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東海小黃魚
在種菜這件事上,不能說中國人是沒有天賦的。
祝融號登上了火星,嫦娥五號完成了首次月球土壤採樣任務,全民關注的熱點問題始終如一:「這麼大個球,還不能種菜嗎?」
與極致的想象力相匹配的,是一雙巧手。
在冰峰萬仞的新疆高原上,在飛沙走礫的海南島礁上,甚至遠在南極,再荒蕪的一畝地,我們都能種出一片熱鬧來。
在人均民間高手的快手,種菜種着更是種出了一系列方法論。

快手上的「種菜方法論」
單是「陽台種菜」這一熱門話題,就集結了4.5w個作品,10.6億播放量;再看專業性更強的話題「種植」,無論是葡萄、草莓、西瓜,還是番茄、辣椒、黃瓜,都各有領地且自帶上萬個作品。
在熱鬧的創作氛圍下,既有專家學者將理論知識化繁為簡,也有行家裡手在實操中開展保姆級教學。
更有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實現從學習者到創作者的躍遷——從跟着別人學種菜,到自己教人學種菜。知識的傳播,也在創造、接受、反哺之間形成一個迴環。
而在種菜之外,在我們每個看似尋常的日常,同樣有趣但各自精彩的知識能量場正在被不斷激活。
01
你的常識,我的新知
再平凡不過的一天裡,每個人都會遇到一兩個小問題跟自己過不去。
同一片穹頂之下,有人還在糾結陽台里的菜要「如何做成一道家常菜」,有人已在速成「蛋撻做法教程」;有人在好奇「短髮怎麼紮好看」,有人在苦惱「劉海剪毀了怎麼辦」;有人將「S彎曲線行駛技巧」看了百八十遍,有人則把「腹肌訓練教程」放進收藏夾吃灰。
以上,都是快手上關於「怎麼辦」和「教程」的熱門搜索。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常識」正在被現代人和現代生活遺落。
常識,源於生活經驗的積累。但隨着現代文明成果以不可思議的速度不斷更迭和累積,個體的生存境遇正變得前所未有的複雜,經驗積累的速度甚至跟不上問題發生的速度。
我們難以再指望,自己所擁有的常識能獨自解決所有問題。
好在,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也將新的生活方式速遞到我們面前。如今,課本、課堂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一屏手機就能打開無數扇知識的窗口。
尤其是在快手等短視頻社區,人人獲取知識的機會都是平等的,且每個人不僅是知識的獲得者,也是傳播者乃至創造者。
4月28日,快手大數據研究院聯合快手新知共同發布《2022快手泛知識內容生態報告》,提出「新知即常識」等六大新知新概念。

圖源:《2022快手泛知識內容生態報告》
報告顯示,北京用戶發布的日常法律視頻,更多地被甘肅、內蒙古和遼寧用戶觀看;而上海用戶發布的理財內容,更多受到北京和遼寧用戶的歡迎。
得益於短視頻平台的蓬勃發展,不同城市得以互相對話,長輩向晚輩學習業已成為一種常態。
正如報告所示,60後發布的汽車養護和維修知識,最受90後歡迎;90後發布的軟件產品知識,最受60後歡迎。80後發布的烹飪知識,最受00後歡迎;00後發布的球類運動知識,最受80後喜愛。

圖源:《2022快手泛知識內容生態報告》
跨越不同城市、人群,知識的價值在流動中充分體現——你的常識,可能是他人的新知;他人的常識,也可能是你的新知。
正是這種知識水平上的落差,為知識的快速流通提供了勢能,更是確認了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流、分享的必要性。
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再拘束於一時一地,我們不用再為常識的匱乏而苦惱,卻可以為能隨時隨地學習而雀躍。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所學所得不再是紙上談兵式的,而是可應用、可實踐,可解決實際問題的。

