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最近,新加坡的一餐廳選擇向帶着吵鬧孩子的家庭,另外徵收10新加坡元的費用,作為噪音補償。這家餐廳名為Angie’s Oyster Bar & Grill,從餐廳名稱來看,主打的是面向成年人而非兒童的生蚝和烤肉排。這家餐廳的懲罰性措施是否起到了預期的效果?暫時還不得而知。

不過一個小小的商家舉動,居然在國內的社交媒體上引起了討論,可見這世上,有多少人深受兒童吵鬧之苦。


文 |中微子和小二

史上最著名的動畫片之一《怪獸公司》,講怪獸世界的能源巨頭,靠收集兒童的尖叫給怪獸世界供電。兒童的尖叫能發電這個意象一旦出現,就占據了幾代人的頭腦。這幾年養孩子,不停地驚嘆小孩的能量水平,高到大人無法想象的程度。充電五分鐘,蹦跳三小時,公然挑戰一切能量轉換原理。

三歲的孩子青春激盪飛揚的方式之一,就是自行轉圈蹦噠加尖叫,純粹的快樂噴薄而出,不是為了要玩具,不是為了看電視,就是高興而已。這種等級的能量如果能用導線連在地球上,大地可以四季常青,五穀豐登。

《怪獸公司》劇照

小孩扎堆,散發的能量更以指數級別放大。有一次我下午三點去小學,老遠就聽見孩子們的叫聲響成一片,好象一場持續不斷的爆炸,爆心是小學外面的遊樂場。每一根纜繩,每一個把手,每一格攀爬架上都掛着至少一個孩子,所有能轉的都在轉,所有能搖的都在搖,玩耍的孩子們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令我眼中的景象仿佛都像夏天熱氣蒸騰的路面一樣有了水波紋。如果全世界能把熊孩子們天天上躥下跳的能量收集起來,什麼能源危機都能解決。

不過,在不合適的地方釋放能量,兒童能量就成為大大小小的災難了。很多人都經歷過在電影院、飯館、高鐵和飛機上,小孩跑來跑去吵吵鬧鬧,令別的乘客煩躁的情況。

在公共場合如何應付「熊孩子」,是社交媒體上永遠熱鬧的話題。有人主張嚴厲對待,讓熊孩子們在路人社會上學些教訓;也有人主張心平氣和,多多包容,孩子畢竟是孩子,管不住自己的行為是常情。作為成年人,因為陌生兒童的行為導致自己行為失控,才更不得體。雙方都有道理,在現實中,狹路相逢勇者勝,就看當事人的決心有多大,氣場有多強了。

《被討厭的勇氣》劇照

公共空間中的兒童擾人,絕大部分情況下,路人並不是跟孩子過不去,而是對縱容孩子的父母生氣。如果父母表現積極,道歉及時,旁人大多會諒解。讓人生氣的是孩子一直左衝右突,尖聲怪叫,家長就在旁邊,卻木木然毫無知覺,仿佛在等孩子自己跟別人協商。殊不知,疲憊的父母早己習慣了兒童噪音的頻率和分貝,可以做到充耳不聞,路人可受不了。

很多時候,孩子吵鬧還真是大人的鍋,因為不少孩子調皮搗蛋,就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陪自己說話玩耍,哪怕只是投來注視的目光。然而不少孩子這點簡單的願望也常常難被滿足,只得做出更具破壞性的舉動。父母越是有意忽視,孩子的調皮搗蛋就越升級,路人就成了倒霉蛋。

有時在公交車上會看到,父母推着童車,一坐下來卻開始看手機,小孩比比劃劃,咿咿呀呀,總是得不到關注,直到把水杯果汁奶瓶,「啪」一聲扔地上,才能引得父母從手機上抬起頭來。小孩的委屈和失望說不出,只能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帶孩子旅行的父母,如果一開始就做好了不打擾其他乘客的決心,行動令人感佩。有人見證過父母一上飛機,就給前后座的旅客發裝有耳塞和小禮物的小袋子,預先為自己孩子可能的淘氣行為道歉。但是,每個家庭帶孩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是否都該向其他乘客預先表達歉意?這也大可不必。

《預產期》劇照

飛機畢竟是提供公共服務的空間,兒童和殘疾人、老人、孕婦等行動不便的人,都有權利使用公共空間,身體健全的成年人也有與弱勢群體共存的義務。禮貌需要雙方都具備,才有積極意義。一些情況下,帶孩子的父母應該主動約束孩子,其他乘客也該諒解孩子的存在。

比較有經驗的父母會調整孩子的作息,讓他們被困在座位上以前,儘可能活動放電。在候機區有時會看到,父母跟孩子玩鬧做遊戲,轉着圈跑,觀者眼花繚亂,其實都是為了孩子登機後能安靜吃東西睡覺。

《非常主播》劇照

我見過一對父母,帶着兩歲的雙胞胎,爸爸和媽媽隔開二十米蹲着,鼓勵懷裡的孩子跑向對方,跑到了目的地,抱在懷裡親一下,再鼓勵他們跑回去。凡是帶過孩子的人都會暗贊一句:這對父母真是天才!果然上飛機後,兩個孩子就安靜下來,任由父母抱着,只是眨眼睛。飛機起飛沒多久,就呼呼睡着了。

現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人,為什麼網上抱怨公共空間擾人的焦點,總是集中在「熊孩子」上?

