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祝賀GreenChE創刊兩周年,NanoResEnergy攜手GreenChE合辦的主題為「聚焦綠色化工研究前沿」的論壇將於2022年11月11日(14:00-17:00)和11月12日(9:00-11:40)通過網絡在線直播。
本期線上論壇邀請了諸多綠色化工領域的傑出工作者,介紹最前沿的科研進展,還特別邀請了Nano ResearchEnergy期刊兩位主編曲良體教授和支春義教授、青年編委龐歡教授擔任主持人,歡迎大家準時觀看!
另外,在線提問者還有機會獲得精美禮品,歡迎大家積極參與!
日程安排
報告人介紹
2022年11月11日

朱為宏教授
華東理工大學
主持人
朱為宏
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精細化工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從事化學產品工程研究,涉及光敏化學品功能化及產品化。迄今已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等國際期刊上發表 SCI論文330餘篇,H指數為78,被SCI引用2.1萬餘次。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首席科學家。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目前擔任中國化工學會染料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等,並擔任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副主編、《過程工程學報》副主編。

曲良體教授
清華大學
主持人
曲良體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先進功能材料、微納製造、新能源器件。曲良體教授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國際重要期刊發表SCI論文200多篇,論文他引兩萬餘次,單篇論文最高他引2600餘次。受邀請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Chemical Reviews等撰寫綜述論文30餘篇,專著1部,國際國內發明專利30餘項。研究工作被Nature等專業刊物報道。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2016年)第二獲獎人,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2015年)第五獲獎人等。

王金蘭教授
東南大學
報告題目:電化學固氮:催化劑、反應機理與描述符
王金蘭
國家傑出青年獲得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長期從事新材料的多尺度模擬與理論設計工作,在新材料的生長與物性調控、機器學習預測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包括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等有影響力的期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引用一萬六千多次,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擔任Nanoscale副主編、Nanoscale Horizons科學編輯及Journal of the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等多個期刊的編委。

李春教授
清華大學
報告題目:細胞智能抗逆提升生物製造節能降耗
李春
清華大學化工系長聘教授,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長,工業生物催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學、生物催化與酶工程的研究,聚焦萜烯類和黃酮類天然產物的酶轉化與微生物合成,工業菌種智能抗逆分子設計與工程應用。2006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4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7年獲得「侯德榜化工科技創新獎」,2017年遴選為全國「生物工程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2019年擔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合成生物學」專題首席科學家。已完成植物油脂酶法脫膠、甘草次酸的生物製造、多重耐熱酵母發酵生產乙醇等技術的中試試驗,研製的植物解鹽促生菌劑實現了產業化應用。在ACS Catal、ACS Energ Lett、Nature Comm、Metabolic Eng、ACS Synth Biol、AIChE J、Chem Eng Sci、J Biol Chem、J Phy Chem Letter等期刊發表論文近300餘篇,H-index=42,獲授權發明專利36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項。編著教材和專著11部章,其中主編的《合成生物學》和《生物工程與技術導論》獲部級優秀教材一等獎,副主編的《生物化學》已成為高校廣泛使用的教材。現擔任中國化工學會生物化工專委會副主任、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合成生物學分會副主任;擔任《合成生物學》執行主編、《Frontiers in Bioeng Biotechnol》副主編、《Applied Microbio Biotechnol》、《Synth System Biotechnol》、《化工進展》、《催化學報》、《過程工程學報》、《農業工程學報》、《生物加工過程》等期刊編委。

徐建鴻教授
清華大學
報告題目:多相微分散傳遞過程基礎及其應用
徐建鴻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兼任中國化工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籌)主任委員,微化工技術專委會秘書長。分別於2002年和2007年在清華大學化工系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2007-2009年在清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09年博士後出站留校工作至今,2012年~2013年在哈佛大學從事訪問學者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微化工過程與多相微流控技術。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和企業橫向合作項目等20餘項;在 AIChE J、Chem Eng Sci等本領域主流期刊上共發表學術論文 200 余篇;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20餘件,多項研究成果實現工業應用轉化。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中國化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第1完成人)等多項國家/省部級科學技術獎;曾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9)、國家基金委優青(2013)、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2016)等榮譽,2021年獲日本化學工學會(SCEJ)"亞洲傑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師獎"。

劉國柱教授
天津大學
報告題目:超臨界流體非均勻微結構及其化學反應特性研究
劉國柱
主要從事高熱沉燃料、碳氫能源化工等研究,主持國家重大專項、國家傑青基金等項目20餘項。在AIChE J, ACS Catal,Fuel等發表論文160餘篇。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擔任過程工程學報、Carbon Resource Conversion編委,CJChE和GreenChE青年編委,JAAP和CJChE專刊客座編輯。

陳龍 特聘研究員
華東理工大學
報告題目:基於氟化電解液的高電壓鋰金屬電池界面調控
陳龍
2010年6月本科畢業於蘇州大學,2016年6月獲得復旦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2016年11月前往美國馬里蘭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9年7月晉升為助理研究員,於2021年1月入職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加入李春忠教授團隊。研究方向聚焦於鋰離子電池電解液,以第一(含共同)\共同通訊作者在Nat. Nanotechnol.、Nat. Energy、Joule、Chem、Nat. Commun. (3篇)、Angew. Chem. Int. Ed. 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5篇論文,總計發表SCI論文50餘篇,被引超過6700次,H因子41。獲得2022年度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以及2020年度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入選上海市2020年度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其被多次邀請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並做邀請報告,擔任Energy Materials Advances 、Susmat、Chinese Chemical Letters期刊青年編委。
2022年11月12日

