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10月9日晚,中國男乒獲得成都世乒賽男團冠軍,實現男團十連冠。在高新體育中心,主教練秦志戩捧起象徵最高榮譽的斯韋思林杯,他說,「獎盃太重了」,一方面是獎盃確實重,另一方面,是這個獎盃對於中國乒乓球隊的意義——「涵蓋了幾代人的努力」。


文|馬佳一

「龍隊」的分量

秦志戩站上領獎台高捧獎盃的時刻,34歲的馬龍就在旁邊,即便戴着口罩,仍舊能夠從馬龍帶有弧度的眼角上讀到他眼裡的笑意和內心的喜悅。

圖源@WTT世界乒聯

應該說,馬龍對這一時刻不會陌生,從2006年的不來梅到2022年的成都,馬龍已經連續8次參加世乒賽團體賽,8次奪冠。16年的時間裡,馬龍身邊團體賽的隊友換了一撥又一撥,從王勵勤、馬琳、王皓、陳玘到張繼科、許昕、樊振東,再到王楚欽、林高遠。只不過,這一次馬龍從當初羞澀觸摸獎盃的弟弟,成了如今國乒隊內的龍隊。身邊的樊振東比馬龍小9歲,王楚欽比馬龍小12歲……
如果以頂尖運動員的競賽水平為標準,將乒乓球運動劃分時代的話,馬龍無疑是經歷了三個時代、依然在活躍在台前的那位。時過境遷,在「二王一馬」時代、「三劍客」時代之後,當初的鞍山小馬已經成了中國男乒最可靠的龍隊。然而,中國乒壇下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時代標籤似乎仍未出現。從本屆世乒賽來看,馬龍還要堅持站好崗,幫助中國男乒繼續完成過渡,順利開啟下一個時代。

圖源@WTT世界乒聯


本屆世乒賽半決賽,中國男乒迎戰日本隊,第一單打樊振東先勝戶上隼輔,第二單打王楚欽不敵張本智和,大比分來到1:1。在五盤三勝的賽制中,第三盤可謂至關重要,在其他體育賽事中,常常把這樣決定比賽走向的關鍵場次稱為「天王山之戰」。這一戰,馬龍贏了,為中國隊最終戰勝日本隊奠定了重要基礎。
當前,中國男乒個人實力足夠強,樊振東在國際乒聯2022年第41周列出的世界排名中位列第一,梁靖崑第三,王楚欽第十一,林高遠第十二。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實力毋庸置疑,但關鍵在於,他們還需要學習如何成長為一名領袖。
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樊振東。秦志戩說:「這是樊振東第一次作為領軍人物參加世界大賽,絕對的一號,通過這次比賽、東京奧運會和休斯敦世乒賽三次大賽來看,我覺得他完全可以扛起中國男隊今後的大旗。」而樊振東的主管教練王皓在世乒賽結束後總結時說:「我覺得他應該把格局和眼界放得更開一些,不要局限於某一次比賽,今後要擔當起男隊的重任,就必須要轉變思想,勇於承擔這種壓力,需要自己總結出一種方式去積極面對。」

圖源@WTT世界乒聯


未來幾年,世界乒壇的爭奪無疑更加激烈,而社會對國乒的期待一直只有冠軍。一方面是19歲的張本智和連勝王楚欽和樊振東,他可能在未來的3到5年,尤其是在巴黎奧運會成為男乒最大的對手,另一方面是國內一些媒體在10月9日的頭版打出了「男團劍指十連冠」的封面,看到這個封面,我的心態很奇妙,就像是比賽還沒有開始,已經默認國乒提前鎖定了冠軍。
中國男乒是講傳承的,用秦志戩的話說,馬龍是隊內的「定海神針」。在未來可能的競爭局勢下,馬龍的擔子可能就不止是自己「定海」,還要教會隊友怎麼「定海」——馬龍既要在賽場上盡力拼下每一場勝利,又要指導年輕運動員如何去贏,如何在壓力面前及時調整好心態。在王皓看來,中國乒乓球運動員承載了國人太多的期望,對國乒這支夢之隊來講,精神的傳承才是最寶貴的財富。某種程度上,秦志戩和王皓所說分量與期望現在來到了馬龍肩上。

