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研究所寫過一篇文章,是關於大家的日常飲食中不知不覺吃進去多少糖。沒想到,留言區炸出來不少口淡的朋友:
這讓我們馬上想到之前聚餐時,飯桌上發生的分歧:
「我吃着沒啥味兒啊?!」
「你在逗我嗎?這菜多咸啊」
「這個蛋糕好好吃」
「……救命,齁甜齁甜!」
同一道菜,口淡的人的舌頭好像能「無中生有」,其他人可以接受的味道,在他們嘴裡都是加強版。
口淡是天生的嗎?口淡的人吃飯還香嗎?我們研究了一番,結論有點驚喜:

口淡的人
能享受更豐富的美味
—
重口星人看到這很可能皺起眉頭:胡扯,那麼多美食都是麻辣咸香的,口淡的人一個也吃不下去,水煮菜有啥好吃的?
且慢,大家再仔細回想下,重口味的美食,是不是都是第一口最爽,但越吃會覺得越無聊?
比如吃火鍋時,永遠是涮的第一片毛肚最好吃。脆爽的肉感一口爆汁,口腹之慾瞬間大滿足!
但吃到後半段,就會容易有點無聊——涮菜的口感雖然有點區別,但吃起來都是一個味兒。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這不是錯覺。重口美食的確會「麻痹」我們的舌頭。
2002 年一篇發布在《食品質量與偏好》上的研究就發現:當食物中的一種味覺強度過於強烈時,會顯著地抑制我們對於其他味覺的感知。
回想一下,每次吃重口美食的時候,吃到後來麻、辣、咸,是不是都感覺不到其他的味道了?
不僅是越吃越無聊,還會越吃越重口。有研究表明,長期吃重口味的食物,會讓味蕾對味道的感覺變得不敏感。
因為口味重的食物會對味覺感受細胞產生強刺激,長期的這種強刺激,會提升味蕾細胞對味道的感受閾值,需要「更重的刺激」才能激發出它的味覺感受。

圖片來源:微博
與之相反的是:淡口的菜餚,口感會越吃越豐富!
在整體都較淡的食物中,各種不同的味道,反而會有相互促進的作用。

包含酸甜苦咸四種味道的水溶液,在高濃度的溶液中,味道之間常常是互相抑制的關係;而在低濃度的溶液中,味道之間反而經常呈現促進關係。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大多數的味道,並不是獨立被我們感知到的,而是通過相互作用後才被我們感知到的。
這種味道之間的相互作用,讓淡口的美食會有更加豐富多彩的感覺。
比如讓許多人慾罷不能的新鮮野生菌,只需要加點蔥姜和少許的鹽,就能鮮掉眉毛;如果用太多的油鹽和辣椒去煸炒,就只能吃到調料的味道和菌子的肉感,反倒是吃不出野生菌本身的香了。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而米飯和白面饅頭越嚼越甜、咔哧咔哧蔬菜時迸發出的清甜和蔬香、甜味水果中淡淡的果酸味……
這些隱隱約約卻非常奇妙的味道,都是淡口的舌頭才能享受到的獨特體驗~
可能有人會說,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啊!但要改變口重實在太難了。
好消息是,要改變口味還真沒有想象中那麼難,淡口養成甚至可以做到「速戰速決」——

養成淡口
並沒你想的那麼難
—
味蕾細胞的更新機制,相當於給了我們無數次「後悔藥」。只要堅持 1~2 個星期的清淡飲食,讓新的味蕾細胞不受那麼強的刺激,味覺的敏感性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
因為有研究表明,味蕾細胞平均每隔 8 ~ 12 天就會更新換代。那些被重口浸泡得不敏感的味蕾細胞,其實在 1~2 周的時間內就會被換掉。
具體怎麼做?
首先,家裡可以買個限鹽勺。做飯時放多少鹽心中有數,逐步少放一點。
一篇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會》的文章就做過實驗:實驗分為低鹽飲食組和正常飲食組,持續 5 個月。在開始實驗前的 2 個月和實驗期間分別測定受試者對水溶液、湯和餅乾中鹽的味覺反應。
測試結果發現,減鹽飲食組對食物中的鹹味感知度明顯提升了,而正常飲食組並沒有變化。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同時多用番茄、洋蔥、蘑菇等自身風味強烈的食材,它們只需要少量鹽就可以很美味。
最近自己帶飯的同事就表示,半個月沒點外賣,現在連空口吃火腿腸都戒了,真的太咸了!
糖也一樣可以逐步減量。
比如喝點奶茶時,嘗試從 7 分糖降到 3 分糖,加了小料的款推薦試試「不另外加糖」。
很多研究所的讀者,在開始嘗試控糖後,對奶茶就有「從甜到齁」的神奇體驗。

