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家好,我是王大力。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件發生在美國加州。1989年11月5日,聖地亞哥發生了一起殺人案。清晨5點左右,貝蒂·波德里克(Elisabeth 『Betty』 Anne Broderick) 槍殺了自己的前夫丹·波德里克(Dan Broderick)和他的第二任妻子琳達·波德里克(Linda Kolkena Broderick)。

(人物關係圖)

謀殺案發生4年前,貝蒂和丹的家庭一度被視為傳統婚姻的「完美典範」:他是聖地亞哥最出色、最富有、最英俊的律師之一,而她則是一位漂亮、受過良好教育、同時熱心公益事業的妻子;兩人攜手走過16年,育有4個可愛的孩子(兩兒兩女),全在聖地亞哥最好的私立學校讀書。

但4年後,貝蒂不僅與丹離婚了,還舉槍殺死了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

貝蒂案在全美激起了熱議,案發後,許多女性公開表達了對貝蒂的同情,歐普拉·溫弗雷(Oprah Winfrey)甚至通過電視連線的方式採訪了在獄中服刑的貝蒂。

(歐普拉·溫弗雷採訪貝蒂)

貝蒂為什麼要殺死丹和琳達?一位「完美的妻子和母親」為何最終變成了一個殺人犯?

(字數:11,860)

謀殺

1989年11月5日黎明前夕,整個聖地亞哥尚在沉睡中。太陽還未完全從海面上升起,深秋的街道上僅能看到零星的行人。

清晨5點,一輛白色的雪弗萊悄悄停在了柏樹街(Cypress Avenue)一棟2層別墅前。

(丹和琳達的家)

這是一棟低調,樸實,略顯學院氣的紅磚豪宅。豪宅的主人名叫丹·波德里克,是當地最受尊敬的律師之一。他是哈佛法學院和康奈爾醫學院的畢業生,專攻與醫療事故有關的案子,曾在1987年擔任聖地亞哥律師協會會長。

(丹的照片)

1989年,丹44歲。在朋友看來,丹聰明、機智,充滿紳士風度,雖然他為人克制,不愛表露情感,但他獨特的幽默感(dry sense of humor)和他平易近人的態度讓大家喜歡他。

白天工作時,丹是個完美主義者,他較真、不拘言笑、甚至有點不近人情,但到了晚上,兩杯啤酒下肚後,他便會放下嚴肅的態度,融入聖地亞哥律師的小圈子裡,和大家討論法律、閒聊、開玩笑。

1989年4月,丹剛和第二任妻子琳達完婚。

(丹和琳達)

琳達比丹小17歲,她曾是丹辦公大樓的游池接待員,後來被丹聘為他的助理。為了和琳達結婚,丹在1985年起訴離婚,到了1989年1月,他終於與前妻貝蒂完成了財產分割。3個月後,他娶了琳達。

案發清晨,丹和琳達正在2樓的主臥內睡覺。

灰濛濛的晨光中,一個高大、臃腫的金髮女人從白色雪弗萊里鑽了出來,她是丹的前妻:貝蒂·波德里克(Betty Broderick)。

(貝蒂的照片)

丹與貝蒂分手的過程可謂是不愉快到了極點,她曾燒光他的衣服,幾次砸碎玻璃、鏡子、窗戶,在他的電話答錄機里留下各種各樣辱罵他和琳達的信息,還開車撞爛了丹家的大門。

作為回擊,丹對貝蒂申請了人身限制令,貝蒂兩次被拘留,還被精神醫院強行留院觀察了72小時。那晚,在財產分割結束10個月後,在丹和琳達結婚7個月後,貝蒂再次踏入了丹家。

她一手拿着從大女兒那邊偷來的鑰匙,另一手握着一把小巧的轉輪手槍,小心翼翼地打開了丹家的後門,然後摸索着穿過了一樓,又沿着樓梯來到了二樓主臥門口,然後輕輕推開了主臥的門......

