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e Power Moves

利維坦按:



依戀/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最早是由英國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的,而成人依戀關係的研究則是在兒童依戀理論基礎上的延展。成人之間的關係在許多方面不同於兒童和照顧者之間的關係。不過,依戀理論的核心原則適用於兒童-照顧者關係和成人關係(順帶一提,關於依戀理論比較臭名昭著的實驗是心理學家哈利·哈洛的恆河猴分離實驗,在這一系列實驗中,恆河猴出生後不久很快就從它們母親身邊被帶走,研究人員為它們提供了兩個「代理母親」,一個是由鐵絲做成,另一個是木頭套上泡沫和毛衣做成,兩個人偶皆可加溫並在胸前裝上奶瓶為幼猴提供食物。結果是這些猴子會趴附在柔軟衣物人偶身上,無論提供食物與否,似乎此人偶為它們提供了一種安全感)。


依戀理論的分類示意圖。© wikipedia


乍一看,由於對對方普遍持信任態度,安全型依戀者在面對一個低信譽社會時很容易遭受挫折和失望,可實際上,即便遭受了心理上的傷害,其程度也遠小於焦慮型和逃避型:換言之,安全型依戀者的心理更為健康,對生活中遭受的事情更想得開。安全型依戀者並非不敏感,而只是相對不太在意那些負面的情緒:和對已發生的事情相比,他們或許更看重充滿未知的開放性未來。

在網易雲音樂搜索【利維坦歌單】,跟上不迷路

我們有一個新號【利維坦行星】,可以關注




對於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成年後交朋友是一件令人生畏的事情,有時讓人尷尬,甚或令人心生為難。但是我們都認識幾個似乎天生就是交際大師的人:他們能在繁忙的社交安排中取得平衡,能遊刃有餘與陌生人交談,而且好像每個人的婚禮都會邀請他們。

研究表明,這些「社牛」的確存在:他們不僅更善於開啟新的友誼[1],而且認為自己與他人的友誼更親密、持久[2]。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社牛往往有一個共同點——這個共同點使得他們在人際關係之外也能活得精彩幸福。研究發現,具有這種特質的人心理更加健康[3];他們對工作更滿意,對新觀念的態度更開明,偏見也更少。研究表明,他們心中的遺憾更少[4];在典型的壓力事件,如數學考試或公開演講中,他們能夠保持冷靜;他們患上如心臟病發作、頭痛、潰瘍和炎症之類的疾病的可能性更小[5]。

那麼,這個特點是什麼呢?

就是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依附是我們投射於人際互動中那些模糊之處的「直覺感受」。它的驅動力不是對事件的冷靜評估,而是時間的坍縮,是過去與現在的疊加。

若能理解我們的依附類型,便是獲得了無價之寶,這不是為了在心理層面鞭笞自身的偏頗理解,而是為了更好地掌控自身的社交世界。當我們認識到我們如何導致了自己在人際關係中遭遇的問題,就能夠嘗試改換方向——朝着更安全、更牢固的友誼邁進。

依戀理論的三種類型:焦慮型,逃避型,安全型。© NeuRA Library

根據依附理論(也譯作依戀理論),有三種主要的依戀類型:安全型、焦慮型(anxious)和逃避型(avoidant)。(第四種依戀類型——混亂型依附[disorganised]——是焦慮型和逃避型的混合體,但對成年人中混亂型依附的研究仍有欠缺[6]。)

安全型依附的人認為他們值得被愛,並且相信其他人會給予他們愛。焦慮型依附的人認為別人會拋棄他們——所以他們會緊緊攀住別人,或是過於拼命地適應別人,又或是過於迅速地陷入親密關係。逃避型依附的人同樣害怕被拋棄,但是他們並不死纏他人,而是與他人保持距離。

依附類型是一段光譜,它有可能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例如,在遭遇壓力時,表現出更缺乏安全感的依附類型是很常見的[7]。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常表現出來的主要依附類型。

©laflor/Getty Images

我們依附風格的形成,部分是基於我們在早年與照顧者的關係。如果我們的照顧者溫暖親和、對我們表達理解和肯定,我們就會形成安全型依附。如果他們反應遲鈍或過度保護,那麼我們就會產生缺乏安全感的依附,在這種依附中,我們認為別人註定會拋棄或傷害我們。

為了免受我們預期會受到的惡待,我們會焦慮或者逃避(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但是依附類型並不能全部歸咎於我們的父母。雖然早期與照顧者的經歷令我們建立起對自身所受對待的預期,但這些預期很可能會在其他關係中演變,而新的預期反過來也會塑造這些關係。

﹡﹡﹡

心理學家弗雷德·H.戈德納(Fred H. Goldner)創造了「正面妄想」(pronoia)這個詞來描述與偏執狂(paranoia)相對應的樂觀人格。擁有正面妄想的人會產生這樣的錯覺,認為別人都會希望他們(指擁有正面妄想的人自己)得到最好的——哪怕有再多證據否認這一點。

