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坦白說,從區塊鏈開始,我對有些新概念新技術就有點免疫了。主要是曾經追過一些熱點,研究過一些概念,後來有種被騙的感覺。就像有人說哪裡開了個媲美迪士尼的遊樂園,大家轟隆隆去看,結果看到一個電動小火車。
倒不是說大家通常熱議的新技術沒有價值,肯定是有的。但是 60 分的東西,吹成 1200 分,就有點奇怪了。
不過可以理解的是,創投圈這幾年畢竟有些疲軟,都在看半導體和拉麵館了,突然出現一個被馬化騰說是「媲美移動互聯網的大船,再不上船就晚了」的東西,或者被 Roblox 熱吵的「萬物皆可元宇宙」「是互聯網的盡頭」的東西,哪怕知道不大可能,也總得先眼見為真。
有沒有眼見為真我不知道,我是有點看瞎了的。看了半天,不還是 VR/AR + 網絡遊戲那一套嗎?
從 2012 年 Oculus Rift 出現的時候,媒體就盛讚,黑客帝國時代終於到來了,別想什麼信息技術什麼本地生活了,趕緊想想是選藍藥丸還是紅藥丸吧。於是 2012 年被光榮地命名為「VR 元年」。
這個故事精彩之處在後面,幾乎每年都能叫 VR 元年。2014 年,Facebook 收購 Oculus,被稱為 VR 元年。
2016 年,微軟和索尼都有了自己的 VR 設備,國內創業圈也火爆,又被稱為 VR 元年。
2018年12月25日工信部發布《關於加快推進虛擬現實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019 年,Valve Index 發布。於是,這一年也被稱為 VR 元年。為了跟之前的 VR 元年區分,這次特地叫「真正的 VR 元年」。
最近 Pico 被字節收購了,估計又得熱鬧一番。如果 2021 年或者 2022 年又被叫做 VR 元年,建議再行區分,叫「真正的真正的 VR 元年」吧。
看起來,元宇宙的意思,就是元年宇宙吧。
2
吐槽歸吐槽,VR/AR 技術本身是極有價值的,也一定是未來趨勢;隨着算力提升,遊戲變得更開放、更自由,這我也都是堅信不疑的。只是,整個容就想換身份證,這不合理。
技術一定還是為場景價值服務的,不是講一個炫酷的科幻故事、描繪一個精彩的科幻畫面,就能真正落地為產品的。
過去二十年,我們確實經歷了技術帶來的劇烈革新。我們目光所及的規模最大的新產品,都是建立在這基礎上。
移動支付、個性化推薦都是看起來不夠性感的技術,也沒有高大上的名字,但只要能解決用戶問題、創造了場景價值,產品就能建立在它們基礎上,創造價值。
把這兩個概念扔進來,我不知道能推理出什麼。太抽象了。太彆扭了。
不過我可以猜測具體的技術,比如 VR 和 AR。
VR 的技術肯定是逐步成熟的,就我很不專業的了解,能先解決長時間使用頭暈的問題就很不容易了。現在的設備,重的不便攜,便攜的性能又差,離手機的體驗還遠得很。
我用 VR 設備,除了短暫地看一些奇觀(在家體驗過山車、海底古蹟風景等等),玩幾把射擊遊戲(忍不了半小時),還是沒有找到很好的體驗。
就更不用說,完全沉浸在一個虛擬世界裡,這對設備各方面體感,以及對空間的要求(主要是走動問題,不是自由移動就很假;是自由移動,就需要巨大的可供定位的空間,這也讓 VR 的價值削弱了)都很高。到黑客帝國那個階段,還是等腦神經連接系統出現比較靠譜。
對於 VR 技術,我是謹慎悲觀的。我會覺得長期停留在第一個階段打磨,作為玩具是可以的(就像智能音箱說是下一代入口結果其實就是玩具而已)。第二個階段都很難個人家庭化。
對於AR 來說,最簡單的應用是社交,就是星球大戰系列裡的那種全息圖像,帶上眼鏡,你的朋友可以躍然眼前,體驗就很好。
不過只有這樣的話,又只是一個玩具層面的應用。
AR 理想情況下,還是足以替代手機的。相當於直接在眼前喚起各種界面,有點像手機屏幕直接鋪在面前。
不過還是沒有回答一個重要的問題:這樣看有什麼好處呢?
一種潛在的好處是,能跟現實生活的實體接觸關聯。比如可以直接圖像識別出很多信息,擺在面前。有點像手機里的識物。但問題又來了:這麼低頻的需求,手機也可以完成,為什麼不用手機?
另外可能有個好處是,這樣畫面可以很大,看得更清楚。這的確有價值,可是如果注意力在這個畫面上的話,大概率不是在需要看現實世界的情況,那在戶外是不夠合適的,總不能站在路邊跟上圖的姑娘一樣在逛電商網站吧?...... 如果是在家裡,電視和投影不是更舒適嗎?
