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梅花」來襲,
為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餘杭嚴陣以待,
嚴格落實上級相關要求,
做好防颱風各項應對工作。
三級救援隊伍
24小時待命
為切實做好颱風」梅花「防台防汛工作,瓶窯鎮鳳都村組建起了一支應急突擊隊,他們積極排查危房、地質災害隱患點和低洼地帶等安全隱患點,對村內危房住戶逐一進行電話通知,落實轉移地點,保障人員安全,並做好安置人員後勤保障和衛生防疫工作。
此外,村社相應成立應急突擊隊。全區213個村社,均依託網格員、森林消防員等,設立了不少於30人的突擊分隊。
機器人「上崗」巡檢
數字化抗擊颱風進行時
為了防止變電站在極端惡劣天氣中受到影響,9月13日,國網杭州市餘杭區供電公司未雨綢繆,運用巡檢機器人對於變電站進行了颱風前一系列的檢查工作。
「運用智能巡視機器人替代人工進行巡視作業,人力支出可以從5人縮減至2人。作業人員僅需手持終端,遠程遙控指揮就能完成工作,特別是在颱風等惡劣天氣,智能巡檢機器人能夠快速高效地完成作業,做到提質增效。」變電站員工王安舲說道。
巡視機器人主要通過熱成像攝像機精確檢測變壓器、斷路器等設備運行溫度,通過高清攝像機拍攝充油充氣設備油位、壓力,調出歷史數據進行分析比對,發現設備缺陷並報警,同步將巡視數據、圖譜傳送至後台方便運維人員開展覆核。
全省首台排澇救援機器人
「大水牛」上線
為應對颱風及汛期多發的強降雨,餘杭城管引進的新型排水設施——多功能排澇救援機器人時刻準備着,這也是全省首台投入使用的「大水牛」。
這台看起來像一輛大型玩具車的設備,可在雨季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並執行排澇作業,每小時最大排量600立方米,連續作業時間長達8小時。
身材小巧靈活的「大水牛」不僅排量大,還可快速駛入水淹區域開始「牛飲」,將積水排乾,而且「氣量」也大,排水揚程高度可達11米,相當於把水噴到3層居民樓房的高度。特別適用於在地下車站、地鐵站、狹小道路、涵洞隧道等不同場景的應急排險作業,實現了人與水的零接觸,做到了不濕鞋、不堵泵、不留尾。
安全又舒心
臨時安置點成暖心「避風港」
在黃湖中學臨時安置點內,已經聚集了不少建築工人,他們大多昨晚就緊急轉移到了這裡。寬敞明亮的環境讓大家安下心來,或拿着手機刷劇,或拉拉家常。「因為颱風我們來這裡了,有空的時候就可以繡一點刺繡。在這裡待着很安全,政府給我們提供水、方便麵,早餐還提供粽子,感覺挺貼心的。」來自貴州的苗族姑娘王幺妹說。
▲五常街道積極做好工地工人避災轉移人員安置工作,安排轉移、住宿、核酸檢測及就餐場地,還有流動圖書館。
▲中泰街道及時轉移人員180餘人,解決轉移過程中的吃住玩樂事項,讓轉移人員住得安心。
▲黃湖鎮青山村里三大禮堂避災安置點內,除了為安置人員提供飲用水、飯菜等生活物資,安置點還設置了象棋桌及簡易乒乓球桌。

來源 |新華網客戶端、區融媒體中心、區應急管理局、區城管局、國網杭州市餘杭區供電公司、瓶窯微融媒體中心、五常微融媒體中心、中泰微融媒體中心、黃湖微融媒體中心
記者|許璐陽、盧佳駿
編輯 | 付騰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