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著名歷史學家,專攻歐洲近現代史,當代史學界歐洲微觀史學的代表。早在舊制度時期,農村社會就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尤為明顯的是,在技術創新和宗教習俗這兩個領域展開了與過去迅猛而又殘酷的決裂。而經過幾個世紀,家庭結構、社會制度、政界官場、經濟策略及人口模型等方面同樣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儘管如此,歷史學家還是傾向於認為,這是一個一成不變、保存完好且因循保守的世界,最終在外力作用下土崩瓦解。在這個世界裡,人們毫無自主創新,除了極力適應外無計可施,只是不斷忙於重複發現那些已被證明是錯誤的邏輯與道理。然而,歷史事實上充滿了衝突,也充滿了和諧,如此一來,模型的建構就極為複雜。廣大農村和城市都經歷了一個變化多端、極不穩定的裂變過程。儘管我們所見到的那個社會具有高度的文化同質性——特別是農民和城鎮平民與統治階級或外部世界進行公開對抗時——但據此將其描繪成具有極強凝聚力、沒有衝突的「世外桃源」形象則有失偏頗。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已經(也許不可避免地)基於同一解釋法則,即群體行為理論創建了模型。因而,他們在兩種模型面前徘徊不定:一種模型對大眾階層的文化做了充滿細節、非常用心但靜態的描述,另一種模型的闡述則建立在過時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之上,略顯散亂,自身未能很好地整合起來。
兩種模型在近來的史學辯論中有着重要的意義。第一種模型,被定義為大眾階層的道義(道德)經濟的模型,描繪出一種複雜的文化。在這種文化當中,社會的權利凌駕於非人格性的經濟法則之上,在糧食騷亂中迫使投機倒把者與囤積居奇者實行公平定價。第二種模型,儘管所面向的情境與第一種模型截然不同,但它把大眾文化描述為散布着有限的、不可改變的可用資源的形象。這種觀點認為,經濟增長是不可能的,每一個重新分配財富的行動必定意味着:一部分人發財致富,另一部分人卻陷入貧困。這導致一場一切人反對一切人、陷入全面癱瘓的戰爭爆發,出現持續的緊張局勢和普遍的物資匱乏情況。在本書中我將不斷提及這些模型,特別是第一個觀點,即E. P.湯普森模型,這是最為基礎的。這兩種觀點的共同之處是具有保守性。作為關於廣大同質的社會群體的行為模型和認知取向,這兩種觀點都強烈反對當今目的論者把資本主義徹底商業化作為實現經濟由先前局部、潛在的合理性向全面合理性轉變的唯一手段。本書從一種不同的行為模型和視角來研究歷史事實,而非從專制主義國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或市場力量的廣泛擴散而導致社會制度逐漸崩潰這一觀點來闡述。我要研究的是矛盾衝突的某一個階段,期間地方社會和中央權力都發生了變化。我們可以解釋將外在於這個脆弱的小村莊的封建制度摧毀殆盡的社會變化之機制,然而這一解釋卻無法詳述這一階段所產生的各種各樣混雜結果,除非轉向其他假設,即當地出現不同的適應變化僅僅因為它們有不同的出發點。但這只是迴避問題而非解決問題。因此,我打算重點研究皮埃蒙特區17世紀發生的一些事情並重構具有文獻記載的桑泰納所有居民的傳記。從長遠來看,個人策略和家庭策略的界限可能變得模糊,由於它們的共同的作用產生了一個相對的平衡。可感知的結果不是個人參與歷史的唯一準則,也不是打開他們所承載的社會基本結構之形成和修正的唯一鑰匙。在每個桑泰納人的生命歷程中,類似的問題、躊躇及抉擇,皆源於以策略性地運用社會規則為中心的日常生活政治。一般而言,衝突與矛盾發生,隨之而來的是新的平衡形成;新的平衡又被證明是不穩定的,從而導致新的破裂。我們通常保持一定的距離來看待這個社會,因而看到的是最後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參與者往往是無法控制的,實在是超出他們的生活。