雙圈大滿貫的考驗

馬龍拿下成都世乒賽男團冠軍後,世界冠軍數量來到了27個,其中包括奧運會5冠,世乒賽13冠,世界盃9冠。事實上,就在世乒賽開打之前,馬龍的球迷和一些乒乓球自媒體就自發在網上紀念起了馬龍獲得乒壇雙圈大滿貫一周年。本次世乒賽奪冠,在馬龍的榮譽牆上又新添了一枚勳章。
2022年10月9日,四川成都,2022成都團體世乒賽男團決賽,中國3-0德國。(圖|視覺中國)

體育世界,向來以榮譽排位,由此又誕生了諸多評價一名運動員職業生涯成就的體育行話,比如,goat(Greatest of All Time)、總統山、大滿貫等等。所謂雙圈大滿貫,是指在奧運會、世錦賽和世界盃都至少得到兩個冠軍。
此前,不管是林丹退役,還是費德勒退役,總會有球迷拉上主角的大滿貫成績參與goat話題的討論,原因只有一個:大滿貫難,雙圈大滿貫難上加難。它意味着一名運動員必須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裡保持頂尖的競技水平,以及克服傷病的困擾。

馬龍也是,雖然他還沒有退役,但當馬龍在2021年7月30日的東京奧運會上,以4-2戰勝樊振東贏下金牌,成就雙圈大滿貫後,goat的討論就已經開始。
圖源@馬龍工作室
在知識平台上,有球迷認為馬龍能達到現在的職業高度是具有傳奇性的。理由是,近二十多年有關乒乓球的規則和器材一直在不停地改,然而馬龍卻是當今乒壇唯一的,職業生涯依次經歷過38小球(使用直徑38毫米小球比賽)、40大球21分(使用直徑40毫米的大球,21分計分制比賽),40大球11分有機(即有機膠水)、40大球無機(即無機膠水)、新材料塑料球、40+新球所有時代而且依然能在頂級賽事中不斷奪冠的球員。
比賽器具的改變既影響了運動員,也左右了學術界的研究方向。在中國知網上,瀋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發表《有機膠水禁用對乒乓球運動的多維影響及對策研究》;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年發表《使用無機膠水與有機膠水對乒乓球正手弧圈球技術影響的運動學對比分析》;遼寧體育科技2009年發表《11分制和40mm大球對乒乓球運動的影響》……
上述研究得出的結論摘要如下:同一名運動員使用無機膠水粘合球拍的最大擊球速度明顯小於使用有機膠水粘合球拍的最大擊球速度;無機膠水的使用將導致膠皮彈性減弱、球速變慢、旋轉減弱。為了提高擊球的速度與旋轉,必須增大擊球的力量,使力量成為競技要素中的主導因素。同時,球速減慢、旋轉減弱,會使打相持球的比例和擊球板數增大,比賽時間延長,這就對運動員的體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40mm直徑的大球在空氣中的阻力加大,與小球相比,球的速度下降了13%,旋轉降低了21%。
不過,該名網友的說法卻並不準確。據中國體育報業總社旗下《乒乓世界》,2000年,國際乒聯決定將乒乓球直徑由38毫米改為40毫米,重量由2.5克增加到2.7克;2001年,將乒乓球21分制,改為每局11分制。按照馬龍2003年進入國乒一隊的履歷,網友的說法顯然和實際情況有所出入。

儘管如此,國際乒聯有關乒乓球拍必須於2007年起改用無機膠水、2010年後比賽用球改為新式塑料球的改革確實發生在馬龍進入一線隊後,在這個層面,馬龍能實現雙圈大滿貫的成績的確是經受住了國際乒聯規則不斷改變的考驗,他既戰勝了自己,也戰勝了環境。用球迷的話說——「我上小學的時候馬龍就在打球了,沒想到工作兩年後馬龍還在。」

