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地時間2021年2月14日,印度孟買,63對新人參加集體婚禮(圖文無關)。

全文共5241字,閱讀大約需要13分鐘

高學歷、工作穩定的男性在印度婚戀市場上更受歡迎,這些男方家庭在結婚前會開出明確的「嫁妝清單」,試圖獲得更多財富。而女方家庭則通過贈予男方現金、珠寶或車房,承擔婚宴開支,以獲得「穩定幸福」的婚姻生活。在印度傳統觀念中,男性可以繼承姓氏、血脈和財產,甚至在父母葬禮上負責點火葬和撒骨灰;而女性則被視為「債務」,她們只能在結婚時帶走大筆財富,婚後離開父母。

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文|南方周末記者 顧月冰

南方周末實習生 金明瑄

責任編輯|於冬

印度女教師蘇妮塔·夏爾馬(Sunita Sharma)有過一次失敗的訂婚。

三年前,蘇妮塔為了嫁給鄰居家的電工小伙,她和母親準備了一大筆的嫁妝費。蘇妮塔的月工資僅有200美元,她省吃儉用了好一陣子,才攢下2000美元的婚禮置辦費;她的母親則賣掉了家中一小塊土地,為女兒的新家添置了家具電視和冰箱,還留了一筆宴請親友的錢。

敲定婚約的最後一刻,男方的父親突然「加價」——要求女方再給男方買一輛車。「當時的未婚夫毫不鬆口,他認為結婚必須得有車。」蘇妮塔回憶說。

蘇妮塔的家庭並不富裕,父親在其19歲時去世。作為家中長女,她還要負擔起一家四口的生活開支。與男方家庭商量未果後,蘇妮塔決定取消了婚約。

1

「印度嫁妝是彩禮的7倍」


自女兒呱呱墜地起,每個普通的印度家庭便開始籌集嫁妝。

年近60歲的拉尼·德維(Rani Devi)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名農婦。2019年,拉尼攢足了嫁妝錢,將女兒嫁給鄰村的一名男子。由於女婿讀過大學,男方家庭又開口要了一輛摩托車和一條金鍊子。

在印度,女方的嫁妝費用遠高於男方的彩禮。2021年英國廣播公司(BBC)援引世界銀行報告發現,在1960年至2008年間的4萬樁印度婚姻中,95%的女方家庭支付了巨額嫁妝。其中男方的彩禮平均約為5000盧比,而女方的嫁妝則高達3.2萬盧比。相比之下,嫁妝接近彩禮的7倍。

即便印度政府在法律上禁止嫁妝,但高額嫁妝仍是印度社會的習俗。印度新德里民權人士沙希卡拉·坎哈利(Shashikala Kandhari)認為,「父權制為主的印度社會中,男性的社會地位比女性更高,而嫁妝高低也是評判男性社會價值的工具。」

高學歷、工作穩定的男性在印度婚戀市場上更受歡迎,這些男方家庭在結婚前會開出明確的「嫁妝清單」,試圖獲得更多財富。女方家庭則通過贈予男方現金、珠寶或車房,承擔婚宴開支,以獲得「穩定幸福」的婚姻生活。

嫁妝抑或成為婚後生活的陰影。若女方家庭無力承擔高額嫁妝,婚後極有可能遭受男方虐待,引發「嫁妝暴力」。

1990年,16歲的薩拉瓦提(Saraswati)從印度北方邦農村嫁到了新德里。在長達數十年的婚姻中,薩拉瓦提總是遭受家暴。丈夫常常質問薩拉瓦提:「你父親沒有給我嫁妝,我憑什麼對你好?沒有嫁妝的新娘一文不值!」薩拉瓦提被迫賣掉了自己的珠寶首飾,給丈夫買了一塊土地。

由於經濟不獨立、社會公序良俗等限制條件,遭受「嫁妝暴力」的女性依舊留在婚姻中。在聯合國婦女署的統計數據中,印度離婚率僅為1%左右。

久而久之,印度女性只能選擇結束生命,這也是印度人眼中的「嫁妝死亡」。在《印度意外死亡與自殺事件》報告的統計中,2016年至2020年間,有3.7萬人因婚姻問題選擇自殺,平均每天有20人因婚姻不幸選擇死亡。

2022年5月28日,印度齋浦爾郊區發生了一樁三姐妹投井自殺的慘案,其中兩名女性懷有身孕。據《印度時報》報道,案件中的三姐妹嫁給了同一個家族的三兄弟,因嫁妝糾紛,她們不停遭受丈夫和公婆的虐待。其中一名女性在社交媒體上留言稱:「婚姻是我們死亡的原因,我們不想死,但死亡也比遭虐待好。」

2

搶婚、騙婚與新郎集市

動輒上萬盧比的嫁妝讓普通印度家庭望而卻步。置辦不起嫁妝的普通家庭不得不求助於綁架團伙,為女兒「搶新郎」。

四年前,時年29歲的印度工程師維諾德·庫馬爾在朋友婚禮上被綁架。不久後,維諾德被粗魯地套上新郎服,身邊站着一名陌生女子。在眾人推搡中,維諾德流着淚完成了「婚禮」。

