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半佛仙人的第870篇原創

0


你考慮過。

如果有一天,你死了。

你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什麼?

你希望後來人看到的時候,怎麼評價你?

墓志銘真的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

活人談論死。

死人講自己活過。

生死之間,有我無我。

1



最近買了幾本研究墓志銘的書,也看了一些文章,裡面有講中國古代墓志銘的,也有講外國墓志銘的(嚴謹一點來說,中國古代以埋在地下的墓志銘為主,外國則是以立在地面上的墓碑碑文為主)。

墓志銘通常是活人寫給死者(自己)的,最終反映的其實是活人對死亡的態度。

但也有很多,是人死前自己定製的內容。

很多出彩的玩梗,就是自己玩自己。

在看了很多墓志銘和碑文後,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從古至今,人們要麼接受死亡是一種常態,要麼不接受,於是想象出另一個供靈魂寄居的世界。

再要麼,就是在這兩種態度之間搖擺。

某種意義上,搖擺其實才是普通人的常態,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死後到底是什麼樣子,畢竟到現在也沒有人活着回來。

在生死觀上,人類其實不分古今中外,最後都是殊途同歸。

在沒有任何資料和考據的前提下,世界各地的活人只能憑感覺書寫自己對死亡的評價。

大家都是靠猜,可能都不準確。

但是沒關係,評價冰箱不需要會製冷,評價死亡大概也不需要死過一次。

2


中國古代墓志銘

墓志銘分為墓誌和墓銘,志就是記錄,一般是記載墓主人生平,而銘則是以韻文歌頌墓主人的高尚品德。

早在中國的秦漢時期,就已經有了在墓穴中放置文本,為墓主人陪葬的習俗,這種習俗可以認為是墓志銘文化的起源。

在1975年於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簡中,便有墓主人衷收到的兩個弟弟黑夫和驚寄給他的家書。

但當時的大部分陪葬文本,要麼內容過於簡單,僅標註了死者的基本信息(名字、戶籍、死亡日期),沒有墓志銘最重要的「志」的作用,也就是記錄生平;要麼並不是特地為死者而作(比如睡虎地秦墓中的家書),因此都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墓志銘。

直到漢代,隨着道教成仙之說的流行和儒家孝道文化的鼎盛,人們才對出殯的規格越來越重視,祭祖儀式也越發隆重。

一些地方豪門開始為家族中的死者建祠立碑,在碑文里頌揚死者生前的功績和品德。

這種墓碑因為外露在地面,可以被他人看到,很快就成為了一種攀比的工具。

現代人有天價骨灰盒和天價墓地。

過去也有。

這些東西雖然是給死人用,但本質上是給活人看的。

其一,是通過厚葬甚至奢葬來展現自己的孝心。

其二,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去修祠立碑,本身也是對外炫耀家族財力的一個機會。

用戶和客戶,不是一個人。

這時候,總會有控制欲比較強的人,期望自己掌控自己。

當時甚至有人在還活着的時候,就開始大張旗鼓地為自己修建神祠和墓碑。

東漢時期有一個叫孔耽的人,親手寫了自己神祠外的碑文,在裡面講:

我看到工匠們給我修的神祠,心裏面很愉悅,這個地方四通八達房間開闊(等我死了住起來一定很爽)。

建安十年,曹操下令不得厚葬,更禁止為死者立碑,明面上的理由是提倡節儉。

此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禁碑令」也一直延續了下去。

但外露的墓碑不讓立了,埋入墓穴的墓誌自然就興起了。

這東西是任何人都管不到的,我埋我自己的,你總不能扒開看吧。

墓碑變成了墓誌,但攀比仍然在繼續。

在習慣立墓碑的時候,攀比的是誰的墓碑修建得奢華;

而墓志銘時代,則是寫墓志銘的作者的文采和地位,甚至是書法。

唐朝之前,墓志銘的字數一般在千字以下,唐朝就卷到了兩三千字;

到了宋朝,長篇墓志銘可以達到五千甚至一萬字,堪比一篇中篇小說。

這也是有原因的——這些越寫越長的墓志銘,往往不是死者的親人自己寫的,而是死者親人出重金,長途跋涉請來專業作家所作。

對死者親人來說,請專家寫墓志銘有什麼好處呢?

