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1

資本湧進餐飲,8個月撒下400億


2020年之前,餐飲與資本,各自鎮守一方。餐飲人無憂無慮,過着「日進斗金」的日子,雙方雖有接觸,但相安無事,歲月一片靜好。2020年之後,各路資本突然急轉隊形,同時吹響了集結號向餐飲「進軍」,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一輪資本,可以說來勢洶洶!

據餐飲老闆內參「餐里眼」不完全統計,2020年餐飲行業共有115起融資事件;進入2021年,資本再次加大投資力度,另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截止到8月,餐飲行業共發生86起投融資事件,投融資金額達到439.1億元,超過2020年的兩倍。

從頻率上來看,2020年,平均每3天就有一家公司拿到融資,到了2021年,完成一個投融資項目時間,平均只要2.8天。

「之前朋友圈一個投資人也沒有,從今年年初開始,已經陸續接待了有20多家資本了。」一位餐飲行業的老闆告訴我們。與資本頻繁接觸,這是這兩年不少餐飲人的日常。餐飲人在做好日常工作外,還要不斷接待一波波大大小小的投資機構,並且還要追加一項新技能,即:熟練應用「賽道、模型、估值」等詞彙,在各路投資人面前路演。

輾轉餐飲界的各大投資方也毫不鬆懈,為了「搶」到一個好項目,競爭非常激烈。遇見小面在7月完成又一輪融資時,表示了些許的「無奈」,「本來沒有融資計劃,但由於投資方的執着協商加之雙方價值觀合拍,才有了這次融資」。另據透露,喜茶投資Seesaw咖啡,創始人之間還沒來得及見面,就達成了協議,可見速度之快。

資本在短時間內集中入局後,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餐企估值急速「跳漲」。從10億、30億、甚至50億,如精品咖啡Manner在半年內完成4輪融資之後,估值達到了28億美金。如果說互聯網行業還把估值10億美元稱為獨角獸,受人追捧。那麼,餐飲領域大量出現准獨角獸、獨角獸候選企業的時間,似乎近在眼前了。

02

資本的「耐心」有多久?


當所有餐飲人都沉迷於資本「蜜糖」時,大家是時候沉下心來冷靜思考了。

事實上,資本是有周期的,前幾年,資本之下互聯網行業的「一地雞毛」還歷歷在目。在享受資本帶來的高速擴張時,要時刻認清資本還有另一面。

1、資本的「另一面」

「現在簽協議,幾千萬明天就能打過來,只要能開50家店」,一家做拉麵餐館的老闆李森表示,自己接觸20家投資機構裡邊,可能只有一家會好好坐下來,跟你聊聊用戶心智這些,大部分的投資機構對於做餐飲,根本一無所知。

李森每次遇到這種情況,他都試圖跟投資人耐心解釋,即使店可以快速開起來,但是一下子找50位拉麵師傅,那太難了,即使從別的地方挖過來,也是極其不穩定的。「但是從資本的角度來看,他們只有4個字:給錢開店。資本只要數據,保證在下一輪退出時,能夠有規模可講故事」。

「這是資本的遊戲,餐飲人只是個工具,而且跟他們也聊不到一起」,李森很是無奈,雖然接觸了幾十家投資機構,自己依然很謹慎,覺得不能輕易跟風。他認為用3年時間開30家店是做品牌,用一年時間開30家店,是在陪資本玩遊戲。

另一位連鎖麵館的品牌負責人,也吐槽,「這個賽道的錢不好賺了,競爭太激烈了,人工成本、渠道成本、品牌營銷成本一路推高」。

隨着資本介入餐飲,在資本的助推下,大量的餐飲品牌開始了擴張。以麵食賽道為例,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截止到8月,全國已經新增了5.8萬家麵館,總麵館數達到84.2萬家。隨着各類麵館品牌在全國「跑馬圈地」,一些原本在商場活的比較滋潤的麵館品牌,急速被擠壓。

「商場怎麼會讓那麼多麵館進去呢?」各個品牌拿着資本的「任務」,都想在核心商圈占領「點位」,激烈的競爭下,只能眼睜睜地看着一些商圈門店房租成本、人力成本提高。

「以前一個電話,能有3個拉麵師傅來應聘,現在根本找不來」,李森表示,拉麵師傅現在可以說是餐飲行業的「大熊貓」,同樣是廚師,拉麵師傅跟其他員工薪資差別很大,未來差別可能會更大。

不僅僅是麵館,做米粉的、米飯快餐生意的也會受到影響。「快餐是一個整體,吃麵的人多了,米粉和米飯的生意也會被擠壓,一個商圈裡需求是固定的」。一位做快餐生意的老闆也開始犯難。