(丹家二樓)

沒人知道接下來到底發生了什麼。庭審時,貝蒂說,在去丹家的路上,她正處在極度焦慮和沮喪的狀態,腦子一片混亂,而進入房間後,一切又都發生得太快,因此,她只有關於當晚的記憶碎片。

貝蒂回憶,當她進入主臥後,琳達和丹似乎被她吵醒了。琳達高聲尖叫着「快報警!!」丹伸手夠向床頭柜上的座機,而貝蒂則高喊着「不!!」並在慌亂中開了槍。

據貝蒂說,她不記得自己當時開了幾槍,甚至不記得自己扣動了扳機,她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射中了任何人,她認為丹當時正打算叫警察來對付她,所以在開槍後,她跨過了地上的丹,一下把電話從牆上薅了下來,硬是扯斷了電話線,跑了。

(丹臥室里的電話)

貝蒂開車離開了柏樹街,她隨後給自己的朋友打了個電話,告訴他自己在丹家開槍了,但不知道有沒有人受傷,貝蒂的朋友很快想辦法聯繫到了丹的一位朋友,兩人一起進入了丹的家。當他們到達時,丹和琳達已經停止了呼吸。

(丹與琳達)

警方勘查現場發現,貝蒂當天一共開了五槍。一槍打在床頭柜上,一槍打進了牆裡。一槍從正面打入了琳達的肚子,一槍打在了琳達的後腦上,還有一槍打在了丹的後背,子彈從丹的肺里穿了過去。據法醫推算,琳達在中第二槍時當場死亡,而丹的死亡時間則在中槍後5分鐘至30分鐘不等。
11月5日下午,在朋友的陪伴下,貝蒂向聖地亞哥警方自首了。

「貝瘋子」

貝蒂槍殺丹和琳達的消息在聖地亞哥掀起了波瀾,可對於不少認識丹和貝蒂的人來說,悲劇的發生雖然在他們的意料之外,卻不是那麼讓人吃驚。早在貝蒂槍殺丹和琳達前,聖地亞哥不少人已經在背後稱呼貝蒂為「貝瘋子(Crazy Betty)」了。

(貝蒂的照片)

「貝瘋子」粗俗、臃腫、內心充滿怨恨。過去的4年裡,她長胖了50多斤,一天比一天不修邊幅。她充滿憤怒,髒話連篇,不斷地向聽眾重複着一個她們已經聽膩了的故事:渣男如何欺騙了她,如何為了小三拋妻棄子,如何利用自己在司法系統的影響力搶走了屬於她的財產。

她會用令人尷尬的髒話在公共場合咆哮。她不再用丹來稱呼自己的前夫,她把他叫做「那個舔B的玩意(the cunt-sucker)」,而琳達則是「那個B(the cunt)」,這兩個玩意毀了她的生活(fucked me)。

她還會不分場合的痛哭。在學校組織橄欖球比賽時,當所有家長都在專注看比賽時,她卻失聲痛哭,向其他人抱怨自己的孩子表現的就像一個笑話(「這都是因為他爸爸不許他參加訓練!」)。

她不停地打給以前的朋友,可除了對丹與琳達的怨恨,她似乎對一切都不再感興趣。

當她們不想再接她的電話後,她就像個幽靈一樣遊蕩在聖地亞哥的公共場合,努力尋找着昔日熟悉的面孔。餐廳、美甲沙龍、商店、網球俱樂部、她的身影無處不在,她會不請自來的加入別人的聚會,而她令人厭倦的故事榨乾了他們對她所保留的最後一絲同情、尊重和耐心。

但曾幾何時,貝蒂也一度是個受歡迎、被尊重的女性。
(貝蒂的照片)

她聰明、博學、受過良好教育(作為在40年代出生的女性,貝蒂擁有兒童心理學學士學位),而且還曾在紐約的大型百貨公司做過兼職模特。

她出身優渥的天主教家庭,舉止得體、從來不說髒話,甚至會因為孩子們說「閉嘴」而罰他們25美分。

(年輕時的貝蒂與丹)

雖然有4個孩子,但貝蒂總是活力滿滿。她會帶孩子們去露營、去滑雪、確保每個孩子都在最好的學校念書,確保每個孩子都學一樣樂器、學一種運動。她張口就能講出兒童故事,而且總能在孩子們需要她的時候出現。

