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回顧了新型儲能系統工程應用、檢測技術、標準制定在2012—2022年十年的研究進展。隨着應用領域及規模的不斷擴大,新型儲能技術將成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幾個方面需重點關注。(1)針對大型儲能技術,2021年底立項的下述兩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儲能與智能電網技術」重點專項值得關注。一是作為中長時間尺度儲能技術,寧德時代公司牽頭的「吉瓦時級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技術」項目中,將開展集中式吉瓦時級儲能關鍵技術研究。二是作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主動支撐技術,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的「規模化儲能系統集群智能協同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中,將開展分散式接入的規模化儲能關鍵技術研究。在2022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儲能與智能電網技術」重點專項中,作為超長時間尺度儲能技術,新一代100 MW級液流電池儲能技術位列其中。作為物理儲能技術,100 MW級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項目已開展示範應用。上述儲能相關項目將是未來幾年我國百兆瓦級和吉瓦級不同類型、不同技術路線的規模化儲能裝置及其控制應用技術研究的標杆性項目。(2)針對未來大規模/超大規模儲能應用,隨着不同類型、不同集成方式、不同規模、不同控制方式、不同商業模式的儲能電站不斷接入電力系統,結合我國電力市場對儲能應用的新舉措和新機制以及新型電力系統對規模化儲能集成與應用需求的發展變化,不同類型儲能在我國新型電力系統中的規模化發展值得期待。儲能系統安全措施、集成拓撲與控制架構優化、運行狀態分析與診斷、與集中/分布式新能源發電聯合應用、多目標能量管理、技術經濟性評估、系統建模與仿真、與傳統安穩控制系統協調配合、規劃布局與規範指標等9個研究方向,仍將是在未來十年儲能電站運行控制與應用中亟待持續深入開展的重點研究內容之一。碳排放約束、共享式儲能、數字化賦能、智能化決策、主動安全防禦、社會物理信息系統融合等方法或理念將融匯其中,支撐新型儲能在源、網、荷側的創新應用與迭代升級。隨着動力電池循環壽命、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的提升,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將顯著超過日常使用需求,V2G可實現電動汽車和電網之間的能量雙向流動,電動汽車移動式儲能和固定式儲能相結合的儲能方式也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3)針對電力儲能測試評價,目前電力儲能測試評價體系已較十年前有了質和量的巨大進展,但考慮到前述提及的儲能電池的特殊性和複雜性,當前的測評也僅僅做到儲能設備投運前的安全和質量狀態的確認,儲能設備投運後的壽命預測、容量衰減過程伴隨的安全性能演變、全生命周期運行過程中健康狀態的實時監測評價等重要課題還沒有好的解決方案,針對儲能電池系統整機安全性能的測試評價技術和試驗評估能力還存在缺失,這既是世界難題,也是電力儲能應用關注的重點,也是未來十年電力儲能測試評價發展和攻關的方向。(4)針對標準制定,後續標準制定工作將圍繞解決行業發展的熱點問題,重點在電化學儲能協調控制以及安全環保兩方面。在儲能協調控制領域,針對雙碳目標下電力系統多場景儲能應用需求,加快制定《電力系統配置電化學儲能電站規劃導則》《電化學儲能系統接入電網運行控制規範》等國家標準,加快修訂國家標準《電化學儲能系統接入電網技術規定》;在儲能安全環保方面,為防止和應對儲能系統安全事故,加快制定《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規程》《電化學儲能電站危險源辨識技術導則》《電化學儲能電站生產安全應急預案編制導則》《電化學儲能電站應急演練規程》《電化學儲能電站環境影響評價導則》等國家標準。為配合標準制定,還需開展一系列基礎研究工作,比如,在協調控制領域,開展儲能設備模型、系統模型研究;在安全領域,開展電池儲能模塊級、簇級的安全試驗,包括電池熱失控蔓延起火的試驗、模塊熱失控特性的試驗、模塊及簇級別的模擬火災及滅火的試驗、全尺寸儲能系統安全試驗等,這些試驗數據將有助於加深電池儲能安全問題的理解,為制定相關標準提供關鍵數據參考。第一作者:李相俊(1979—),男,工學博士,教授級高工,主要研究方向為大規模儲能技術、電力系統運行與控制技術
第一作者:官亦標(1980—),男,工學博士,教授級高工,主要研究方向為儲能特性與檢測評價技術、新型儲能技術
第一作者:胡娟(1978—),女,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儲能技術及標準化
通訊作者:來小康,教授級高工,主要研究方向為大規模儲能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