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新刊出爐!點擊上圖,一鍵下單↑↑↑
記者|劉怡
當地時間2022年9月11日晚10時,三天前去世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靈柩由一輛經過特殊改裝的「梅賽德斯-奔馳」E級五門車搭載着,緩緩駛離她最後的居住地、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堡。接下來的6個小時裡,靈車先後穿過阿伯丁、鄧迪等5座蘇格蘭城市,繞行逝者生前曾經造訪或下榻的一系列歷史建築,最終抵達愛丁堡的聖十字宮(Holyrood Palace):英國王室在蘇格蘭的官方行宮。在那裡,由新國王查爾斯三世夫婦領銜的迎靈隊伍將把棺木抬至聖吉爾斯大教堂,接受24小時的公眾悼念。
正式的國葬儀式則會在倫敦舉行:9月13日晚間,空軍專機將把女王的靈柩從愛丁堡運回王室的正式官邸白金漢宮。14日上午,皇家騎馬炮兵團(RHA)的炮車會以70年來最隆重的禮節,完成將棺木從白金漢宮護送至議會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的儀式。9月19日上午11時,葬禮將在附近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按照女王生前的決定,靈柩最終會被運回溫莎城堡,長眠在聖喬治禮拜堂中。那裡安葬着她的父親、1952年去世的喬治六世國王和夫人,以及2021年病逝的王夫菲利普親王。
2022年9月10日,溫莎城堡外,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夫婦一起向哀悼者擺放的鮮花致謝
上一次有英國君主去世引發如此之高的全球關注度,還是在遙遠的1910年5月,當時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曾祖父、綽號「歐洲伯父」的愛德華七世因為心臟病發作離世。兩屆普利策獎得主、美國歷史作家芭芭拉·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在她的名作《八月炮火》的開篇生動地描繪了愛德華出殯時的情景:9位歐洲最尊貴的皇帝和國王策馬跟隨在靈車之後,接着是5位王儲、40多位親王、7位皇后以及形形色色的達官貴人。在出席葬禮的70個國家的代表中,只有法國、美國和瑞士3個共和國派出的是不帶貴族頭銜的公民,其餘都有王族身份。
他們中的許多人甚至還是擁有血緣關係的近親:德皇威廉二世是逝者的外甥,也是新英王喬治五世的表兄。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八世和希臘國王喬治一世則是愛德華的遺孀亞歷山德拉皇后的親兄弟。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一世是愛德華七世的父親阿爾伯特親王的侄孫,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則娶了愛德華的外甥女、德國巴滕貝格的維多利亞·尤金妮婭公主。愛德華七世還有另一位外甥女、黑森-萊茵大公國的維多利亞公主嫁給了同樣來自巴滕貝格家族的路易斯親王,兩人的外孫之一就是後來成為伊麗莎白二世終身伴侶的菲利普親王。因此,伊麗莎白女王和丈夫與愛德華七世的母親、綽號「歐洲祖母」的19世紀名人維多利亞女王伉儷一樣,屬於表兄妹聯姻。而為伊麗莎白二世的靈柩提供轉運服務的殯葬公司,正是考慮到女王的家族背景,特別是王室身上的德國血統,才特地選擇了一輛德國品牌汽車作為靈車。
19世紀晚期,維多利亞女王(右一)和她的家人
但這種儀式感和歷史色彩,也是相隔112年的兩場葬禮僅有的共同點了。愛德華七世入土4年後,伊麗莎白女王的祖父喬治五世和自己的俄國表弟、沙皇尼古拉二世一起,進入了一場與德國表兄威廉為敵的殘酷戰爭。為了回應民間激烈的反德情緒,英國王室在1917年將其官方稱謂由德國化的薩克森·科堡-哥達改成了溫莎(Windsor)。菲利普親王的外祖父、巴滕貝格家族的路易斯親王也被迫放棄自己的德國貴族頭銜,並把姓氏改成了英國化的蒙巴頓(Mountbatten)。大戰末期,俄、奧、德三大多民族帝國先後發生崩潰,「王冠成打地滾在街上而無人拾取」(恩格斯語)。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意大利等多個歐洲君主國也主動或被動地進入了共和時代。被迫流亡海外的昔日貴胄中,不乏英國王室的近親;君主制的未來,成為一個謎。
這正是1952年2月伊麗莎白二世即位時,不得不面對的困境。這位年僅25歲,喜歡騎馬、狩獵和逗弄柯基犬,幾乎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女性,如今要成為一個龐大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1952年6月5日,剛剛即位不久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騎着愛馬「溫斯頓」出現在一年一度的皇家閱兵式上,受到倫敦市民的關注
而這個國家的真實境地,又是前所未有的衰頹——在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喪失整整兩代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之後,昔日的「日不落帝國」正在以雪崩般的速度走向收縮和瓦解。誠如凱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所言:「英國是19世紀國際交響樂團的指揮,但現在它已不再有能力擔當這一重任,樂團也分裂成了幾支不相協作的小樂隊。」更重要的是,戰後「嬰兒潮」中出生的新一代英國人早已不再能被塞西爾·羅德斯或者魯德亞德·吉卜林這樣的舊式公眾人物所打動:他們從少年時代起就生活在戰後物質匱乏的陰影下,但對社會權益和公共福利的要求卻比他們的父輩要激烈得多。而女王其實並不了解他們。
