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還是忍不住說一嘴:昨晚,應該是19點多,本號越過了這個裡程碑。

2020年2月5日,我在新冠疫情第一波高峰、被豆瓣連續禁言之際重開了這個已荒廢已久的舊公眾號,當時只有2561人關注(我還是不大喜歡說「粉」,畢竟這不過是平等參與互動)。那時我不可能料想到,兩年後能過10萬關注。

2020年底,關注數到了3萬6——看起來也不算多,但早期的積累往往是最難的,也經歷過失業和失望,有時都不想寫下去了,不過明天太陽照常升起,爬起身來還是得繼續。

2021年底,這個數字是9萬3。不過,這主要是因為1月里《硬核防疫與北方的衰落》這一篇達到了100萬+的閱讀量,8天裡帶來了1萬4的關注。在平常的月份,每個月也就是新增三四千的關注。

當然,這個關注量級在很多人眼裡也不算什麼。一年前有人找我談廣告投放,難免要看我後台數據截屏,看後他露出一個笑哭的臉,說:「才這麼點啊。」因為他之前看「西瓜數據」根據監測給出的推斷,要數倍於我的真實關注數。

我後來就知道了他為什麼這麼說。聽說市面上的公眾號,一般頭條文章的送達閱讀率(俗稱的「打開率」)能到5%就算很不錯了,這意味着,頭條文章的平均閱讀量達到1萬,那基本可判斷其關注數在20萬以上。但本號的這個數字通常在10%-15%,最高的甚至有過46%,再加上大量轉發、分享帶來的閱讀量。也就是說,本號的關注者數量不多,但關注度、參與度均遠高於常值。

真的,這無疑得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現在這樣,已經遠超我當初的預期,我也並不期待關注數還能如何大幅增長,畢竟我自知風格有點「費腦」,「大紅」是不可能的,何況在當下的環境下,樹大招風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

此外,我的文章也經常面臨被消失或被阻斷傳播的境地——這並不只是說很多讀者默默看完後不敢轉發或點「在看」,日前有不止一位讀者截屏給我看,他們即便點了「在看」,卻發現無法顯示出來。這我以前還真沒注意到,甚至聞所未聞,不過後台數據似乎可以間接印證這一點:

以《豐縣事件: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這篇為例,第一天閱讀人數40728人,在公眾號直接讀取的14576人,占36%,朋友圈、聊天會話等二次傳播帶來的閱讀量更多,然而從「朋友在看」來的僅33人,似乎低得有點不正常。

雖然環境逼仄,但在這有限的空間裡還是可以說說話,有幸在此遇到大家,我銘感於心。

我知道,不少人對本號的讀者構成很好奇,我也一向不喜歡遮遮掩掩的神秘感,下面就公布出來:

這是今早的截屏,到昨天為止的實際關注數是100042,下面性別、年齡、城市分布等數據都基於這一數字。

常讀用戶比例,24%。我不清楚公眾號後台如何定義「常讀用戶」,可能是「每個月讀若干篇」算是,所以去年6月、8月我兩次被封15天時,這一比例就下降到了22%。

不過大體而言,本號兩年來,這一比例還是很穩定的,最高值出現在2020年4月,29.12%,畢竟當時基數小;第二高是去年9月,28.78%。最低值出現在2020年7月,19.74%。

很多人都以為本號是個典型的「男號」,女性讀者占比「應該」很低,但事實上,本號讀者中的女性比例一直穩定在40%左右,最低的時候也有38%。

女性的實際比例可能更高,因為有部分女性讀者出於各種原因,選擇了默認性別「男」,後台統計時無法甄別。

年齡分布,可能也會讓很多人意外。因為常有人誤以為,這麼嚴肅的話題和內容,讀者應該都是「中老年人」,但實際上超過80%都低於45歲,59%低於35歲。

不僅是讀者總體中如此,常讀用戶中,35歲以下年輕人也一直都占比55%上下。這可能是「權利意識」等話題能引起他們的共鳴,而這種年齡構成或許也可表明,「年輕人都不愛看嚴肅文章」的流行看法不一定對。

分省數據應該不那麼讓人意外:最靠前的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和山東。

最後是關注數前100的城市/地區:

前十就合計占了50.4%,這個數字也大體穩定(2020年底是53.6%),即本號讀者大體上是住在一線城市者居多,僅北上廣深四城就占了超過三分之一(35.6%)。

前十的排名也變動很小,除了西安因為近期封城的文章,關注數增長了近一半,排名也從原本第12位大幅攀升。

排第11-20的城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石家莊,它在2020年底僅排第29名,但在2021年1月我寫的幾篇疫情相關的文章後,關注數從原本的186人飆升近十倍,之後就長期穩定下來。當時因為寫北方疫情,天津、西安、哈爾濱、大連、瀋陽、長春,包括河北的廊坊、邢台、邯鄲等城市關注數增加了,但都沒有石家莊這麼驚人。

如果你沒找到自己的家鄉或所在國,又好奇有多少人關注,可以留言,我來回復。謝謝各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