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 / 王世民

深圳爾雅總裁|YouCore創始人
著有《思維力》《學習力》《個體賦能》

前言

可能從你記事以來,就知道人是要結婚的。

但你是否想過:

1、人為什麼一定要結婚呢?

2、是不是自從有人類以來,婚姻就一直存在呢?

3、未來有沒有可能,人和人不再結婚了?

如果你對上面三個問題的其中之一有興趣的話,下面的內容就值得讀一讀了。
01

人類最早的婚姻形態——雜婚
要探究清楚一個概念,最好的方式就是追溯下它的來龍去脈。

對於婚姻也是如此,我們可以一起回到幾百萬年前,看看我們老祖宗變成人的那一刻起,婚姻形態是怎樣的。

距今大約100萬到200萬年前,我們老祖宗還是能人和直立人(也就是逐步從猿類動物變成人)的時候,所謂的婚姻形態跟我們現在是迥然不同的。


那時候,人類社會還處於最原始的雜婚的婚姻狀態中。每一個女子屬於每一個男子,每一個男子也都屬於每一個女子。

男女兩性之間,不分輩分,不管有無血緣關係,都可以隨意發生性關係。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之間發生性行為是正常的,也是無法避免的。

這種性行為隨意、雜亂沒有固定配偶的婚姻形態,在當時的歷史時期下,是人類一種必然的選擇。

1)原始的生產力狀況決定的

能人和直立人處於舊石器時代早期,使用的是最原始的石器、蚌器和木器,連火還不會用,茹毛飲血。

由於工具原始落後,人類只能以群體的聯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自衛能力的不足。

但人類又沒法直接拉路過的陌生人做朋友,組成群體。相反,碰到陌生人,還要輕則驅趕,重則狩獵殺死對方。

因為生存資料不足,不驅趕或殺死陌生人,自己所在區域的果實或小動物被吃了,自己就要餓死了。

也許你會說,也不一定碰到陌生人就驅趕哇,大家可以分工協作,你挑水來我種菜、你耕田來我織布,組成一個團隊,效率豈不是更高?

方法是好方法,可惜的是,當時生產工具落後(就是稍微加了下工的粗糙石頭、木頭),生產關係極其簡單,人人都只會做采果子、抓小動物這樣的活,壓根沒法以分工協作來構成一個群體。


一幫人要組成一個相互信賴的群體,只剩下婚姻配偶關係這一個聯結手段了。

並且,婚姻配偶關係上還不能有任何的排他性。

因為任何的排他性,都必然會導致群體的力量削弱。在那個個體能力極其低下的年代,群體力量的削弱就是所有人走向集體死亡的開端。

因此,只有相互寬容的群體性關係,才能避免因婚姻配偶關係引起的爭奪、械鬥,而且能將群體凝聚得更牢固。

2)初期人類特殊的自然屬性影響

能人和直立人身上,還殘存着不少的動物性。

絕大多數動物的配偶關係,主要是依自然本能進行的,沒有什麼特殊的規定和清規玉律。

早期人類的婚姻或配偶關係,也不可避免會有這麼一個從動物到人類的過渡過程。

正是因為初期人類原始的生產力狀況,群體組織形式,以及從動物往人過渡的特殊自然屬性,就必然導致了婚姻最早期的形態—雜婚。
02

血緣群婚

距今大約30~100萬年前,我們老祖宗演變成了晚期直立人,婚姻里的動物性基本就沒了,婚姻形態有了新的變化。

這個時候的婚姻還是發生在同一群體內,但相較雜婚有了一個很大的進步:按照輩分劃分婚姻。

同一輩份的男女之間互為夫妻,他們的子女也互為夫妻,但排斥了祖輩與孫輩、父母輩與子女輩的通婚。

在親屬稱謂上,無母系父系之分。

也就是沒有媽媽、姑媽、舅媽、大姨小姨這樣的稱呼,都統一是媽媽輩;也沒有爺爺、外公、舅公這樣的區別,都是爺爺輩。

這種變化的發生,依然是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人類組織階段決定的。

1)生產力的發展帶來年齡分工

這個時期,在生產工具上雖然依舊處於舊石器時代早期,但卻產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革命性變化之一:人類知道了用火,並掌握了控制火的技術。

學會使用火後,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開始食用熟食。這就帶來了3大變化:

◆ 擴大了人類的食物種類,更少的人、更少的時間投入,卻可以採集和狩獵到更多的食物;