資本大規模進入餐飲,一方面,規模化、連鎖化的快速開店,讓很多餐飲人吃不消。另一方面,不斷推高的估值也讓不少投資機構開始退縮。

「估值實在太高了,根本不敢跟」。前段時間,一篇「VC開始逃離消費圈」引發行業關注,我們了解到,在不少投資人眼裡,餐飲的某些賽道,已經有一些「過火」了。

知名經濟學家、創投專家張奧平在接受我們採訪時表示,「現在的餐飲投融資,已經有一些不理性的成分存在了。」比如,一個企業A輪融資了1個億,估值立刻增長几個億,靠企業怎麼可能在短時間裡賺到這個錢,大多數資本賺的是估值倍數放大的錢。

張奧平表示了擔憂。「從宏觀上來說,這幾年,國家也在加緊為資本設置『紅綠燈』,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尤其是涉及到民生福祉的行業。」在他看來,「餐飲在資本化過程中,未來是有天花板的。微觀上,餐飲中有的品類適合連鎖化、品牌化,而有一些不具備連鎖商業邏輯的,也被市場炒得沸沸揚揚。」

「如果資本抱着搶賽道、不投不行的態度去做,一定會有泡沫出現的」,張奧平表示。

2、餐飲的「資本周期」

在這輪投資之前,資本與餐飲也有幾次密切接觸。較早的是在2008年前後,資本與餐飲就進行了淺試。這一階段,資本在餐飲行業的試水並不算太成功。

資本與餐飲的第一次真正的密集接觸的「高峰期」,是在2014年左右。隨着國家「雙創」的提出,大眾餐飲崛起、互聯網+餐飲熱潮湧入,2014-2017年期間,包括西少爺、樂樂茶、奈雪的茶、人人湘、咖啡之翼,紛紛宣布了融資的消息。這一輪熱潮在5年之後,隨着2018年「資本寒冬」的到來,逐漸減退。

這一輪資本與餐飲的握手,在番茄資本創始人看來,並不只針對餐飲行業,是全行業的資本「歡呼」,相對來說,投融資狀況事件、金額也很有限。

2020年開始的這一輪融資,無論從速度、金額來看,都是上一輪資本遠不能及的。業內人士認為,餐飲的第二輪資本周期真正到來。

從餐飲來看,近年來,整個行業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首先,移動支付的普及,解決了餐飲一直以來收支不透明的問題。其次,餐飲上游供應鏈標準化,食品加工企業的規範與規模化不斷成熟,也讓餐飲企業的連鎖化、品牌化走到了關鍵節點;另外,餐飲SaaS服務技術與信息化服務的普及,使得餐飲在前端門店運營方面逐步實現數據化、智能化。

從資本角度來看,我國餐飲是個具有4萬億規模的誘人市場,餐飲產業集中化和資本化處於一個低水平程度,存在潛在的大量上市機會。隨着近年來海底撈、九毛九、撈王等餐飲品牌的上市,各路資本自然看到了機會。

此時的餐飲行業,處於一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狀態。資本的到來,對行業來說,是一個強力的助推。

資本合理的助推下,一方面,企業可以快速進行產品升級、品類優化,通過迭代,讓品牌再上一個台階。另一方面,企業可以迅速規模化,通過門店的加盟和擴張,覆蓋更多的客戶,強化品牌影響力。

3、資本過境後,會不會「一地雞毛」?

餐飲會不會跟互聯網行業一樣,最後徒留「一地雞毛」?

一些人認為,二者的邏輯是不一樣,互聯網行業投資注重的是流量、數據和用戶行為,但餐飲屬於實業,注重產品、原材料、品質等,燒錢的邏輯在餐飲行業很難行得通……

如果從餐飲的投資輪次來看,數據顯示,2021年,截止到今年8月份,資本在餐飲的投融資,A輪及以前的有51起,在B輪及以上的有21起,約有60%的融資事件早期投資。

一般資本在進行投資時,會跟企業簽訂退出協議,如果以資金的存續期「5+2」的模式來算的話,也就是有5年的投資期,2年的退出期。張奧平介紹,「如果是在A輪以前就進入的早期投資,機構大多會在D輪之前退出。如果是好的項目,也有資本會在基金到期後,繼續跟投,也可能到上市」。

但我們了解到,一些投資機構簽訂退出協議的時間,根本沒那麼久,有的甚至只有1年、2年。到期之後,大部分以股權回購、轉讓的方式尋求回報。

不過,對於資本在餐飲行業的熱情,一些業內人士也非常看好,認為未來10年,餐飲將迎來最好的投資發展機遇。

你怎麼看?

*文中提及的姓名「李森」為化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