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話包括訊問、詢問。

《監察法》

第十九條 對可能發生職務違法的監察對象,監察機關按照管理權限,可以直接或者委託有關機關、人員進行談話或者要求說明情況。

  第二十條 在調查過程中,對涉嫌職務違法的被調查人,監察機關可以要求其就涉嫌違法行為作出陳述,必要時向被調查人出具書面通知。

  對涉嫌貪污賄賂、失職瀆職等職務犯罪的被調查人,監察機關可以進行訊問,要求其如實供述涉嫌犯罪的情況。

  第二十一條 在調查過程中,監察機關可以詢問證人等人員。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辦案人員單向的強制灌輸,而是與審查調查對象的思想對話和情感交流,要認真聽取審查調查對象的解釋或辯解,適時做好說理教育,形成良性互動

如何應對審查調查談話中的拒供行為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宋冀峰

拒供,是指審查調查對象基於僥倖和對抗等心理,拒不供述自身違紀違法和涉嫌犯罪問題,較多出現在審查調查談話初期。常見的表現形式有沉默不語、矢口否認、避重就輕、提出明顯不合理的辯解、有意供述虛假情況等。由於言詞證據對案件事實認定具有重要作用,拒供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案件事實的認定難度,加重紀檢監察機關的取證負擔。

面對審查調查談話中的拒供行為,辦案人員要強化心理建設,勇於直面難題、及時總結經驗,更新「方法庫」、打好「組合拳」,通過不斷提升審查調查能力,有效解決拒供問題。

第一,注重研判拒供行為心理。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只有精準掌握審查調查對象拒供行為的心理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實踐中,常見的拒供心理類型有:自欺欺人型,認為自己的違紀違法和犯罪行為隱蔽、手段高明、利益同盟牢靠,企圖以拒供矇混過關;利益權衡型,考慮到親情、友情、面子等因素不願供述;過於自信型,認為自己的供述對案件定性起決定性作用,只要不開口組織就無法認定自己的違紀違法和犯罪事實;認識錯誤型,對黨紀法律、自身違紀違法和犯罪行為性質理解有偏差或認識不到位,對審查調查工作持懷疑態度。實踐中的案件形態複雜多樣,審查調查對象形形色色,拒供的心理也不盡相同,且不同心理類型之間還可能出現交叉和轉換,需要辦案人員深入分析、精準判斷,找出拒供的癥結所在,為後續工作奠定基礎。

第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思想政治工作是紀檢監察機關「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工作方針的具體體現,也是破解拒供問題的法寶,關鍵是要優化和改進方式方法,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感化作用。一是要分類施教,結合審查調查對象拒供的心理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開導,切忌「一劑藥方用到底」;二是要言之有物,談話內容注重「小而實」,切忌「大而空」,結合在案證據和紀法規範進行釋法說理,力求見人見事見思想;三是要合理運用策略,既要通過講明面臨形勢和不利後果去「壓」,還要運用從寬處理的相關規定指明出路去「引」,體現組織關鍵時刻「拉一把」的關懷,促使其產生主動交代問題的內生動力;四是要體現尊重與真誠,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辦案人員單向的強制灌輸,而是與審查調查對象的思想對話和情感交流,要認真聽取審查調查對象的解釋或辯解,適時做好說理教育,形成良性互動,特別是對於審查調查對象存在的思想顧慮和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及時予以引導、解決和反饋。