◆減少了進食的時間。例如,黑猩猩要咀嚼生肉,每天得花上五個小時,但人類吃的是熟食,每天花上一小時就夠。有了更多時間做其它事。

◆改變了人類體質,熟食縮短了腸道,主要能量供給了大腦,人從主要依賴身體力量轉為依靠大腦的力量,徹底告別了動物。

這些變化,都讓年齡分工成為了可能。

比如,年輕力壯的男女會一起採集、狩獵、捕魚;年老體弱的男女,則一起製造工具,照看孩子,或者做其它輕鬆又需要經驗的勞動。


這種年齡分工,使年齡相近的男女經常一起活動,密切接觸。


所以,年齡相近的同輩份男女通婚的機會增加;相反,年齡差別比較大的不同輩分男女,因為接觸相對減少,婚配的概率降低。

久而久之,同輩份男女通婚成為習慣,不同輩分之間婚配受到限制。

當這種婚姻習慣為社會成員普遍接受的時候,人類的婚姻狀態就進入到了血緣群婚階段。

2)人類群體的主要聯結紐帶,從群體性關係轉為血緣關係

人類社會早期的原始人群,依靠群體的性關係作為主要聯結紐帶,時大時小,有分有合,不固定。甚至稱不上是一個有組織的群體。

但血緣家族的產生,作為人類第一個有組織的社會形式,讓群體的關係更牢固了。

這種組織,由一個始祖母和她的後裔組成,共同勞動,共同消費,過着採集、狩獵、捕魚的生活。

血緣家族的規模也比較固定,大概保持在50~60人之間。

因為如果規模過小,不足以產生群體的合力,無法抵禦外部惡劣的生存環境;但如果規模太大,地區資源又會供應不上,而且內部管理也會混亂。

血緣家族的產生,也為下一步人類氏族制度的誕生,構築了堅實的基礎。
03

族外群婚

距今大約5萬年到30萬,我們老祖宗進一步演變成了早期智人(跟現代人已經很接近了)、晚期智人(跟現代人幾乎完全一致了),婚姻形態又有了新的變化。

這個時候的婚姻叫族外群婚。

也就是婚姻不再發生在血緣家族的內部,而是血緣家族之間;等到血緣家族擴大為氏族後,婚姻就發生在氏族之間。

本氏族的女子以另一氏族的所有男子為她們共同的丈夫;而本氏族的男子以另一氏族的所有女子為他們的共同妻子。

一到晚上,外氏族的一批男子,就集體走訪到本氏族的女方處過夜,而本氏族的男子,晚上也集體走訪到外氏族的女方處過夜,大家白天再各自回本氏族勞作。



一開始生產力水平低的時候,沒有房子,大家就是晚上在野外通婚,叫野合而婚。

等到生產力水平有了提高,氏族蓋了集體居住的公房後,就是男方到女方的公屋裡過夜,叫公房制度。

族外群婚跟血緣群婚最大的區別是,禁止血親婚姻。

婚姻形態之所以從血緣群婚發展到族外群婚,主要是因為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生育上的自然選擇決定的。

1)生產力水平發展到舊石器時代中晚期

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因為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一個血緣家族只能勉強保持生存,人口不得不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數量上。

隨着生產力水平發展到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石器的打制技術有了很大進步,石器有了更多類型,甚至連弓箭都發明了出來。人類能夠狩獵的動物更多,圍獵大型動物時,也不再像舊石器時代早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同時,摩擦取火發明了出來,人類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地保存火種,而是隨時可以生火。

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能獲取的食物更多;用火加工食物更容易,人的體質進一步提高。