支春義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
主持人
支春義
2004年中科院物理所取得博士學位,隨後到日本物質材料研究機構工作,任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員(faculty)以及主任研究員(永久職位)。目前在香港城市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任教授。研究方向為柔性電存儲器件,鋅離子電池,水系儲能電池等。到目前為止,已發表有關SCI論文超過390篇,他引超過36000次(ISI),H因子為104,專利授權超過100項。編輯著作兩本。支春義博士是Nano Research Energy創刊主編。支春義博士主持科技部重大專項子課題,香港政府資助GRF項目(基礎研究)和ITF項目(應用研究)等。支春義博士是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學家(2019-2022材料科學),香港青年科學院青年院士,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cience理事,獲得城大校長獎,青年傑出研究獎,NML研究者獎,北京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龐歡 教授
揚州大學
主持人
龐歡
於2011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現為揚州大學特聘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全球高被引學者 (2020年、2021年)。任《國家科學評論》學科編輯組成員;兼任多個期刊編委、青年編委。主要從事基於納米配合物框架材料的研究。近年來,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 SCI 論文300餘篇,曾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溫兆銀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報告題目:二次電池界面優化
溫兆銀
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開展的研究方向包括:各種離子導體、鋰/鈉電池、固態二次電池、電解水制氫等。負責各類科研項目50餘項。至今公開發表SCI論文420餘篇,被引用15000餘次,H因子67,2015-2021年連續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能源與材料),申請發明專利140餘項,其中80餘項已授權。研製成功大容量儲能鈉硫電池、高安全性鈉鎳電池兩項成套技術,填補了我國相關的空白,並實現成果轉化。研究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獲省部級一等獎3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並獲得國家科技部國家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15年入選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現任亞洲固態離子學會主席,中國硅酸鹽學會常務理事,固態離子學分會理事長等,任多種期刊的副主編或編輯。

劉金平教授
武漢理工大學
報告題目:一體化薄膜固態儲能器件
劉金平
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湖北省傑青,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全球高被引科學家。長期從超級電容器、水系電池和固態電池等研究,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10餘項;在Nature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EES等期刊上發表論文200篇,被他引2萬次;授權發明專利20項,出版專著(章節)3部。現任澳大利亞國家項目(桂冠教授、未來學者等)評審專家,中國各級科技獎/基金項目/重大專項評審(會評)專家,湖北省科技廳權威專家庫高端專家,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副主編、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學術編輯,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Rare Metals和Frontiers of Physics等期刊編委。

餘子夷教授
南京工業大學
報告題目:細胞微載體工程
餘子夷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項目首席科學家,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江蘇特聘教授,南京市高層次舉薦人才。2012年6月博士畢業於南京工業大學,同年9月進入劍橋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8年12月引進至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微流控技術和生物載體工程的研究,以負責人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國際合作基金、劍橋大學Open Plant基金、劍橋大學Biomake基金、南京市留學人員科技創新項目擇優資助等項目,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與歐洲第七框架微藻能源項目、英國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戰略性長期基金等項目。以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在Nat. Comm.,Acc. Chem. Res.,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Adv. Funct. Mat.等期刊發表文章60多篇,引用超過2000多次,H因子21。獲國際專利授權1項,中國專利授權8項,申請中國專利20項。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自然科學二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三等獎、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中英創業計劃大賽一等獎、劍橋大學創業獎等獎勵。

王雪東 教授
蘇州大學
報告題目:有機光子學低維晶態結構的控制合成:從單一到多級
王雪東
2011年7月本科畢業於蘭州大學,2016年7月獲得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物理化學博士學位,2016年8月入職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在有機光功能低維材料這一化學與材料交叉學科領域開展了從精準合成、功能實現到構效關係闡明的基礎研究工作,累計發表學術論文122篇,獲中國授權發明專利7項。近年來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85篇學術論文,其中包括3篇Nat. Commun.、3篇Matter、2篇J. Am. Chem. Soc.、6篇Angew. Chem. Int. Ed.、4篇Adv. Mater.、2篇CCS Chem.和2篇Sci. Bull.;主持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獲2015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和2021年度中國化學會納米化學新銳獎等榮譽稱號。

於超教授
江蘇科技大學
報告題目:基於功能納米材料的微反應器設計及過程強化
於超
2015年6月博士畢業於南京工業大學,同年11月進入布朗大學化學系及工程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20年加入江蘇科技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工作。其多年從事功能納米結構材料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工作,作為項目骨幹參與了主持或參與了包括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ARL)、美國能源部(DOE)、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NRL)以及Strem化工等多項基金項目,僅國外課題總科研經費即達到320萬美元。發表SCI科技論文35篇, 參與撰寫專著章節1篇,中國專利4件,申請美國專利2件。
觀看地址
Nano ResearchEnergy(ISSN: 2791-0091; e-ISSN:2790-8119;官方網站:
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2790-8119)是Nano Research姊妹刊,於2022年3月由清華大學創辦,香港城市大學支春義教授和清華大學曲良體教授共同擔任主編。Nano Research Energy是一本國際化的多學科交叉,全英文開放獲取期刊,聚焦納米材料和納米科學技術在新型能源相關領域的前沿研究與應用,對標國際頂級能源期刊,致力於發表高水平的原創性研究和綜述類論文,已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2023年之前免收APC費用,歡迎各位老師踴躍投稿。
投稿請聯繫:
NanoResearchEnergy@tup.tsinghua.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