「那名女子的哥哥毆打我、威脅我,他們用槍指着我的頭,放話稱,如果不娶他妹妹就只有死路一條。」維諾德向印度新德里電視台回憶說,即便他百般哀求也沒有迴旋餘地。

事後,維諾德被關進了小房間,門口有人持槍把守。維諾德的家人也接到許多恐嚇電話,要求男方家接受新娘。

據《印度斯坦時報》統計,在維諾德生活的比哈爾邦,每年大約有3000名單身男性被綁架,他們在失去反抗能力後被迫與人結婚。在2017年第一季度,比哈爾邦警方接到的800多起綁架報案中,只有8起是勒索贖金,其餘皆是「搶婚」。

綁架團伙也會根據女方家庭的種姓和社區選擇合適的單身男性,其中公務員、醫生和企業高管較為搶手。大學生也時常在考試或上學路上被綁架。

適婚的印度男性也很清楚自己的「身價」。2022年7月,35歲的尼爾巴伊·賈哈(Nirbhay Jha)穿着粉色襯衫和黑色西褲,旅行一百多公里專程前往印度一年一度的「新郎集市」,等待合適的新娘家庭。

「如果我更年輕,我可以輕鬆要到20萬到30萬盧比的嫁妝。」賈哈告訴卡塔爾半島電視台。賈哈的種姓尼爾巴伊也為他在婚戀市場增加不少競爭力,他的種姓是印度教高種姓婆羅門的一個分支。

當天下午,賈哈在市場上擺着「五萬盧比嫁妝」的標籤,如同一件待價而沽的商品,只要新娘的家庭付得起嫁妝,就可以結婚。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缺乏感情基礎的包辦婚姻中,嫁妝高低成了男性擇偶的重要標準。一項2018年印度婚戀調查發現,93%的印度已婚家庭是通過包辦婚姻結締的,只有3%的家庭是自由戀愛組建。美國視頻平台Netflix在2020年也推出了一檔專供「包辦婚姻」的真人秀節目《印度媒婆》,為年輕男女尋找人生另一半。

正因此,騙婚也成為品行不端的男性最快的「賺錢途徑」之一。加拿大紀錄片《逃跑新郎》(Runaway Grooms)曾揭露了一批加拿大國籍的印度裔男性,在往返印度和加拿大期間,他們利用身份優勢與多個女方家庭訂婚,拿到嫁妝後再瞬間消失。許多女方家庭被迫落得人財兩空。

3

「女孩是別人的財產」


一句古老的印度語名言曾說「女孩是別人的財產」,它反映出婚戀問題上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經濟動因。

在印度傳統觀念中,男性可以繼承姓氏、血脈和財產,甚至在父母葬禮上負責點火葬和撒骨灰;而女性則被視為「債務」,她們只能在結婚時帶走大筆財富,婚後離開父母。

印度社會學家拉文德·考爾(Ravinder Kaur)曾表示,印度家庭中女兒是「可有可無的」「繁重的」,但兒媳才是「經營幸福家庭」的必要條件。

「女性從出生起就被定義為額外的負擔,這使得她們的地位低於男性。」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阿尼塔·拉哈尼(Avnita Lakhani)認為,經濟負擔讓印度女性被迫在婚姻中屈服於丈夫的意志。

印度種姓內婚制也加深了印度婚戀中的階層與性別的不平等。印度教早期便根據種姓將印度人由高到低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賤民),前三個種姓被視為「再生族」。

按印度《摩奴法典》規定,同種姓婚姻才為合法,跨種姓婚姻會受到神靈和社會的懲罰。如若同種姓內不存在合適結婚對象,只允許高種姓男性娶低種姓女性,不允許高種姓女下嫁給低種姓男。

對低種姓女來說,嫁給高種姓男意味着階級的躍升,父母更會隨大量嫁妝、給足面子,以防女兒在夫家受欺負。

現代印度社會依舊保留着傳統習俗,跨種姓跨宗教間的婚姻依舊罕見。在2014年一項針對七萬印度人的婚戀調查發現,只有不到10%的印度人與其他種姓的配偶結婚。

為了阻止跨種姓和宗教婚姻,印度父母常常以強姦或綁架等罪名向警察局報案,請求帶回兒子或女兒。據BBC報道,2013年在印度德里七個地區法院的460起強姦案中,其中四成是涉及跨種姓或跨宗教的私奔夫婦。

2020年11月,印度人民黨領導的政府通過了《禁止非法轉變宗教信仰條例》。在印度政府宣傳「愛情聖戰」之下,穆斯林男性與印度教女性之間的跨宗教婚姻更加艱難。

4

重男輕女激化社會矛盾?