血緣家族裡的人口數量開始增加,不得不分裂為多個血緣家族。

分裂後的血緣家族,家族內部和家族之間都會通婚。

當人類發現,不同家族之間通婚生下的小孩,比家族內通婚生下的小孩更健康後,就逐漸禁止同一家族內的親兄妹通婚了。

隨着人口進一步增長,血緣家族擴大為了氏族(也就是同一個姓氏,祖先是同一個祖母),人類進入到了母系氏族階段。

通婚的禁忌也從不允許親兄妹通婚,逐步擴展到三代以內的血親都不允許,最後擴大為氏族內部都不允許通婚,只允許與另一氏族之間通婚。

為了徹底避免氏族內的通婚,氏族內的住房實現了成年男女的隔離,也就是女子集體住在女公房內,男子集體住在男公房內。

當時,壯年男子擔任狩獵、捕魚和防禦野獸等任務;女性擔任採集食物、燒烤食品、縫製衣服,養育老幼等繁重任務;老人和小孩從事輔助性的勞動。

一個氏族2/3的食物來自於女性,男性只能提供1/3的食物來源,而且還不穩定。所以,當時的氏族是女性占主導地位的。

因此,氏族間的族外群婚,依然是以女方為主導的,男子集體走訪到女方所在,白天再離開回到自己的地方。

生下的小孩也歸屬於女方氏族,跟隨母姓,沒有父親的概念。

2)自然選擇的影響

無論是同一原始群體內的雜婚,還是同一血緣家族內的同輩通婚,因為近親結婚的影響,生下的小孩有很高几率的畸形,沒有畸形的也很多病弱體衰。

因此,那些死守血緣群婚的家族,因為畸形兒多,在跟族外群婚的氏族競爭時大大處於劣勢,久而久之也就被自然淘汰了。
04

對偶婚

距今大約5500年至5萬年,我們老祖宗晚期智人在生物演化上已經固定下來了,那時的人放到現代社會裡,只要穿着一樣,你幾乎分辨不出來。

但我們老祖宗的婚姻形態演化並沒有停下來,又有了新的變化。

原來是一群男子,晚上一起浩浩蕩蕩地到外氏族的女子住處,找任意一個女性過一夜後,早上大家再一起回到本氏族勞作。

群體行動、配偶隨機、夜出晝歸,是這種族外群婚形態的三大特徵。

但到了對偶婚階段,這三個特徵都變了:

◆不再是一幫男子群體行動了,而是個人行為;

◆配偶不隨機了,在或長或短的一段時間內,固定是某個女子;

◆不再夜出晝歸了(搞得跟做賊似的,哈哈),而是跟女方住在同一個屋子裡,作為外姓人,在女方氏族勞作。


這種對偶婚,跟現代婚姻一樣雖然都是個體婚,但還是有很大不同。

一是,這種個體婚姻關係結合簡單;二是,雙方也不獨占對方,同居前沒有貞操觀念,同居後也不排除對方與其他異性保持情人關係;三是,解除容易。

像直到現代社會,我國南方某些瑤族還保留着對偶婚的婚俗。

男女結婚偶居後,只是保留名義上的夫妻關係,每一方都有自己的情夫情婦,會有正夫有副妻,正妻有副夫的現象。

有時夜幕降臨,妻子的情夫通過「點火把」來到家後,丈夫會熱情款待;隨後丈夫也到別的寨子中去會自己的情婦,而義務般地把自己的妻子讓給情夫。


這種婚姻下,男女終於平等了(群婚制度下,一直以女方為主),但子女依然屬於母親,所以世系還是以母係為主線計算。

人類之所以由群婚發展到對偶婚,核心也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

1)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到了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生產力水平相較於舊石器時候,有了很大提高,人類社會形態到了母系氏族社會晚期。

生產工具上,人類在打制石器的基礎上摸索出磨製石器的新技術,刀、鏢、箭等更進步的複合工具廣泛使用,狩獵效率大為提高,漁獵經濟有了長足進步。

制陶業、紡織業、皮革加工和縫紉技術也有進步,原始手工業及副業開始出現。

隨着婦女採集活動經驗的積累,在西亞一些地區,採集目標逐漸集中於大麥、小麥等野生禾稼,冬耕火種的原始農業開始產生。

生活資料開始有了一些剩餘,甚至可以擠出一些糧食來蓄養生畜,狗、豬、羊等被逐漸馴養為家畜。

在河、谷、台、地等水源便利之處,逐漸形成村落,人們開始了定居的生活。

個人在生產勞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個體意識也隨之逐漸增強。

這種情況反映到婚姻方面,具有個體性質的對偶婚,逐漸取代了以集體走訪為主的族外群婚。

這個時期,社會經濟活動中,依然是女性起着主導作用。

因為無論是原始農業、家畜飼養、紡織和縫紉,還是古老的採集活動,都是女子負責,這些活動與男子的漁獵生產活動比較起來,領域寬廣,而且既穩定又重要。

所以,對偶婚仍舊是男子嫁給女子,到女方家居住。

男子不再是夜來晝歸,而是穩定居住在女方家,以婚姻名義加入了女方氏族,從事勞作,父子、父女的親屬關係開始出現。

但所有的家庭財產和子女都屬於女方,解除婚姻關係後,男方只能帶走個人的勞動工具(比如自己的弓箭、刀之類的)。

2)生產的組織形式上,女子開始拒絕群婚

女子在生產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由此帶來的崇高的社會地位,也給她們帶來了比男性更多的事務。