主要是這些名家除了會在墓志銘里讚揚死者外,還會對出重金請他們寫墓志銘的孝子賢孫一頓猛夸。

花一樣錢,辦兩件事。

陰間陽間都快樂。

哦不對,是陽間快樂兩次。

雙贏。

對名家來說,這也是一個賺錢的門路。

但人家出了那麼多錢,你肯定不好意思只寫一點點字吧,字寫得多,也證明你的服務態度好,潤筆費也就水漲船高,慕名而來找你寫墓志銘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最後,字數就捲起來了。

你看,萬物歸於卷。

由於規格越來越高,製作墓志銘的周期也就越發繁瑣。權貴之家當然有得是法子解決,但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如果完全由自己來製作,很可能就會耽擱安葬時間。

假如死者是在冬天去世的還好說,如果是在夏天,那場面,你們想一想,老壇酸菜都得給他們頒個獎。

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會有專業團隊。

據學界研究,大約在晚唐時期,就已經有了專業的工坊向普通家庭提供全套的喪葬服務,從基本的安葬流程到定製墓志銘無所不包,死者家庭只需要出錢(或其他等值物),可以省下大量的時間和人力。

總的來說,這些墓志銘來源不一,或由專業團隊包攬,或只負責部分製作過程,而撰寫仍由死者家庭中的親人負責。

除墓志銘的本體入土之外,其內容還會以拓片的形式在親友間流傳,甚至作為一種文學作品被外人欣賞。

而且因為有的墓志銘是請書法家寫的,因此它們的拓片還具有了收藏價值,很多人會購買前代書法家寫的墓志銘,收藏在自己家中。

收藏墓志銘比較多的人,家裡夏天估計都沒蚊子。

到這時,墓志銘已經不再只是特定的喪葬產物,而成為了一種特殊的文體+一種炫耀的工具+一種商品。

活人用這種文體書寫自己對死者的悼念和追懷,表達自己對死亡的感傷或豁達。

那些拓片被後人把玩,石刻則被深埋入黃土,成為一個時代最隱蔽的痕跡。

3


動人的墓志銘,搖擺的生死觀

在墓志銘的發展歷程中,因為人性固有的攀比心理,導致一些墓志銘的內容變得非常浮誇,充滿了讚揚死者後代孝心的馬屁。

再加上專業團隊的出現,這些馬屁還有了模板,經常出現張三的墓志銘和李四的墓志銘內容大量重合的現象。

反正在陰間也沒人查重,那時候也沒有知網。

但那些真正出自死者親人或死者本人之手的墓志銘,可能在文采上沒那麼花里胡哨,字數也不會太多,卻往往非常真實,也非常動人。

這裡試舉幾例。

《曹因墓誌》是現存墓志銘中,最早的由女性撰寫的墓誌之一。

曹因是唐朝人,父親和祖父都當過官,但輪到他這一代,卻出了岔子。曹因三次科舉都沒有考上,就乾脆不考了,回老家當清閒地主。

後來他英年早逝,妻子周氏親筆為他寫了墓誌,在墓誌里特意指出:

