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8日起,我國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實施「乙類乙管」,不再對新冠患者實行隔離,不再判定密接,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一系列「不再」,讓我們清晰地意識到:戰「疫」進入了新篇章。
網絡上一批批「陽過」的經歷分享甚至是自己的親身體驗,都讓我們不再談「陽」色變。然而,不到兩個月前,陽性患者對大多數人而言還是一個遙遠而模糊的概念。
把時間撥回2022年年末:新一輪疫情反彈來勢洶洶,「二十條」剛剛頒布,個別省市防疫政策陸續放開。站在歷史轉折口的我們,面臨的是信息差產生的焦慮,未知和變動帶來的不安。
在蔓延的緊張中,社交媒體上出現了第一批公開講述「我陽了」的人們。微博用戶「皇城根下刀筆吏」在2022年11月12日發布微博「有沒有誰得過新冠的?能否在評論區講講自己的經歷?」,五日內便收穫了將近兩萬條評論;微信公眾號「一小時爸爸」在16日匯總了近千條關於新冠患者經歷的留言……這些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們曾是人群中的少數,人們既害怕與之接觸,又好奇他們的經歷。但正是這些「少數人」,在大多數人都對病毒不甚了解、感到焦慮之時勇敢地站出來,將一段段患病經歷中無數所見所感揉碎重組,拼湊出短則數行,長則數千字的留言。
2022年11月,從「皇城根下刀筆吏」的微博評論、「一小時爸爸」匯編的留言、「感染新冠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與「新冠肺炎康復者們現在都怎麼樣了?」兩個知乎問題下的回答中,我們有幸記錄下了這些聲音。從中,我們隨機選取了384條留言,希望能藉此來復現那些無法被統計數字所代替的、鮮活的故事與生命。雖然,他們的心境和此時的我們不盡相同,但在他們的故事中我們或許能找到共鳴。

384條留言,道出了565段患病經歷。敘述者不僅在自述親身經歷,也作為見證者或傾聽者,轉述身邊人的故事。
在提供確診時間、地點的469條經歷中,36.5%的感染發生在國內,集中於上海、新疆、台灣等此前發生過大規模疫情爆發或封控的地區;其餘的感染發生在境外,感染地點遍及亞非歐澳北南美六個大洲;感染時間覆蓋了2020年(9%)、2021年(9%)和2022年(82%)這三年。患者中,最小的只有兩個月大,最年長的已年過耄耋。
我們在532條患病故事中識別出了感染者與留言者關係,發現其中有245段自述和287段轉述。

從留言中提及的稱謂看,除了自己,敘述人最關注的是至親——「孩子」「爸爸」「媽媽」「老公」「女兒」的數量遠大於其他稱謂。這也和感染的具體場景有關。71條留言明確提及,感染發生在家庭中,往往一人感染後,同居的親屬也開始陸續確診。

看見敘述,也要看見那些「不被敘述」。新冠死者和部分重症患者無法為自己發聲,只能被轉述,而當這些經歷未被他人充分轉述時,死者和重症患者的聲音就在賽博空間中「淹沒」了。
在565段真實經歷中,有25位患者為臨床分型中的重症、危重症患者和死者[ 結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中的臨床分型與留言中對患者症狀的描述而得 ]。這25段患病故事,只有6位為感染者自述,其餘皆經過留言者轉述。不幸者無法發聲或不願發聲,使得新冠感染經歷分享的輿論場成為了倖存者的主場,這可能會使我們從網絡端接收的相關信息與真實情況存在一定的偏差。

「核酸陽了,這大哥當時是非常不相信,因為他的症狀和網上說的不一樣,(他)不拉肚子,味覺也沒消失……」有留言記錄下這樣一段見聞。
實際上,感染病毒毒株的性質、個人身體素質和醫療條件的差異都可能使新冠患者表現出的症狀千差萬別。我們將每條清晰記錄了從感染至康復/死亡的全過程的留言繪製成一條彩帶,所有74段經歷構成了如下波瀾起伏的畫面。

所有彩帶色度與長度的千變萬化,反映出了新冠症狀個體間差異之大、個體內變化之多,似乎難用一套通用的公式總結。有患者就回憶說:「每天和每天不一樣,像拆盲盒一樣」。
差異並不意味着病狀全然不可預測。我們統計了所有留言對症狀的描述,發現發熱、乾咳、乏力、局部或渾身酸痛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

然而,針對各類症狀17%的留言者談到,自己或身邊人未服用任何藥物,僅靠自行痊癒。
服用藥物的患者依然占了大多數。其中,85名留言者提到了連花清瘟膠囊或沖劑。儘管曾引發爭議,這味中藥已被國家衛健委作為推薦用藥寫入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患病期間,多症狀的並發可能需要多種藥物的治療,有留言半是無奈半是幽默地寫道:「川貝雪梨膏用於喉嚨痛,布洛芬用於治療頭疼,右美沙芬用於止咳,還有通鼻子的藥物。」