已故的喬治六世曾經對自己的密友和未來姻親蒙巴頓勳爵坦言:「我從來沒有接受過如何當國王的訓練,我一直就只是個海軍軍官。」他以軍人式的責任心、榮譽感和忍耐精神,陪伴一代英國人度過了戰時的艱難歲月。而伊麗莎白二世作為喬治六世的長女,從14歲起已經開始學習如何做一名現代立憲君主,那意味着由傳播技術、精心打造的盛大儀式和恰到好處的神秘感塑造的個人形象,以及對時代精神需要的捕捉拿捏。大多數時候,女王只是按照政治慣例和雷打不動的傳統流程,每周會見首相一次,並進行一次沒有速記員在場的秘密討論。內閣會議和議會討論的簡報也會通過專門的「紅箱」呈遞給她。但通過頻繁出訪國外,定期舉行閱兵式和王室節日慶典,乃至適時在電視節目和影視劇中亮相,女王成功營造了遠大於現實政治權力的影響力,並從廣播時代一路延續到當下的流媒體時代。
女王邀請帕丁頓熊來白金漢宮喝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尤其是不列顛殖民帝國解體之後,英國王室在公共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一向是矛盾的。一方面,在君主立憲制政體下,慣例和傳統都要求君主及其家庭成員成為超越黨派對立、凝聚全民共識的象徵物。但在另一方面,王室本身的行事風格又是極其保守陳舊的,成員不僅被要求壓抑個人性情,還必須與公眾保持距離。
在1965年BBC的一次採訪中,菲利普親王就曾經抱怨說,在成為王夫之後,自己再也無法踏足劇場、夜總會和酒吧,許多出國訪問行程也不是出於個人心意。這樣的苦惱當然也會屬於女王本人。不過菲利普也補充說,「所幸還有許多好處可以彌補這些缺陷」,例如優渥的生活條件。但這些經濟與物質特權,乃至女王從父親和祖父那裡繼承的壓抑個人情感的表達方式,也會遭受質疑和攻擊。這在1997年圍繞前王妃戴安娜之死的風波中暴露得尤為顯著。
1982年9月4日,伊麗莎白二世和部分王室成員在蘇格蘭出席高地運動會。伊麗莎白二世和她的母親(左一)、戴安娜王妃、查爾斯王子
但這也成為了一個轉折點。在意識到公眾情緒已經成為英國君主制本身的合法性來源之一以後,女王乃至整個英國王室開始嘗試主動利用公共輿論和社交媒體消除大眾與白金漢宮之間的隔閡。2012年的即位60周年紀念活動,以及同年的倫敦奧運會開幕式,是這種操作的最高潮。不過在更多時候,女王還是願意用她最熟悉的那種方式,那種屬於20世紀初歐洲王室的方式去面對世界——直到去世前兩天的9月6日,她還在巴爾莫勒爾堡完成了授權新首相麗茲·特拉斯(Liz Truss)組閣的流程。在當天白金漢宮官方網站發布的照片中,96歲的伊麗莎白二世身着蘇格蘭傳統的格紋毛呢長裙,微笑着站在壁爐前,和自己共事過的第15位首相握手致意。出生於1975年的特拉斯,年齡相當於女王的孫輩;而她在1952年正式即位時,合作的首相是1874年生人的丘吉爾。百年光陰只在剎那之間。
2022年8月10日,倫敦利物浦街車站附近街景。該日《倫敦晚旗報》的頭條是參與英國首相競選的特拉斯
即使對一個普通英國人來說,96歲的一生也已經足夠漫長,漫長到可以串聯起從「二戰」到「脫歐」的駁雜記憶。而伊麗莎白二世作為立憲君主統治的70年,更是聯合王國、乃至世界現代政治史上前無古人的紀錄。在她登基的1952年,英國還保留着其全球殖民帝國的相當一部分,千瘡百孔的戰爭廢墟、核大戰的陰影以及帝國主義的野心仍然存在於一代人的生活中。而在她離世時的2022年,「英聯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更多是作為一種精神紐帶和文化象徵存在於56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之間;獨特的經濟、社會乃至文化吸引力,或者說「軟實力」,成為了英國新的國家標籤。在這個過程中,女王及其代表的王室通過複雜的自我塑造和重構,成為了超越黨派和政治變動的穩定存在,繼續對普通人的生活施加着重大影響。儘管期間也伴隨着挑戰、振盪和徘徊,不會總是美好順利的。
2006年7月11日,伊麗莎白二世出席在白金漢宮花園舉辦的招待活動
長達70年的「伊麗莎白時代」,足以改變英國擁有的一切以及它所處的世界,也足以令英國君主制發生漸進、儘管並不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一切都需要藉助一位具有承前啟後屬性、同時能適應大眾的再「建構」眼光的獨特人選才能完成。而伊麗莎白二世的長壽和穩健,以及她從少年時代起對新技術和新媒介的興趣,足以使她勝任這一點。

點擊下圖,一鍵下單
本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英國告別伊麗莎白時代(劉怡)
記憶之宮:伊麗莎白時代的光與影(劉怡)
「大英帝國最後一道光芒的熄滅」(艾江濤)
英國經濟的昔年和今日(謝九)
為君主制而着裝(楊聃)
| 社會|
調查:貴州「村BA」:鄉球還在延續(吳淑斌)
調查:中國首例基因編輯治療之路(魏倩)
人物:王嘉男:成為世界冠軍的條件(吳麗瑋)
| 文化 |
專訪:愛是如何失落的?(張星雲)
| 專欄 |
袁越:先跑步還是先舉鐵?
張斌:你們要的統治力和男一號都來了
宋曉軍:美軍方也許還沒想好如何應對「新常態」?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本周新刊
「英國告別伊麗莎白時代」
▼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下單本期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