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凡是創大業、舉大計之人,必定有一個親信班底,以及一個功勳班底。上述兩個班底有重疊,但絕不是完全重疊。親信班底,即所謂「舊臣」「從龍入關之臣」,在政治上高度可靠,在資歷上高於眾人,是君主最值得信任的群體。功勳班底,即所謂「暴霜露、出萬死以定天下之臣」,在能力上絕對出眾,在功勳上能夠服眾,是為君主創業及守業貢獻最大的群體。

親信班底和功勳班底有一些重疊,但是親信不一定立有大功,功勳之臣也不一定成為親信。以漢初功臣集團(列侯及異姓王)為例,至少可以分為三大派系:

早期元老集團,以劉邦同鄉的豐沛舊人為主,包括蕭何、曹參、呂澤、周勃、盧綰、灌嬰、王陵、樊噲、夏侯嬰等人。他們基本上都是從秦二世元年劉邦起兵自稱沛公開始追隨的。這一集團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兩個支系:

呂澤、王陵等人曾經長期脫離劉邦起義軍主力,獨立作戰,直到漢二年才重新歸隊。他們的獨立作戰行為可能得到了劉邦的認可或遙控,但是仍然培植了一些私有勢力,與主力比較疏遠,因此受到了劉邦的猜疑。

其他元老舊臣基本都直接聽命於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偶爾被劉邦派去其他方面軍(例如曹參、灌嬰長期追隨韓信),但是劉邦從來沒有喪失對他們的控制。他們是劉邦真正信賴的「嫡系班底」。

外來功勳集團,是在劉邦起兵以後從四面八方歸附的謀臣猛將,包括韓信、張良、陳平、酈商、傅寬、丁復、酈食其、張蒼等人。他們與劉邦沒有同鄉關係,大部分既不是楚人、也不是魏人(劉邦祖先為魏人,自己為楚人),加入劉邦集團的時間非常分散、不成系統。這一集團又可以分為兩大支系:

酈商、傅寬、丁復等人在劉邦入關中滅秦的過程中就歸附了,經歷了劉邦集團由小到大、由沛公到漢王的過程,獲得了一定的信任,與元老舊臣集團也有一定程度的融合。

韓信、張良、陳平等人直到劉邦入關、稱漢王之後才歸附,此時漢朝制度已經初步就位,他們是不折不扣的外來戶。從後面的歷史看,他們往往與劉邦集團的其他成員格格不入。


割據群雄集團,是指與劉邦地位等同、擁有獨立的人馬和地盤,因為種種原因與劉邦站在同一陣線的「群雄」,包括彭越、英布、張耳、韓王信、吳芮等。在秦末起義和楚漢相爭的過程中,這些人從來不曾是劉邦的臣子,只是出於對抗項羽的共同目的聯合起來,最後一起尊劉邦為天下共主。

套用今天企業界的概念:早期元老集團是與創始人一同創業、私人關係非常親密的「自己人」;外來功勳集團是在創業中後期逐漸加入、與創始人淵源不深的「異鄉人」;割據群雄集團則是後來被戰略投資或收購、甚至仍然保持獨立運作的「體外分子」。在不熟悉情況的人看來,他們既然同朝為臣,就應該是一伙人,只有職務、級別、分管業務的區別;事實上完全不是如此。


在可行的情況下,創始人肯定是想用早期元老集團的,軍政大權要儘可能交給元老掌管。劉邦取得天下之後,首任丞相蕭何、次任丞相曹參、首任太尉盧綰、次任太尉周勃、首任御史大夫灌嬰、次任御史大夫周昌都屬於早期元老。外來功勳集團的徹底翻身上位要等到漢文帝時期,陳平、張蒼擔任丞相之時。至於割據群雄集團,更是從來沒有被視為自己人,在高祖末年的政治風暴當中被掃除殆盡。

問題在於:早期元老雖然靠得住、有私人關係,但是能力往往不是最強的,也不可能獨占所有功勞。原因很好理解——天下的人才不可能聚集在同一個地方。劉邦起兵初期只能聚集到豐沛父老,談不上精挑細選,更不可能大範圍對外招募。

在漫長的創業歷程中,早期元老普遍得到了不錯的鍛煉,但是鍛煉的作用是有限的。一個庸才無論怎麼積累經驗也很難成為天才,一個三等人才最多也就歷練成二等人才。要想逐鹿天下,就必須不斷引入新鮮血液,而這些新鮮血液與創始人的關係往往是越來越疏遠的。

劉邦奪取天下之後,曾經親口歸功於三個主要功臣,即「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其中只有蕭何屬於早期元老,張良是資歷很淺的外來功勳,韓信則是從外來功勳集團升入了割據群雄集團(後來被一擼到底)。也就是說,劉邦心目中功勞最大的三個人,只有一個是元老。問題在於,劉邦恰恰把丞相的位置留給了這唯一的元老,漢朝初期的中央行政班底也多為元老把持。

在外來功勳集團之中,偏偏要作大死、當「異姓王」的韓信暫且不論——從稱王之日起,他就被劉邦踢出核心圈子之外了。張良不僅與劉邦關係不錯,而且與呂后關係不錯;雖然他加入劉邦集團的時間很晚,但是與劉邦認識很早,早在沛公時期就向劉邦獻計獻策。在理論上,張良完全可以在漢初中央占據一個極高的職位。

