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被他們寫進的稚嫩的詩歌里,有一天也會融入到他們人生路上的每一個腳印中。
文|陳麗娜
鄉村孩子的世界,或許是從家到學校的兩點一線,是放學後在家活動的幾個平方,抑或是在家門口的獨自等待。
生活里的世界很小,但書里的世界很大。總有一片天地,為鄉村孩子心中的詩意而留。
小鋒一手提着燈,一手夾着爸媽買的望遠鏡,穿梭在熟悉的鄉間。遠處的黑夜裡,有個湖邊的小土坡靜靜地等着他——那是他的「觀星台」。天上的星星又一次朝他眨眼,突然間他腦海里的文字組合到一起:月亮和星星在天上拼命玩,有一顆星星跑得特別快,一閃一閃地,它的名字叫「天宮」。一首名為《星星》的短詩就這樣脫口而出。
山水是大地的書籍,書籍是案頭的山水。閱讀之於鄉村孩子,是不斷拓寬世界地圖的過程,從一個家到一個村莊,從一座山到一片星空,從有限的認知到無限的可能,閱讀浸潤他們的成長,一點點打開他們的視野和想象。
美珊、曉瑩、小鋒,是鄉村孩子的典型。在無須憂慮溫飽問題的當下,他們有機會走進書的世界,在書本中感受萬物,更用文字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他們的小世界
小江鎮坐落于澄碧、安靜的清遠陽山連江畔,四周群山環繞。晴天的時候,連江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着點點星光,日夜流淌,又漸漸消失在山的轉彎處。
從山上看去,連江就像一條帶子飄繞在山間,串起飄着裊裊炊煙的村落與熙熙攘攘的城鎮,滋養着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三個孩子便生於這片大山,長於這片大山。
為了讓美珊得到更好的教育,爸爸媽媽在她三歲那年,舉家搬出大山,來到小江鎮。爸爸做建築活,媽媽邊打散工邊陪讀。去年,美珊家在鎮上買了自己的房子。「如果在老家讀書,孩子每天要走差不多一個小時的山路,搬到鎮上可以有更好的教育環境,未來改變命運的機會也更大。」美珊媽媽堅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媽媽的堅持,也給了美珊無形的壓力。
美珊的同班同學曉瑩,也從大山里來到了鎮上。她是因為爸媽常年不在家,只能搬出來和爺爺奶奶一起住。爺爺奶奶已經年邁,除了日常在鎮上照顧曉瑩兄妹,還要每天打理莊稼,與曉瑩幾乎沒什麼交流。內斂的曉瑩也很難找到和哥哥、和爺爺奶奶的共同話題。她時常一個人拍着籃球,想念大山裡的一草一木。
小鋒也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一樓是爺爺經營的雜貨店,收入足夠日常開銷。五年級的他從小就對天文、航天感興趣,但同齡的小夥伴很少有相同的愛好。父母在外地打工,會給他寄回一些火箭玩具或望遠鏡,卻也無法解答他關於星空的困惑。「我看新聞上說,航天員都要做嚴格的體檢。」於是每天早上,小鋒會早早起床,繞着附近的空屋子一圈圈跑步。



推開「大世界」的門
一年前的暑假,一支施工隊走入了他們所在的小學——小江中心小學四樓最東邊的一間空教室,叮叮咚咚地裝修。幾天後,一列列木質書架、橙黃色的椅子和白色的桌子被安置上,書架上是滿滿當當的新書。一間平常的空教室,被改造成了嶄新的「東風日產陽光關愛閱讀室」。
秋天開學,閱讀室的門打開,迎來了文化學者于丹、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崔勇、廣東科學中心的科普專家,以及多位來自五湖四海的志願者。他們連續幾天在裡面給孩子們上課。
美珊、曉瑩和小鋒都有參與其中,那是他們第一次走進這間閱讀室,第一次接觸「陽光關愛」項目。
因為閱讀室,學校里也有了一些變化。每個班每周會被安排到閱讀室里上課,學生們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書閱讀。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這變成了最值得期待的一堂課。
美珊與曉瑩的班級被安排在星期五。老師會要求寫閱讀筆記,有時是當堂寫出來,有時是課後回家寫。美珊喜歡把書里的好詞好句摘抄下來,也會寫一些自己的感悟。
有時看到美珊的作文,媽媽都會詫異她怎麼會用這樣的詞語。「我問她是在哪裡學的,她說看到書上人家用得好,就記了下來,學用人家的寫作方法。我聽她說過學校里有一個閱讀室,我們自己的錢有限,不可能所有的書都買。學校閱讀室挑的書也比較好。」美珊媽媽說。
閱讀也成為媽媽和美珊交流的新方式。只要有空,母女倆就一起看書。媽媽一直鼓勵女兒堅持閱讀,「經濟不寬裕,不能帶孩子們到處去旅遊、看博物館,只能讓她從書中去了解更多的知識和外面的世界。」
小鋒的班級通常是星期二的最後一節課上閱讀。老師給他們每個人發了一張借閱卡,想要借書的時候,就掃一下卡,還書的時候也掃一下卡。
他很喜歡那間閱讀室,「那裡有很多有趣、好看的書,我都很喜歡看。比如火箭是怎樣製造的,飛機是怎樣飛上天的那些書。」回到家後,他也會按照書里學到的知識,搗鼓火箭積木玩具。爺爺有時會幫他一起拼,一起收拾。
爺爺說,小鋒以前愛看動畫片,如今更愛看書。他的記性特別好,時常給兩位老人複述書里的情節。今年暑假,老人參照閱讀室和老師推薦的書目,給小鋒買了幾本書放在家裡,一個家庭小圖書館建了起來。「希望他有出息,好好讀書。」
今年,他們的暑假過得如往常一樣,又有一點不同。
除了幫媽媽一起給工廠串珠子、寫老師布置的暑假作業,其他空餘時間,美珊會坐到桌前翻看從學校借來的書。在這些五彩繽紛的書籍中,她忘記了來自成長中的煩惱,通過閱讀逐漸領略到世界的精彩。
曉瑩坐上爺爺的摩托車,繞過一道又一道盤山的公路,回到了大山裡的家。除了日常換洗的衣物、心愛的籃球,她還多了一些夥伴——從學校閱讀室里借出的幾本書。有時打完籃球,她坐在樹下靜靜地看書、思考,把自己投入其中,內心逐漸變得像大山一樣厚實起來。

