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欄將從New York Times、The New Yorker、Washington Post、BBC News等英文報刊中選材,為同學們梳理值得積累的知識點,主要涉及地道搭配、習慣用語、選詞升級、小詞活用、熟詞生義等板塊。
我從2019年開始在微博@譯鳴Babel中以「詞海拾貝」的形式梳理類似內容,不斷摸索講解思路,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如今,我在公眾號BABBLER里「重啟」這個系列,方便長篇幅講解的需要。
我經常需要翻閱多篇外刊文章,才能遇到一個值得精講的知識點,所以不定期更新,攢夠三到五個知識點就做成一期。有精力的時候,我會多寫一寫。
公眾號文章是可以調整字體大小的,設置在右上角的「三個點」中。請善用微信功能。
感謝陪伴。如有幫助,還望多多推薦。
【詞海拾貝】
本文共有四個模塊, 僅公開展示第1、2模塊。獲取可打印的完整版講解文本, 請詳細閱讀:本欄目合集獲取方式
一、分享兩個地道搭配
習慣用語「stand behind (someone or something)」可等同於「support (someone or something)」, 其中關聯來自「站在身後」到「支持」的衍生, 同學們應該已經熟悉。
那麼如果想要表達「堅定支持」, 可以寫成「stand firmly behind」, 其中「firmly」由具象的「穩固」理解為抽象的「堅定」, 不難理解。相通的, 我還有在外刊報道中翻到這麼一處摘錄:
President Joe Biden has said he stands "squarely" behind the US exit from Afghanistan as he faces withering criticism over the Taliban's lightning conquest of the war-torn country. (美國總統喬·拜登表示, 他「堅決」支持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由於塔利班迅速重掌阿富汗, 他面臨嚴厲的批評) —— BBC News
美軍在阿富汗的撤離行動倉促混亂, 面對質疑、批評與指責, 美國總統拜登選擇以「I stand squarely behind my decision.」的強硬語氣來回應。其中「stand squarely behind」等同於「stand firmly behind」, 同學們可以參考積累, 豐富選詞替換。
squarely明顯為square (adj.) 對應的副詞, 字面為「成直角地」, 繼而可以衍生表示「firmly」。
再有, 同學們如果想要表達「嚴厲、尖刻的批評」, 一般會選擇「strong/severe/heavy」或者「fierce/bitter/harsh/sharp」來與criticism搭配, 前文摘錄中的「withering criticism」也可以積累下來。
wither本義表示「使枯萎, 使凋謝」, 繼而可以衍生為「使說不出話, 使不行動, 使目瞪口呆」, 由此衍生的withering (adj.) 就可以表示「(目光、話語等) 令人難堪的, 尖刻的, 嚴厲的」。
相關用法示例再比如:
She throws him a withering look, then turns on her heel and swaggers away. (她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然後轉身大搖大擺地走了) —— The New Yorker
此處選用「throw someone a withering look」來表示「狠狠地瞪了某人一眼」, 也可將throw替換為shoot, 同樣生動地道。
二、分享一對習慣用語
有翻到一篇題為「How Afghanistan rattled Asia and emboldened China」的報道文章, 大體在講, 美軍倉促撤離阿富汗造成的混亂局面讓美國的亞洲盟友感到慌亂不安, 中國則藉此機會在該地區施展影響力。我將原文前三段摘錄如下, 其中涉及一個生動的習慣用語。
Like many across the world, millions in Asia have been shocked by the scenes of desperation coming out of Afghanistan - with some asking if America can still be trusted. (新聞報道中的阿富汗慘景震驚世界, 也讓亞洲國家感到驚慌, 並質疑美國能否被繼續信任)
On Sunday evening - just a week after the Afghan capital Kabul fell to the Taliban - US vice-president Kamala Harris landed in Singapore for the start of a whirlwind Asian tour. (周日晚上, 就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被塔利班占領一周後, 美國副總統卡瑪拉·哈里斯抵達新加坡, 開始了她旋風般的亞洲之行)
She has since sought to smooth ruffled feathers by saying the region is a "top priority" for the US. (她在亞洲出訪期間, 一直試圖修復美國的區域夥伴關係, 表示該地區對美國而言「至關重要」) —— BBC News
ruffle (v.) 表示「弄亂, 弄皺, 使起伏不平」, 比如「The wind ruffled the water.」 (風吹皺了水面, 風讓水面泛起漣漪), 也可以用於描述鳥類「豎起羽毛」, 比如「The birds ruffled their feathers (up) in alarm.」 (鳥驚恐地豎起了羽毛), 再可衍生用於表述人「使生氣, 使心煩意亂, 使緊張」, 比如:
He's easily ruffled by criticism. 他受到一點批評都會惱羞成怒。
由此衍生的習慣用語「ruffle someone's feathers」指的就是「annoy someone」, 表示「使 (某人) 心煩意亂, 使 (某人) 生氣, 使 (某人) 惱怒」, 其中關聯在於將「鳥類因受驚而豎起羽毛」作拓展理解, 生動形象。相關外刊摘錄比如:
Beijing has ruffled feathers in both Australia and the European Union over trade, and clashed with the U.K. over Hong Kong — a former British colony. (中國在貿易問題上與澳大利亞和歐盟關係緊張, 並且在香港問題上與英國分歧嚴重; 此處涉及一個小知識點, 「clash with someone over something」表示「對某事存在重大分歧」) —— NBC News
對應的習語就是「smooth (someone's) ruffled feathers」, 表示「安撫」或者「平息」 (make someone feel less angry or offended)。
原文標題「How Afghanistan rattled Asia and emboldened China」中出現了rattle (v. 使慌亂, 使緊張不安) 這個單詞, 那麼哈里斯試圖「安撫亞洲國家的緊張情緒」就可以寫成「soothe rattled nerves in Asia」。
原文摘錄則選用習語「smooth ruffled feathers」來豐富表達方式, 字面就好像亞洲的某些國家被阿富汗亂局嚇得「炸了毛」, 擔心美國也會拋棄他們, 為此哈里斯特意出訪亞洲來「順順毛」, 試圖安撫。生動形象, 可以參考積累。
---本文還有兩個模塊---
點擊圖片, 獲取完整版講解合集
要記得常來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