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木宇

冥想,會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嗎?

在當代,冥想這門古老的運動正在以一種奇異的形態復甦。

它脫胎於佛教禪宗,卻被現代醫學得以正名;它溯源於古老東方的文化,卻被現代西方精英普遍接納;它隨着科技文明的發展消弭於現代化中,最終卻被移動互聯網徹底「復活」並傳播至全球各地。

冥想已然嵌入了現代化的文化語境中,它或許仍然小眾,但在後疫情混亂和蕭條的時代背景下,其對於身心的積極意義卻具備了普世的基礎。

喬布斯、達里奧、科比等在各自領域創造了奇蹟的名人都對冥想推崇備至,硅谷精英們日常通過冥想來進行自我管理和調節,冥想的傳播也具備從中心到大眾的圈層滲透色彩。

在商業上,身心靈產業無疑是未來的方向,但投資人們關注卻又踟躕,最大的疑惑在於這些生意如何標準化?瑜伽館作為線下的代表已經遍布了城市的毛細血管,冥想APP則在美國誕生了兩家估值超20億美元的獨角獸。

線上的故事永遠更加性感,在創投圈愛講的精神心理互聯網賽道中,冥想成為最具標準化和規模化的產品突破點。


在中國,冥想會成為一門好生意嗎?


01

從小眾到剛需的飛輪臨界點


誰也不知道冥想飛輪效應的臨界點在哪裡,但隱隱又覺得它快來了。

起碼,時代情緒正呈現出了某種明顯徵兆。

近日,劉畊宏刷屏,4月中旬以來,半個月時間,其抖音粉絲由600萬出頭漲至近6000萬,翻了10倍,成功躋身為抖音粉絲量前十的超級大V,從央媒到各路明星到普羅大眾,都在為其搖旗吶喊。畢竟,無論從哪個視角來看,健身都是一件很具正能量的事情。

劉畊宏的走紅具備某種戲劇性,但後續其滾滾而來的流量背後,必然是多方合力的結果,而能走到如此現象級的體量,從傳播角度而言,必然是踩中了某種時代情緒。

劉畊宏視頻截圖

在疫情、俄烏戰爭、經濟轉型、職業焦慮等時代背景下,安全感成為人們心中最為強烈的訴求,既然無法改變環境,那就調整身心,既然疫情無法出門,就在直播間跟着跳操。

從來都沒有無緣無故的流行,劉畊宏的橫空出世,也喻示着大健康賽道即將迎來井噴。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周邊運動服裝的銷量暴增。即便劉畊宏還沒開始帶貨,在淘寶上,諮詢瑜伽褲、運動T恤的用戶都多了不少,lululemon線上的訂單量更是直接增加了5%~10%。

冥想作為心理健康的賽道,也受到了積極影響,據冥想APP FLOW的數據,近一個月,其周活躍用戶增幅22.8%。

關鍵在於,這會是一種短期現象嗎?放在長期的視角里,這更接近於一種必然。

國人的心理問題由來已久。

《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顯示超過8成的受訪者有過抑鬱和焦慮情緒,《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鬱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鬱檢出率為17.2%,重度抑鬱為7.4%。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

焦慮和抑鬱是時代的癥結,失眠是最直接的體現。

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21運動與睡眠白皮書》,我國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熬到凌晨1點以後才能入睡。

睡不着的打工人遍地皆是,打開凌晨1點的朋友圈,一半在emo,一半在偷偷emo。

在治療因焦慮引發的失眠上,冥想正在被更多人關注。

在小紅書上,「冥想睡眠」關鍵詞搜索下的筆記有1萬+,各大直播平台都有不少博主在教人如何通過冥想來入睡安眠。

從商業角度出發,這無疑是最為明顯且容易切入的一個痛點,於是在產品設計上,各大冥想APP都不約而同地將睡眠功能作為了主打。


但輔助睡眠只是起點,冥想商業化幕後的推手們,想要的遠遠不止這些。


02

小眾運動的大野心


最好的商業,就是販賣一種生活方式。

如何定義冥想,從長遠來說決定了這門生意的延展性和生命力,從短期而言會直接影響它的傳播途徑和效率。

在相關採訪和報道中,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都試圖傳遞出更多的內涵與外延。

投資人邵亦波認為投資冥想是「關注人類心靈開放和成長」,對新興冥想品牌Heartly lab創始人Vivienne而言,冥想可以再現「童年時簡單平和且充滿創造力的個人成長體驗」。