除了這些常規藥物,留言者還提到了其他的「偏方」:多喝熱水、補充維生素(可提高免疫力),甚至還有針灸、拔罐和刮痧。

據疾控中心的研究,老年、先前有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更容易發展成重症或者危重症。對於這些基礎疾群體而言,感染新冠肺炎無疑是雪上加霜。

在「皇城根下刀筆吏」的微博評論區,有留言者希望能獲悉基礎病人群感染新冠後的情況。這樣的訴求引發了大量的共鳴,在這條熱門評論里,人們紛紛留下了對自己或身邊的基礎病人的擔憂。

關切之音很快有了迴響。有基礎病人站出來現身說法,安慰說新冠並沒有對自己身體產生嚴重的傷害;也有許多人敲響警鐘,一定要做好防護,因為身邊的基礎病人確實受到了病毒更加嚴酷的折磨……整體而言,在我們識別出的40段基礎病人的經歷中,有15位患者發展成重症甚至死亡。而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童朝暉指出,目前我國90%以上的患者都屬於無症狀和輕型患者。相比之下,基礎病群體的重症率確實要遠高於普通人群。


長新冠,即新冠後遺症。根據世衛組織的定義,長新冠指感染新冠病毒的3個月後還有症狀,這些症狀最少持續2個月,且不能用其他疾病來解釋。
在談及後遺症的273段患病經歷中,近一半患者明確表示自己沒有長新冠;33名敘述者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比感染前更易感到疲勞;40名敘述者談到味覺或嗅覺失靈,「嘗什麼都沒味道」。

後遺症是可以逐漸好轉的。許多留言在提到咳嗽、嗅覺或味覺減弱等後遺症時,都帶有時間限制,例如有留言寫道,「嗅覺有點問題,總能聞到燒木頭的味道,一個月以後消失」,或是「恢復後,還是會咳嗽,但是將近一個月後就沒有了」。許多提及後遺症好轉的患者經歷長新冠的周期短至兩周,長則一到兩月。
身體的傷痕尚能治癒,心靈的創傷和人生軌跡的改變則難以逆轉。

新冠染病經歷直接影響了部分留言者的工作和收入。有敘述人談到,自己在患病後被老闆婉言辭退,只能另謀他處;也有自由職業者因為長期反覆隔離,在半年內沒有收入來源。
心態和生活習慣也因為患病經歷而改變。「一有風吹草動就喜歡買很多東西備在家裡,」有留言無奈地寫道。
復陽的可能性,讓患者飽受困擾。一名敘述者說,自己康復之後依舊有防疫工作人員「一而再,再而三的上門血檢及核酸檢測,也未事先電話通知。」 然而,根據2022年7月鍾南山等人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新冠感染者復陽之後不太可能具有傳染性,對社區是安全的。
病痛難愈,心病更甚。許多新冠患者在敘述中提到了自己久久難以平撫的心靈創傷。新冠患者本就是疫情中的受害者,現實卻讓他們中的一些人遭遇了二次傷害。好不容易翻過病毒這座山頭,山那邊卻還是山,對於一些感染過新冠的患者來說,想要回到之前的平靜生活並非易事。

感染新冠在患者和見證者的心中留下或深或淺的情感烙印,他們將這些情緒揉碎,和回憶一起,書寫進文字里。

負面情緒依然是回憶的主旋律:新冠讓患者的生活鏈條突然斷開,在焦慮、害怕、痛苦、緊張中惶惶不可終日。更有甚者因此「自責」:「感覺給別人帶來麻煩,十分自責」「向父母和長輩道歉,因為我隱瞞我得了新冠」……
然而,雖是病毒的受害者,許多敘述者仍在為他人考慮:或是安撫大家「不必過於擔心」「新冠不可怕,可怕的是未知的恐懼心理」;或是警醒他人,「能不得還是不得」「無論身在何地,面對何種病毒,無論康復後是否有後遺症,自身才是健康第一責任人,做好個人防護。」
正因如此,儘管記敘的是與病毒的抗爭過程,留言字裡行間卻不乏希望。「衷心祝願所有人都健康平安」,有留言寫道。
這位敘述人留下這句話時,正處於感染的第四天,剛退燒不久,精神正在恢復。「頭暈,繼續喉嚨痛」,但他說,「問題不大。衷心祝願所有人都健康平安。」
數據 | 傅晗淑 曾家奕 吳儀
文案 | 傅晗淑 吳儀 曾家奕
可視化 | 曾家奕 吳儀 傅晗淑
美編| 鄧可
中國人民大學數據新聞課程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