但假定他人懷有善意並不總是毫無必要。除非有證據證明事實並非如此,擁有安全感的人總是傾向於認為其他人是值得信賴的。

©Lifehack

人們很容易認為,有安全感的人把別人想得太好,於是註定會遭受失望。但是做最好的假設會讓人們收穫最好的結果。一項研究[8]證明了這一點:研究中,學生們要麼扮演「投資者」,要麼扮演「受託人」。投資者收到錢,並被告知可以把錢交給一位受託人保管,然後受託人可以選擇返還多少錢。

在一個情景中,投資者被要求威脅受託人稱,如果他們不返還投資,就將被罰款;在另一個情景中,他們完全不提罰款一事;在第三個情景中,受託人被告知,無論他們返還多少金額,投資人都不會對他們進行罰款。

受託人對那些本來可以罰款但沒有罰款的投資者返還了最高的金額,而對那些威脅要罰款的投資者返還了最低的金額。「如果你信任別人,你就會讓他們變得更值得信任。」這篇研究的合著者之一、蘇黎世大學的恩斯特·費爾(Ernst Fehr)教授對《自然》期刊(Nature)如是說[9]。

同時,當不值得信任的人鑽了空子、造成傷害時,安全感強的人受到的影響要小於缺乏安全感的人。研究表明,安全感是心理韌性[10]和壓力調節[11]的有力預測指標。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充滿安全感時,他們的心率變化(即心跳間隔時間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由壓力引發)在被排除出社交關係之外時不會有那麼顯著的波動。

有了這種韌性和信任,安全感充足的人就有能力在人際關係中承擔風險。他們更可能建立新的友誼[12],也更可能有效地解決衝突[13]、分享自己的私密事情。然而,傾向於焦慮依附的人更難相信這些風險不會以傷害告終。事實上,他們在生理上對他人的冷落更為敏感:一項研究發現[14],當在實驗室中模擬被拒絕的場景時,人們焦慮依附的程度越高,他們大腦中與痛苦相關的區域就越活躍。

©Tenor‍‍

如果你感到如此受傷、如此孤獨,就無法始終大方地行事。我在撰寫著作《柏拉圖式關係:依附的科學如何幫助你建立並保持友誼》時,和提醒了我這一點的某位女士進行過交流。(她要求匿名,以保護個人隱私。)她告訴我,當她辭去一家科技公司的工作、準備國際旅行時,某位同事給她發來一封親切的告別郵件。她簡短地回復稱,和他一起工作很愉快。但之後,他給她發了一堆憤怒的短信,說她的回信冷淡、沒有人情味,這讓她驚訝不已。

她的回信之所以很短,是因為她正忙着給舊工作收尾、歸檔文件、把任務交接給其他員工,並準備離開這個國家。她解釋說,她的回覆之簡短與她同事本人沒有任何關係。更糟糕的是,就在她讀到他回復的那天,她感到自己的乳房裡出現了腫塊,擔心這可能是癌症。「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她告訴我,「花了大把時間攻擊正十分低落的我。」

©The New York Times

未知事件全貌時,我們必須推斷他人為何採取某種行為方式。我們告訴自己的故事可能與我們的依附類型有關——而且可能與事實不符。有些人或許會急於下結論,因為他們容易產生所謂的脆弱自戀(vulnerable narcissism),它與焦慮型依附有關。脆弱自戀者揭示了痛苦的自我中心性;他們優先考慮自己的需求而忽視他人的需求,因為他們(經常錯誤地)認為自己是被忽視的那個人。

焦慮型依附的人通常會像這樣誤判。在一項研究中[15],構成某個詞語的字母被打亂,焦慮型的被試能夠更快地識別出那些表達拒絕含義的詞彙的亂序字母串,比如「被拋棄」(abandoned)或是「被嘲笑」(ridiculed),即使這些混亂的字母出現前會響起一聲他們經過訓練後能聯想到「贊同」的音調。焦慮型的人對拒絕非常警惕,以至於他們注意到了被拒絕的信號,卻忽略了被接納的信號。

逃避型依附的人也會因為害怕被拒絕而把別人推開。研究發現[16],逃避型和焦慮型依附的人更有可能結束一段友誼。根據研究,由於戀人在分手時同樣會引發強烈的情感,逃避型的人傾向於選擇間接的分手方式[17],比如突然斷聯。研究發現[18],即使逃避型人群在經歷衝突時表現得冷靜鎮定,他們的神經系統仍然瘋狂,血壓也會飆升,而且他們的免疫功能很可能會更差、經歷嚴重的頭痛和慢性疼痛。

