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河南省郟縣是河南省平頂山市下屬的一個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偏西,東接襄城縣,西鄰汝州市,南依衛東區及寶豐縣,北連禹州市。

1955年,為了解決農業社人才缺乏的難題,河南省郟縣大李莊鄉黨支部在農村合作化規劃中,決定把本鄉的32名初中和高小畢業生分配到農業社中擔任會計和記工員。

這個今天看起來很稀鬆平常的決定,當年卻不平常,要知道,當年的初中生,都是寶貴的「知識分子」,一般都要在縣城或市里解決工作的。

就是這一個小小的決定,卻在十年後掀起了一場長達十餘年、涉及1800萬青年、牽動十億人心的全國性運動。

大家好,我是圓方,今天我們一起聊聊: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1967年對於很多年輕人,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就在這一年55名北京的中學生就來到了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國營農場,北京「人大附中」也曾派人去北大荒,同時期,還有一批滿腔熱血的北京中學生開始了史無前例的「長征」,他們跋山涉水,最後步行「串聯」到了革命聖地延安,並立志紮根於此。

這幾個地區,後來成為了「知青」相對比較集中的地方。

一時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全面展開。在北京,在上海,廣州、(對了,那個時候還沒有深圳),特別是原來的重工業城市集中的地方,人們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火車站、汽車站、碼頭上擠滿了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還有更多前來為他們送行的親朋好友。

前一段大熱的影視劇《人世間》的開篇,描述的就是兄妹三人,討論上山下鄉的計劃。在改革開放後的許多年,在流行的「傷痕文學」中,總把送別的場景描述得特別「悲涼」。實際上,從身邊長輩的回憶看,各地區歡送「知青」的場面大都是這樣的: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絕大多數「知青」還是對於未知的新生活慷慨激昂、壯志滿懷。當然,也有一小部分「知青」垂頭喪氣,如喪考妣。

上山下鄉的功過幾分?今天我們暫不評論,不同時期,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人對這個事情的看法有很大差別很大,有人把人生的失意歸咎於此,有人把人生的成就還歸功於此。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這件事改變了數千萬中國人原本「似乎確定好」的的命運。

今天單單說一下為什麼要開展「上山下鄉」?

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國際經濟惡化所帶來的城市就業問題

二、國際政治惡化所帶來的戰爭安全問題

三、國內城鄉二元對立所帶來的分配問題

一、國際經濟惡化所帶來的城市就業問題

1958年,中蘇因為對馬克思主義中關於社會主義的認知發展而出現分歧。蘇聯撤去了對中國的各項援助,這使得中國的工業化建設陷入了一個停滯期,許多還未修建好的工廠都被擱置下來,已有的工廠由於缺乏核心資料也無法進行生產。工廠停工,企業停產,導致大量的工人紛紛失業下崗。

後續數年,不管是三年自然災害背後的經濟失衡,還是大躍進背後的的工業自救的努力,都讓就業壓力越來越大。

1963年8月,勞動部就有一個文件《關於今後18年城鎮人口和勞動力安排的初步估算》,這樣寫道:

因此,今後城鎮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如果不下降,按每年增加400萬人(不包括由農村進城人數)計算,那麼將在4年內把過去兩年半經過巨大努力取得的減少城鎮人口成績全部抵消……從這個角度考慮,今後18年內,城鎮人口的絕對數必須控制在15000萬人以下,占全國人口的比重,不能超過現有的水平。

城市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很多的年輕人在城市只會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而插隊到農村把年輕人打散安置,既是效率最高,又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二、國際政治惡化所帶來的戰爭安全問題

1969年蘇聯邊防軍侵入珍寶島,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被迫發動自衛反擊,將入侵的蘇軍逐出珍寶島。在蘇聯軍方,以國防部長安德烈·格列奇科為首的「強硬派」,主張使用核武器,達到所謂「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的目的。面對核武器的威脅,中國必須進行全面、立體的戰爭準備。

自1968年以來,中央批准組建了內蒙古、黑龍江、新疆、廣東等生產建設兵團,分別隸屬有關軍區領導。

同時城市動員組織大批城市知青到農村、到邊疆,成為加強戰備、儲備力量以及開發山區、建設邊疆的戰略舉措。

特別是數百萬知青進入中國漫長的屯墾戍邊戰線,可以說這是在非常時期實施的一項特殊的國防戰略措施。

而這些最有熱情,最有能力,最有精力的建設者,也的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祖國大地繪就了美麗的圖景。大江南北到處都有他們所做出的建設成就。

三、國內城鄉二元對立所帶來的認知問題

在此上山下鄉之前,城市與鄉村基本是割裂的,知識分子特別是新式知識分子,基本都停留在城市,而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基本上只有義務,沒享受到相關的醫療,教育,工業等發展紅利。城市人特別是年輕人,對農村沒有概念,沒有感情。

而隨着上山下鄉運動開展,使得廣大的農村的人民群眾和城市的知識分子聯繫了起來,原本聯繫並不多的城市與鄉村產生了更多的鏈接。而這些人也在同吃同住同勞動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而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城市人,特別是城市的青年人,開始將眼光投向鄉村,開始了解這片他們之前未知的區域。農村的民眾也開始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鄉之間思想、文化的交流。雖然一開始大量的城市知青不適應農村的生活。

可隨着上山下鄉運動的逐步進行,知識分子們看到了農村的客觀現實,經歷了嚴酷的環境考驗。在這樣的親身體驗中,他們原本虛幻的夢想開始真實起來。正是因為上山下鄉,讓知識分子們看到了真正的中國農村和中國國情。很多年之後,當他們回到城市,慢慢成長到重要工作崗位的時候,當他們做決定的時候,他們的認知不僅僅是城市的繁華,還有農村的真實。

即使在這些人返回城裡時,這種交流的形成也未曾中斷,反而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為後來的城鄉建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歷史從不會簡單的重複,

但總是壓着相同的韻腳。

今天我們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口:

面對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

面對越來越大的戰爭威脅

面對城市暴露的治理難題

我們不妨把目光

放遠一些,放長一些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PS:

據克勞銳此前發布的《社交媒體「三農」內容發展趨勢洞察》指出,2022年隨着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的持續增長,「三農」內容已經在各個新媒體平台初見規模,成為了內容領域的新生力量。

在抖音發布「新農人計劃」時,抖音相關負責人就表示:「今年(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我們將對來自國家級貧困縣的創作者給予政策傾斜,包括但不限於優先培訓、流量加成等。」

在快手「三農快成長計劃」官宣現場,快手教育生態負責人塗志軍也直言,開放百億流量,助力鄉村振興。


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是延安養育了我,培養了我,陝西是根,延安是魂……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

腳踏在大地上,置身於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基層的艱苦生活,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而後無論遇到什麽困難,只要想起在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還能幹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於挑戰的勇氣,什麼事情都不信邪,都能處變不驚,克難而進。

👇聽黨話,跟黨走👇

👇在這裡,看圓方你怎麼看👇


PS:
讀者留言「想知道xxx,圓方你怎麼看?」,會優先着重回復喲(股票諮詢除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