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理諮詢師張立華(文馨)|作者

秋里 | 編輯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曾經說過:人的一生有兩個生日,一個是誕生日,另一個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按照這個說法,我也有兩個年齡:一是生理年齡,41歲;另一個是理解自己的年齡,今年僅10歲,卻也10歲了。

這十年,我就像坐上一列高速列車,結婚生子,放棄傳媒行業,開始學習心理學,從一名來訪者變成一名諮詢師。

內心變化也非常顛覆:我終於擺脫跟隨我半生的焦慮和擰巴,成為一個溫暖、穩定且有力量的成熟女性。

心理諮詢先是將我打碎,再將我重新塑造,並一遍遍打磨拋光,直到我開始看見自己,直到我開始閃光。

這種轉變非常神奇,似乎是在方寸之間,又好像已跨越萬水千山。

當我回望的時候,恍惚之間只想感嘆:真幸運,我遇上了心理學。

成為母親,
原來是這麼挫敗的感受

十年前,我的女兒出生了,我感覺到強大的責任感,想把最美最好的東西給她。

可是,接踵而至的養育問題把我困住,最大的問題是——我沒有奶水!

所有育兒書都說,母乳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能提供孩子需要的所有營養和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我要給孩子最好的,我一定要母乳餵養,可是,我竟然沒有奶水!

爸爸天天給我熬雞湯、骨湯、豬蹄湯;媽媽給我煎中藥、餵西藥,找來一堆保健品;我還讓老公買了好幾個催奶吸奶的小神器,所有查到的、問到的、想到的辦法,我都試了個遍。

奶水是有了一點,但少得可憐,根本不夠孩子吃。

緊接着,我的身體就不太對勁了,乳腺管隔三差五就堵塞、腫脹。那些日子,我基本上沒有辦法睡覺,疼得呲牙咧嘴。

我感覺非常受挫,每次看着女兒都有一種深深的自責。我想給孩子最好的,但是卻連最起碼的奶水都給不了她。

碰到相熟的女性,我就會忍不住問她們:「你的孩子吃的是母乳嗎?你的奶水夠嗎?」

有一次,我這麼問樓下大姐。

她哈哈一笑:「生孩子的時候正好夏天,太熱了,我才不餵呢,多難受啊,在醫院裡我就打了回奶針,孩子一口也沒有吃過我的奶。」

天啊,還有人有這樣的想法!我幾乎傻了,我千方百計要催奶,人家打了回奶針,有奶也不餵。

回到家,這位大姐的話就在我腦子裡盤旋。

為什麼她和我的想法這麼不一樣?為什麼她什麼也不干卻能哈哈一笑?

我做了這麼多卻無比自責?為什麼我非要母乳?為什麼我不能放過自己?

隱隱約約的,我有一種感覺,一定是哪裡錯了。

心理諮詢,竟然能帶來奶水?
因為乳腺堵塞,三天兩頭我就得去找催奶師。有一回,催奶師推薦我去做心理諮詢。

我很疑惑,我需要的是奶水,心理諮詢能給我嗎?

雖然不是很情願,但我還是約了心理諮詢。我的諮詢師是一位女性,四十多歲,她有兩個孩子。

當我把困擾說完,她問:「初為人母,你感覺怎麼樣?和你想象的一樣嗎?」

我回答到:「不一樣,太不一樣了,我以為所有媽媽都是開心的、幸福的,無比滿足的。可是,我真的快要瘋了。」

她又問:「你心裡什麼感覺呢?」

「感覺?事情太多了,我來不及感覺。」說完這句話,我忽然很想哭。所有人都在關注孩子,沒有人在意我,甚至連我自己都不在意自己。

我把眼淚忍回去:「有什麼感覺不重要,我需要先把孩子養好。」

她點頭:「你覺得現在感受不重要,達到目標才重要?」

我看着她:「是的。」

她的眼神溫暖:「你覺得——我不重要,事情很重要。換句話說,事情比我重要,是嗎?」

我像被電擊一樣,一下子愣住了。

對,我不重要,目標很重要,事情很重要。似乎一直以來,我都是這樣的認知,只是自己從來沒有這麼清晰地看到過。

諮詢師沒有評價我的認知,也沒有教育我。可是,很奇妙,那一刻,我感覺內心堅固的城牆咔嚓一下裂開了。

回家的路上,我不停地問自己:「你現在感覺怎麼樣?」

說實話,我感覺糟糕透了,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把我騙了。從來沒人告訴我,剖腹產原來這麼疼,也沒有人說過餵奶不是天經地義的。

我感覺身心疲憊,眼淚快憋不住了。

回到家後,我睡了整整一下午。自從生了孩子以後,不管白天還是晚上,我的睡眠從沒有超過三小時。

睡醒以後,我感覺神清氣爽。忽然,我明白乳腺管為什麼總是堵塞。

我從小就不吃肉,為了催奶,我一天三頓喝肉湯,每次兩大碗。

雖然我咬咬牙,能夠不吐出來,但是習慣素食的身體根本受不了這麼多脂肪。乳腺管里的那些白色顆粒,不是別的,就是脂肪粒。

堵塞就是身體的抗議。那天開始,我不再喝肉湯了,乳腺管也不再堵塞。

很奇妙,當我什麼也不干,不喝肉湯、不強制催奶、也不再熬中藥,只是讓自己放鬆下來,多休息、多睡眠,我的奶水反而多了。

雖然還是不夠孩子吃,但這種感覺太好了。


順從自己,比鞭策自己更有用
我第一次發現,尊重和順從自己,讓自己身體放鬆,心情舒展是多麼重要。

以前,我一直認為事情最重要。只要目標是對的,自己真心想要,就不要找任何理由,必須百分百投入,不留任何退路。

現在我發現這個道理沒錯,但是,所有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你的身體和心理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