(丹、貝蒂和孩子們)

除了是一個好媽媽,貝蒂還是一個幽默感十足的人。她會打扮優雅、然後突然沖路人咧嘴大笑,露出一口塗滿綠色污漬的假牙。她還會偷偷把假蟲子帶進高級餐廳,觀察服務員震驚的反應。

但自從1985年,丹離開貝蒂後,一切都變了。她一天比一天更憤怒、更尖酸、更偏執。在殺死丹和琳達後,貝蒂甚至一度宣稱:「我的孩子們很高興我這麼做了。他們恨他(丹),他死了他們特別高興。」

事情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成長背景

要理解最終發生的一切,讓我們先來看看丹與貝蒂的感情經歷。

貝蒂和丹的家庭背景有不少相似之處,兩人都來自富足的天主教大家庭,從小在教會學校念書長大。自幼,丹和貝蒂就接受着同樣的價值教育:人要接受高等教育、要勤奮上進、追求成功,還要組建家庭、繁衍後代。

在這兩個傳統天主教家庭中,男女有着明確而嚴格的不同分工:男人的責任是養家糊口,他要為家庭提供物質保障;女性的責任是做個好妻子,照顧好孩子和丈夫(不過在貝蒂的家庭中,父親也參與了很多育兒工作)。

從貝蒂出生開始,她就被教育要成為一個妻子。不光是她的父母這麼想,她學校的老師,甚至是她的同齡人,全都抱着同樣的想法,而這個想法也內化成為了貝蒂自己的聲音。

除此之外,兩個天主教家庭對婚姻的觀念也非常一致:婚姻是一輩子的承諾,離婚和出軌都是禁忌。案發後,貝蒂曾經告訴過採訪她的記者,正因為她是這樣理解婚姻的,她當初才會選擇和同樣信教的丹約會、結婚。

雖然在貝蒂的家庭中,女性人生的首要目標是走入家庭,但貝蒂父母對她的學業要求依然嚴格。1965年,17歲的貝蒂考進了一所離家不遠、在紐約附近的天主教大學。同一年秋天,當貝蒂去聖母大學玩時,她認識了20歲的丹。那年,丹是聖母大學高年級醫學預科班的一位學生,即將轉入紐約康奈爾大學醫學院。

貝蒂和丹很快就確定了戀愛關係。他們在紐約見面,在中央公園散步、在咖啡廳牽着手喝咖啡,探索當地便宜的餐廳和酒吧,一起看電影。1969年4月12日,戀愛3年後,貝蒂嫁給了丹。

(貝蒂與丹的結婚照片)

為了和丹結婚,貝蒂選擇了加速課程(內容更緊湊、畢業時間更早),並於1968年12月從大學畢業。畢業後,貝蒂在當地一所很有名望的學校找到了教職。雖然貝蒂很喜歡她的工作,但沒過多久,蜜月旅行結束後,她懷孕了。

生活在天主教家庭中,從小在教會學校長大,貝蒂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性教育。如果說她對性有什麼認知,那恐怕就只是:做愛是為了繁衍,不是為了快樂。在往後的9年中,貝蒂先後懷孕了8次,她生下了3個健康的孩子,經歷了2次流產、2次墮胎,而她的第三個孩子僅在出生4天後就去世了。雖然在生下兩個女兒後,貝蒂嘗試過避孕,但在丹的強烈反對下,她放棄了。直到1979年,貝蒂終於進行了節育手術。

蜜月期結束後,當貝蒂發現自己懷孕了時,她驚呆了(貝蒂會這麼震驚或許還有另一個原因,她的婦科醫生曾經告訴過她,因為身體原因,她或許很難懷孕)。懷孕後,她一直堅持工作到大女兒出生的那一天,從那之後,22歲的貝蒂成了一名全職家庭主婦。

(年輕時的貝蒂)

一名全職家庭主婦的犧牲

對於22歲的貝蒂來說,她或許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就此告別職場。當貝蒂生下大女兒時,丹已經從醫學院畢業,後來還在匹茲堡的一家醫院成為了實習醫生。

