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策劃、撰文 / 草芽君、亓井
編輯 / KY主創們

有一天,我和男朋友去公園散步,他不小心被路上的石頭絆倒,摔了一跤,於是坐在地上委屈地看着我,伸手讓我拉他起來。我突然覺得他好可愛,蹲下在他臉上咬了一口。

看到他呆坐在原地,我突然心生憐惜,有些愧疚地說:「疼嗎?抱歉我就是看你太可愛(>~<),所以忍不住想咬你一口。我對家裡貓咪也這樣,不是故意要弄疼你的。」

對於男朋友的可愛,我簡直毫無抵抗力。和身邊的姐妹聊起這件事時,發現很多姐妹都會對可愛的男生心動。有姐妹表示,一直想交一個可愛弟弟型的男友;也有姐妹說,自己的男朋友外表看起來成熟穩重,但內心其實就是一個可愛的大男孩。

我不禁疑惑:可愛的男生究竟有什麼魅力?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女生喜歡可愛的男孩子?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可愛的男生,
究竟有什麼魅力?

一種「反差萌」

男孩子的可愛,呈現出了一種與傳統男性氣質不一致的強烈反差。區別於冷靜、理性、強硬的男性畫像,你可以在他們身上看到柔軟、細膩與天真的一面。這種反差感會讓人意識到眼前的人是立體、飽滿的,從而萌發一種興趣,想要靠近的好奇與渴望。

這裡沒有說傳統男性氣質不夠好的意思,只是文化里總是潛移默化地規訓着男性恪守某些固定化的品質,比如要懂得克制情緒,要具有一定攻擊性。如此以往,只屈從於傳統性別角色不僅辛苦而壓抑,還剝奪了人們很多的可能性。

所以,可愛本身具備的天性釋放和無攻擊性的屬性實際上打破了這種限制,具有一定雙性化(androgynous)的特徵:同時兼具「男性」和「女性」氣質,不活在傳統的二元性別框架里,這種特質比起單一化的性別特徵,是更有吸引力的(Jackson, 1983)。

勾起「保護欲」

男孩子的可愛,開啟了人類本能的「愛護開關」。沒錯,我們看到可愛男生的反應除了浪漫吸引以外,還可能會存在「姨母笑」和「媽媽粉」,這種感覺就是——想要憐惜和守護他。

研究顯示,可愛就像是一劑喚起父母本能的強效針(Lorenz, 1943),能激發人們的保護和關懷行為(Jia et al., 2015)。科學家Konrad Lorenz(1943)表示,相對「幼態」的人格特徵,如調皮、脆弱、無助和天真,也會引發成年人想要「養崽」的天然反應。

不僅如此,可愛還會讓人產生聯結和幸福感,卸下警惕與防備。Kingelbach等人(2016)的神經影像學研究發現,「可愛」不僅能讓人變得更細心、更有愛心,還在感情紐帶、同理心和幸福感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激發我們的同理心和關愛之情,同時,我們心理層面的防禦性會降低,會想把注意力的重心放在ta身上、想要與ta產生聯繫、保護ta。


展露「真實性」(authenticity)

男孩子的可愛,是不經意間的真誠表露。不妨想想你感到身邊的人可愛的時刻,一定會發現,那一刻ta們在真實地做自己。在特定的人面前,ta願意接受真實的自己,重視自我的真實表達,敢於面對自身的脆弱和情感需要,做一個不需要任何掩飾和防禦的孩子。

這種可愛是一種允許自己示弱,被照顧的狀態。對於部分男生來說,可愛不會是一個自然的狀態,甚至會覺得表現得可愛是有損「男子氣概」的。所以如果一個男生願意向你表達脆弱,放棄了一貫的「男子氣概」,那正說明了他很信任你、依賴你。比如,在他人面前自信、開朗的男生會在喜歡的人面前表現得靦腆、害羞;一直習慣要強、獨立的男生會在信任的人面前因受了委屈而嚎啕大哭。

一部分男生總是習慣向外界示以堅強、獨立、優秀的成年人形象,實際上偶爾的犯錯和示弱,或是大方承認自己的缺點,會更讓人感到親近和喜歡。在一項調查研究發現,「會犯錯的聰明人」比「完美從不犯錯的聰明人」更討人喜歡。或許這讓人聯想到自己也有缺點,也會偶爾犯錯,生活本身就是這樣。

