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儘管過去二十年,全球範圍內的減貧行動取得了極大成功,但目前仍有近 10 億人無法獲得可靠且負擔得起的電力。而電力的或缺,反過來又對健康和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從而阻礙着全球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如果要向需要的人群提供援助和基礎設施,了解這些貧困人群的位置至關重要。近日,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 領導的一項新研究,提出了一種使用夜間衛星圖像評估全球經濟狀況的新方法。他們通過將衛星夜間燈光圖像和 2015 年的全球人類定居點足跡數據相結合,表明有 19% 的地球總定居點足跡沒有可檢測到的人造光亮。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通訊》上。

近 30 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使用地球夜間的衛星圖像來研究人類活動,特別是在缺乏常規調查數據的地方,這些地球上的夜間燈光可以幫助繪製經濟增長、貧困規模和環境狀況等問題。在發展中國家,夜間不亮燈的地區通常表示經濟發展水平有限,而燈火通明的地區則往往是基礎設施豐富的大都市。更多的時候,研究人員的興趣往往集中在夜晚地球上的光亮地區,而通常忽略了那些衛星圖像中的灰暗區域。而 IIASA 的研究人員和來自其他幾個機構的同事,特別關注來自地球上那些未照明區域的數據,以估計全球經濟狀況。「雖然之前的工作更多地關注照明地區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但我們發現它實際上反過來也起作用,並且沒有照明的地區是貧困的一個很好指標。通過確定那些沒有照明的地區,我們可以針對扶貧干預措施和重點關注的地方來改善能源供應。」論文作者、 IIASA 戰略計劃項目主任 Steffen Fritz 解釋道。

(來源:Pixabay)


具體而言,研究人員使用了由人口與健康調查(DHS)項目計算的非洲、亞洲和美洲各國家庭基於地理空間的財富指數。然後,他們將這些數據與這些國家全球夜間燈光的衛星圖像數據結合起來,發現地球上 19% 的總定居點足跡中沒有可檢測到的人工光亮。其中,大多數未照亮的定居點足跡位於非洲(39%)和亞洲(23%)。如果只考慮沒有照明基礎設施的農村地區,這一數字在非洲上升到 65%,在亞洲上升到 40%。而在幾乎所有國家,結果都表明一個國家的無燈區域百分比增加,與經濟福祉水平下降之間存在明顯關聯。

(來源:Pixabay)


「我們能夠根據使用夜間燈光衛星圖像檢測到的無照明定居點百分比(總體準確度為 87%)繪製和預測分布在非洲、亞洲和美洲的 49 個國家/地區的約 240 萬個家庭的財富等級。令人驚訝的是,在發達國家尤其是歐洲,也有相對大量的無燈定居點。這個結果可能有幾個原因,包括衛星經過時是在午夜之後,也可能是由於歐洲房主、政府和行業嚴格的能源和成本節約政策。」領導該研究的IIASA 新型數據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研究小組負責人Ian McCallum 說道。研究人員還指出,政府機構通常優先考慮擴大城市而不是農村地區的電力供應。然而,農村電氣化對於提高福祉有很大的希望,並且在家庭收入、支出、健康和教育方面也有顯着的積極影響。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特別包括「人人獲得負擔得起、可靠、可持續和現代的能源」,過去二十年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而在努力實現這一目標的同時,有跡象表明政府和工業界將難以跟上預期的人口增長。

(來源:Pixabay)


特別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預測表明到 2030 年仍有超過 3 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而 COVID-19 大流行的影響可能會使另外 0.88 至 1.15 億人陷入極端貧困,從而使聯合國全球脫貧目標大約推遲三年。然而,像這樣的最新研究或許可以幫助、跟蹤發展中國家的電氣化,以及發達國家的光能消耗情況。「如果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應用,我們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可以提供跟蹤福祉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的機會。在政策方面,它可以幫助更好地為全球能源政策提供信息,還可以為那些能源匱乏的偏遠農村地區制定援助政策。此外,這一方法在發達國家對監測照明可持續和環境管理等方面也很有用。」變革性制度和社會解決方案研究小組負責人 Shonali Pachauri 總結道。參考資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0099-9https://iiasa.ac.at/news/may-2022/identifying-global-poverty-from-space

點這裡關注我👇記得標星~


熱門視頻推薦


更多精彩視頻,歡迎關注學術頭條視頻號


#往期推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