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磚一瓦,皆寓嶺南文化精髓。

廣州2200多年的建城史,
留存下眾多嶺南古建築,
它們是城市凝固的歷史、流淌的鄉愁。

一座座嶺南建築,
歷經百年風霜,
依舊熠熠生輝,
向今人傳遞着當年的生產力水準、
社會文化與審美取向。

是誰賦予它們不朽的生命力,
搭起古與今的連接?
匠人匠心也。

巧手築嶺南·古建守護人


「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傳承弘揚嶺南建築文化,離不開一群群獨具匠心的古建修繕人,他們是嶺南古建守護者之一。

匠人之氣,發乎於心,寄乎於手。他們窮其一生嫻於一技,靈巧的手指、粗糲的關節、厚實的手掌……一雙雙手詮釋匠人的一生,賦予建築新生,守護城市記憶。

今日起,廣州日報策劃推出「巧手築嶺南·古建守護人」系列報道,走訪灰塑、滿洲窗、磚瓦作、磚雕、石作、木作、壁畫等工種匠人,以匠人之「手」,講述匠人故事,展現他們守護傳承嶺南建築文化的責任與擔當。

陳家祠、光孝寺、六榕寺、
餘蔭山房、塱頭古村建築群……
在廣州很多祠堂、廟宇、大屋的屋檐瓦脊上,
一件件灰塑作品
色彩艷麗、栩栩如生、情態各異,
吸引着過往遊人。
它們歷經百年風雨而屹立不倒,
無聲地講述着引人入勝的嶺南故事。

餘蔭山房房頂上的灰塑裝飾。

這些灰塑作品背後,
是一群默默無聞的屋頂匠人
——灰塑修繕匠人。
他們與石灰、風吹、日曬為伴,
在寂寂的高處,修復出令人仰望的風景。

近日,
記者採訪了兩位灰塑名匠,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邵成村、
市級非遺傳承人崔鏡興,
走近他們用雙手為嶺南建築添彩的人生。

「會呼吸」的灰塑嶺南地區獨特的傳統建築裝飾工藝

什麼是灰塑?
灰塑,民間又稱為「灰批」,是嶺南地區獨特的傳統建築裝飾工藝。廣東人在營造房屋時,因地制宜,物盡其用,將糯米漿、鹽、紅糖添加到貝灰、石灰主體材料中,創造出這門裝修工藝——「灰塑」。


灰塑大量留存於祠堂、書院、私塾、文塔、廣府民居等建築之中。其主要用在門額窗框、山牆頂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處美化裝飾,與傳統的嶺南建築三雕(磚雕、石雕、木雕)齊名。原材料主要以石灰為主,具有耐酸、耐鹼、耐高溫、防水、防颱風等特點。

灰塑的色彩搭配喜用紅、黃、綠三色,出彩奪目,在青磚牆、碌灰筒瓦面的色彩基調里特別明顯。為適應建築風格的需要,也會採用「素胎」的表現形式。
灰塑不僅有審美價值,
更蘊含了嶺南人的建築智慧。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邵成村
認為灰塑是「會呼吸」的裝飾藝術,
通過不斷的呼吸、循環,
適應嶺南高熱高濕的氣候,
這種建築裝飾智慧
也是祖宗留給後代的寶貴財富。

邵成村說,以最普遍的石灰為主要材料塑造出來的灰塑,能在戶外經歷風吹雨淋幾百年而屹立不倒,還解決了嶺南地區濕熱天氣之下古建築防熱、防雨、防潮、防風、防蟲等難題。

灰塑

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邵成村分析,最為關鍵的是,灰塑把嶺南建築里的所有用灰技巧巧妙地融入其中,草筋灰、紙筋灰、桐油灰、白灰水,由這些石灰塑造的灰塑內里是細軟的,外面是堅硬的,這也讓它有了呼吸功能。「能吸收和排放水汽、熱量,平衡自身和周圍的濕度溫度,讓建築做到冬暖夏涼。」

「無論是雷雨天還是回南天,嶺南古建築屋裡不會起水珠,靠的就是石灰去吸收水分,等太陽出來再釋放水分,這就解決了濕度問題。」

邵成村解釋,而屋檐瓦脊上的大型灰塑,可利用自重壓住瓦面,發揮了防颱風的作用,從而保護了屋裡的人。

灰塑看似簡單其實技藝無窮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飛檐走壁」 手塑風景

4月3日,廣州荔灣區永慶坊,遊人如織,熱鬧非凡。在一處巷口工架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邵成村完全忘卻腳下的熱鬧,全心投入灰塑製作中。聽到記者的大聲呼喚,他才回過神,轉身過來,握着灰匙的手沾滿了石灰渣。

「灰塑最常用的材料就是石灰,我這雙手摸石灰幾十年了,只是皮膚粗糙些,不打緊!」邵成村樂呵呵地說。

邵成村

邵成村的灰塑技藝,是從父親邵耀波那裡承襲來的。「第一次接觸灰塑是在1979年,在六榕寺,那時正值寒假,父親把我帶在身邊修灰塑。」親眼看着普通的銅絲、石灰材料經過父親的巧手,變成了活靈活現、絢麗多彩的灰塑獅子,邵成村心動了。

