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越南風頭正盛,從李嘉誠大手筆投資越南到越南出口數據超深圳,一舉成為最近互聯網的頂流。人們不禁發問:

越南會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

或者說,

中國的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身份,會被近乎「同制度同路線」的越南動搖嗎?

這是個好問題,因為想清楚這個問題,就意味着認清一個國家能不能實現產業升級,能不能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現代的工業國。

無論是在經濟學界還是在各國政府,均有一個基本共識:

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離不開人均資本的積累,工業化的過程實際上是資本增密的過程。而在更長期,只有技術進步才是增長的源泉。

所謂人均資本,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人均所擁有的固定資產。

先來討論越南增長的上限。

從長期來看,只有源源不斷的技術進步才能打破發展的天花板,這也非常符合我們大家的常識:

英國人憑藉第一次工業革命拔得頭籌,成為第一代超級大國;美德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雙雄並進,最終在歐亞大陸上鬧得腥風血雨;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國人獨領風騷,為成為第二代超級大國打下堅實基礎。

那什麼才能促進科研產出呢?最起碼得有足夠的投入才可能有基本的產出。因此在經濟學中,一國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就能很好地衡量一國的科研實力。

各國研發支出占GDP比例,數據來源世界銀行,越南數據有缺失

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雖然經濟增長已經放緩了,可是在科研投入上從不含糊,遠超世界平均水平,平均為2.75%。

而中國自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後,科研強度也僅僅是世界平均水平,平均下來在2.02%,略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08%。

越南雖然數據有缺失,但是並不妨礙我們估計他的大體水平:可以看到研發強度十分之低,遠遠低於中國和世界平均水平,平均值在0.38%左右,強度只有中國的19%。

這只是相對值,中國科研經費的絕對值可是穩居世界第二,美中兩國加在一起,占據2018年全球研發投入的55%。

那越南什麼體量呢?

2019年越南科研投入占比為0.44%,絕對值大概為13億美元;而華為2019年投入研發經費1317億人民幣,折合170億美元,一國甚至頂不上中國一個公司的十分之一,這就是體量上的差距。

這麼比當然有失偏頗,我們就把雙方儘量拉回一個基準。

中國加入WTO後的頭五年科研強度大約為1.17%,越南由於數據缺失,在加入後第5年的科研強度為0.19%,考慮到科研強度一般相對穩定而且入世之後越南總不可能投入越來越少,就讓他平均值定為0.19%,可以說中越兩國起點差距依然巨大。

越南2019年的人均GDP約為2715美元,這個水平大致相當於中國2007年的人均GDP,可是當年中國的研發強度為1.37%,而2019年越南僅為0.44%,兩國經濟水平大致相同時越南也不重視研發。

可以說越南在科研投入上,無論是在起步、總量還是相對比例上,和中國均不是一個層面的對手。這還只是投入,從投入到產出還尚需時日,在技術進步方面中越完全沒有可比性。

中美間的科研投入差距遠比中越間差距小,中國製造業升級趕超美國尚且被人嗤之以鼻。如果對越南趕超中國有信心,怎麼對中國趕超美國沒信心呢?

中美比,中必輸?中越比,越必贏?那是不是越美比,越必贏呢?

一句話總結,起點低還不重視科研和技術進步的越南,發展的天花板就在那。

而且越南在經濟發展中,研發沒學中國,房地產泡沫倒是學了中國,投機炒房的外資在越南尤為恐怖。

「東方巴黎」胡志明市

說完越南的上限,我們再說說越南產業升級的道路到底順不順暢。

大家對中國早期發展經濟的那一套模式十分熟悉:依託世界市場,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然後進行補償貿易,從衣服玩具做起然後產業升級。

越南現在也在走這條路,這自然引起了很多人擔憂:越南會不會走中國的路,讓中國無路可走?

事實上,這種擔憂其實是過頭了。

經濟規律表明:人均資本水平越高,一國經濟發展水平也越高。

簡單地理解是,人均資本水平上去了,就意味着更多的機器代替了人工,機器越多代表着需要的技術工人越多、工程師越多,而對普通勞動力的需要更少,更高效的機器也凝結了更多的技術,最後表現在商品上就是產品附加值越高。

工業化程度越高,需要的人越少,這是無法避免的經濟規律。

工業化節省的人力勢必會流向第三產業,這也是為什麼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承載了絕大多數就業的原因。

工業製造大國德國男性女性工業就業人員占比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如果中國產業升級順利,那麼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一定會逐步外流,國外工資水平低,那麼國內想強行留也是留不住的;

但這種外流很多都是產業鏈某一環節的外流,比如要人最多的組裝環節;很多供應鏈環節其實還在國內。

有人會說,中國製造業也是「邊干邊學」,為什麼越南不可以「邊干邊學」,把供應鏈搶走?

這裡就涉及到雙方發展工業的底子了。

我們不光要看後40年,我們也要看前30年:前30年的工業化為後面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比如化肥廠,現在世界上具備現代化肥產業鏈建造能力的國家屈指可數,這種工業既需資金也需技術,能建化肥廠就能造高能炸藥,就能造核潛艇外殼。

普通人以為的產業升級是什麼?我們賣襯衣賣玩具有錢了,就可以進一步買設備搞重工業了?別人賣你技術嗎?

另外,玩具廠的資產值多少錢,一個大型化肥廠又值多少錢?沒有國家去推動去扶持,普通企業根本拿不下來。

歐美能從紡織業升級到重工業,那是因為他們前面沒有路,誰先搞出來誰就能取得先機,進而迭代升級。

中日韓能獲取重工業,是因為在好時機成體系地獲取了外部的技術轉移和資金支持,加上自己爭氣,所以能後來居上,有特殊的歷史地緣因素在。

50年代156個蘇聯援助項目和70年代的「四三方案」讓新中國受益良多

而如今的越南,可真的是從頭開始往上爬產業鏈,更高級的工業製成品需要技術和資金的積累。

而在上位的國家們已經把大量工業製成品的單位成本打得非常低了,一個從零開始的國家基本沒有「邊干邊學」的機會了,因為不給你乾的機會了。

不僅是越南,連人口更多更年輕且更被西方看好的印度,也基本沒有機會了。

要知道,在越南之前,亞洲「四小虎」和中國也曾是競爭關係,90年代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和東盟最大的汽車市場可是泰國,越南現在離生產汽車還遠着呢。

我們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從1+1的小學數學學到微積分,我們更類似玩了幾年的高中生重新撿起了課本;而越南則是從1+1學起,如果沒人教他引導它教他,大概率是學不會微積分的。

部分中低端產業的流失並不是說對中國不會產生任何負面影響,比如就業機會就會流失。前文已經說了,人力成本上升導致的組裝、代工環節流失不可避免,其實這種流失早就發生了,但總不至於中國發展了這麼多年最後還要和人家比拼低工資吧?

正確的做法應引導這部分勞動力走向第三產業,同時讓這種流失是溫和的逐步的,讓我們有調整的空間和時間。

所以,底子差又上限低的越南,真要取代中國成為世界製造中心還遠着呢;在這種差距下都看好越南,為什麼不想想中國更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中心呢?

後記:越南的發展和中國的確挺像,產業路徑像,發展房地產的路子也學來了,這對越南有什麼影響呢?有些讀者朋友們甚至會心動投資?

下篇,將就畸形的房地產經濟談談越南的未來,敬請期待。

其他文章推薦

■和讀者朋友們聊聊:如何面對危機?

■ 都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可龍究竟起源何方?

■黃金時代結束,等待中國的會是滯脹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