這其實也源於,他們大多自身就是愛好者。全球冥想頭部品牌Headspace創始人Andy Puddicombe,22歲便前往喜馬拉雅山腳下的一座寺院出家;邵亦波在將易趣網賣給ebay後,一度陷入深度自我懷疑中,之後通過靈修找到了內心的平靜;FLOW冥想創始人吳瓚有多年冥想的習慣。

圖源:網絡

在冥想推廣者看來,重要的不是冥想本身,而是其背後所代表的一種生活方式,關聯到自我探索、靈性發掘、智慧增長等更為玄妙的體驗,冥想更像是一道門,用以將初學者領進其背後更為廣闊無垠的世界。

在冥想所代表的返璞歸真的生活理念背後,切中的是一個更為宏大的時代命題——對建立在泛濫消費主義之上的商業文明的反思。

在資本主義對全球的席捲與改造之下,全世界都面臨着精神危機,疫情揭開了最後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將人類的混亂與脆弱暴露無遺。

從消費主義到反消費主義,從訴諸外界到回歸內心,在趨勢的兩級反轉中,冥想顯然是想借後者的東風,從而傳播和樹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冥想這門生意的野心,絕不僅限於一種小眾的運動消費形態。

但從業者們也深知,也正是疫情,按下了行業發展的加速鍵。疫情以來,冥想和正念應用下載量激增。Sensor Tower顯示,2020年4月,Calm下載量為390萬次;Headspace達到150萬次,而Meditopia也高達140萬次。2020年12月,Calm在C輪融資中籌得7500萬美元,將公司估值推高至20億美元,Headspace Health的估值也到了30億美元左右。

在國內,根據潮汐app的數據,對比2019年12月-1月,潮汐2020年2月-4月的日活漲幅在150%-250%之間,日新增用戶漲幅在220%-350%之間。

潮汐APP截圖

隨着疫情的長期影響,熱錢不斷加速湧入精神心理互聯網賽道。

根據桔子IT數據顯示,從2021年至2022年4月,心理健康領域共發生投融資17次,累計投融資金額超過15億元。主打冥想的APP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除了老牌品牌潮汐和NOW冥想獲得爆發式增長外,新興明星創業品牌FLOW冥想和Heartly lab也都在2021年下半年獲得了千萬級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

在提及產品推廣的有力因素時,FLOW冥想市場合作負責人Eason對壹番(ID:finance_yifan)表示,除了大家對健康越來越關注之外,「最不可忽視的有利因素是疫情,雖然這樣說特別的可悲,但是疫情可能唯一一個積極影響,就是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健康、有序的生活,激發更多人去關愛自己的身心狀況。」

但歸根到底,疫情本質是個意外因素,乘勢而起固然沒錯,但如何找到更多發力點,讓冥想在商業上走得更快更遠,才是國內創業者們更為重要的命題。

畢竟在疫情來臨之前,美國冥想市場就已實現了長足發展,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報告,美國的冥想人數在2012年至2017年期間增長超過3倍,現有超過3000萬人練習,已經超越瑜伽練習人數。


03

慢運動如何突破慢生意?

儘管冥想代表的精神心理互聯網賽道具備某種前瞻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冥想這門靜態運動在國內還是一個慢生意。

根據Sensor Tower的數據顯示,3 月份潮汐的月流水達到 5 萬美金,這已經是國內冥想 App 的最高水平,並且潮汐已上線近6年。另外一邊,美國獨角獸品牌 Calm一年收入已達8000萬美金以上。

相對未來的美好願景,如何打破當下的增長瓶頸要更為迫切。

在冥想產品的推廣上,至少有三大因素制約——

第一,市場認知的培養。

值得玩味的是,雖然冥想發源於東方宗教,但西方反而在大眾接受度上更高,除了其在意識形態上的多元和包容之外,也得益於歐美現代醫學的大量研究和實驗,以科學的方式率先將其轉換為一種現代身心健康的運動模式,並通過名人效應實現了廣泛傳播。