邵成村告訴記者,自己跟着父親一步步學,從配灰漿、打稿、塑形、加彩,慢慢地掌握了灰塑工藝的基本技巧。1987年,父親為了考驗邵成村,讓他獨立去接灰塑活,「這時候才知道灰塑看似簡單,其實技藝無窮,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馬上問父親。」

邵成村團隊完成的灰塑作品

邵成村告訴記者,
他從父親身上學到的最受用的道理,
就是做手藝人要老實,
「老老實實幹活,磨練好技藝,才有飯吃。」
灰塑這門技藝容不得半點偷懶。
「如果功夫不到家,
就沒人請你去修灰塑。」

邵成村還會從老一輩灰塑匠人的作品中「取經」。去修繕灰塑,經常碰到一個情況:左邊保留了一處灰塑原作,右邊缺失了一處。「我修補右邊時,要反覆跟左邊的原作對比。瓦檐獅子有動有靜,有的和善安逸,有的怒目圓瞪,變化多端。每一件灰塑作品都有自己的性格,絕不會千物一面。」

如今,邵成村已經摸透了瓦脊上每種鳥獸的脾性。這些作品的無聲傳授,讓邵成村更深刻地領悟了灰塑藝術,觸摸到前人的匠心,並將這些精髓吸納為己所用。

憑藉一雙手他40年如一日守護餘蔭山房滿園灰塑

走進餘蔭山房,稍一抬頭,屋脊、照壁、門牆楣、楹聯、花盒、花基、落水管道上,灰塑無處不在。經園方統計,餘蔭山房僅文物區內可辨的有主題的灰塑就有約360幅,堪稱一座灰塑藝術大觀園。

在這裡,有一位匠人憑藉自己的雙手,40年來守護着餘蔭山房滿園灰塑。他是廣州市級非遺灰塑傳承人崔鏡興,1982年就與餘蔭山房的灰塑結緣,承擔起「守護人」的角色。

廣州市級非遺灰塑傳承人崔鏡興

灰塑一般是在建築物上直接塑形,講究根據建築物本身及環境進行現場製作,可塑性強,也意味着無法標準化製作,全靠一雙手。

「磚雕、木雕都可以藉助電動工具,甚至還有3D打印,但灰塑是沒有什麼輔助工具的,純手工製作。」崔鏡興告訴記者。

長時間的勞作,讓他的雙手長滿老繭。製作灰塑時,手要直接和石灰接觸,石灰在手上鈣化後,很容易導致手部皸裂,手指也會「爆擦」。

灰塑題材豐富,造型生動,色彩艷麗,呈現出鮮明的嶺南地域特色。

崔鏡興坦言,製作大件作品或相對粗糙的部分時戴手套無妨,但處理精雕細琢的部分時,手套就會影響手的敏感度和對細節的感知。「從業40多年,手都硬了,可以防腐蝕了。」崔鏡興笑道。

常年在建築物上修復灰塑,崔鏡興的臉上寫滿風霜。「好天就曬,下雨就淋,尤其是夏天,瓦片被火辣的太陽曬得發燙,一定要耐得住辛苦。」崔鏡興把40年的露天屋頂勞作一語概之,「學習灰塑沒什麼訣竅,最重要的是日積月累,熟能生巧。」

「熬得住曬,耐得住寂寞」一名灰塑學徒起碼要做10年

「一名灰塑學徒起碼要做10年,他才可以去獨立擔當,之後還要磨練10年,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效果。」邵成村說,自己一共帶徒弟幾十人,最後有27名「出師」。

邵成村總結了兩條學習「秘籍」:一是熬得住曬,二是耐得住寂寞。「廣東太陽火辣辣,很多人堅持不下來,半途而廢。這項技術還需要沉下心來,真正心無旁騖,不斷去琢磨,才能悟到門道。」

製作灰塑,需將石灰、稻草、紅糖、糯米醬等按比例調配。

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歐陽侖告訴記者,目前,廣東從事灰塑的工匠約有200人,主要分布在廣州、江門及肇慶地區,其中能獨當一面的大工匠有50多人,他們能獨立勝任批塑圓雕、半浮雕灰塑製作;其餘的只能做一些紋飾或者輔助性工作。隨着工匠老去,又缺乏年輕人加入,整個灰塑工匠群體面臨「青黃不接」。

「作為非遺傳承人,我有責任傳承下去。」如今,除了修復灰塑,邵成村把更多時間用於授課,「讓灰塑技藝被更多人了解、理解和喜歡。」

點擊圖片查看
更多精彩內容
↓↓

策劃/秦暉、王俊統籌/肖桂來、嵇沈玲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肖桂來、吳多、陳鈞聖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偉濃、李波視頻/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偉濃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賀風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