祖、父皆仕於唐高祖之朝,唯公三舉不第。

三舉不第,不是什麼好事,但周氏沒打算避諱,甚至你讀下來還有點自嘲。

大概是爺爺老爹都很猛,我是個廢物。

也只有親人寫的墓志銘,才會像這樣無所顧忌地照實記錄。

因為按照墓志銘撰寫行業的職業道德,僱傭的作者只能寫死者生前好的一面,為後人塑造一個正面形象。

關於這一點,宋朝還有一個故事。宋朝某高官去世後,他的兒子請亡父生前的同僚兼好友寫墓志銘,結果兩人對墓志銘中的內容產生了分歧。

好友寫高官生前經歷的一場戰爭,說高官當時氣定神閒,臨危不懼。

但高官的兒子表示當時我就在我爹旁邊,我爹明明怕得要死,額頭上都冒汗了。

高官好友怒斥你懂個屁,你根本不了解你爹的內心。

後來高官兒子在刻錄墓志銘的時候,還是把這段按自己的記憶改過來了。

為此,高官好友還特地在自己的文集裡說,那篇墓志銘那樣寫,不是我原本的意思,是被人篡改了。

我們繼續說周氏,那個開丈夫玩笑的周氏。

對於丈夫的死,周氏也表現得十分淡然,她在墓誌中寫道:

對於曹因的死,其他人沒有不嘆息的,只有我不是這樣,我告訴婆婆,家裡有田地可以奉養親人,有文化可以教育孩子(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在墓誌的最後,周氏展示了自己豁達的生死觀:

其生也天,其死也天,苟達此理,哀復何言。

活着是天註定,死去也是天註定,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又有什麼可悲傷的呢?

在比唐朝更早許多年的時代,莊子的妻子去世,莊子鼓盆而歌,一幅喜氣洋洋的樣子。

旁人不解,覺得莊子冷血,莊子卻說生死只是自然的一種變化,沒有什麼好悲傷的。

後來莊子自己即將死去,弟子們說等你死了,我們一定給你用最好的棺材。

莊子同樣說用不着,拿破蓆子把我一裹就行了,我是以天地為棺木,以日月為陪葬。

對死亡的豁達,是可以超越時間和性別的。

周氏在歷史上籍籍無名,但在生死觀上,她和莊子奇妙地達成了一致。

還有一篇墓志銘《殤孫進馬墓誌》,是爺爺寫給早夭的孫子的。

作者權德輿,是唐朝的一位高官,官至宰輔,可以說位極人臣。

權德輿中年時,已出嫁的女兒和年幼的孫子在同一個冬天相繼去世,他不得不在悲痛中為兩位親人撰寫了墓志銘。

在這篇《殤孫進馬墓誌》中,有一個細節極為動人:

在那場起於南北朝的神滅不滅論爭中,權德輿原本支持的是范縝的《神滅論》,這是一種早期的無神論,認為靈魂不可能脫離身體而存在,在人死後,其精神也就跟着消亡了。

但隨着幼孫的離去,權德輿動搖了。

他說(白話翻譯版):

我一開始不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會消逝,但現在我開始相信了。

完全可以想象,對於這個短時間裡痛失兩位至親的中年人來說,一種理論的正確與否已經不再重要。

在那一刻,他可以拋開所有的理性,只希望人的精神會在死後長存,那么女兒和孫子也就並沒有真正離去。

理智告訴權德輿人死神滅,世間豈有長存之物,但骨肉至親的離去,依然會讓他動搖自己堅持了半生的觀念。

唯物和浪漫,並不是對立的。

這是一種溫柔的貪心,不能說他們的境界就不如上面所說的看破生死的人,就算是再清醒的人,在某些關頭也會展現出痴心的一面。

不是看不破生死,而是寧願自己看不破,寧願自己陷入迷惑。

4


外國古代墓志銘

歐美國家的墓志銘文化,或者說是墓碑文化,可以追溯到《聖經》里的一段記載。

在《創世紀》35:19這一節里,有一個叫拉結的女人因難產而死,她的丈夫雅各把她埋了,然後在她的墳上立了一塊碑。

外國是一個大而泛之的概念,即使只說歐美國家,其文化源流也是參差不齊,但許多歐美講墓碑文化的書籍都會用拉結的這塊墓碑作為開頭。

某種意義上,這個行為其實有點給自己臉上貼金,因為具體到盎格魯——撒克遜文明中,最早的墓碑其實起源於公元七世紀末以後,那個時候中國古代的墓志銘已經開始卷字數了。

這些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早期墓碑通常字數簡短,也沒有什麼深意,一般就是一句為死者進行的禱告,或者邀請過路人一起為死者禱告。

