅用於學術分享,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導讀:近年來,雙一流高校湧現出一批卓越的90後博導,除了年輕,隨之而來的還有對「90後做學問的方式」的議題聚焦,不經讓人好奇:博導帶幾乎同歲的博士生,是種什麼體驗?

「B站原住民」博導

期待90後以自己的方式大有作為

28歲,他在武漢大學當博導!王勝,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學位,再到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今年11月,在武大竇賢康校長的盛情邀約下,他全職加盟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為武大又一位年輕的「90後博導」。

「學霸」標籤之外,他也許更偏愛「古龍死忠粉」、「知乎熱心用戶」、「B站原住民」這些稱呼。

圖源:武漢大學

「我是一個古龍小說的忠實粉絲。迷惘困惑時,我回顧《多情劍客無情劍》;想要幽默和歡樂時,我重讀《陸小鳳傳奇》和《歡樂英雄》;缺乏信心時,就看《孔雀翎》……」

當王勝如數家珍般分享這一本本武俠小說時,很難將眼前這個28歲的「大男孩」和他從事的研究「納米光學」,以及「985名校教授、博士生導師」的身份結合起來。

作為「90後」的年輕博導,王勝對於「怎樣做學問」有自己的見解。

「方法上,有一點很重要,要善於尋找和利用優質公開資源。譬如說MOOC平台Coursera,edX,國內的蔻享(Koushare),甚至B站等,都有非常優質的系統性的資源。」

圖為王勝個人B站收藏夾、知乎主頁

說着,王勝打開了自己的B站主頁,收藏夾中原子力顯微鏡(AFM)的培訓視頻映入眼帘。期待90後的他以「90後的方式」,帶領更多的「年輕英雄」在「納米江湖」里有更大的作為!

搞研究就是

帶同為90後的學生翻山越嶺

「祖國的每一個角落都要有人去研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90後特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信水感嘆到。

從本科開始,他十餘年間翻山越嶺,常年堅持野外科考,如今帶着同為90後的研究生一起,用專業知識探尋數億年前地球的秘密。截至目前,王信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地質學專業期刊發表論文10篇。

今年24歲的張翼,是中國地大地球化學系研二學生,跟着導師王信水學習了一年多。同為90後,從外表上看,完全看不出兩人是師徒,更像是差不多大的師兄弟。

圖源:極目新聞

王信水每年野外工作的時間大概一到兩個月。

今年7月,王信水帶着張翼和學院其他師生,一同前往新疆天山進行科考。為了能第二天一早深入科考工作地點,一行人只能徒步五個小時,前往天山腹地冬季牧場裡一處牧民的房子過夜。

當時一行人只能睡在羊糞堆上,鋪上簡易防潮墊和睡袋。王信水笑着打趣,在羊糞堆上鋪上防潮墊,裡面比較暖和,「除了味道有點重。」

導師隱匿在學生中

圖源:極目新聞

搞科研也要有好身體

學生健身可報銷

直博清華,前3年幾乎無文章產出,第4年才陸續出成果,以11篇一作論文的優秀成績畢業,這個重慶大學的90後博士生導師陶璐琪,向博士生傳遞着科研路上厚積薄發的精神。

陶璐琪介紹他的研究成果 圖源:重慶發布

雖然才31歲,但陶璐琪現在已經在帶研究生和博士了。陶璐琪長着一張青春年輕的臉,走在校園裡與學生無異。但陶璐琪帶學生,也有自己的「獨特」要求。他要求學生除了做好科研,也要有一個好的身體。

「科研再忙,也一定得去運動,每周至少要抽出2—3天去健身房要打個卡。」陶璐琪讓學生去辦健身卡,能堅持一年,每周打三次卡,陶璐琪就會給他們報銷。在他看來,科研需要持之以恆,要養成堅持的習慣。同時,做研究難免需要有熬夜的時候,有一個好的身體很重要。

年輕博導的特質

活力和信息化

出生於1991年的唐從輝,今年剛滿30歲,他已是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長。

他帶領着一個年輕的團隊,不僅從導師到學生都是「90後」和「00後」,他們研究的方向也緊扣前沿聚焦能源和醫藥導向的綠色催化。

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長唐從輝在給學生上課

唐從輝,高考考入華中科技大學應用化學專業,隨後以專業第一的成績保送至北京大學,畢業後前往德國和美國攻讀博士後,於2020年回到母校任教。

唐從輝和大多學生同齡,日常實驗室氛圍輕鬆活潑。在實驗室里,除了高精尖的化學實驗設備,還有一些「年輕」的小細節。冰箱上貼着的「實驗室安全衛生守則」里寫着:「實驗千萬條,安全第一條;操作不規範,親人兩行淚。」冰箱上方,放着一個音響,是學生們聽歌用的。

「做實驗很苦,有時為了調劑一下,學生們會用音響放歌,周杰倫、五月天、王力宏,還有一些搖滾重金屬,大部分我都會唱。」唐從輝帶的博士生大多和他同齡,在談專業時他是嚴格的導師,專業之餘他更像一起學習的「同班同學」,一起打籃球,跑校園馬拉松。

2020級博士生薛文軒是唐從輝帶的第一個博士生,他說,選擇唐老師,就是看中了他的年輕。「唐老師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平時也非常關注國際一線科研動態,走在學術前端。而且他有一股拼勁,我們每天從早上8時30分學習到晚上10時30分,一周最多休一天,只要我們在,他就在。」

唐從輝在給學生講解題目

談起年輕博導的特質,唐從輝說了兩個詞:活力和信息化。

「我希望實驗室氛圍是輕鬆活躍的,心情愉悅,大腦才轉得快。」他對網絡、信息、新媒體的整合運用能力強,專門為課題組製作了一個英文網頁,裡面全面展示着團隊成員、研究方向、科研進展等。「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開放的時代,我們要看世界,也要為世界提供一個看到我們的窗口。」

年輕一代的科研後浪,不僅實力不可小覷,做學問的思路更是契合同代人的共通方式,這可能也使得導師和學生間,能更高效地碰撞出「學術火花」。育人路上,除了任重道遠之外,更多了一份同齡人的默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