然而,張良只接受太子太傅之職(輔佐日後的漢惠帝),還頻繁以「身體不好」為藉口,拒絕參與朝政。原因不難猜到:就算劉邦信任張良,元老集團也不可能信任他。張良是韓國人,出身貴族,年齡偏大,主要負責策劃而不是實際行政——以上每個方面都與元老集團格格不入。劉邦是可以重用張良的,張良是不可能坐穩位子的;既然坐不穩,不如不坐。

另一位外來功勳陳平,實際影響力甚至大於張良——他是劉邦欽點的護軍中尉,相當於漢軍的總監軍,並負責情報工作。沒想到,護軍中尉這個職位他一直干到了劉邦逝世,從未升官。在此期間,三公九卿職位出現過多次空缺,一次也沒輪到他。劉邦逝世前向呂后做政治交代,認為只有在蕭何、曹參死後,才能輪到王陵、陳平共同擔任丞相(蕭何、曹參、王陵均是早期元老)。

劉邦的原話很耐人尋味:「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可令為太尉。」為什麼陳平難以獨任?說白了,還是搞不定元老集團,必須要在王陵的陰影里辦事;軍權必須交給元老集團的名將周勃。上述道理,呂后當然是懂的。所以她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罷免王陵、讓陳平成為首席丞相,希望利用他去壓制元老集團,以便於呂氏外戚勢力的擴張。精明之極的陳平怎麼可能上這種當?最後的結果是陳平與周勃、灌嬰等早期元老合流,一起消滅了呂氏。

漢初丞相的權力是非常巨大的,掌握全國軍隊的太尉也非常重要。這兩個職位,在高帝、惠帝兩朝,以及呂后執政前期,沒有離開過早期元老集團的掌控。而且,元老們對於權力的交接有極強的自覺性:蕭何的死訊剛剛傳來,曹參就表示該輪到自己當丞相了;太尉職位不常設,但是一旦設立,就必須由盧綰、周勃、灌嬰這樣的元老擔任。

哪怕是漢文帝也沒有改變這個局面——很多人只看到他輕易罷免了周勃,卻沒有看到他重用了灌嬰。不過,到了文帝中期,隨着功臣列侯紛紛傳承到第二代,「早期元老」與「外來功勳」兩大集團的界限逐漸消弭,上述問題也不復存在了。

讓我們做一個有趣的假設:如果漢高帝或漢惠帝一定要把大權交給某個資歷較淺、能力很強、年紀較輕的外來功勳集團成員,讓他擔任丞相甚至全權處理朝政,那又會怎麼樣呢?

在理論上,有至高無上的皇權背書,此人的能力確實比較強,而且建立過功勳、不缺少威望。只要他能幹出一些政績,應該是可以坐穩的吧?如果他還年輕,那麼早期元老可能熬不過他。怎麼看,都是一副勝算很大的牌面。

在事實上,這種事情在歷史上發生過,還不止一次,下場都不太美好:


呂后任命審食其為左丞相、陳平為右丞相,兩人均不是早期元老。審食其雖然是劉邦的同鄉,但是在楚漢戰爭中寸功未立,僅僅是因為伺候呂后而得以身居高位。呂后還繼續作死,任命自己的娘家人呂產為相國(地位高於丞相),呂產比漢初元老整整晚了一輩。結果,呂后剛死,陳平、酈商兩位外來功勳集團的代表就倒向了早期元老集團,大家一起發難,殺了呂氏全家。

敢於從元老手中竊取丞相大位的呂產被殺死在廁所里;審食其當時沒事,不久後被仇人(淮南厲王劉長)不明不白的一錘子打死;陳平因為帶頭倒戈, 被元老接納為自己人,榮華富貴更上一層樓。

總而言之,究竟用誰當丞相、用誰接班大權,看起來是皇帝能獨自決定的,或者皇帝與少數元老商量好了能決定的,其實不是。皇帝也好,丞相也好,太尉也好,這些職位都是要代表一個或幾個利益集團的,必須符合利益集團的最大公約數。

當劉邦、呂后這種政治強人在的時候,還可以用強大的威望去推行自己的人選,甚至一度給人留下「這人坐穩了」的虛假印象。可是,政治強人一旦退場,他們的布局就必須經受利益集團的二次檢驗。劉邦算是聰明的,基本認同了早期元老的訴求,努力維持脆弱的平衡;呂后就不太聰明了,一廂情願地以為自己能震懾元老集團,沒想到自己眼睛一閉就創下了生前布局最快速崩潰的紀錄。

當然,如果布局者的水平遠低於劉邦、呂后,那麼完全有可能出現自己還沒退場,布局就已經崩潰的現象。畢竟,權術是一門非常精妙、非常難搞的學問,誰都不能自稱搞懂了。

沒有搞懂而自以為搞懂了的人,是要付出最慘痛的代價的。

怪盜團誠意出品
——————————————————————————
破除「一切皆可元宇宙」的亂象
打開人類構築元宇宙願景的想象力之門
——————————————————————————
點擊下方圖片鏈接購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