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媽都說了一年之計在於春,1月20日的國常會也再次強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天甜姐就帶大家來看看2022年有什麼值得關注的板塊。
中國經濟面臨三重下行壓力,為了穩增長,基建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你只認為房地產=基建上,歷史的巨輪很有可能從你身上壓過哦。
雙碳政策的推動下,綠電早已為大家所熟知,上游風電、光伏已進入平價大爆發時代,下游的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也在不斷提高,就剩個中游的電網,似乎無人問津的樣子。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甜姐就帶大家來了解了解電網這個行業。(文章尾部有福利,一定要看到最後噢~)

1. 「承上啟下」的電網
電網連接能源生產和消費。電力系統可劃分為發電、輸電、變電、配電、售電、調度六大環節,除發電外均屬於電網產業鏈。
通俗來理解,電網是將相近的電廠、送變電站聯絡起來,形成全國或地區性網絡。它的主要作用是保證發電與供電的安全可靠,調整地區間的電力供需平衡
輸變電環節,電能通過輸電線路進行遠距離輸送,在變電站內進行電壓等級轉換,送至配電系統。配售電環節,由配電變電站及配電線路將電能分配給負荷用戶。
在「3060」政策的推動下,中國未來的風光發電占比必然會不斷提高,而傳統的電網是與火電匹配,可想而知,新能源發電的不穩定性會給電網造成衝擊。
雖然說儲能可以減少風光的衝擊性,但目前技術還未完全成熟,以及風光引入儲能後,成本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疊加電動車、分布式能源、儲能等交互式用能設備的廣泛應用,新能源的併網和消納存在很大壓力,電力系統亟需轉型升級。
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中對碳達峰、碳中和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電網主要扮演消納新能源的角色

2. 風起穩增長
事實上,電網在2021年12月就有過一波上漲。
這與中央經濟會議基調穩增長相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推動超前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進行逆周期宏觀調節。恰好電網、電源投資都是穩增長的基建投資方向。
在2018年,經濟較差時期的逆周期投資——電網,特別是國電南瑞實現正股價收益。相較於鐵路公路基建,電網具備新基建屬性,其社會接受度高,對於國家而言,電網投資收益較高。因此,在穩增長背景下,電網板塊的投資值得期待。
另外,2021年出現的「用電荒」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新能源對傳統能源的替換還存在問題。因此持續的用電量增長和結構性缺電也對電源和電網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此,中央經濟會議也強調新能源的保消納——在化石能源逐步退坡情況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礎之上,加強新能源消納能力,加大在配網併網(分布式側、發電側)的投入。
第二,長期來看,新能源電力一定會作為一個主要的二次能源,電網的安全穩定控制與儲能需要快速提高。

3. 掘金新型電力系統
電網投資聚焦在輸、變、配及用電環節。「十四五」電網投資重點將聚焦在網架建設(特高壓直流)、配網智能化(尤其是應對分布式電源及新型負荷的智能化方案)、數字化(調度、信通)等方向。
清潔能源電源首先可以分為集中式電源和分布式電源。
集中式電源需要在發電側併網,經過輸變電環節,進入配電,最後到達用電側。
而集中式電源主要集中在西北等新能源資源豐富的地區,例如,「十四五」期間,國家計劃在內蒙、陝西、青海「三北地區」及西南地區建設清潔能源「大基地」。西電東送是關鍵點。
因此新型電力系統「新」的第一點就是在輸變電環節,其中的特高壓環節值得關注。
「十四五」期間,國網規劃建設特高壓工程「24交14直」,涉及線路3萬餘公里,總投資3800億元。今年,國網計劃開工「10交3直」共13條特高壓線路。
特高壓項目建設包括線路及換流站建設,可以關注幾類核心設備:換流閥(整流/逆變作用)、直流控制保護、換流變壓器、組合電器GIS等。
隨着電動車滲透率的快速提升,交通領域的電氣化對局部電網的影響最為明顯,這就帶來配網擴容需求。
而分布式電源直接接入配網側增加了對配電網反向輸電的需求,也對配電網運行的靈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配電網作為能源互聯網建設的核心環節,需要提升信息化、自動化和網架建設等方面的水平。
由於歐美等海外地區新能源發展較早,因此可以借鑑他們的發展經驗。復盤歷史會發現,海外解決新能源消納的答案就是浮動實時電價+智慧電網調配。
華創研究團隊研究了美國的智慧電網建設過程,發現首先起量的是智能電錶AMI,隨後智慧配網行業開始起量。
因此,智慧電網投資短期看智能電錶替換,長期看電網智能化。再從周期的角度看,電錶將進入新一輪十年替換周期,2021年起量、2022-2023年達到招標高峰,新一代智能電錶開始迭代。
老規矩,甜姐幫大家整理了一份值得關注的電網標的,大家關注格隆商學院公眾號留言領取哦。

福利

電網標的
點擊「在看」,點擊「進入格隆商學院公眾號」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