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綠城管理(9979.HK)中報投資者會上,管理層做了一個很老派的PPT,但裡面有幾張圖很耐人尋味。
然後,他們提出了一個新概念:「行業投資正在去中心化。」
我把它通俗化為,「甲方爸爸變多了」。
不到18個月裡,甲方爸爸,從以前比較單一的開發商,轉變為更多的來源。
地方政府,城投公司,金融機構
AMC,REITs,CMBS
在PPT里,綠城管理找了幾個證據來證明這個結論。
第一,增量1。
從過去一年多的土地市場看,70%的土地被國央企與城投公司買走,它們將依賴專業的輕資產代建公司來消化產能。
第二,增量2。
從未來五年看,地方政府已經簽下了海量保障性租賃住房的軍令狀。那麼,這類投資勢必依靠代建公司來兌現。
第三,存量。
從未來一兩年看,保交付已是國字頭壓倒性的任務。錯綜複雜的暴雷項目,需要通過兼併重組、重建信任鏈來完成交付。項目股東重組後,從開發商變更為銀行與AMC,它們不可能自己來干,只能亟待代建公司來重建產業鏈。
於是,「甲方爸爸變多了」。
雖然綠城管理是從代建視角出發得出結論,但是,這個結論,完全折射了整個地產行業正在發生的現實。
一個肉眼可見的數據是,從去年開始,銀行爸爸,第一次出現在了綠城管理的甲方客戶名單里。
而且,收入占比迅速攀升。
2021上半年,金融機構還沒有出現在綠城管理的客戶名單里,但是下半年就直接貢獻了6億元,占比8.4%。
今年上半年,僅僅半年光景,金融機構貢獻了5.5億元收入,占比提升到了13.4%。
這個數據可太有意思了,很有態度。
首先,它是從微觀經濟行為中實際產生的數據,不是預測,而是現實。
留給開發商的時間不多了。
其次,它說明,銀行已經開始以我為主,採取實際行動來推動重組復工,原有的項目開發供應鏈正在被重塑,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可能要靠邊站。
如果一些暴雷開發商打算躺平,消極抵抗,甚至以爛尾為籌碼,把業主當人質,那就有點太高估自己了。市場與商業世界總會演化出一種解決方案,如果這個不行,就試試另一個。
第三,綠城管理透出的這個數據,只是一個公司的個案。
個人覺得,下半年,隨着保交付政治強度的進一步增強,這個趨勢在可預見的周期里,會變得更普遍。
第四,甲方爸爸變的更多,更多元,可能會在特定的區域、特定的細分市場,裹挾各種利益主體,重新塑造中國地產行業的產業鏈格局。
它會不會進一步放大代建市場的蛋糕?
它會不會引誘更多建築施工類公司逆襲走上開發賽道?
地產職業經理人的最佳僱主會不會發生變化?
品牌開發商會不會集體代建化,在產業鏈中的地位進一步下跌?
地產開發的金融化程度不會降低,但開發商再也吃不到它的紅利了?
地產行業開始真正步入美國模式?
等等
一家之言,歡迎接龍。
如果我們把爛尾樓與暴雷房企當做草原上的一塊腐肉,腐肉終將被消化。
主角到配角,情懷與專業,在下一個好的故事裡還將延續,可惜未必是你。
在舊的行業格局裡,一個大分工體系默契運行了二十年。
政府滿足於賣地,銀行高興地融資,賺的盆滿缽滿,地產商居於舞台中央,躊躇滿志,下面一堆乙方,滿臉醉紅。
在新的行業格局裡,這個大分工體系面臨破局。
政府被迫親自下場搭台,金融機構以金主身份,從幕後走到台前,干預、設計、整合整個產業鏈的座次排序,出險的地產商還得在旁邊繼續候着,它們不被允許輕易退場。乙方團結一致的心氣也散了,各自開始新一輪抱大腿遊戲。最末端的買家們,滿臉迷惑。
不過,有人惶惶退場,就有人蠢蠢欲動。
最近一段時間,一些新生代、中生代的職業經理人已經給出了跳槽的新軌跡。每個軌跡的背後,都站着一個持幣入場的新玩家。
以上,你同意麼?
目前一勺言有四個群,分別是物業,長租,地產金融投資與地產研究,原則上,一個人只能加一個對口賽道的群。有興趣的朋友,歡迎添加微信 ice010913加群,加的人比較多,請務必註明姓名,公司與職務。感謝支持一勺言
前文閱讀:
一勺言 | 排行榜上來了很多陌生人
一勺言 | 見頂之後
一勺言 | 濱江生猛的背後
一勺言 | 從KTV到ICU
一勺言 | 形勢對打工人提出了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