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轉自:建築師瘋人院(ID:Archifun)
編輯手記:
要說這兩年最受歡迎的戶外活動是什麼?「露營」必占其中一席。在疫情這3年裡,我們的出行被大大限制,出門跨省旅行變得困難重重,更別說出國領略異國風情。
壓抑、焦慮、苦悶的心情需要一個發泄的渠道,被物理困住的身體需要一個逃離的出口,為此,在遠離市區的地方露營成為當下人們放鬆的方式之一。
在普通人眼裡,露營只不過是紮起帳篷,架起簡易的餐桌板和椅子,三五好友圍坐一旁,感受大自然的寧靜。而在建築師眼裡,露營是一次創意的絕佳素材,他們結合當地的自然特色,在營地建造了別具特色的帳篷、營地,創造了一種新的露營方式。
疫情重新定義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露營式旅遊成為了時下最新潮的休閒社交方式。它以更親近自然而自由的方式,引發一場創新生活變革,時下風靡的露營是一場對城市生活的集體叛逃。
微博熱搜榜、小紅書、朋友圈頻繁出現關於「露營」的話題,在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露營的身影,比如浙江衛視的自駕露營綜藝《追星星的人2》、芒果台的《花兒與少年4-露營季》、愛奇藝製作的《一起露營吧》。
《一起露營吧》海報©豆瓣
從城市的露營帳篷鄉村郊野建造的露營營地,無論是臨時的還是長期的,各種形式露營陸續深入大眾的生活里。露營最初的原因是解決生存,隨着時間推移,露營變成了磨練意志、探索未知的體驗,最終呈現出我們看到的帶着休閒娛樂性質的生活方式,而在露營的熱潮中,設計師們也有了不少新創造。
Wild Coast Tented Lodge坐落於斯里蘭卡是一座由36個帳篷形態建築堆疊而成的旅行營地,遠眺印度洋景色,植根於沙地海岸的旱地森林處,這片旅行營地以其有機的建築形態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融。
© 網絡
© 網絡
這裡散布着巨大的塊狀岩石為了契合這一獨特的生態景觀,建築設計師們從有趣的自然形態中汲取靈感,設計採用拱形織物結構,28個毛毛蟲狀 Cocoon 帳篷,8個專為兒童設計的 Urchin 帳篷。
© 網絡
© 網絡
這家五星級度假營充分展示了自然環境的美麗,為遊客提供了與當地歷史文化自然相關的親密體驗,建築的材料、空間形態以及建造方式與周圍環境完美契合,深刻體現了在地性的設計理念。
© 網絡
© 網絡
© 網絡
© 網絡
這是一個具有環保意識的度假村,致力於可持續性和再生的實踐。這個度假村100%能源來自太陽能發電,新擴建的6個竹製樹屋散布在墨西哥的海岸線上,每個樹屋都由主臥室和後面的附屬部分組成。
©Kevin Steele, AVABLU, Playa Viva
©Kevin Steele, AVABLU, Playa Viva
樹屋的開發採用了生物氣候學設計原則以適應自然環境,大屋檐遮蔽了強烈的太陽熱量,外牆的百葉窗可以實現自然交叉通風。
©Kevin Steele, AVABLU, Playa Viva
©Kevin Steele, AVABLU, Playa Viva
在這裡,人們可以重新與自然環境聯繫起來,聽着海浪的聲音,沐浴在溫暖的夕陽中,感受微風在棕櫚樹葉間搖曳,躺在沙灘的吊床上,仰望着星星,呼吸着未被污染的新鮮空氣。
©Kevin Steele, AVABLU, Playa Viva
©Kevin Steele, AVABLU, Playa Viva
©Kevin Steele, AVABLU, Playa Viva
位於北愛爾蘭古老森林中的透明泡泡結合了露營的原始特色和酒店般的舒適,讓人們有機會在星空下入睡,七個用氣壓系統充氣的泡泡隨機地擺放在樹林中,彼此之間有足夠的距離以確保私密性。
©tyler Collins
©tyler Collins