在這個範圍之內,認真努力,吃苦受罪都是有意義的。可一旦超出這個範圍,身體不健康了,心理出問題了,認真就成了較勁,堅持就成了擰巴。

越用力就越套牢,越掙扎就越束縛。

通過繼續做心理諮詢,我把自己看得更清晰:

我出生在小山村,後來跟隨父母到小城鎮上生活。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一切都得靠自己。

我自認智商一般,也沒有才華,靠自己就得拼,比別人更努力、更堅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這種認知幫我考上中國傳媒大學,幫我把電台節目做成名牌節目,也幫我過上體面生活。這種認知就像信仰一樣,我從來沒有懷疑過。

可是我忘了,事情都有兩面,它在幫助我的同時也把我困住。

如果努力半天,結果仍然不好,我會焦慮和自責:一定是我不夠努力,一定是我做得不好……

這些年來,親戚朋友都誇我好,可我一點也不覺得好,焦慮、害怕、擔憂、自責隔三差五就來找我,我把生活過得一團糟。

我從來沒有真正放鬆過,也沒有真正滿意過。

所幸,在這樣生活了三十年之後,我遇到了心理學。

我漸漸明白,人生那些不如意的時刻,不光是老天的考驗,更是天賜的成長良機。我永遠都記得,當我學會向內看,把自己看得更清楚一點的時候,我是多麼興奮。

心理諮詢徹底改變了我,讓我發現,不顧一切的鞭策自己,也許對外能把你推到一定高度,但一定會讓你在內心越走越窄。

而看清和接納自己,會讓你在內心創造自在與豐盈,外在的路自然也會無限延展開來。

接納,是更深沉的力。


所以,我想告訴所有人,心理學很有用,它值得我們去學習,這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也不是不能改變命運,這是每個人都可以掌握的科學。

我甚至覺得,搞清楚自己的情緒感受和所思所想,比搞清楚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還重要。畢竟,我們是生活在當下的感受中。

同時,我覺得很惋惜,這麼重要的知識,我竟然三十歲才接觸。

我生活在北京,研究生學歷,記者出身,之前竟然都從來沒有接觸過心理學。

那些生活在中小城市的人呢?那些讀書不多,收入不高,人生舞台很有限的人呢?他們有機會接觸到心理學嗎?能夠享受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嗎?

於是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我想去傳播心理學知識,幫助更多的人改變生活境遇,甚至改變命運。

於是我成為了一名諮詢師,我熱愛這個職業,也希望自己的下半生為此奮鬥不止。

十年了,感恩當時的相遇,也感恩當年作出的無比正確的決定。

人生聽着漫長,回看的時候,不過就是由幾個屈指可數的神奇相遇組成的。

我寫這篇文章時,女兒湊過來:「媽媽,你幹嘛呢?」

我告訴她:「你出生的時候,我開始學心理學,如果沒有心理學,我肯定是一個嚴苛強勢的媽媽。心理學改變了我,也讓你,我的孩子,終身受益。」

女兒吐了吐舌頭:「媽媽,幸虧你學了心理學。」

「內在和諧、人際和睦,世界和平」這是心理學家薩提亞列出的一個人的三重關係。

其中,內在和諧是人際和睦和世界和平的基礎。

一個人,只有先把自己理順了,學會與自己和解,不糾結,不內耗,才能夠有能力包容他人,處理好人際關係;才能更好自我實現,為更廣大的福祉做出貢獻。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不管這個世界待你如何,願你都能夠對自己溫柔以待。

記住,你是你內心的盟友,不是敵人。你應該離心越來越近,不是越來越遠。

如果你現在還做不到對自己溫柔,也許說明是時候遇到改變你人生際遇的心理諮詢了。

作者介紹

張立華(文馨)

張立華老師是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諮詢師,中科院心理所碩士班畢業,經過中德系統治療,中加遊戲治療,CBT等系統培訓,從事心理諮詢和心理學科普工作近十年,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

張立華擅長以認知行為療法、兒童遊戲治療和家庭治療幫助來訪者處理情緒管理、親子教育和個人成長等議題,諮詢風格溫暖真誠,堅定耐心。如果你有類似的困擾,可以掃碼和張立華聊聊。

為了鼓勵更多人的求助意願,張立華特地開設3個限量半價諮詢名額,原價600元/次的諮詢,現價僅300元/次(僅限今天)。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原價600元/次
掃碼立省300元↓

張立華的諮詢理念:
我相信,每個來訪者都是帶着問題,也是帶着資源來的。
有困難,就會有辦法。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我願意與你分享人生故事、生活感悟和諮詢經驗,也願意傾聽你的故事,探討你的人生困惑。

↓也可以點擊閱讀原文,了解張立華的詳細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