更高「響應性」(responsiveness)

男孩子的可愛,是元氣滿滿,事事有回應。很少有女孩會拒絕黏人的小奶狗,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總是充滿活力,在身邊轉圈搖尾。更具體地說,這種可愛是高響應性的體現,他們主動與人親近,有很強的情緒感染力,會在互動中認真傾聽和回應,也擅長關心和肯定對方的感受。這種高響應性會讓人有一種被關注和看到的感覺,這也正是親密感的體現。

有趣的是,這種可愛不僅增加親密度,還與性吸引有關。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參與者們被要求談論自己近期發生的消極事件,並評估對方的響應程度,而在這一過程中高響應性的人往往會被認為更具有性吸引力(Birnbaum & Reis, 2012)。


關於「可愛男生」的3個迷思

想到跟男朋友說「你好可愛」時,他顯得有些困惑,還會憤憤不平地說「我才不可愛呢!」 受到傳統性別角色觀念的影響,有些男生會對表現得可愛和別人誇他們可愛感到有壓力,這是因為人們對於「可愛男生」有一些常見的迷思——

迷思1:可愛男生=外表「奶萌」的男生。
真相:可愛不止是外表,也可以是一種性格。

說起可愛,我們的腦中很容易浮現一個「奶萌」的形象——大頭、大大的眼睛、讓人忍不住像rua的奶膘,這種外表上的可愛被Lorenz稱為「幼萌」(Kindchenschema cuteness)(Lorenz, 1943)。

然而,可愛男生並不一定都符合這種幼萌。有一種人格上的可愛被研究者稱為」趣萌(whimsical cuteness)」,這是一種捉摸不定的幽默和頑皮的性格,能給人一種強烈的可愛感(Nenkov & Scott, 2014),很多在性格上率真、真誠、耿直的男生也是非常可愛的男生。

迷思2:可愛男生=弱小、需要被照顧的男生。
真相:可愛男生允許自己被照顧,不代表他們不強大。

可愛的確能激發人們的保護欲,讓人憐惜、忍不住想要關心和照顧(Lorenz, 1943),但這不代表可愛的男生在關係中是更弱小和總是需要被照顧的一方。

有一種對「強大」的誤解,是認為一個人強大的人不應表達脆弱,在面對困難和逆境時也不會有負面情緒,而應該時刻戴上一個「男兒有淚不輕彈」的硬漢面具。然而,柔軟和堅強並不是對立的,不暴露脆弱的強硬不等于堅強,可愛溫柔更不代表脆弱。

可愛的男生在關係中會示弱,會撒嬌,允許自己被照顧,也能夠在親近之人面前表達脆弱,而能夠放下防禦、釋放天性,接納真實的自我,溫柔地對待世界,反而是更需要勇氣的,也是內心強大的一種體現。


迷思3:可愛男生=幼稚、不成熟的男生。
真相:有些可愛男生擁有內心成熟的可愛。

可愛男生略顯幼態的外表和一些天真爛漫的行為,看起來會有些幼稚,也容易被人認為是一種內心不夠成熟,「缺少社會毒打」的表現,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是不成熟的人。

一個人的心理是否成熟,取決於ta的自我發展水平,也可以說是取決於「一個人對自身及世界的體驗能夠到多複雜的程度」,一個成熟的人對自我有更深入的認知,對世界有更豐富的理解(Hammack & Cohler, 2009)。

有些可愛男生的自我發展水平很高,深諳世事卻仍然擁有成熟的天真。就像馬一浮所寫的「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這句詩所描述的,有些人經歷世事沉浮、閱盡人間滄桑,當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發,依然能夠可愛地能夠生出喜悅之情,這樣的可愛男生便擁有一種內心成熟的可愛。

什麼樣的女生更喜歡可愛的男孩子?

沒有人能抵禦可愛,但對有些女生來說,可愛的男生似乎有一種奇妙的吸引力,她們也更希望找可愛的男生做男朋友,這些女生有些什麼特點呢?