生產力發展後,她們除了古老的採集活動,又多了農業、家畜飼養、紡織、縫紉以及制陶等等繁多的生產活動。

白天累了一天,晚上還要安排家務、照顧子女,每天忙得不可開交。

但沿襲下來的傳統婚姻形式——族外群婚,又讓她們晚上不得不接待來訪的外氏族的男子。

族外群婚時期,這些來訪的男子,本質上只是過夜的「客人」,而且還是免費的。

他們不僅不能幫助女子減輕繁重的勞動,反而加重了負擔。

而女子本氏族的兄弟們,白天在本氏族勞作完成後,晚上也跑到外氏族去見婚姻對象了,晚出早歸,各種事務上也幫不了姊妹們多少忙。

女子的繁重勞動與傳統的族外群婚發生矛盾後,就產生穩定婚姻的要求了,特別是步入中年的女子,這種需求更強烈,因為她們相較年輕女子承擔的氏族事務、照顧子女的事務更多。

同時,隨着年齡增長,中年男女也更樂於採取便於雙方照顧的婚姻形式。由於中年人在氏族裡占據主導地位,他們的做法就會影響到氏族年輕一輩。

因此,在以上種種因素影響下,一段時期內固定婚姻關係的對偶婚,就取代了族外群婚。

05

專偶婚

距今大約5500年至4000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為父系氏族社會全面取代,人類的婚姻形態發生了迄今為止,影響最大的一次變化,從對偶婚演變成了專偶婚。


專偶婚就是現代婚姻的形態了,相較於對偶婚,牢固性有了極大的提高:

■ 婚姻的成立

專偶制的婚姻成立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必須有正式的結婚儀式,否則是不被承認的。

現代的婚姻,除了有結婚儀式,還必須辦理一定的法律手續——領取結婚證。

■婚後生活

婚姻期間,夫妻雙方對對方都有獨占性。

也就是任一方都不得再與其他人發生性關係或建立婚姻關係。用現代的語言來講,這就叫婚內出軌或重婚罪。

專偶制的婚姻出現,也標記着家庭正式成為社會的基本細胞。

夫妻二人組成的家庭,具有獨立于氏族公共財產外的私人財產,並且這些財產是以家庭為單位占有的。

之前子女的撫養、教育,老人的贍養都是依賴於母系氏族,現在變為個體家庭的責任了。

也就是不像對偶婚,家庭只是一個婚姻單位,專偶婚下的家庭,同時還是生產、生活單位。

■離婚

專偶婚的離婚也是可以的,但不像對偶婚那麼隨便和容易,必須有充分的理由,而且跟結婚一樣,同樣得有相應的儀式和法律手續。

我國古代叫休書,現在叫離婚證。

人類之所以從對偶婚發展到專偶婚,主要是因為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和私有制的出現。

1)生產力水平發展到剩餘產品的出現

專偶婚從發生到成型的時期,人類從新石器時代一直進入到金石並用時代,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 農業由刀耕火種發展為鋤耕農業,並進一步發展為犁耕農業;

◆畜牧業有了新的進步,不僅提供了更多食物來源,牛、馬等耕畜還為農業提供了動力和運輸工具;

◆手工業技術日益複雜,陶器輪制技術、金屬工具進一步促進了農業和畜牧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並造就了專職的手工業者。

人類歷史上,勞動產出不再是只能夠維持生存了,而是有了剩餘產品出現。

剩餘產品的出現,使財富的私有化、個別人占有比其他人更多的財富有了可能。

同時,因為生產工具和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個人勞動取代了氏族的集體勞動,個人的勞動所得成為了個人的私人財富。

私有制的出現,對母系氏族的原始公有製造成了強烈的衝擊,最終導致其解體,財富由氏族共有,轉為了家庭私有。

2)男女生理機制的差異

隨着進入到新石器和金石並用時代,生產工具的變化,讓男子特殊的生理結構顯示出了優勢。

新的犁耕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需要更大的力氣,男子憑藉更強健的體魄,以及沒有懷孕、哺乳等生理限制,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生產活動中逐漸取代了女子的主導地位,社會財富更多集中在男子身上。

