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淘
來源|燃次元(ID:chaintruth)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20世紀80年代,還在讀小學的龔格爾,就已經對《科幻世界》雜誌上連載的、劉慈欣的科幻中短篇小說着迷。
「故事中,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帶來的吸引力,也成為了我後來學習電影專業的原動力。」龔格爾對燃次元回憶,上了大學之後,《三體》小說問世,「我又在其中感悟到了『對生命有着顛覆性理解的震撼』。」
而在《流浪地球2》的創作團隊中,還有許多和龔格爾一樣,看着劉慈欣科幻小說長大的工作人員。帶着對劉慈欣個人的崇拜以及對小說的深度理解,他們在《流浪地球2》中,不知不覺地融入了大劉(劉慈欣的暱稱)《時間移民》和《三體》等小說中的意象和構思,並使之成為《流浪地球2》對「AI與永生哲思」的靈感來源。
或許,也正是因為有着「龔格爾們」的存在,電影《流浪地球2》才得以延續《流浪地球》的口碑與票房。
截至1月25日晚22時,上映4日後的《流浪地球2》,總票房已破16億元。微博上,#電影流浪地球2#的相關話題流量已高達11億次。與此同時,在豆瓣,其自開分便穩定在8.3分左右,口碑暫高於《流浪地球》的7.9分,更有部分網友直接將《流浪地球2》比作「中國版的《星際穿越》」。

實際上,《流浪地球2》也只是近年來劉慈欣IP熱的冰山一隅。
自2022年底,由劉慈欣小說改編的動畫版《三體》、國內電視劇版《三體》的先後開播,再到《流浪地球2》的上映,無論黑紅,都無一例外衝上熱搜。截至1月25日晚7時,開播僅10天的電視劇《三體》,其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已高達190億。
值得注意的是,劉慈欣IP備受大眾關注的背後,一方面與其小說的精彩程度密切相關,但另一方面,也與資本對其的競逐密不可分。
公開信息顯示,從《三體》《流浪地球》到《球狀閃電》,劉慈欣的作品先後受到多家影視文化公司的垂青。從早期入局的游族網絡,到後入場的騰訊、B站,劉慈欣的科幻IP,在不斷被視覺化的過程中,挖出了許多「寶藏」。
「科幻IP開始從『垂類』向『大眾化』變遷,是劉慈欣對中國科幻的最大貢獻。」編劇梧桐對燃次元如此評價道。
但與此同時,梧桐也直言,「儘管劉慈欣受科幻黃金一代的影響很深,但其在創作時也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科幻的破圈並不能靠『劉慈欣』的一己之力,科幻產業的充分發展還需要更多元的人才。」
在資深電影策劃王雙看來,科幻影視發展的短板不僅僅是人才短缺,「目前,國內影視工業體系化相對不足,對科幻影視的發展也是一種制約。」
如上述業內人士所說,現階段中國科幻產業羽翼未豐是不爭的事實,但不可否認,急速發展之下,其未來依舊可期。
《流浪地球2》是如何煉成的?
「沒看影評前,包括AI大Boss Moss對劇情的關鍵推動作用,還有那幾個閃回鏡頭的意義,我都沒完全看懂。」在與林夕一同觀影的夥伴看來,「理解《流浪地球2》這部電影,對於想在春節放鬆的消費者來說,信息密度有些太大了,這可能也是《滿江紅》在大年初三票房反超了《流浪地球2》的原因之一吧。」
劉慈欣帶動國產科幻
2016年,也是劉慈欣獲得雨果獎之後的第一年,由中國科協主辦的首屆集影視、嘉年華、文學最高榮譽頒獎為一體的中國科幻大會舉辦。2019年,中國第一個以科幻為主題的電影節「藍星球電影周」,開始融合科幻影視與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視角,促進科幻影視更專業地發展。

然而,大量的數據也同樣透露着一個事實,即,「國內科幻產業需要更多大劉」。
《中國科幻10年行業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科幻讀物銷量中,《三體》占比67%。與此同時,自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至今的4年內,國內熱播、上映的頭部和腰部影視、動漫作品中,來自劉慈欣小說改編的內容,也占據了大半。其中包括《三體》劇集、動畫多部、電影《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以及《瘋狂的外星人》。
儘管其它科幻影視作品,諸如動畫《靈籠》、電影《獨行月球》《上海堡壘》、電視劇《在劫難逃》等,也在某種意義上獲得了一定關注,但其影響力卻遠未及劉慈欣的作品。
對此,梧桐表示,「《三體》獲獎後多年,國內出圈的科幻作者依然只有大劉,這就說明國內的科幻並未形成完整的產業,當下的國內顯然還需要更多大劉。」
「從文學創作端來看,想要挖掘更多科幻人才,就必須從普及科學知識、培育少年、兒童的科學素養做起。」對此,王雙補充表示,「開發已有的、強有力的科幻IP,打造動畫、漫畫或是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僅可以帶動該IP的全產業鏈發展,也可以激發青少年對科幻的興趣。」
事實上,教育界對科幻的重視,已經在一定程度得以體現。
據長江日報報道,2018年的語文高考試卷中,出現了兩道與科幻有關的題目。此外,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被收入課本;《三體》《銀河帝國》《海底兩萬里》《八十天環遊地球》等科幻小說,均入選了中小學推薦閱讀書目當中。
與此同時,文化與出版界對科幻人才的重視,也在同步加碼。
2020年以來,除華語經典的科幻文學獎項銀河獎、星雲獎之外,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誕生了許多新的科幻文學獎,比如,「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賀財霖·科幻文學獎、讀客科幻文學獎等。
而在科幻影視的創作方面,科幻導演郁剛直言,「從《獨行月球》到《流浪地球》,再到《流浪地球2》,這兩年國內科幻影片的特效水準在穩步提升,觀眾可以對國產科幻電影的技術水平充滿信心。」
對此 ,極客電影創始人李東東談到,中國的科幻影視與動漫,若懂得進一步借力於科學界,還會迎來下一個飛升。
「美國在上世紀就建立了『科影融合項目』,科學顧問把關科幻電影,早已驗證了其可行性。如今,國內的相關嘗試也已開始,從去年暑期的《獨行月球》,到正在上映的《流浪地球2》,科學顧問都已經參與其中。」
李東東補充道,「《流浪地球2》的第一撥觀眾也是科學家,其相關話題登上熱搜的同時,可見科幻影視創作團隊已經愈發重視作品的科學性,相信未來的科幻作品還會對科學細節做更多打磨。」
圖/話題#流浪地球2首波觀眾是科學家#相關閱讀數據 來源/微博 燃次元截圖
不難看出,中國科幻的工業化之路,雖然剛剛起步,但路雖遠,行則將至。



來個「分享、點讚、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