為了讓人們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180度的全透明穹頂設計讓帳篷內的人們抬頭就能仰望天光及星空,每個泡泡可容納兩人,室內還設有木家具、咖啡機、淋浴間,甚至還有獨立的浴缸。
©tyler Collins
©tyler Collins
客人可以自己控制氣泡的溫度、壓力、濕度,無論室內星空還是雷暴,均能讓人有愉悅的感受。
©tyler Collins
©tyler Collins
坐落於澳大利亞貝里山坡上的永久性帳篷從遠處看它像一個靜默的小雕塑,整個房屋被草地、樹木、藍天所環繞,可以隨時開啟或關閉的銅皮牆,讓人隨時都會收穫絕佳的牧場視野。
© 網絡
© 網絡
塔屋基面均採用懸空地台設計,各個角落採用矮四棱木樁作以支撐,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潮效果。
© 網絡
© 網絡
小銅屋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作為飲食、休閒、起居地,另一部分設施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屋頂設置了收集雨水設施和太陽能電池板,整座建築充分體現了節能環保的設計理念。
© 網絡
© 網絡
© 網絡
位於日本靜岡市的 INN THE PARK主要結合了旅宿、飲食與自然體驗三大形式,真正讓人們從多角度親近大自然。
© 網絡
© 網絡
這個漂浮的球形帳篷懸浮在樹木間,整個房間是以一個半透光的布製成,通過梯子連接地面。
© 網絡
© 網絡
雖然看起來不大,但也有能容下兩個人的舒適空間,白天從天窗欣賞森林的綠意,晚上就從天窗看星星,同時體驗到在空中浮動的感覺,對於想住進森林裡的露營愛好者是一場奇妙的體驗。
© 網絡
© 網絡
這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帳篷,如同一塊毛毯覆蓋在基地上,用手工摺疊、連接、設計結構和空間,然後在其上塗抹混凝土,像畫筆的筆觸不可複製。
©IWANBAAN
©IWANBAAN
每一個筆劃都會將材料、紋理和顏色的獨特融合到結構中去,隨着表皮上的混凝土被風乾,整座建築開始變得既像織物又像岩石,輕盈而永久,流動而堅硬。
©IWANBAAN
©IWANBAAN
內部的膜結構與堅固的外表皮形成反差,包裹着流動的空間,光線和景觀則從開口滲透進來填滿了裂縫,坐在此中,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IWANBAAN
©IWANBAAN
©IWANBAAN
©IWANBAAN
可移動生態膠囊「Ecocapsule」
由斯洛伐克建築師設計的移動智能小屋Ecocapsule由高容量絕緣玻璃纖維殼體建造的外形,如同外星來客般炫酷又可愛。
© 網絡
© 網絡
它擁有不少黑科技,能實現雨水收集,高效發電,不需要藉助傳統的電力和供水系統就能滿足屋內的能源所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 網絡
© 網絡
業內人士認為可以引領豪華露營新時代,也可以被用作能自我維持的研究站,或是災難發生地區的緊急避難所,只要有相關地方的土地許可證就可以帶着它到處跑。
© 網絡
© 網絡
© 網絡
沙漠地區荒涼的環境造就了獨特的約書亞樹汽車營地,憑藉對周邊環境敏銳地捕捉,採取被動式的設計原則,倡導不留痕跡,將現代休閒和戶外露營完美結合。
© 網絡
© 網絡
在大漠風沙里的自然壯景中,營造了一個和諧的營地社區,營地接待俱樂部的建築形式為兩個高聳的半圓形,遙遠望去,形似露營愛好者的帳篷,又似沙漠的落日。
© 網絡
© 網絡
風沙侵蝕的戶外空間是荒蕪的、粗獷的,約書亞樹汽車營地室內帶給人們的卻是開放的,溫暖的。
© 網絡
面對只有一次的有限人生,即便是因疫情而腳步暫時受限,我們也可以想辦法過得豐盈而充實。找個時間去露營吧!摘下口罩大口呼吸,面對遼闊山野感受自由,這麼多的露營方式,哪一個是你最嚮往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