在我們看來,在強加於人的現代國家的法律下,人的反抗如此無力,且從長遠來看又與大歷史毫不相關。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當組織和個人在實施自己的重大策略時,那些早已經形成和正在形成的規範制度,留下了破綻和漏洞。這些策略在現實政治生活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跡。它們不能阻止各種統治形式的出現,但確實使之受到制約並得到調整。那麼,我的起點是假定農民世界有其特有的邏輯或理性。作為一種文化現實,它並非對於逐漸但無情地使自己窒息的複雜社會一無所知。我們應切記:理性不僅存在於抵制新社會傳播的過程當中,而且存在於對舊社會的積極改造與利用之中。將此銘記在心,我們就能更準確地描述這種理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使用了「策略」這個詞。這個理性過程具有選擇性。古往今來,對組織或個人的決策系統的闡釋,往往都是建立在功能主義或新古典主義圖式的基礎上。預計收益的最大化、成本的最小化、實現既定目標的所有可能性、慣性的缺失、人際關係理由的不相關性或具體情況的深層原因、所有社會組織內部的利益一致性和社會心理機制、總體的有效信息等——所有這些是現實的簡化,由此必定導致個人與規範、決策與行動之間的關係變得機械呆板。而在本書中,全然不同的闡釋範疇將會引導對事件的敘述:規則的多義性,即使在完全意識到條件的不確定性時也要做出決定的必要性,在信息有限的情況下行動的能力,簡化與行為決定有關的因果機制的心理趨勢以及有意識地利用規則體系中的裂痕。具有選擇性的、有限的理性體系常把個人的行為模型解釋為主觀意願行為與社會所要求的行為之間、自由與約束之間的妥協結果。雖然治理這個社會的法律缺乏連貫性,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產生歧義,社會團體或個人之間互不理解,人們出於維持現狀的偏好以及在極不確定條件下作出選擇的高昂代價的考慮而變得普遍保守,但這個社會還是可能在各方面都充滿活力並具有自我意識的。同樣,社會制度可看做是某種相互作用的結果,即行為模型和在詳盡且有限的理性系統框架下所做的決策之間作用的結果。我選擇了一處很不起眼的地方和一個極為普通的故事。桑泰納是一個小村莊,而喬瓦·巴蒂斯塔·基耶薩是一位不老練的神父和驅魔師。這是一起群體性地方事件,儘管與超出其直接控制的政治、經濟行動有關。此事如此平常,以至於它只引出了與政治行為相關的一些極易想到的動機和策略問題。沒有公開的反叛,沒有決定歷史的危機,也沒有影響深遠的異端邪說或是翻天覆地的革新。只因那些普通的政治生活、社會關係、經濟規律以及一個平常小村莊的心理反應,使得我去研究那看似風平浪靜實際卻在發生着的許多相關事情。這些是17世紀農民社會日常策略的一個片斷剪影。這些策略反映出了更為普遍的主題和關懷,也檢驗了只遠觀、不細究的體察導致我們習慣性接受的一些俗套陳說。我選擇了在他們的地方語境中來敘述這些事情。因此,這一文本主要依賴於各種常見的數據,它們提供了來源甚廣的人物傳記——教區記事簿、公證文書、來自地籍冊(catasto)的數據以及其他不太完整的官方文獻。基耶薩神父的故事既是本書的主題,也是重構桑泰納村社會文化環境的線索引子。它鮮活地發生在這個特定的現實當中,但是它也曲折地指向普遍法則,允許對常量的識別,並建立起對比。那些曾經意圖明確的檔案,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意義。可以證明,它們現在字面的、直接的用法是如何曲解了它們過去被置於一個不易受到破壞的信息鏈時所描述的真相。公證文書中關於單獨的核心家庭的信息,掩蓋了非混居家族的楔子策略;被當作非個人交易市場表現的土地買賣掩蓋了制約交易的互惠原則。這個語境系統,以及系統之下規則和行為模型之間、社會結構和書面資料里可見的社會意象之間、單個檔案和系列檔案的字面意義之間的相互交織將成為喬瓦·巴蒂斯塔·基耶薩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我自己在調查中所提的問題使得整個故事情節變得複雜,我便按問訊時所提問題的先後順序來敘述事件。