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作品的名字變得越來越長了,長到記不住,長到裝不下。

最近開播的4月新番《這個醫師超麻煩》,講述了異世界勇士與醫師結盟,在戰火與猛獸橫生的大地上恢復世界秩序的故事,正當你覺得這片不錯,準備記下名字轉頭安利的時候,屏幕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划過一長串字幕:

這……這跑了整整16秒的字幕竟然是片子的標題?這是在開玩笑嗎!?

新來的員工把標題和簡介搞反了 | 微博

這部新番的行徑只是最近長名字風氣的一個極端代表,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作品名都在肉眼可見地越變越長。懷念那個書名短短朗朗上口的年代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這到底是什麼神秘力量在作祟?

小說剛出現時,名字要長長長

事實上,長書名在歷史上也不是新鮮玩意兒了,18世紀的歐洲,就有不少書名長到令人髮指。

拿我們熟悉的、西方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本小說《魯賓遜漂流記》來說,它最初的標題就足足有67個英語單詞,需要整整一頁紙才能放下,翻譯成中文就是:《約克水手魯濱遜·克魯索的生活經歷與驚奇冒險:二十八年以來,他孤身一人居住在美洲海岸荒無人煙的小島上,臨近奧魯諾克河口;海難之後他被衝上海岸,成為唯一的倖存者;書中還講述了最後如何不可思議地為海盜所救》。

《The Life and Strange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Of York, Mariner: Who lived Eight And Twenty Years, all alone in an un-inhabited Island on the Coast of America, Near the Mouth of the Great River of OROONOQUE; Having been cast on Shore by Shipwreck, wherein all the Men perished but himself. With an Account how he was at last as strangely deliver』d by Pyrates》,初版《魯濱遜漂流記》封面影印|British Library

1719年《魯賓遜漂流記》初版時,「小說」的概念尚未形成,當時《魯賓遜漂流記》的作者笛福和出版公司都還沒弄明白該怎麼宣傳這種新體裁,只能不厭其煩地用冗長的副標題來解釋內容、吸引讀者。

這種「劇透式」命名法另一個更根本的原因在於,當時的出版界尚未形成裝幀的概念,今天為人們熟知的「腰封」、「推薦序」、」版權頁」等當時都還未存在,標題只能獨自撐起這所有的功能,自然短不了。

時間來到19世紀,事情逐漸起了變化。這時候報紙業蓬勃發展,大量的暢銷小說開始在報刊上連載,一連載就是數月、甚至數年,不少文章的名字都不得不給正文讓步,小說標題開始變短。後來,包含系列名、書名、作者、出版商、背景插圖等基本元素的封面裝幀格式逐漸出現,奠定了當今封面裝幀的基礎。

19世紀的「奇異旅行」系列叢書|Feuilleton

左側是1868年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 「奇異旅行」系列,該系列包括廣為人知的《地心旅行》、《八十天環遊世界》等作品,而右邊是1876版的《海底兩萬里》封面。兩本書封面風格、排版布局類似,讀者一眼就能看出屬於同一作者、同一系列。

我國的商業圖書的裝幀歷史也不長。雖然早在北宋年間,我們就有了活字印刷術,可以進行批量商業印刷,但根據潘景鄭《宋元書刻牌記圖錄序》記載,「封頁」 (即現在的「封面」,負責刊登書名)這一概念直到明萬曆年間才盛行。

在那之後,我國的古籍封面也開始有了豐富的內容。雖然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四書五經」,到明清時代的四大名著,名字本身都不長,但加上了出處和版本的「平話本」、「補圖本」、「新刊足注」等字眼之後,也足夠讓讀者眼暈了。