圖片來源:評論區
美國的一家醫療機構就做過一次為期 2 周的實驗:讓 20 人進行為期 2 周的無糖挑戰之後,95% 的參與者發現甜食和飲料嘗起來更甜或太甜,75% 的人還發現其他食物也嘗起來更甜了。
甚至有 95% 的人都表示,今後他們將減少甚至不使用糖。此外,86.6% 的參與者在 6 天后停止了對糖的渴望。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減味的飲食,確實剛開始的幾天會有一點不適應。
但只需要 1~2 周的堅持,循序漸進地做出改變,慢慢地味覺就會回溫、能感受到食物更真實的鮮美。
如果你一下子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我們已經貼心地幫你做好了最簡單的計劃——

這份找營養師列的淡口養成計劃,可以說充分調動起我們的各種感覺器官,來幫助我們「復活」味覺~記不住的一定要「收藏」起來。
如果你看到這裡還有點迷茫:我到底算重口嗎?我需要按照這個計劃養成淡口嗎?我們也準備了一個簡單好操作的自測方法——

「喝一口糖/鹽水溶液」
自測口味重不重
—
具體來說就是,配置一定濃度的鹽溶液和糖溶液,測測舌頭能不能嘗出來。
多少濃度算合適?一篇 2004 年發表在《歐洲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論文做過實驗:味覺健康的人,能在水中嘗出甜味的最低濃度是 3.25 g/L;鹹味要更容易一些,能嘗出的最低濃度是 0.38 g/L。

將蔗糖、鹽、檸檬酸、尿素分別融進去離子水裡,各配置出 15 個梯度的溶液。讓 20 個味覺健康人隨機嘗試,測試出他們能夠嘗出甜、鹹、酸、苦味道的最低濃度。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在家可以這樣測:買兩瓶 500 ml 的純淨水,分別加入一定量的糖和鹽進去。
測甜味時:加約 1.8 克的糖;
測鹹味時:加約 0.2 克的鹽。
大小對比一顆小番茄,大概是這麼多——

圖片來源:自己拍的
如果能嘗出來是什麼味道,那麼你的味覺應該還比較健康;但如果嘗不出啥味兒,可能你的舌頭就已經有點「麻」了。
嫌配溶液麻煩的,也可以看看自己有沒有這些習慣——
常常吃完飯後感到口渴
經常在外面吃或點外賣,還覺得外面的飯菜香,不覺得過咸
經常吃火腿腸、臘肉、香腸等加工肉製品和泡菜等醬制、醃製食品
常含糖飲料、吃甜點,不覺得過甜
如果上面這些你中了好幾條的話,那麼大概率,你的口味已經挺重了。
再來複習一下舊知識:
重口味往往和過量的鹽/糖攝入相關。過量的鹽攝入不僅會增加鈣流失、高血壓、心臟病和腦卒中等疾病的風險,更嚴重還可能引發胃癌。而添加糖攝入過多,與超重肥胖、2 型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等的發生,也都關係密切。
別忘了「轉發」給愛好重口味的家人和朋友們,尤其是有高血糖、高血壓等的人,為了健康考慮也該做出改變啦!


合作專家謝世澤
神經科學研究所在讀博士

合作專家張潔怡
四川大學營養學碩士
註冊營養師
營養科主治醫師

科學審核鄧瀟斐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

內容策劃一一
合作請聯繫 dingyiai@dxy.cn
參考文獻
[1]May CE, Dus M. Confection Confusion: Interplay Between Diet, Taste, and Nutrition. Trends Endocrinol Metab.2021Feb;32(2):95-105.doi:10.1016/j.tem.2020.11.011. Epub 2020 Dec 28. PMID: 33384209; PMCID: PMC8021035.
[2]Bartolotto C. Does Consuming Sugar and Artificial Sweeteners Change Taste Preferences? Perm J. 2015 Summer;19(3):81-4. doi: 10.7812/TPP/14-229. PMID: 26176574; PMCID: PMC4500487.
[3] Detection and recognition thresholds to the 4 basic tastes in Mexican patients with primary Sjo ̈gren’s syndrome. FE Gomez, L Cassı ́s-Nosthas, JC Morales-de-Leo ́ n and H Bourges(200)
[4] High Dietary Sugar Reshapes Sweet Taste to Promote Feeding Behavior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Christina E. May, Anoumid Vaziri,Yong Qi Lin, ..., Peter L. Freddolino,G. Gregory Neely, Monica Dus(2019)
[5] PGC1a Controls Sucrose Taste Sensitization in Drosophila. Qiao-Ping Wang, Yong Qi Lin,Mei-Ling Lai, ..., Herbert Herzog,Stephen J. Simpson, G. Gregory Neely(2020)
[6] An overview of binary taste–taste interactions. Russell S.J. Keast, Paul A.S. Breslin(2002)
[7] Taste Bud Homeostasis in Health, Disease, and Aging. Pu Feng, Liquan Huang and Hong Wang(2014)
[8] 食品鮮味感知研究進展. 朱憶雯,張寧龍,姜水,劉靜,劉源(2021)
[9] Long-term reduction in dietary sodium alters the taste of salt. M Bertino, G K Beauchamp, K Engelman(1982)


更多美好生活
來看丁香生活研究所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監製Emma
封面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