﹡﹡﹡

缺乏安全感的依附類型是人們保護自己免受人際聯繫之危險的一種方式,但它是一個失控的系統。假如人們為了保護自己死纏他人不放,這最終會傷害到他們自身。假如他們為了保護自己而拒絕他人、與他人保持距離,這也會傷害到他們自身。在某種程度上,所有的自我保護都會變成自我傷害。但是他們可以抵抗這種衝動。

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純粹的不安全型依附或純粹的安全型依附。我們有時缺乏安全感,有時則安全感十足。即使無法獲得百分百的安全感,通過儘可能向獲得安全感靠攏,我們仍然能夠成長——這可能意味着我們能成為一個更好的朋友。

©Psych News Daily

一項研究發現[19],當缺乏安全感的人通過寫下某位愛他們、支持他們的人來獲得安全感時,他們表現得更善於在友誼中採取主動。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經說過:「當一個人確信自己被愛時,他會變得多麼大膽。」

但是為什麼呢?對情侶/愛人的研究表明,我們對自己的評價越積極,就越有可能認為別人喜歡我們。研究發現[20],人們所認為的伴侶對自己的看法,與其說是反映了伴侶自身的觀點,不如說是反映了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同樣地,在柏拉圖式的關係中,我們所認為的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也不一定是事實。

當安全感充足的人認為他人喜歡自己時,這種自我實現預言被稱為「接納預言」(the acceptance prophecy)。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達努·安東尼·斯丁森(Danu Anthony Stinson)和她的同事們提出假設:「如果人們期待被接納,他們會表現得很熱情,這反過來會導致其他人接納他們;如果他們預期會被拒絕,他們會表現得很冷漠,這會導致他們更難被接納。」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21],她告訴人們他們將加入一個持續性的焦點小組,要求他們判斷小組成員會有多喜歡他們並進行報告,然後指示他們錄製一段視頻向小組做自我介紹。隨後,觀察者會對參與者在視頻中的受喜歡程度做評估。

©Melissa McIndoe

事實上,那些認為自己會受歡迎的參與者的確被認為更討人喜歡。這項研究建立在上世紀80年代進行的一項類似研究的基礎上,該研究發現[22],那些被引導相信互動伴侶喜歡自己的志願者,會更多地分享自己的情況、更少發生爭執、態度更積極——最終使自己的預感成為現實。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揭示了在友誼中採取主動的最重要的秘訣之一:假設人們喜歡你。想問健身房的朋友要不要和自己去酒吧喝一杯?就假設他們想去唄。想和一個失去聯繫的朋友重新建立聯繫?就假設他們很樂意嘛。

當我們做出這樣的假設時,採取主動就顯得不那麼可怕了。我們更有可能踏出幾個信仰之躍——並最終帶着更平和、更愉悅、安全感更充足的心態建立友誼、度過人生。

本文改編自瑪麗莎·佛朗哥(Marisa Franco)的著作《柏拉圖式關係:依戀的科學如何幫助你建立並保持友誼》(Platonic:How the Science of Attachment Can Help You Make—And Keep—Friends,企鵝出版社)
參考文獻:

[1]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146167217719731

[2]kuscholarworks.ku.edu/bitstream/handle/1808/20607/Revision_Lee_manuscript_AP.pdf;sequence=4

[3]self-compassion.org/wp-content/uploads/publications/Raque-Bogdan-JCP-article.pdf

[4]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58189585_Regrets_I%27ve_had_a_few_Effects_of_dispositional_and_manipulated_attachment_on_regret

[5]www.apa.org/pubs/journals/releases/hea-29-4-446.pdf

[6]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037/gpr0000042?journalCode=rgpa

[7]www.newcastle.edu.au/__data/assets/pdf_file/0018/100278/V11_McConnell-and-Moss.pdf

[8]www.nature.com/articles/news030310-8

[9]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1474

[10]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033294118785577?journalCode=prxa

[11]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341899/

[12]myweb.sabanciuniv.edu/emreselcuk/files/2019/09/GillathKarantzasSelcuk17.pdf

[13]scholar.utc.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278&context=mps

[14]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77372/

[15]selfesteemgames.mcgill.ca/research/BaldwinKay.pdf

[16]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146167217719731

[17]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92656612000098

[18]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54956902_Physiological_evidence_for_repressive_coping_among_avoidant_attached_adults

[19]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146167217719731

[20]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2572210_Self-esteem_and_the_quest_for_felt_security_How_perceived_regard_regulates_attachment_processes

[21]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334860_Deconstructing_the_Reign_of_Error_Interpersonal_Warmth_Explains_the_Self-Fulfilling_Prophecy_of_Anticipated_Acceptance

[22]doi.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0022-3514.51.2.284


文/Marisa G. Franco

譯/苦山

校對/銀色總舵

原文/www.theatlantic.com/family/archive/2022/08/making-keeping-friends-attachment-theory-styles/671222/

本文基於創作共享協議(BY-NC),由苦山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往期文章: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西文學術書1元起拍,點擊閱讀原文入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