同時因為剩餘產品的出現,男子用不了的私人財富需要傳承下來,人的自私性決定了這些財富更想傳遞給自己的親生子女,子女開始隨父姓,而不是隨母姓。

人類也從母系氏族社會進入到了父系氏族社會。

在母系氏族社會,女子確認自己的親生子女很容易,只要是自己分娩的即可。

但男子想確認自己的親生子女就難了。

在群婚時期,男子根本不知道誰是自己的子女。

即使到了對偶婚時期,因為婚前、婚後都不限制對方與其他異性的性關係,因此也無法確認誰是自己的子女。

所以,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後,男性就開始對女性提出貞操的要求了:

◆開始只是要求女子結婚後不得與丈夫外的其他男子發生性關係;

◆後面一步步地嚴苛到婚前也不允許,所謂的「處女情結」在婚姻中開始出現;

◆到了封建婚姻最嚴厲的時期,男子死後女子也不得改嫁,甚至鼓勵女子殉葬,所謂的「烈女」出現。

所有這一切,包括之後種種的婚姻習俗,原初的出發點都是男子為了確保繼承自己財富的是親生子女。

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具體是如何變化的?男子為主導的專偶婚,男女在婚姻中是更幸福了,還是更不幸了?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女子是如何反抗的?這些反抗,哪些依然殘留在我們現代的婚姻風俗里?

限於篇幅關係,我們下篇再講。
06

上篇小結

回顧了人類婚姻的演變過程後,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人類婚姻形態的變化,主要是由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人的生理特質決定的。

雜婚(距今約100萬到200萬年)、血緣群婚(距今約30到70萬年)、族外群婚(距今約5萬到30萬年),這三種婚姻形態,現在看起來可能覺得有傷風化,甚至覺得有些變態,但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卻是人類必然的選擇。

對偶婚(距今約5500到5萬年),是女性占婚姻主導地位的一種婚姻形態,它同樣是當時生產力水平發展和人類生理特質綜合作用下的必然婚姻形態。

從專偶婚(距今約4000~5500年前)開始,人類就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男性開始占據社會經濟生活和婚姻生活的主導,並一直延續至今。


現代的婚姻制度,跟四、五千年前開始的專偶婚制度,雖然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但基本婚姻形態基本保持了一致。

這是因為,這幾千來,男性在生產活動的主導地位沒有發生變化,男女的生理特質也未發生變化。

但將來會不會再有變化呢?

從婚姻形態的演變過程來看,肯定會有變化。

無主導關係的婚姻狀態,大約170萬年(從雜婚到血緣群婚);

女性占據婚姻關係的主導地位,大約29.5萬年(從族外群婚到對偶婚);

男性占據婚姻關係的主導地位才5000年左右。


我們肯定不能說,這種區區5000年的婚姻形態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事實上,隨着男性的體力優勢不再是生產力發展中的關鍵,女性在現代生產中的地位已經大大提高,現代的婚姻形態,已經在發生着各種變化。

比如,女性在婚姻關係中地位的提高,不婚女性比例的增加,對婚前性行為的高度容忍,歐美的「性-愛-婚」三分離,離婚條件的寬鬆等等。


因此,隨着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以及生產關係的變化,我們未來的婚姻形態一定會有變化,甚至可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譬如,現在以家庭為單位的專偶婚的婚姻形態是否會消失?

畢竟家庭作為社會生產單位的功能,在工業化時代已經消失;

作為撫養小孩、贍養老人的生活單位,家庭的作用也越來越小;

家庭唯一僅剩的功能,就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單位(生小孩),但這個功能的履行,又帶來了各大發達國家以及中國,所面臨的少子化問題。

因此,如果家庭消失了,婚姻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作為個體,又該如何應對和選擇?

這一切,我們都在《人為什麼要結婚》的下篇里,一起來探討,敬請期待。

參考書籍:

[1] 張彥修. 婚姻·家族·氏族與文明[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11.
[2] 弗里德利赫·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05.
[3] IO.N.謝苗諾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12.
給新同學的一份福利

我是YouCore的框架君。

如果你面臨工作中的一些共性問題,比如缺乏深度思考、知識體系零散不成體系、溝通表達不清、晉升遇到瓶頸等。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加我好友,進入「框架的力量」社群,一起提高職場思維、學習能力(已在群里的同學就不要重複添加啦)。


早鳥價搶購

-一年核心力私教-

https://0x7.me/YHKrM

-系統思維中級訓練營-

適用於中層管理,及還未達到管理層、準備往上沖的同學

https://0x7.me/hAio4

-職場學習力訓練營-

適用於急需提升學習能力的職場人士

https://0x7.me/WTHc

-系統思維高級訓練營-

適用於高層管理者,及創業者

https://0x7.me/lbU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