封面一堆字里,只有「廣韻」二字是書名|元至正十六年(1356)翠岩精舍刻本《廣韻》


最近的書名變長了?不是錯覺

2007年,《中華讀書報》特約記者戴錚寫道:「近來日本圖書正悄然流行長書名,幾十個字的書名屢見不鮮,甚至出現了 125 個字的超長書名 ……」

日本網友「@GenreCodeLovers」統計了1975-2018年發行書目的標題長度。表格中Y軸是圖書的出版年份,X軸是同字數標題圖書數量,顏色越深代表該字數長度的圖書越多。可以發現,1975年時,最長的書名也就12個字符,但到了2018年,同等長度名字的書就達到了139本。

日本網友的書名統計|Twitter,ジャンルコード探検隊@GenreCodeLovers

他還統計了這些書名字數的平均值(綠色)、中位數(深藍色)和眾數(紅色)。從表格上可以明顯看到,這三個數值整體都是呈上升趨勢的。

日本網友的書名統計|Twitter,ジャンルコード探検隊@GenreCodeLovers

無獨有偶,英語書名也有類似現象。美國工程師麥克·塔伯格(Michael Tauberg)將《紐約時報》評選的2011-2019年間的暢銷虛構文學標題做了一個統計,發現小說標題平均字母由12個升至了14個,書名平均長度從2.5個字變成了3個字。

統計圖上,X軸代表統計年份,Y軸代表標題字母個數,藍線所代表的回歸線有明顯上升趨勢 | TowardsDataScience


長名字的風,從流行文化吹到嚴肅文學

在所有文學類型中,輕小說的標題是第一個長起來的。

輕小說(ライトノベル)源自日本,目標受眾為青少年,一般在網上連載,從創作到發行的周期往往非常短,有時甚至只有幾星期。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之下,作者可能甚至來不及給自己的書好好起一個名字,出版商也來不及考慮太多包裝策略。

發行量達到500萬本的現象級作品《我的妹妹不可能這麼可愛》(俺の妹がこんなに可愛いわけがない)的作者伏見司在接受Kotaku網站的採訪時就表示:「出書時,我沒什麼名氣,書也找不到賣點。我只想書名能朗朗上口一些,能說清楚內容就行。」

《我的妹妹不可能這麼可愛》封面,名字已經快寫不下了

網站連載的特點,也讓輕小說名字有更大的空間。知乎網友404NotFound發現,日本web小說網站的作者端顯示,網文名字最長可以取到100字,而起點中文網的起名上限是15個字。另一方面,日本書籍一般有塑封包裝,在未購買之前,顧客是不能拆開隨意翻閱的,這也逼得輕小說作者一口氣把文章亮點全寫進標題里,以防錯過潛在顧客。

作品名字只要在100字內都能註冊 |@404NotFound

近年來的輕小說標題大有比比誰更長的架勢,僅僅叫得上名字的就有《關於我轉生後成為史萊姆的那件事》、《青春豬頭少年不會夢見兔女郎學姐》和《普通攻擊是全體二連擊,這樣的媽媽你喜歡嗎?》。隨着這些小說被翻譯出去,其他國家對長名字的寬容度也在提高。比如村上春樹的《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世界の終りとハードボイルド・ワンダーランド)和《奇鳥行狀錄》(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在早年間翻譯時,譯者經常會對書名進行簡化,但近年來直譯法變得更常見了,於是中文譯名也像日語書一樣越變越長了。

再者,近年來暢銷書系列化的趨勢愈加明顯,這類書需要標註系列名稱,名字自然短不了,比如《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楊紅櫻童話:鼴鼠媽媽講故事》和《升級版冒險小虎隊:空中伸來奪魂手&綁架木乃伊》等。

很快,輕小說的「毒」也傳染到了嚴肅文學。一本名叫《我想做一個能在你的葬禮上描述你一生的人》的書,不是一本純愛小說,也不是什麼犯罪推理讀本,而是一本季羨林、史鐵生、沈從文等文學大家的散文合集。

當當網

這種給文學經典重新「包裝「、加上長名字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北京理工大學曾出版過一套民國大師經典書系列,其中《一指流沙,我們都握不住的那段年華》是沈從文作品精選集;《笙歌唱盡,闌珊處孤獨向晚》是朱自清作品精選集;《此去經年,誰許我一紙繁華》是胡適作品精選集。而在大眾印象中「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作品精選集則被叫成了《風彈琵琶,凋零了半城煙沙》。

魯迅:「這話我真沒說過。」|當當網


讀者:有人問過我們的意見嗎?