第一章呈現的是故事歷時三十年而達到的高潮部分。缺乏理論的布道和農民掀起的看似盲目崇拜的浪潮讓我們陷入了錯綜複雜的問題之中——貫穿於上帝、權威,以及社會學、經濟學與人口統計學危機中的那些認知觀念、因果解釋和心理態度。第二、三章對三個家族在土地及土地商業化問題上的策略和態度進行了結構性描述。為了清晰地展現經濟實體對社會的依賴,二者都是必需的。但是結構不會對行為和事件作出任何解釋。它至多描述某種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徵、價值以及普遍或典型的態度。因此我需要超越對這一社區的靜態描述。甚至,社會關係在經濟交易以及人際關係的體系中的分量充分反映出家族策略和態度的重要性時,它們也不能準確地告訴我們策略和態度作為社會動力學的基礎在鄉村如何運作。第四章所關注的是在封建制度的大危機下,統治體系和各種社會群體與專制政權及國家新機構的關係和運作方式。這些文獻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再早五十年前的桑泰納。喬瓦·巴蒂斯塔·基耶薩的父親朱利·愷撒·基耶薩是桑泰納的一位法官和公證人。透過他的生活及其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可以看到權力和社會整合機制。脆弱的社會秩序建立在同一社會階層中的水平關係和集團、委託代理人關係網間的垂直關係基礎之上,它不斷被打破,並在司法衝突的環境裡重構。在衝突中,封地領主﹑君主﹑鄉紳和農民們,他們不同的需要﹑策略和要求都受到了損害。因此,當地調解者的政治合法性只是建立在脆弱的平衡上,這一平衡掩蓋了他們因為前景難料和個人威望而進行的無法調和的利益之爭。第五章我們回到喬瓦·巴蒂斯塔·基耶薩身上來,發生於他布道與被審之前的事件有着不同的意義。他定義權力的方式及將其父親權威之傳遞視為一筆精神遺產的方式,根植於一個積極且具有自我意識的農民社區。從長遠來看,這個農民社區是被擊垮了,陷入相互對立的勢力的泥淖中,糾纏於封地領主、基耶里城、國家以及都靈大主教之間所簽定的協議中。儘管如此,在長期應急性的自治政治生活當中,桑泰納始終處於有着某種超自然力的某一特定事件的中心,這種力量是作為桑泰納獨有的事物意識形態及獨有的行為和決斷方式一個不可分割部分而顯現出來的。這裡再次申明,信仰和決定之間的關係並非線性的。基耶薩的傳道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它契合穩定的、預想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而是因為這類傳道為那些飽受戰火蹂躪的農民提供了面對令人生疑的信仰和人物時可能採取的行動組織方式。在處理因歷史變化、信仰、意識形態及統治與權威的關系所引發的各種問題時,我試圖闡述個人偏好、機構實體及社會等級與社會價值的不穩定性。換句話說,我努力論述發生劇烈衝突時引起變化的政治進程以及這種變化所帶來的無法預測的方向。—End—
本文選編自《承襲的權力:一個驅魔師的故事》,注釋從略。特別推薦購買原書閱讀。該選文只做推薦作者相關研究的書目參考,不得用於商業用途,版權歸原出版機構所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包括圖書名與公號名)。任何商業運營公眾號如轉載此篇,請務必向原出版機構申請許可!愛爾蘭大饑荒:人類苦難與悲慘情景的微觀切片|約翰·吉布尼
約瑟夫·亨里奇|如何理解作為一種文化物種的人類?
從野蠻到文明:人類學家審視的「文明」的地位|馬修·恩格爾克
----------------------------------混亂時代 閱讀常識
歡迎讀者點擊關注,出版機構、媒體合作可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