典型的禱告碑文是這樣的:

騰萬立下此十字碑,緬懷他的主人托徹德

為他的靈魂祈禱

或者這樣的:

所有還活着的人

請為福爾克之妻艾瑪祈禱

別覺得這寥寥幾字過於簡陋,實際上這已經算是超規格待遇了。

在歐洲的中世紀,教堂墓地里如果埋人,正常情況下連一塊石碑都不會有,一般只會在墳頭弄一個臨時標記,比如一塊木牌。

而木牌是很容易弄丟或者腐爛的,所以時間一長就搞不清楚下面埋的是誰了。

但隨着宗教改革的進行,有錢人們開始在墓碑上卷了起來。

沒有交流,但東西方在這件事情上格外默契。

建議人類改名為卷人。

1631年有個叫約翰·韋弗的人開始整理歐洲當時的墓碑風格和碑文內容,結果越整理越痛苦,因為他發現很多墓穴上面畫滿了裸體男女,他一邊看一邊覺得好怪啊,再看一眼。

除了裸體男女的畫像以外,當時歐洲人的墓碑碑文也花樣百出。

除了嚷嚷着快來幫我禱告以外,他們的墓碑上還會刻上各種關於死亡的標誌,比如頭蓋骨、沙漏、死神鐮刀和喪鐘,文字內容也往往是在變着法告訴活人:

我死了,你也別想活着離開這個世界。

上次聽到這麼精闢的論調。

還是上次。

5


用墓志銘進行娛樂

從這個時期開始,歐美國家的墓志銘風格開始擺脫宗教元素的束縛,在娛樂大眾的方向上一騎絕塵。

這些娛樂向的墓志銘通常是一句話的小段子,通常來說,這些段子本身並沒有那麼好笑,但是配合上陵墓的環境、死者的人生經歷甚至死法,就會顯得極為喜感。

某種意義上,這些死者是在用自己的死亡來完成段子的抖包袱,這是真正的用生命在搞笑。

薩繆爾·法努斯編著的《墓志銘圖書館》中記錄了很多荒誕搞笑的碑文,這裡簡單列舉一些:

【聖瑪麗教堂】

克里斯托弗·布納威,他娶了自己的繼母愛麗絲·賴亞爾

這裡棲息着克里斯托弗·布納威,他於1730年10月18日去世,時年59歲

這裡也棲息着艾麗絲·賴亞爾 生前是我的姐妹、情婦、母親和妻子

【布特山公墓】

喬治·約翰遜,被認為是偷了一匹馬而被絞死,但之後發現他是合法買下了這匹馬。

此處棲息着 喬治·約翰遜

他於1882年 被錯誤地 絞死了

他是對的 我們錯了

但我們吊死了他 現在他

已經走了。

【好萊塢永生公墓】

瓊·哈克特 1934—1983

走開——我睡覺呢

【貝絲·大衛紀念花園】

赫爾曼·哈班德 1918年

我妻子埃莉諾·亞瑟

在紐約皇后區 像公主般生活了20年

她帶着最好的東西 環遊世界

當我雙目失明時 她想毒死我 帶走了我所有的錢財和藥物 將我棄置於 黑暗 孤獨與難受中

我能逃脫真是個奇蹟

我不會在天堂見到她 因為她必將 下地獄!

