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的,新疆最近已經成了國內旅遊的熱門目的地NO.1。
這麼說吧,但凡是最近有出行計劃的人,一問10個裡有8個要去新疆。
6月中旬以來,當地景區門票訂單銷售量環比上漲300%。有5萬人的小鎮幾天內湧入了160萬人,民宿一房難求。
「先別來了,聽說連羊圈都住滿了。」


幾乎每個最近去新疆的遊客,都向人們展示了逃離都市的夢想是如何破碎的。

只能一邊排隊一邊自我安慰:「沒事,至少草原上的人終於比羊多了。」
怎麼說呢……其實也未必。





自駕時間已經如此緊張,跟團的流程更是緊鑼密鼓。
每個導遊都像是盡職盡責的軍訓教官,5點鐘準時喊你去追趕朝陽:
「快起床,不然玩不完了!」
我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一個請年假去走北疆的妹子。
眼看着從第1天玩到第9天,她的黑眼圈越來越大。
事實上,單純的坐車久還不足以讓人煩躁。
另一個被抱怨的重點是換乘。
你沒聽錯,身為每天上班都要倒兩次地鐵的打工人,即使肉體出逃到壯麗美景中,也無法擺脫換乘的命運。
很多景點收費處離景觀本身還有不遠的距離,而且不能直接開車進入,而是要坐區間車。
於是你的行程可能是這樣的:
先開幾小時車到門口停車場,然後換乘公交車到遊客中心,再坐一個小時車去換乘中心,再坐車去觀景台。
有網友去喀納斯,為了讓行程不那麼趕,特地在附近住了一晚。
結果無論是去景點還是去旅店,都得統一從換乘中心等車。
見過老房子裡的門廳嗎?去每個屋子都要經過這個門廳。
「感覺一整天不是在車上,就是在排隊等着上車。」

當然,就算扛過了體力這一關,還有下一關在等着你——
天氣。
幾乎每一個從新疆旅遊回來的人,都在聲嘶力竭地提醒後來者:「一年四季的衣服,都,要,帶!」
動輒二十幾度的溫差,新疆的哈密瓜有多甜,去旅行的人心裡就有多苦。
今天在魔鬼城熱到冒煙,明天就在雪山下凍到瑟瑟發抖。
為了省地方只帶了一套衛衣風衣,結果穿出包漿都不敢洗。



巴音布魯克有條蜿蜒的河流,夕陽西下時能映出九個太陽的倒影,非常壯觀。

照片好看嗎?用身上被蚊子叮的30個包換的。
「因為緊挨着睡眠,山上怕不是有幾萬隻蚊子,一群一群跟着你跑。」

他們通常是最看重旅遊舒適度的一群人。
網上有個年輕媽媽,本來每次都會對目的地挑挑揀揀——
趕路時間不能太長、行程不能太滿、吃住一定要好、項目不能太刺激……
這麼篩選下來,基本上只有幾個度假城市能夠滿足條件。
結果可能是受夠了千篇一律的市郊短途游,這次拖家帶口打算來個公路全段大環線。
坐飛機出發時,她興高采烈地說要帶3歲零7個月的兒子「見見世面」。
結果因為日落時間太晚,第一天晚上孩子就熬到了凌晨一點。
緊接着在車上顛簸了10個小時,又哭又吐地鬧了半天。
旅途進行到中段的時候,全家人的精神已經繃到了極限。
住在景區附近的幾天,吃飯可選的餘地有限。
孩子一會因為便秘大哭,一會又拉肚子。
整個一趟玩下來,沒人真正好好欣賞風景。
才後悔不如就在家附近的郊區露個營算了。
暑假從來都是旅遊旺季,又正好趕上古爾邦節,本地人也出去玩了。
有當地旅遊從業者就解釋,因為遊客實在漲得太猛,從景區、旅店到包車司機,都有點措手不及。
很多人吐槽的排隊秩序混亂、服務水平跟不上,也跟工作人員之前沒處理過這麼大的人流量有關。
當更多追求舒適度的遊客湧進來,也必然會對當地旅遊的服務、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過看到網上的絕大部分吐槽,我總有種似曾相識之感。
大概是因為太久沒旅遊過了,早就忘了這是一件多麼麻煩的事情。
留在心裡的只有旅途中的美景和愉悅。
但當他們花了4小時,在太陽還有一絲微光時候登上了山頂,還是激動地抱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