(丹的照片)

或許,在貝蒂看來,丹很快就會成為一名正式醫生,兩個人將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雇一位保姆,而她也有可能重返職場。但不久後,就在貝蒂第二次懷孕時,丹告訴她,他不打算繼續自己的實習了。他已經被哈佛法學院錄取,想再讀一個法學學位,成為一名醫療事故訴訟律師。

丹的決定意味着什麼無需多言,但貝蒂也沒打算反對。在貝蒂看來,當她與丹結婚後,他們榮辱與共,而現在她的付出和犧牲,都是為了這個家的未來。

貝蒂不知道,近20年後,當她與丹離婚時,丹將會把他讀法學院的學費,也算在他們的夫妻共同債務之內,以此減少自己需要分給貝蒂的財產數額。

(丹與貝蒂)

1971年,貝蒂與丹的二女兒出生了。接下來的幾年是貝蒂生活中最為艱難的幾年。當丹在家學習,或是在外面參加社團活動時,貝蒂不得不一個人在家照看兩個小孩,不得不一個人在冰天雪地里,把孩子的髒尿布和家人的髒衣服拖到公交車上,帶到洗衣房去洗。

雖然哈佛給了丹兩萬美元的學生貸款,但這並不夠維持一家四口人的生活。為了補貼家用,貝蒂做了各種零工,她還會帶着兩個孩子挨家挨戶的銷售特百惠和雅芳的產品。但這依然不太夠,有幾次,他們甚至不得不依靠報紙上的食品券生活。

但貝蒂從來沒有抱怨過什麼,對貝蒂來說,「我們是伴侶,這是我責任的一部分。」

(貝蒂和孩子們)

為了給丹機會拓展人脈,貝蒂還同意讓他花更多的時間參加社團活動和學校活動,不用和她一起分擔照看孩子的任務。除此之外,在自己和孩子們縮衣節食的情況下,貝蒂還儘量讓丹穿得體面一些。

在丹讀法學院的幾年中,他們從一間便宜的公寓搬到另一間更便宜的公寓,在波士頓寒冷的冬夜,貝蒂常常不得不忍受一個人帶着兩個孩子的寂寞,有時還要面臨沒有熱水或者暖氣的窘境。因為丹拒絕避孕,有一段時間,貝蒂還懷着他們的第三個孩子(這個孩子出生沒多久就去世了)。

(貝蒂與孩子們)

1973年,丹終於從法學院畢業了,他在聖地亞哥一家知名的律所找到了工作,波德里克一家因此搬到了聖地亞哥。兩年後,波德里克夫婦買下了自己的第一棟房子,這也是丹與貝蒂共同財產中,唯一有貝蒂名字的資產。

(丹與貝蒂的房子)

當丹正式工作後,貝蒂也曾想過要重返職場,但她僅僅教了一個學期的書,就不得不放棄,因為她的工資還趕不上他們付給保姆照顧孩子的錢。

貝蒂在一家牛排店當起了夜班服務員,這樣一來,丹不僅可以在她上夜班的時候,替她照顧孩子,她還能從牛排店獲得免費的食物。當時,每天晚上下班後,貝蒂都會從牛排店給丹也帶一份免費的晚餐。

貝蒂在這家牛排店工作了好幾個月,直到1976年,她生下了他們的三兒子。那之後,貝蒂又在另一家連鎖餐廳找了份工作。後來,她還在百貨公司上過夜班,銷售珠寶。

1978年,在貝蒂的鼓勵下,丹離開了他之前在的律師事務所,出來單幹了,那一年,他的收入終於足夠維持他們一家人的生計,讓她不用再打零工了。1979年,貝蒂生下了她和丹的第四個孩子,他們的小兒子。

(貝蒂和4個孩子)

從1970年到1979年,貝蒂,一個有着大學學位的年輕女性(而且是在6、70年代),為了照顧家庭、幫助丈夫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完全放棄了自己的前途,但幾年後,當丹想從這段婚姻中脫身時,他每個月給她的生活費(在交完房貸後),還沒有他開給情婦的工資高。