婚姻中的男女不平等使印度性別比失衡。更多印度家庭放棄生養女兒,甚至拋棄或殺害女嬰。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2020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發現,印度重男輕女文化引發的墮胎讓4600萬女孩「失蹤」。

早在2002年,美國社會學家赫德森與英國社會學家鄧波爾便在著作《光棍危機:亞洲男性人口過剩的安全啟示》中直言不諱地預測:由於男孩在經濟、社會文化和宗教上占據優勢,印度人形成了殺害女嬰的傳統觀念。印度獨立後的幾十年來,性別比失衡將在人口快速增長中扭曲放大。

雖然在2021年印度衛生部的統計中首次出現「女多男少」的男女比例男女性別比,不過男嬰出生比例依舊高於女嬰。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預測,由於性別比失衡,2030年印度約有4000萬印度男性找不到老婆。

男性光棍率過高激化了性騷擾、強姦以及拐賣婦女等社會問題。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印度男性比女性多3700萬,最易發生犯罪的男性年齡段多出1700萬。2007年至2011年間,以強制婚姻為目的的印度綁架婦女案件增加了74%。

在美國《華盛頓郵報》的一則報道中,印度北部哈里亞納邦的7000個村莊中,每個村莊中約有150名至200名單身男性。他們幾乎每天都騎着摩托上街,不斷「騷擾」「挑逗」年輕女性。在人口僅3000人的哈里亞納邦雷瓦里區的小村落Gothra Tappa Dahina里,2007年至2017年間,該村針對女性的犯罪增加了127%。

年輕優質男性可以前往新郎集市討老婆,而條件不好的底層男性只能通過非法手段「買新娘」。

多數情況下,年輕少女時常被陌生人誘騙、綁架,被迫「嫁」給遠在外邦的男子。這些男性大多數是大齡單身,要麼殘疾,要麼喪偶,甚至酗酒成性。

印度阿薩姆邦和西孟加拉邦是拐賣婦女的重災區,該地常年貧困、自然災害頻發,而男女性別比相對正常。據印度媒體The Print報道,出生在印度阿薩姆邦的瑪希拉在14歲時被迫嫁給了哈里亞納邦的男人。當年,一名遠房親戚帶瑪希拉去印度德里遊玩後,便把她賣給了人販子。

瑪希拉模糊記得,她和許多女孩一起被「拍賣」給需要新娘的男人。不久後,一名錫克教男性以8000盧比的價格將她買回家,他比她大三十多歲。十五年後,瑪希拉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每天在農田裡辛勞工作。

5

「法律未能直接解決受害婦女需求」


早在1961年,印度尼赫魯政府便頒布了《嫁妝禁令》,明確規定嫁妝是非法的,任何索取或贈送嫁妝的行為可被判處最高六個月的監禁,或者5000盧比的罰款。20世紀80年代,印度政府再次修訂《嫁妝禁令》,規定夫妻離婚後,男方必須將嫁妝全部返還給女方。

而在法律實踐層面,《嫁妝禁令》形同虛設,印度社會依舊遵循天價嫁妝的傳統。一些男性為了避免離婚後落得人財兩空,他們會故意製造廚房失火等意外將妻子殺死,印度當地人稱該行為是「火燒新娘」(Bride Burning)。

大多數涉及嫁妝糾紛的案件也面臨執法不力的困境。印度新德里民權人士沙希卡拉·坎哈利稱,由於缺乏證據和案件積壓,嫁妝糾紛案的肇事者極少被定罪。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NCRB)的記錄,在2006年至2016年間,每七起嫁妝糾紛案中只有一起被定罪,其中五起的被告人無罪釋放,一起案件被撤回。

極小部分印度農村在社區治理層面開始推進「無嫁妝婚姻」。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從1980年起,人口近1000人的印度穆斯林村莊巴巴韋伊爾(Babawayil)便開始質疑高額嫁妝。該村起草制定了一份「無嫁妝文件」:它禁止女方家庭在結婚時提供任何嫁妝,並規定新郎的彩禮不得高於5.3萬盧比,而男方家庭要承擔婚姻、新婚禮服等開支。

終止印度的嫁妝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印度嫁妝制度根植於社會文化,僅靠法律是很難改變的。」印度克什米爾大學社會福利學教授賈瓦德·拉希德(Javaid Rashid)說。

印度政府也頒布了針對家暴的相關立法。1983年《印度刑法典》增設第498A條規定:如果一名婦女的丈夫及其親屬虐待該婦女,應處以最高三年的監禁,並可處以罰款。

面對根深蒂固的社會傳統觀念,反家暴立法的定罪率也不到兩成。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NCRB)2020年度報告,2020年印度法院總共審理了近兩萬起498A家暴案件,僅有18%的案件被定罪,75%的案件被判無罪,其餘案件則還在審理中。

「法律不能直接解決受害印度婦女的需求。」印度知名女性律師薩盧·尼卡姆(Shalu Nigam)認為,政府應該為婦女提供醫療援助、短期寄宿家庭、託兒所設施、心理支持等切實的經濟援助。

近年來,印度女性權利保護有了一定的進步。2020年8月,為了消除印度財產繼承權中的性別不平等,印度最高法院對《印度繼承法》的爭議部分進行重新裁定。根據《印度繼承法》修訂案,在家庭財產分配上,無論女兒何時出生,她與其兄弟都享有同等繼承權。

其他人都在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