1.「姐姐」型氣質的女生

「姐姐」型女生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更弱,更喜歡的關係模式不是傳統的「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男生照顧女生,而是平等的關係,希望有時能夠承擔關係中「照顧者」的角色,有時也能「被照顧」,與可愛男生談戀愛往往就能很好地實現這一點。

此外,由於「姐姐」型女生有更豐富的人生經驗,在戀愛關係中更加情感成熟(emotional maturity),在思想、經濟獨立和人格上都更獨立,內心強大且有安全感,她們在尋找伴侶上沒有那麼慕強,也不會那麼希望伴侶是「霸道總裁」型高控制欲的男生。

相反,可愛的男生往往不會有很強的控制欲,與可愛男生談戀愛對姐姐們來說更加放鬆,能夠獲得姐姐們重視的自主與尊重,這讓可愛男生對姐姐型女生有很強的吸引力。

(姐姐們自身也很有吸引力,回復「姐姐」到公眾號後台,了解「姐姐」型女生的魅力。)


2.「內在可愛」的女生

人際吸引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就是相像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會被那些與自身類似的人吸引,喜歡可愛男生的女生往往自身也具備一些可愛男生身上的特質。

比如,可愛的男生一般是高響應性的,能夠敏感覺察和關心對方的感受,而會被可愛男生吸引的女生也是類似的。研究發現,高親社會傾向(prosocial orientation),也就是那些更關心他人、優先考慮他人需求的女生更容易被可愛吸引,更願意接近可愛的事物,並且溫柔以待(Sherman et al., 2013)。

有趣的是,有些喜歡可愛男生的女生並不會認為自己可愛,甚至可能看起來是成熟高冷的御姐。這些女生能夠被可愛男生吸引,是因為人們還會喜歡上那些與理想自我相似的人(Figueredo et al., 2006),可愛男生具備她們內心隱藏且嚮往的特質,比如真誠、有活力、熱愛生活、感情熾熱。

那種被吸引的感覺就像是「他就是我內心深處想要成為的樣子」,而能夠被可愛吸引,恰恰就是因為這些女生的內心保留和嚮往着可愛真摯的部分,她們也是「內在可愛」的女生。

可愛不分性別,
一起做個可愛的人吧!

不得不承認,當面對一些存在現實壓力的複雜環境,可愛好像是孩童、少年才能擁有的,成年人並不太被允許。有時候,保持可愛反倒成了一件需要勇氣的事。這恰恰說明,可愛需要被保護,可愛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彌足珍貴!

話雖如此,可愛往往會出現在最日常的生活里,只要你保持着對外界和內在的好奇心。世界是非二元化的,人人都可以溫柔、脆弱,也可以堅韌、勇敢。所以,探索類似男生的可愛,或女生的力量這種雙性化特質,其實是直面內心的需求和渴望,去發現更本真的自己,成為想要成為的樣子。

總之,可愛是最高級別的形容詞,一起做個可愛的人吧!

以上。

今日互動:有哪些生活中的可愛觸動了你,快來評論區分享~

點點「在看」,散發可愛的魅力吧~

References:

Birnbaum, G. E., & Reis, H. T. (2012). When does responsiveness pique sexual interest? Attachment and sexual desire in initial acquaintanceshi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8(7), 946-958.

Figueredo,A.J.,Sefcek,J.A.,& Jones,D.N.(2006).The ideal romantic partner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1,431–441.

Hammack,P. L., & Cohler, B. J. (2009). The story of sexual identity nar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gay and lesbian life cour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

Jackson, L. A. (1983). The Perception of Androgyny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Two is Better than On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9(3), 405–413.

Jia, H. M., Park, C. W., & Pol, G. (2015). Cuteness, nurtura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visual product design. In R. Batra, C. Seifert, & D. Brei (Eds.), The psychology of design: Creating consumer appeal (pp. 168–179). New York: Routledge.

Kringelbach, M. L., Stark, E. A., Alexander, C., Bornstein, M. H., & Stein, A. (2016). On cuteness: Unlocking the parental brain and beyond.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7), 545-558.

Lorenz, K. (1943). Die angeborenen formen möglicher erfahrung. Ethology, 5(2), 235–409.

Nenkov, G. Y., & Scott, M. L. (2014). 「So cute I could eat it up」: Priming effects of cute products on indulgent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1(2), 326– 341.

Sherman, Gary D., Haidt, Jonathan, Iyer, Ravi and Coan, James A. (201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physical embodiment of care: Prosocially oriented women respond to cuteness by becoming more physically careful』, Emotion, 13:1, pp. 151–58.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搜索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菜單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