雖然作者和編輯極力用長名字討好讀者,但讀者們一定會買帳嗎?

日本作家岡田麿里的《あの日 見た花の名前を僕達はまだ知らない》傳到中國後,被翻譯為《我們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見的花的名字》,但是傳誦最廣、最受歡迎的,卻是《未聞花名》。

中文有着悠久的四字格傳統,相對簡短的字格,經由音節、平仄的調配,是可保持韻律優美、容納較多的意義信息的。這也是一些資深記者詬病長書名、批評長書名「缺乏想象力」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長書名也未必能保證銷量與盈利。《新時期語言文字規範化問題研究》曾就2007-2015年間開卷暢銷書榜單上的437本書書名進行了統計,其中占比例最大的還是四字格書名。可見雖然長標題可能可以吸引讀者,但未必能直接促進購買。

2007-2015年間,開卷暢銷書榜單書名統計|新時期語言文字規範化問題研究

為了平衡長書名與表達便利之間的矛盾,書籍裝幀時往往會刻意弱化副標題等修飾部分、突出關鍵信息,從而讓讀者一眼看到核心詞語。比如江蘇特產《5年高考3年模擬》就一般簡稱為「53」。

阿拉伯數字5和3區別於後面的漢字,白色與黃色區分斷句,從而突出重點|當當網

吉尼斯紀錄的最長書名有27,978個字母、4,558個字。這是一本由印度經濟學者斯里尼瓦桑(N.Srinivasan)在2021年出版的書。但很少人知道這本書的全名,因為在裝幀時,只有最核心的「股價預測」(Stock Price Prediction)被用紅字標亮了,而剩下密密麻麻的副標題全成了封面的底紋。

斯里尼瓦桑的《股價預測》,底紋上的字全是該書的副標題,感興趣的可以找來讀一讀|亞馬遜

文化的浪潮來了又走,存留下來的一定是那些叫好又叫座的經典作品,不管在什麼年代,都會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作者去閱讀它、去和它產生共鳴。題目有多長多怪我們也就不那麼在乎了。


參考文獻


[1]袁靜 & 王美英.(2015).試論古籍封面頁的源流和作用. 高校圖書館工作(03),42-45.

[2]虞洋.(2017).書名為什麼越來越長?. 出版人(04),50-51.

[3]劉安然.(2016).暢銷書書名發展趨勢與規範化——以開卷暢銷書榜(2007—2015年)為例. 中國語言戰略(02),17-24+33.

[4]如櫻消逝. (2021). 《為什麼現在的網文新書名字這麼奇奇怪怪又臭又長?》知乎網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2892637

[5]人民網.(2013).《長書名,快閱讀時代的無奈?》.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0711/c172318-22159760.html

[6]History of Printing Timeline. (2022). American Printing History Association: To encourage the study of printing history. https://printinghistory.org/timeline/

[7]Parker-Dalton, J. (2019). Independent Study Shows Just When Light Novel Titles Started Getting So Long. https://www.otaquest.com/light-novel-long-titles-history/

[8]Coree. (2014). Why were book titles of the 19th and 18th century so long, as well as give away the plot? Reddit. https://www.reddit.com/r/AskHistorians/comments/1z77ky/why_were_book_titles_of_the_19th_and_18th_century/

[9]Tauberg. M. (2019).Are Book Titles Getting Longer? A Data Analysis of Trends in the World of Print. TowardDataScience. https://towardsdatascience.com/book-titles-are-getting-longer-1c341fbd4829

[10]Mullan, J. (2018). The rise of the novel. British Library. https://www.bl.uk/restoration-18th-century-literature/articles/the-rise-of-the-novel

作者:Vanilla

編輯:翻翻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