「陽台種菜」是一場「知識實驗」
就如「陽台種菜」,只要有興趣,人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嘗試搭建「知識實驗場」,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生活方式。
以快手為能量場域,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各色各樣的「新知」,又能通過豐富的線下實踐,將新知轉換為「常識」;且最後還能回到快手,從學習者轉換為創作者,逐步提升自我價值。
02
追尋內心的聲音
發現並確立自我價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社會時鐘越撥越快,被推着馬不停蹄往前趕的我們,看似擁有很多機會和選擇,其實早在長途跋涉中喪失了快樂的能力。
在《倦怠社會》一書中,哲學家韓炳哲提到,21世紀的社會不再是一個規訓社會,而是功績社會。看似積極的口號無處不在,人也被異化為一部自我封閉的效能機器。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身份、收入、房子,一切都有了潛在的標準。為了向標準看齊,個體過分專注於效率、功績,以致從生理到心理都感到無以復加的疲憊。
但出路不是不存在的。在快手,不少探路人已經出發了。他們在標準之外構建自己的別樣人生,緩慢卻有力地擴寬了現實社會的多樣性和包容度。

手工耿和他的「爐上鋼琴」
@V手工~耿,原名耿帥,16歲初中輟學,在外漂泊十餘年後,他決定回到自己的河北老家。
回家之前,他戲稱自己是「城市的流動建設者」,去過五六個城市,幹過十多個工種,包括但不限於收廢品、裝水暖、燙房頂、建商廈、賣手機。
回家之後,一間簡陋的小屋、一張鐵皮桌子、一台小型電焊機、幾十把大小不一的扳手錘子,就是他當時的全部家當。

手工耿和他的工作室
他說,大城市的打拼生活帶給他的最大收穫,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讓他堅定了追夢的決心——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創意。
2017年10月,他花了兩天時間,用百來個螺母做了一個加特林機槍模型。這則十秒左右的視頻,在一天內播放破百萬次,為他漲粉近十萬。

手工耿和他的螺母加特林機槍模型
那一宿,耿帥睜眼到天亮。後來,他的創意列表里,又有了螺帽彈弓、鋼琴烤串、倒視鏡帽子、大寶劍搓澡巾、雷神錘包、菜刀手機殼……
這些無用卻有趣的發明,總能精準戳中每個人的笑點。

手工耿為正在減肥的老弟製作的加油打氣機器人
他也因此坐實了「發明界泥石流」「無用愛迪生」等稱號,登過央視,也走出國門,被《華盛頓郵報》《每日郵報》等媒體爭相報道。
5年過去了,快手粉絲達470w的耿帥,仍在埋頭苦造那些「猛一看覺得有用,再看好像又沒用,繼續看似乎又有用」的發明,樂此不疲。
同樣是追尋內心的聲音,95後北大研究生@郎佳子彧,也在自己喜歡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不知不覺,就走了很遠。
作為國家級非遺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他從父輩手中接過麵塑刀,用一把麵團捏出萬千氣象。

@郎佳子彧
將愛好當做職業,他不是沒有過遲疑,但熱愛最終驅動他溯流而上。
為了煥發非遺文化的生機,郎佳子彧嘗試用老手藝開發新題材,也用新做法演繹老題材,在傳統與潮流的碰撞間,讓更多人了解並愛上麵塑這一「活着的廢墟」。
從3歲學捏麵人,6歲獨立製作,到12歲創作出轟動一時的奧運福娃麵塑,16歲被北京民間藝術家協會破格吸納,再到讀研深造,他對自己的每一次進步都很滿意。
「一旦選擇追求自己想要追求的事情,那你就要堅持到底,不要被路上的困難輕易擊倒。堅持下去,你最終會感謝自己。」