錢買不來幸福

1988年年底,當丹與貝蒂在離婚法庭上對峙時,貝蒂曾經問過丹,他們的婚姻到底是從何時開始破裂,而丹則冷酷地告訴她,從結婚第一天起(不過,剛結婚幾個月時,貝蒂同樣也嚷嚷過離婚)。雖然我們已經無法了解丹的真實想法,但在蜜月旅行期間,貝蒂與丹確實發生過一些摩擦,兩人都有對彼此的不滿。

(丹的照片)

據貝蒂回憶,從丹和她結婚的那刻起,她的身份就變了。她不再是被他追求、受他寵愛的女朋友,而是變成了照顧他的妻子、他的管家,她要服務他、給他做飯,而在蜜月期間,丹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無論是對她,還是對異國風情的海島,都表現得興致缺缺。

另一邊,據丹的朋友說,丹曾經告訴他,在蜜月期,他有一天差點在巴士上哭了出來。丹說,他當時就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他和貝蒂並不合適。但他是個天主教徒,他不能離婚,他已經被困住了。

無論如何,這段婚姻繼續了下去,但新問題接踵而至。

(丹與貝蒂)

丹與貝蒂間產生的問題,是許多傳統婚姻中的夫妻都面對的:隨着兩人周遭環境的差別越來越大,兩人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而被迫犧牲自己人生、被迫脫離社會的伴侶,卻並不能從另一方那裡得到足夠的肯定、支持與關心。

很多年前,當貝蒂一個人在家帶着兩個孩子,而丹在法學院上課時,這個問題就開始萌芽,幾年後,當丹開始工作後,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那時,丹每天從早工作到晚,不工作時,他則和同僚聚在酒吧喝酒聊天(不過也有拓展人脈的原因),又或者是外出參加相關活動,發展事業。

(中間:琳達,右一:丹)

1976年,貝蒂與丹曾經參加過一個改善婚姻的活動,被要求給彼此寫信。在一份信里,貝蒂告訴丹,她覺得他們缺乏感情交流、缺乏親密感,而這讓她充滿怨恨和敵意。貝蒂希望丹能從工作中抽出時間,多陪陪她和孩子,她希望丹能多和自己分享他的想法與感受,哪怕只是每天上床前,兩人能交流5分鐘都好。

貝蒂的孤獨感並不難理解,同樣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當丹在和其他年輕人社交、為事業奮鬥時,貝蒂卻只能把她的時間留給銷售特百惠產品,留給髒尿布和洗衣房。來自另一個成年人的認同和陪伴對她來說必然彌足珍貴。

許多年後,回憶起這段往事,貝蒂疲倦地說:「他從來不會牽我的手,摸摸我的頭髮,親親我,或者給我買束花。這麼多年來,我不過是想讓這個傢伙說:是的,我愛你,你看起來很漂亮,我和你在一起很開心。我為你驕傲,你把孩子照顧得很好,晚飯很美味......」

(貝蒂庭審期間照片)

1976年,在給貝蒂的回信中,丹承認自己作為一個丈夫和父親,確實有不夠好的地方。他向貝蒂承認,他知道有比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東西(親情與愛情),他也時常擔憂,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他錯過了生命中更重要的事情(陪伴、了解家人)。但他還是希望能先為家庭提供物質保障。他衷心的相信,如果他們更有錢,他們會生活的更開心(在這封信里,丹同樣透露,他已經不再信教)。

「我需要時間。」丹坦白道。

但就像老話說的,錢買不來幸福。即使從80年代開始,丹的年收入開始突破百萬美元,他與貝蒂終於過上了他們期待已久的富足生活,但兩人的感情並沒有因此好轉。

(丹與貝蒂)

如果錢有任何作用,只能說,突然變多的金錢在某種程度上分散了這對夫妻的注意力,讓他們的婚姻多延續了幾年;貝蒂不再要求和丹一起度過一個親密的周末,購物更能激起她的興趣。