上面那個墓志銘看起來很解氣。

但問題是,這位赫爾曼·哈班德並沒有埋在這個花園中,他只是在這個花園裡買了一塊墓地,然後假裝自己已經埋進去了,並且在上面豎了這塊墓碑用來控訴自己的妻子。

2004年的時候,花園的管理人員發現這塊墓碑下面沒人,就把這塊墓碑給拆掉了。

還有一類碑文,它們並沒有打算搞笑,單獨看的時候也並不搞笑,甚至還有些嚴肅。

但是當幾條這樣的碑文合在一起的時候,卻會變得很有趣。

比如英國聖巴索勒莫教堂里有一塊墓碑,碑文有些洋洋自得地寫着:

斯蒂芬·魯姆伯特

生於1582年2月

逝於1687年3月4日

活了一百零五年

面色紅潤身體棒

足足一百零五年

你沒法兒活這樣長

尤其是最後一句,嘲諷力度拉滿。

但是讓我們再來看另外幾塊墓碑:

【在英國聖克萊門特教堂】

此處安息着瑪麗·埃利斯

本教區 托馬斯和莉迪亞·埃利斯之女

她忠貞勇敢 滿懷希望

逝於1609年6月3日

享年119歲

【在聖安德魯教堂】

瑪麗·耶孜,希夫納爾人

享年128歲

多年幸得哈里爵士與布里奇曼夫人接濟

就在1666年倫敦大火之後 她徒步到了倫敦

一百二十餘年來身心強健 92歲那年與第三任丈夫步入婚姻殿堂

【在皇家切爾西醫院】

此處安息着威廉·希塞蘭 享受養老金理所當然

因他是士兵中當仁不讓的「老兵」

如果長期服役是一項功績 他的服役時長則在人類歷史之上

年事已高依舊為國效勞 參與過諸多國內外戰役

未曾受傷殘疾 亦無疲憊憔悴

他面容光亮 身心健壯 記憶力精準完好 身形超過軍隊標準 力量更甚年少巔峰

一百餘歲時還娶了妻子

年歲越長越陽剛 各位士兵閱讀並反思

這是一場精神的戰役 當然這場戰役終有完結之日

生於1620年8月 逝於1732年2月 享年112歲

【在全聖教堂】

約翰·貝里斯

生於此 亦長眠於此

直至他126歲 生命的盡頭

依舊耳聰目明 記憶良好

他走過了三個世紀

於1706年4月14日被安葬於此

結果那個活了一百零五年的人,是這些長壽者中活得最短的。

而且別人不但比他活得長,還能在92歲的時候找到第三任老公,或者在一百餘歲時娶妻子。

光活得久算啥,這才是人生贏家。

上面這幾個長壽者都是英國人,還有一個美國的長壽者,名字叫塞繆爾·惠特莫爾,是美國獨立戰爭中年紀最大的士兵。

他的墓碑在馬薩諸塞州,上面寫着:

就在此處附近

塞繆爾·惠特莫爾 彼時已80高齡 殺了三名英國士兵

1775年4月19日 他身中刺刀 遭遇毆打 被棄置等死

幸而傷愈 活至98歲

墓碑文字雖短,但是已經可以腦補出一個美國老年猛男的形象了。

美國有老兵,英國也有。

在聖巴索勒莫教堂里有一塊墓碑,屬於打了一輩子仗的112歲老兵威廉·畢林傑,在墓碑的結尾,有一句挺霸氣的話:

得死神之令,駐紮於此地。

若號角吹響,定再赴戰場。

這句話,有幾分「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的意思了。

當然,有時候活得久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當你活的時間太長的時候,生命已經毫無驚喜,死亡反而將是你能期待的唯一樂趣。

【聖邁克爾教堂】

瑪麗·布魯姆菲爾德

逝於1755年11月19日 享年80歲

在她一生的最後二十五年裡 她最關心的就是 安排與準備自己的葬禮

她最大的樂趣便是思考與談論這場葬禮

多年以來,她靠每周9便士的養老金過活,還存下了5英鎊,她要求將這筆錢花費於自己的葬禮。

有些人活着,只是為了一個盛大的葬禮。

6



用墓志銘塑造自己的死後形象

歐美人的墓碑整活,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到達了高峰。當時的一些美國娛樂雜誌,流行起了邀請名人為自己撰寫墓志銘。