在英國經常坐火車通勤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火車上最煩人的「熊孩子」,不是尖聲哭叫踢人座椅的年紀,而是成群結夥十幾歲的年紀。喧鬧的少年團體在火車上旁若無人,大聲說笑,喝酒吵鬧。

他們會在某個小站成伙上車,又在某個小站成伙下車。滿車的乘客猝不及防,只好默默假裝看不見。剛搬來英國居住的人,常被有經驗的人告誡,不要惹青少年團伙,他們人數眾多,喜怒無常,打架不吃虧,警察也不怎麼管。

《破產姐妹》劇照

保羅·索魯在《英國環島之旅》的第一章,就寫了從倫敦到馬蓋特的火車,他本來在與幾個英國人和帶孩子的家庭禮貌交談,寒暄天氣,忽然上來一夥七個光頭族,互相嘲罵嬉笑,嗓門之大,震耳欲聾。讀報紙和帶孩子的人,好像什麼都沒聽見,吃三明治的人自顧自吃,所有人都變得安靜渺小。只有天真未鑿的孩子一直問爸爸,為什麼這些人一直在講髒話,為什麼沒人把他們趕下火車。他們下車的時候,剩餘乘客都只慶幸他們走了,車廂里看起來毫無憤怒和不耐煩。

幾十年過去了,英國火車上喧鬧的青少年仍和當年一樣。當他們出現在夜晚的車廂里,可以感覺到,所有乘客瞬間達成默契,假裝他們不存在,假裝此地仍是完美的靜音車廂。

比青少年群體更可怕的是,喝了酒的球迷群體,他們比青少年胳膊更粗,嗓門更大,也就更容易讓他人進入「假裝不存在」的透明結界中。這個結界是單向的,乘客假裝醉漢不存在,醉漢卻可能對別的乘客感興趣。

《漢謨拉比小姐》劇照

我曾有一次坐夜晚的火車離開倫敦,中途上來一群球迷,已經半醉。他們占了好幾個座位,一直在大聲說話。其中有一個忽然站起身,向別的乘客藉手機充電線。一個女人借給了他,他很滿意,扭過臉去對同伴大聲說:「看看這個,多xx好的一個甜心呀!」當他們終於在一個小站下車後,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至於充電線有沒有還,我也和車廂里的其他人一樣,沒有看到。

有些人則沒有那麼幸運,一些喧鬧的人占領公共空間時,甚至覺得安靜的人對他們是一種冒犯。2019年,一群青少年在夜晚的倫敦公交車上,騷擾襲擊了一對女性情侶,把她們打得頭破血流,還搶走了她們的手機和包。

大部分情況下,公共空間的秩序能被自發維持,因為大部分人都是理性人,或者講理,或者講利益;但有時也需要權威維持者主持公道,打破僵局。

在飛機和火車上,乘務人員是責無旁貸的秩序維持者,他們背後有法律和暴力手段支持。但飯店、電影院等商業場所情況又不一樣,商家可以為了一些顧客的利益,拒絕為另一些顧客服務,但也要承擔被公眾輿論評判的風險。

像文章開頭的新加坡餐廳,看上去能讓飽受吵鬧兒童騷擾的顧客解氣,但仔細推敲會發現,從中得益的是餐廳,而非被打擾的顧客。畢竟這間餐廳雖然聲明不是兒童友好型餐廳,但也不拒絕帶孩子的家庭用餐。吵鬧收費,甚至可能被理解為,只要多交10新元,就可以讓小孩隨便吵鬧,不用管教。

《安家》劇照

所以,將道德譴責變成經濟懲罰,並不一定能達到效果。有托育機構為了減少家長接孩子遲到的現象,規定遲到家長要按延誤時間付錢。研究顯示,這樣做的托育機構里,家長遲到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因為家長認為只要付錢,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遲到了。

托育機構收取的遲到費,也許還能付給員工,作為被延時後的加班補貼,餐廳收了兒童吵鬧費,卻不一定會給受影響的顧客打折。也就是說,餐廳既不歡迎帶孩子的顧客,也沒保護好不帶孩子的顧客,久而久之,可能會影響生意。

《我的老爸是奇葩》劇照

所以有些消費場所,乾脆不接待孩子,倒是更明確的策略。我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旅遊時在網上找到一間餐廳,看着不錯,到了門口才發現,主打是各色雞尾酒和新潮融合風味小吃,不接待小孩子。裡面流行音樂聲浪震耳欲聾,在門口跟招待說話都得扯着嗓子。商業機構要維護合理的商業秩序,照顧好自己的顧客群才最重要。


編輯:王海燕/排版:菲菲/審核:同同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讚、在看三連!轉載請聯繫後台。

大家都在看




▼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下單本期新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