背叛

1983年,在與貝蒂攜手走過14年後,丹出軌了琳達。如果他以前對待貝蒂的態度只是冷淡,那麼他現在就是十足的冷漠與冷酷。

(丹和琳達)

再接下來的兩年裡,丹一遍遍憤怒地否定了貝蒂對他出軌的指控。他告訴貝蒂,琳達只是他的秘書,她瘋了,這一切都是她的胡思亂想,她應該去看精神科醫生。他還告訴貝蒂,他對他們的生活感到厭倦,他不喜歡他們的房子,他不喜歡她,因為她「又老、又胖、又丑、又蠢、又無聊。」

1985年2月末,丹從貝蒂身邊搬走了。7個月後,他發起了訴訟離婚,但依然不承認自己出軌,後來,丹終於在貝蒂的追問下坦白,他和琳達在一起了。

(丹與琳達)

案發後,據貝蒂回憶,這件事對她打擊極大,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她從來沒有懷疑過丹,丹說什麼她就信什麼,但自從那之後,這個和她一起生活了十幾年的人讓她感到陌生。

丹為什麼一直不肯告訴貝蒂真相?這也許是因為貝蒂性格比較情緒化,丹不願意直接面對兩人的情感糾紛,希望他冷淡和疏遠的行為,能逼貝蒂主動分手。但他也可能是在試圖糊弄貝蒂,為自己爭取時間轉移財產。

因為貝蒂最後沒有僱傭律師和估價師清點自己與丹的資產,所以她沒有證據證明丹在轉移資產,但在丹死後,他們的孩子發現,丹生前曾從退休基金中給兄弟匯去45萬美元,而丹的兄弟早就知道他出軌的事實。

(貝蒂在合影照片裡丹的臉上畫了個x)

從出軌琳達到告訴貝蒂真相,丹騙了貝蒂將近3年,但他從來沒有為自己的行為正式向貝蒂道過歉。自從1985年2月底,丹離開貝蒂後,他就一直對她愛搭不理,後來則乾脆當她不存在,直到9月13號,丹正式起訴離婚,通過法院文件通知了貝蒂他的決定。

在共同生活了16年、撫育了4個孩子後,丹似乎從來不覺得,自己在情感上有義務幫助貝蒂消化「我們的婚姻破裂了」這個事實。他似乎從來不覺得,他有義務當面告訴貝蒂,他很感激她曾經的付出,但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他無法再與她繼續過下去了。丹似乎從來不明白,拋棄和分手之間有什麼區別。在他心裡,當他單方面決定離開貝蒂的那一刻開始,他們的關係就結束了。

和貝蒂分居後,據丹說,他曾經好幾次嘗試和貝蒂溝通他們之後的撫養權及財產分配問題,但因為貝蒂過於情緒化,一直在大吵大鬧,這些嘗試都無疾而終。

(左一:丹,右一:貝蒂)

除了不合理的要求貝蒂保持冷靜,丹似乎也從來沒意識到,他掌握的財富,是他與貝蒂兩人的共同財產。在波德里克夫婦分開前,丹一向是掌握財政大權的那個人。每個月,他會定額給貝蒂一張4000美金的支票,除此之外,貝蒂可以不受限制的使用丹的信用卡。因為信任丹,貝蒂從來沒有自己的賬戶,也沒有在自己名下的資產。

當丹與貝蒂分居,但尚未分割財產時,丹每月支付貝蒂9000美元的撫養費(部分資料推測丹當時一個月的收入接近14萬美元)。暫且不論這筆撫養費的數額是否公平合理,相信大家都覺得,這是貝蒂應得的,這是她的錢,但丹顯然不這麼認為。

在丹看來,這筆錢是他出於好心,支援貝蒂的生活費,當貝蒂有行為讓丹感到不舒服時,他立刻就開始拿這筆生活費要挾她,試圖控制她的行為。比如,丹會因為貝蒂用粗口罵他而扣貝蒂的錢(大家可能會想,難道貝蒂沒有找律師,強制丹給她生活費嗎?我們後面會回到這一點)。

(丹對貝蒂的罰款)