第三,注重發揮程序的助力作用。辦案工作程序既是準確認定案件事實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保障審查調查對象權利的重要工具。同時,筆者在實踐中還感受到,嚴格規範履行辦案工作程序,有助於審查調查對象正確評估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形勢,使其認識到審查調查工作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感受到紀檢監察機關的決心、辦案人員的信心,對突破拒供案件有所助益。如筆者在調查一起誣告陷害案件時,談話對象基於「好面子」「組織肯定查不實」的心理,面對紮實的證據仍拒不供述。我們在幾經勸說無效後,立刻轉變態度,在宣布立案決定的同時,對紀檢監察機關作出立案決定的程序、證據要求以及可以採取的措施進行解讀;嚴格履行權利義務告知手續,並明確告知對審查調查談話全過程進行錄音錄像;在審查調查談話過程中,結合談話內容梯次出示證據,關鍵證據均由其辨認簽字,並在筆錄中記錄辨認全過程;嚴格按規定保障其飲食、休息,在其提出身體不適時及時提供醫療服務;審查調查談話結束前,結合有關規定,告知其可能承擔的紀律、政務、民事、行政甚至刑事法律責任。環環相扣、步步推進的工作程序,對談話對象形成了紀法威懾效力,最終促使其放棄僥倖和對抗心理,不但主動交代了自己的問題,還積極協助組織替被誣告陷害者消除影響,審查調查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第四,提升證據規則運用能力。證據規則是司法實踐經驗制度化、體系化的成果,對查明案件事實具有引領和指導作用,在刑事司法實踐中有豐富的實踐應用基礎。證據規則的運用有助於拓展取證思路、優化證據體系、緩解取證壓力、破解證明難題,有利於從根本上緩解辦案機關對言詞證據的依賴。也即,如果通過運用證據規則對各項證據進行系統化梳理,構建了邏輯自洽的證據體系,形成了嚴密、細緻、紮實、完整的證據鏈,達到了證明標準所要求的程度,即使在缺乏相關言詞證據的情況下,同樣可以對案件事實作出認定和處理。紀檢監察幹部要進一步提升證據意識,主動學習、運用刑事訴訟證據規則,如最佳證據規則、印證證明規則、口供補強規則、推定規則等,通過強化客觀性證據在審查調查中的重要性、構建間接證據鏈證明體系破解拒供問題,增強運用證據規則解決疑難複雜案件的信心和能力。

第五,充分發揮案例警示震懾作用。實踐中要注重查辦、收集兩類案件:一類是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但審查調查對象仍拒不配合,被堅決依法查辦、從嚴處理的案件,並可視情形予以公開曝光、形成震懾,打消一些人企圖通過拒供逃避制裁的僥倖心理;另一類是能夠轉變態度、積極配合審查調查、主動認罪認罰,被依規依紀依法予以從寬處理,充分體現出黨紀、政務和刑事政策關於寬嚴相濟的原則要求的案件。此外,要對收集的案例進行分析整理,重點突出審查調查對象態度變化對處理結果的影響以及證據規則的運用過程。這些案例既可以作為談話素材,增強審查調查談話的說服力,還可以作為查辦同類型案件時收集、固定、審查和運用證據的參考,有助於紀檢監察幹部在工作中統一思路、形成共識。(作者單位:天津市紀委監委駐市總工會機關紀檢監察組)


準確掌握談話對象七種心理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第十二審查調查室黃璞 李永紅

談話,是對人心與人性的深刻把握。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基本欲望是尋求快樂和逃避痛苦,人滿足其基本欲望的行為一旦受挫,攻擊便成為最原始、最普遍的反應。這就是心理學中「挫折攻擊論」的理論基礎。談話對象在趨利避害心理規律的支配下,在強大的談話攻勢下,必然首先呈現畏罪心理,並伴隨產生逃避心理、恐慌心理和戒備心理,以及僥倖心理和對抗心理等。抓准談話對象的心理動態,也就掌握了談話的主動權。

一、本能的戒備心理。這是一種原始的自我保護心態。正常情況下,人們在身處困境時,都會產生一種儘快脫離險境的思想意識。它是與生俱來的,是人們本能的意識表現。這種心理的產生包括主客觀兩個方面:客觀上,談話雙方地位、處境、目的等均不相同,決定了談話對象始終處於戒備和警惕狀態;主觀上,談話對象普遍存在畏罪心理,害怕受到追究、處罰,出於其自衛本能而產生戒備心理。對此,我們可以首先與談話對象自由交談,不急於觸及案件事實特別是細節。待談話對象戒備心理鬆弛下來後伺機而動,適時將談話引入正題。

二、自然的牴觸心理。牴觸心理是談話對象出於自衛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它是對抗談話、逃避處罰的心理反應。談話對象出現牴觸情緒時,往往會使談話陷入僵局。對此,我們應沉心靜氣,不疾不徐,耐心與其進行周旋,在形成相應的交流與溝通基礎之後,對其牴觸情緒產生的基礎進行有針對性的瓦解,逐步削減、轉化牴觸心理,有效掌控談話進程。