常見的 AR 應用一般就是家居設計、空間定位、測距、小遊戲等,這些也很難構成對手機的挑戰。
所以我覺得根本不是技術的事兒,是從場景來看,VR 和 AR,之於手機,都很難有「可以揣在兜里的智能計算機」比「笨重且操作複雜的 PC 機」這種碾壓的體驗差。
對 VR 和 AR 能挑戰手機的地位這事兒,我是很悲觀的。2012 年的第一個 VR 元年過去已經 9 年了,還是沒有質的突破。再過 15 年甚至 30年,我瞎預測,手機還肯定是個人智能設備的主宰。頂多可能會在手機上集成一些新技術。
3
再聊聊元宇宙經常關聯的另一個課題:會不會在新技術之後,人們開始生活在虛擬世界呢?所謂有錢人去火星,沒錢的人元宇宙。
首先有一個問題:怎麼才算生活在虛擬世界?是要在這裡面娶妻生子?那夢幻西遊也可以啊,十幾年前就可以了。要有經濟系統?那 CSGO 的裝備交易市場、比特幣、電子賬戶,不也都存在很多年了?
如果講的故事是,重建一個虛擬世界(很多對元宇宙的解讀就是這樣的),跟現實世界完全對標,複製各種模塊進去,那價值在哪?我是沒太懂這事兒的,也沒看到有人真的解釋清楚。宅男是因為逃避現實生活才喜歡二次元的,為什麼要去另一個一毛一樣的世界,而不是只喜歡二次元這個跟現實世界邏輯完全不同的世界?
虛擬世界在各個場景下都符合人的需求邏輯。所謂的「在虛擬世界交朋友」,就是社交需求,對某些人來說比現實世界更輕鬆、更舒適。所謂的「在虛擬世界創造」就是娛樂需求,跟過去堆樂高、玩積木也沒有什麼區別。不是把所有需求雜糅進所謂「虛擬世界」,就可以讓人覺得一切都好,現實真垃圾的。
有文章說賽博朋克2077這樣優質的遊戲就是元宇宙的雛形,我是頭上頂着三個大問號的。
如果說元宇宙就是一款很卓越的遊戲,這個遊戲跟傳奇和魔獸世界一樣優秀,有出色的畫面、經濟機制、社交方式等等,那我完全贊同,並且願意每個月都充值 648。但如果說元宇宙是黑客帝國,大家快來生活吧,那真的就是瞎扯淡了。
有很多好遊戲,有沉浸感,有創造感,有自由度。但好遊戲就是好遊戲,人們享受在動森里買家具、跟朋友聚會,會為朋友寫的信感動,並不意味着就拋離了現實世界,這都是在滿足一部分生活中的需求。這部分需求,在別的地方也能滿足,跟是比特的,還是原子的沒有關係。
最後我疑惑的就是,我看元宇宙的概念說,元宇宙指的是所有虛擬世界聯合起來變成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空間,合而為一,那麼...... 意義在哪?
凡事總得講點基本法吧。你說平台里不同商鋪的消費信息聚合在一起,能夠形成大數據描繪消費者的畫像,這個很有價值;或者把全國的健康碼集中做數據處理,這樣對防疫也很有幫助。但是把所有虛擬世界的數據、內容都聚合到一起,是為了啥呢,單純就是讓每個字節都跳動起來嗎?
出現一個黑客帝國里一樣的虛擬世界,高樓大廈,信息穿梭,黑客橫行。聽起來就像是二流科幻小說里的劇情,能滿足爽文的幻想。跟真實世界沒啥關係。
4
最後申明下,我不是對元宇宙和全真互聯網有什麼大的意見,只是覺得這種高級概念無助於我們做產品去解決問題。這背後在解決 VR、AR 問題的,在研究怎麼讓遊戲更好玩的人,才更值得尊敬。
人工智能本來是個很好的技術概念,也不算很唬人,可行業內專門追着做「更好的人工智能技術」的產品都很快隕落了。人工智能是個底層的技術,並不是需求,也不是價值本身。就像做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本身不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是人臉安全驗證、在線翻譯。
元宇宙到底解決什麼問題?沒人說得清。互聯網是全真的就好嗎?假一點行不行?也沒人說得清。
還是踏踏實實把產品做好,把用戶價值理解好吧。
喬布斯在 2007 年 iPhone 的發布會上說要重新定義手機,現在這麼多概念,感覺是很多人都在模仿他,要重新定義這個、定義那個。
但很多人沒有看到,喬布斯真正在滑動手機屏幕、縮放圖片時,台下的陣陣呼聲。這些呼聲,不是被「重新定義」這個戲劇性的詞震撼了,而是被「顯而易見」的體驗震撼了。
我總覺得,好產品,好技術,價值都是「顯而易見」的。
一些小看法,希望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