通常來說,受邀請的名人都會很樂意在雜誌上刊登自己的墓志銘,因為這是一個提前為自己塑造死後形象的機會。當和你同一時代的人都死光以後,後人就只能從文字記載來了解你。

某種意義上,你是什麼人並不重要,你被寫成了什麼樣,才是最重要的。

宋代的曾鞏認為,墓志銘的存在有助於引導活着的人做好事、當好人。墓志銘為死者一生的功績立傳,生者看到了就會「喜於見傳,則勇於自立」。

在他的觀念里,活人為了讓自己在死後得到一個較好的評價,可能會有意識地做一些事業,以便將來寫墓志銘的時候有內容可寫。

但問題是,人性就是天然會鑽空子的。與其生前干好事,等着死後被別人不知道怎麼編排,為什麼不在活着的時候就安排好自己死後的人設呢?

美國那些提前給自己寫墓志銘的名人,就相當於在為自己的死後形象打一個草稿,這是一種性價比很高的做法。

據說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們,也會提前找文人寫好一份有格局的、比較中二的「遺詩」或「遺言」,然後在快死的時候背出來,用最後的時光裝一下。

雖然中國古代的大部分墓志銘都是出自他人之手(注意,是大部分,不是全部),但同樣有一些特立獨行的文人,會在生前為自己撰寫墓志銘,親手塑造自己的死後形象。

這方面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唐朝王績寫的《自作墓誌文並序》,為了給自己營造一個孤傲不羈的形象,他在自己的墓志銘里寫自己「沒朋友,沒功績,沒名聲」,「不在乎官位、權力、家世」,「不屑於讀書、榮辱和利害」。

如果僅讀這篇墓志銘,後人可能會覺得他是陶淵明一類的隱士,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結合史料去看,就會發現實際情況可能有些微妙。

王績的家世很好,從小讀書也很刻苦,但沒有考上科舉,而是通過關係走了舉孝悌廉潔科的路子。

進入仕途後,他只陸續當了幾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一怒之下就說自己有病,辭官回家了。後來因為聽說一個太樂府史擅長釀酒,而他又好酒,因此在幾番苦求之下,他終於當上了太樂府史的副手。

本來以為這次可以安心上班了,結果上任沒幾天,這個太樂府史就去世了。

再次辭官回家,王績就給自己寫了這篇自作墓志銘。

不能說他在撒謊,畢竟無朋友無功勞無名聲這些都是真的。但是在能不能得到和想不想要之間,這篇墓志銘巧妙地做了一個模糊化處理。

我不去清華是因為不想嗎?

王績教育我們,你可以在自己的墓志銘里寫「因為我不想」。

反正別人也沒法反駁你。

畢竟,死者為大。


如果我們把葬禮看成一場從陽間畢業的典禮,那麼死亡不過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卷。

從這個角度看,墓志銘其實就是我們進入陰間世界的簡歷。

墓志銘里寫你生前做過哪些APP,或許有助於你在下面找到一份產品經理的工作;

寫你做過什麼系統,指不定閻王要你寫個後台程序。

墓志銘里寫自己加班加的多,在黃泉路上孟婆就喜報卷王駕到。

但我想了想,還是算了吧。

多寫點開心快樂的吧。

如果真的有一天走了,還是好好休息吧。

生活已經足夠辛苦了。

全文參考資料來源如下:

【1】.從墓志銘看古人的生死觀.邇東.孔夫子舊書網

【2】.王朝源.論權德輿的碑誌散文.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3】.尹沛霞、姚平、張聰.追懷生命:中國歷史上的墓志銘.上海古籍出版社

【4】.墓志銘圖書館.薩繆爾·法努斯

-----------------------

公眾號: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裝

知乎:半佛仙人

這是一個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會寫出什麼,他自己也不知道。

點擊關注下方賬號,你將感受到一個朋克的靈魂,且每篇文章都有驚喜。


-----------------------

感謝你的閱讀,下面是1個抽獎鏈接按鈕,4月2日晚上19點開獎,一共1888元,666個紅包,感謝大家的支持。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閱讀、在看和轉發,點我參與抽獎!點我參與抽獎!

【我愛這個魔幻的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