三、強烈的畏罪心理。畏罪心理是談話對象害怕問題被揭露而受到追究、處罰的一種心理。畏罪心理不僅直接阻礙談話對象如實、徹底地交代相關問題,而且還會派生出僥倖心理、戒備心理,以及產生緊張、絕望等消極情緒。同時也應當看到,這種心理也可能成為其如實交代問題的動機。對此,我們應採取打拉結合的策略,在嚴肅指出問題的同時,明確給予其出路,及時加以正確引導,將其畏罪心理轉化為爭取寬大處理的動力源。

四、明顯的僥倖心理。僥倖心理是談話對象自認為作案手段隱蔽,反調查措施到位,可以逃避處罰的一種自信的心理狀態。具有這種心理的談話對象,在談話中極力試探談話人員掌握證據的情況及談話能力,以制定防禦措施。或者以守為攻,辯解否認;或者緘默不語,守口如瓶;或者主動反擊,尋找談話人員問話中的漏洞。對此,我們可以直接反擊,指出其僥倖心理賴以存在的基礎已不復存在,也可以迂迴側擊,適時點破,打消其僥倖心理。

五、固執的優勢心理。這種心理可能來自一個方面,也可能來自多個方面。優勢心理是談話對象過高估計和依賴「關係網」「關係人」「保護傘」對自己的保護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態度。持有這種心理態度的人一般有一定社會地位,有較為穩固的「關係網」,有的「關係人」「保護傘」可能與案件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形成談話對象的心理依託。他們或情緒穩定、態度頑固,對行為後果考慮較多,對「退路」抱有很大希望;或漫不經心,注意力集中於其他事情,不願正面回答問題。對此,談話人員應適時給予正面回應,或分化瓦解,或直言靠人不如靠己,促使其重新評估「關係網」「關係人」「保護傘」的可靠性與牢固性。在其進入矛盾狀態時,打拉結合,摧毀其優勢心理。

六、清晰的底線心理。對具有清醒認識的談話對象來說,一開始可能會存有一定的僥倖心理,但他們更注重於對各方大勢的觀察、分析和把握。可能進行一些對抗,但他們會始終把握對抗的度,保持斗而不破,既不想承擔不配合的後果,又不願輕易「繳械」。因為對抗不是他們的目的,而只是手段。通過一定程度對抗,摸清談話人員對其情況了解多少、了解到什麼程度,從而確定自己的底線,爭取一個「最有利」的結局。所以,他們往往選擇走一步看一步、一步一步往後退、步步為營的戰術。即使那些看起來態度比較好的談話對象,甚至是自動投案的談話對象,也不是竹筒倒豆子、一股腦兒把所有的問題講清楚。有的談話對象甚至還講條件、要政策,企圖與組織討價還價。對此,比較好的辦法就是將計就計、順勢而為,既嚴肅指出其問題,又給其指出一條明路,一步一步促其選擇坦白。

 七、嚴重的失衡心理。有的人對於自己被查很不服氣,甚至公開叫板,「別人為什麼沒事兒」「怎麼就我倒霉」等等。這就是失衡心理的典型表現。有的人以為不止自己一個人腐敗,所以一旦事情敗露,組織對他採取措施,他就有一千個、一萬個不甘心,心態瞬間嚴重失衡。對此,我們不必大驚小怪。可以先當會兒聽眾,讓他說。再問他,也許你說的是事實,但是我們講的是證據,你說有人也腐敗,你可以舉報。現在,我們要聽的是你對自己問題的態度與認識,你把自己的問題談清楚了,我們會給你留下專門時間和機會檢舉揭發。只要屬實,組織的態度始終是鮮明的,不管是誰,不管地位多高,都將一查到底,決不姑息。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幾點:第一,設置了前提,先談自己的問題;第二,光嘴說不行,還得有真憑實據,也暗示我們已經掌握他的真憑實據;第三,亮明態度,不管是誰,當然也包括談話對象在內,只要搞腐敗,就不會有好下場;第四,坦白交代、檢舉立功,對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這樣就有力、有理、有節地破解了談話對象的失衡心理。

上述心理狀態,主要是由於談話對象的個性特徵、心理素質、作案手段以及思想意識、成長經歷等不同而產生的,還要根據其不同的心理狀態,因人、因事、因時,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切忌千篇一律。(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0-07-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