郎佳子彧在北京冬奧期間向摩納哥親王展示麵塑
今年北京冬奧期間,他被邀請至人民大會堂,向摩納哥親王等外國友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將麵塑這項冷門、衰微的手藝,又一次帶入大眾的視野。
無論是郎佳子彧還是耿帥,都選擇了一個世俗標準里不成氣候甚至是無用的領域,但他們卻用不凡的努力證明,「無用是大用」。
看似無用的堅守,其實可以創造簡單的快樂,也可以擔起一方文化的傳承。且正因為不被功利心奴役,他們才能認認真真做好一件事,並贏得大眾的喜愛。
他們在快手乃至全網的走紅,同樣是「冷門也流行」這一定律的最好印證。換言之,愛好再冷門再小眾也能引領潮流,也能在快手上獲得認同、找到同好。
03
疫情下的生活處方
如果說,逆流而上還只是屬於少數人的快樂。
那麼,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順勢而為、逐光而行也不失為一種積極的努力。不需要對人生進行多麼顛覆性的改寫,我們都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種出一個春天。
@設計師祝哥,從業16年的全屋定製設計師,在短短几年時間內,幫助近千人解決了設計行業的就業問題。
@江蘇小蘋果,近20年蘋果種植經驗的農業經理人,通過分享果樹培育知識,為幾十萬農業從業者提供技術指導。
@瑞芬,從拼音開始直播教28萬成年人學識字,她的粉絲大多數是35歲到65歲的農村婦女。
他們本人或許都沒有意想到,只是分享,就能創造巨大能量。

@設計師祝哥、@江蘇小蘋果、@瑞芬
2021年,近5.6億個農產品訂單經由快手電商發往全國各地,超2000萬用戶從快手平台獲得收入,60%來自中低線城市。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發布的報告顯示,快手平台共帶動就業機會總量為3463萬個,其中直接帶動的就業機會共有2000萬個。
宛如一個「人才市集」,快手見證並幫助了越來越多來自各行各業的人,獲得有尊嚴的工作,奔赴更好的生活,甚至創造比賺錢更高的價值。
而在屏幕之外的我們,同樣能從這些優秀的創作者身上汲取無限力量。

@江蘇小蘋果演示蘋果套袋
一方面,快手提供了「插件式學習」的條件。
當你想做一道好菜了,紅燒肉、可樂雞翅、麻辣香鍋等菜譜一鍵搜索就能到手;當你想買房了,從購房政策到貸款流程都有大佬梳理盤點……當你有任何源於日常的知識需求,快手上的行家裡手都能對問題抽絲剝繭,便於你即學即用。
另一方面,快手也創造了「沉浸式科普」的氛圍。
在這裡,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院士,在線答疑「登月為啥一定要穿宇航服呢?」牛津大學化學博士@戴博士實驗室,手把手教你培育一朵「玻璃心」的紅玫瑰;復旦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沈奕斐,則按需備好一份「疫情下的愛情處方」。
此外,還有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博物》雜誌副主編等大咖近距離科普,讓真理從遠方星辰化作桌前燭光,不再遙不可及。

牛津大學化學博士@戴博士實驗室 培育「玻璃心」的紅玫瑰
在快手,各行各業的行家乃至頂尖人物雲集一堂,以接地氣的方式跟大家分享專業知識,且每一個人都願意傾盡心力,及時解答大家的疑難困惑。
這種扁平化的學習氛圍和交流方式,使得知識不再以高深莫測、枯燥乏味的面貌出現,而是輕鬆的有趣的。
從職場到家庭,從愛情到教育,從醫療到理財……無數與我們生活切實相關的小問題,就這樣編織成了一章章人生大課題,構建起了快手繁榮的泛知識內容生態。
讓我們得以有機會,從以效率為先的社會機器中短暫抽離,試着找回對生活的熱情,找回遺失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以及對快樂、幸福的本能追求。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完整報告
[1]北京大學,「面人郎」郎佳子彧:北大的95後非遺傳承人,
https://mp.weixin.qq.com/s/uTt0D13u0yJMhubbijNScw
[2]人民日報評論,「北京面人郎」傳承人郎佳子彧:把面人捏進了人民大會堂 | 金台訪談錄,
https://mp.weixin.qq.com/s/NSazT27LNT9LKP_n8C4gMQ
[3]剝洋蔥people,網紅「手工耿」的現實困境,
https://mp.weixin.qq.com/s/KtVlhxxzWw0VrTD1oIOJg
- End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平台立場
作者 |東海小黃魚
編輯 |吳麗雪
統籌 |蒙潔華
排版 | 靜 山


投稿、投簡歷:newmedia@nfcmag.com
廣告、商務合作:

nfcnew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