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溫芙蕾參與冥想活動

而在國內,大眾對於帶有宗教色彩事物的牴觸還較為普遍,並且現代心理學也遠未實現普及,也就是冥想在宣傳上遇到了兩頭堵,「大眾對「冥想」的認知還停留在初級階段,提到冥想就覺得是有宗教色彩的、神叨叨的,但是其實現代冥想已經有豐富的心理學、腦科學等相關依據,也有臨床的經驗。」Eason對壹番(ID:finance_yifan)繼續說道。

第二,社交貨幣的傳播。

相比健身和瑜伽,冥想缺乏網紅屬性。

男人們熱衷健身,女人們打卡瑜伽,除了追求健康之外,社交也是一大重要因素,各大社交平台上,都不乏各種秀身材的美照,尤其Keep對於「自律給我自由」大肆宣傳後,在大眾語境上將「健身」和「自律」這一人設牢牢鎖定,而胖子更是會被認為是「不自律」的表現。

健身可以各種凹造型拍照,冥想怎麼拍?就算拍出來能意味着什麼?相比健身對外型的明顯塑造,冥想對於精神的改善是難以呈現給外人的。炫耀本就是傳播的一大底層動因,冥想內求的理念本身就與之相悖,而在功能性上,它更偏向於體驗,而並不直接導向某種功利性的結果,而無論健身還是瑜伽,美就是一種生產力。

第三,經濟的外部性。

這是冥想區別於很多消費體驗最根本的地方,健身的發展可以帶動大量周邊的產業,涵蓋「衣、食、住、練」,2020年,Keep線上消費品銷售就已達10億元,比另外兩大業務廣告和會員加起來還多。瑜伽的發展,更是直接將賣瑜伽褲的lululemon推上了500億美元的市值。就連露營,也需要場地和大量設備的支撐,隨着精緻化與小資化,相關的周邊也越來越多。

lululemon瑜伽課

經濟正外部性越好,帶動的消費越多,派生的產業越多,自然有助於行業本身的發展。

相較之下,冥想能帶動什麼周邊消費?至少現在還並不明朗。

從商業模式角度,目前冥想APP們主要還是依賴於訂閱制來獲取收入。

但國內的冥想創業公司顯然也看到了線上的局限,無論是FLOW冥想還是Heartly Lab,都在嘗試旅修、工作坊的形式探索線下模式,通過豐富用戶體驗的方式或許能衍生出更多元化的周邊業態,切入文旅和大健康賽道,才是從小眾走入大眾的生存之道,比如結合露營,以及戶外裝備等。

無論具備多么正向的價值出發點,當成為一門生意時,冥想APP們首先需要的就是活下來,再活好一點,這就需要讓冥想足夠接地氣,能與人們的生活產生關聯,正如潮汐創始人郎啟旭所表達的那樣,「將它做成一種可感知的設計跟體驗,和刷牙、通勤這樣的生活場景結合起來,用戶隨時隨地用得上。」


04

活到彼岸待花開

儘管作為心理健康的一個細分垂類,冥想還在緩慢爬坡,但前景仍然可期。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冥想、瑜伽、心理諮詢等行業將會彼此交織,在身心靈這個大產業內共同繁榮,壹番(ID:finance_yifan)曾在《「看不見」的萬億市場:冰山下的身心靈》分析過,這個產業不僅潛力龐大,還具備逆周期的投資價值。

現實與未來中間的空白,就是商業巨大的發展空間。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精神衛生健康投入仍然整體處於發展中國家水平,人均投入不過2美元,而美國等高收入國家則高達59美元以上。而據Now冥想統計,美國有14%的人口把冥想當成生活習慣,但在中國,這個數字可能不超過 1%。

圖源:網絡

相比於很多曇花一現的新消費業態,冥想所倡導的理念深深紮根於時代的土壤之中,回歸自我、探索內心、發展智慧,是人類文明幾千年來顛撲不破的精神驗證,在浮躁喧囂的當代,或許能把我們帶向更遠的地方。

而創業者們需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正如Eason對壹番所說的那樣,「需要給他們生長的時間,中國新一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元,在個人生活的建構上也越來越有自主權和行動力,我們其實不是很在意所謂的大眾還是小眾之分,而是如何找到真正喜歡冥想、需要冥想的受眾,服務好他們。」


Recommend

推薦閱讀







微信公眾號近日更改推送機制

推文不再按照時間線顯示

將壹娛觀察設置星標、多點在看

這樣就不會錯過推送


INYOUMEDIA相關賬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