小鋒依舊堅持每天早起跑步,做仰臥起坐或練習自行車。老師關注到了這個對星空感興趣的孩子,為他推薦了幾本學校閱讀室里的書。小鋒開始用書里學到的知識,向身邊的夥伴介紹火箭上的每個零件、天空中的每顆星星,以及自己希望有朝一日飛到太空中的夢想。
無論是從大山里來到小鎮上的美珊,獨立的留守女孩曉瑩,還是懷着航天夢的小鋒,都有一個共同的興趣愛好——閱讀。他們和大多數鄉村孩子一樣,生活的世界不大,但得以通過書不斷進入一個個「大世界」,在其中感受萬物,體驗多種人生。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閱讀教育。
很多年以後,這些孩子或許不記得遠道而來的志願者老師上的那些課,也不記得自己看過的那些書。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會成為他們的一部分,潛移默化地為他們的成長提供養分。在書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被他們寫進稚嫩的詩歌里,有一天也會融入到他們人生路上的每一個腳印中。

無限可能的起點
想象與做夢,是兒童與生俱來的權利。而閱讀,正是給想象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讓孩子們走出日常,在書海藏着的「大世界」里尋找一份樂趣、一種力量,尋找一生的方向。
打開通往世界的門對很多鄉村孩子來說並不容易。
目前,我國有2.5億兒童,其中1億在農村。可以說,鄉村兒童的閱讀資源決定着中國兒童的整體教育水平。而曾經鄉村兒童「無書可讀」的瓶頸,在各級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力量的推動下,已得到顯著的改變。
但書目更新滯後,圖書類型與需求不匹配,閱讀方式缺乏科學指引等仍然是困擾着鄉村閱讀教育的難題。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東風日產與南方周末聯合發起的「陽光關愛·i讀計劃」公益項目,通過捐建閱讀室、捐贈圖書及開展公益課程,多途徑改善鄉村學校的閱讀環境,培育鄉村兒童的閱讀興趣及方法,用閱讀的力量推動孩子的成長。
自2019年起,「陽光關愛·i讀計劃」公益項目已先後走進全國11個省份,捐建了12間全新的「東風日產陽光關愛閱讀室」,累計捐贈超過34000本全新圖書。而在硬件幫扶的同時,40餘位來自各領域的知名人士也加入其中,攜手社會各界熱心志願者走進「村小」,為鄉村師生累計開展超過450節各色閱讀課程。
從發起至今,「陽光關愛·i讀計劃」始終致力於打通獲取閱讀資源的「最後一公里」;更希望聚合來自政府、企業、公益組織、鄉村學校及社會公眾的力量,構建閱讀共同體,守護更多鄉村少年求知與做夢的權利。
小江中心小學正是受益的學校之一。美珊、曉瑩、小鋒也是成千上萬受益的鄉村孩子中的代表。閱讀,承載着這些鄉村孩子對詩和遠方的寄託。
一間閱讀室帶來的改變,或許暫時還無法衡量,但這份由內而外的改變,正隨着時間推移而持續累積,指向更長遠的未來。
正如一位參與「陽光關愛·i讀計劃」的志願者所說,「我們希望不僅僅是建了一所閱讀室、送了幾本圖書、上了幾節課,更希望讓改變從此開始。」
如今,美珊家的客廳里有滿滿的一牆獎狀,她被學校多次評選為「閱讀之星」。美珊媽媽覺得閱讀對女兒的改變很多,「開了看世界的眼,她不再是大山裡的井底之蛙了」。
2022年9月,「陽光關愛·i讀計劃」將延續下去,從蔥鬱的粵北連南瑤鄉,到風光秀美的四川涼山西昌,再到「華夏第一都」山西臨汾,以及伏羲文化發源地甘肅天水,科學探索、藝術體驗、歷史傳承、美麗家鄉……不同的站點主題與孩子腳下的土地深刻連接,指引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家鄉、身邊的人與生活。

以筆為帆,展開想象的翅膀
以詩表心,展開美麗家鄉的寫意圖景
掃碼觀看鄉村孩子筆下的詩畫童年
點擊「閱讀原文」走進鄉村孩子的詩畫童年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