最後一舞

關於馬龍的標籤有很多,直到今天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仍是吉隆坡世乒賽前,日本媒體給馬龍起的「六邊形戰士」,意指從發球、力量、經驗、速度、防守、技術六個維度,馬龍都堪稱完美。彼時,與「六邊形戰士」同期走紅的還有「帝國絕凶虎」張繼科。
日本素有以熱血著稱的動漫文化,即便動漫文化資源如此豐富,或許也很難從日本漫畫中找到與馬龍「六邊形戰士」相符合的人物角色。如果放在《火影忍者》里,馬龍相當於一名精通火遁、風遁、水遁等各種忍術,同時體術也毫不遜色的「影級」忍者。但我窮盡800集的《火影忍者》知識儲備,似乎也找不到這麼一位全能型人物。
馬龍的全能來自於他極度的自律。國乒隊員於子洋和馬龍在國家隊內同吃同住同訓練,他在接受採訪時介紹了馬龍在每一個訓練日的作息安排——如果是一天三練,就是上午 9 點 15 分到 11 點半或者 12 點,下午 3 點半到 5 點,晚上 7 點到 9 點;如果一天兩練,晚上就會休息或者做康復治療。「他不會說——『咱倆就是打打看』,要打就好好打,要不就不打,在他的世界裡,沒有『半吊子』這種打法,沒有。」
圖源@馬龍工作室

要知道,這篇採訪發自今年10月11日,根據採訪時間推算,大概是在馬龍由33歲邁向34歲的階段。在類似階段,馬龍的老大哥王皓31歲退役,馬琳33歲退役。三劍客之中32歲的許昕已經轉向解說崗位,與馬龍同年的張繼科因為傷病轉戰娛樂圈。而馬龍還在堅持,他還有對贏球的渴望和對輸球的不甘。用馬龍的話說,他想「體面」地離開,所謂體面的意思是「不是灰頭土臉的」。
這讓人想到了有關馬龍更早的一篇採訪——他這個人就是這樣,只記得自己輸過的球,贏過的,反而忘得快。馬龍打球最怕輸,這個幾乎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如果是年輕的馬龍,這種心態可能是最先要被教練罵的,患得患失,比賽心態就不對,而對於34歲的馬龍,這或許成為了他能夠持續保持競技狀態的動力。
2022年10月8日,成都,2022成都團體世乒賽男團半決賽,中國Vs日本。(圖|視覺中國)

馬龍會跟人聊起有關公牛王朝的紀錄片《最後一舞》。最近幾年,體育圈的「最後一舞」經常在8090後的生活中上演,人們猛然發現青春里的體育偶像們都在漸漸向自己告別,並且在未來幾年恐怕還會經常發生。想想吧,梅西和德約已經35歲了,納達爾36歲了,C羅37歲了。他們的「最後一舞」也許就在不遠處。
在馬龍那裡,雖然他提起「最後一舞」是想強調永不服輸,但不免總令聽者感慨。尤其是,在世乒賽結束後,當被問及自己今後的打算和對球隊的期盼時,馬龍的回覆是:「我人生當中最寶貴的時光都在中國乒乓球隊度過,待了這麼多年很不容易,我很幸運也很珍惜。我現在就想珍惜在球隊的每一天,珍惜職業生涯的每一場球。」
很明顯,記者的意思是,世乒賽結束後有沒有考慮退役,馬龍想表達的是,不考慮那麼多,珍惜每一場球,而球迷關心的是,2024年的巴黎奧運會,馬龍還有機會嗎?球迷總是糾結的,一方面想要儘可能地多看一場球,見證球員贏得下一個冠軍,另一方面又不忍心看到一位功成名就的球員因為競技狀態下滑而給自己帶來的煎熬。
對馬龍來說,或許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最後一舞」何時到來,因為他的油箱裡還有油,國乒現在還需要他。世乒賽奪冠說明,只要馬龍想,只要國家隊需要,馬龍就還能起舞。
巴黎是個美好的期待,不管馬龍最後去或不去,且看且珍惜就對了。

排版:菲菲/審核:同同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讚、在看三連!轉載請聯繫後台。

大家都在看




▼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下單本期新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