1986年11月,因為丹把貝蒂當月的生活費扣光了,貝蒂曾去找他要錢。當時,丹正急着和琳達出門參加舞會。丹冷酷地要求貝蒂立刻離開他的房子,如果她照做,他會在明天早上和她談這個問題,但如果貝蒂繼續這樣,他就要報警了。貝蒂拒絕了,之後,丹報了警。

(丹家)

因為丹有對貝蒂的人身限制令,當貝蒂拒絕服從警察的命令離開丹家時,警察逮捕了貝蒂,並因此拘留了她幾個小時。

從小在富足的天主教家庭長大,曾經一度是受人尊敬的律師太太,貝蒂恐怕從來沒想到,有一天她會被關進看守所。

為什麼貝蒂10月的錢會被扣光呢?原來,1986年10月時,丹曾和琳達去歐洲玩了很久,因為丹每周只給管家留下了50美元做4個孩子的伙食費,丹的管家在他走後不得不和貝蒂聯繫,請求她幫忙一同照顧孩子。而丹回來後,因為貝蒂與孩子之間有未經過他同意的接觸,他因此罰了貝蒂錢。

除了1986年11月,1987年5月,因為貝蒂不斷辱罵丹與琳達(貝蒂會在他們的語音信箱裡留下罵人的信息),丹再次將貝蒂送進了監獄,這一次,貝蒂被關了6天。

(貝蒂的照片)

情緒化的貝蒂

從丹的行為不難看出,他自私、傲慢、冷漠、忘恩負義。貝蒂為了他的事業,犧牲了自己的職業前途和人生,並在十幾年內一直履行着一個好母親與好妻子的義務(暫且不論兩個人的情感矛盾),但當他不想繼續與她過下去時,他卻連最基本的尊重都沒有給她。

他冷暴力了貝蒂,然後帶着錢從她身邊離開,連個得體的解釋/道別都沒有,在起訴離婚後,他又利用(實際上屬於她的)資產控制貝蒂,試圖讓她屈服、閉嘴,禮貌地對待他,不要繼續打擾他的新生活。

(丹與琳達)

丹做了很多過分的事,但他與貝蒂的故事,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聖人與惡棍的故事,貝蒂有自己的問題。在丹向貝蒂提出分手後,貝蒂一直拒絕接受現實,並且始終以極其情緒化的方式面對問題。

1985年4月,在丹搬走後,為了讓他感受撫養4個孩子的不易,貝蒂一個接一個,把四個孩子扔到了丹的家門口(準確來說,是她與丹的房子門口,丹與貝蒂分居前,因為舊房子需要維修,他們一家當時在外租房住,丹和貝蒂分居後,搬回了他們擁有的房子)。

她既沒有事先通知丹,也沒有和孩子們解釋到底發生了什麼,貝蒂只是咆哮着叫孩子把東西打包好,然後開車到了丹家門口,讓孩子們下去,而丹甚至都不在家。

(丹與貝蒂的四個孩子)

除了扔孩子這件事,貝蒂還會無視人身限制令,持續在丹和琳達的電話錄答機里留下辱罵信息,對丹的家進行破壞,比如砸窗戶、用錘子敲壞電話等等。

不過公平地說,丹也沒有照顧貝蒂的情緒。比如當丹與琳達在家裡裝了電話錄答機後,兩人明知道,貝蒂因為要和孩子聯繫,需要向丹家打電話,但是依然由琳達念語音信箱的開場白。換句話說,每次貝蒂給丹家打電話但沒人接時,她都會聽見琳達的聲音告訴她,他們現在不在家,這對她無疑是一種刺激。

(第二次庭審時的貝蒂)

每次貝蒂違反限制令後,丹就會起訴貝蒂藐視法庭,而貝蒂或她的律師則不得不一直出庭處理丹的指控。

貝蒂的幾任律師都曾建議她控制自己的行為,停止騷擾丹,把注意力放在爭取財產和撫養權上,但貝蒂完全無視了這些律師的建議。除此之外,對於律師約好的重要交涉見面會(丹和他的律師也會到場),貝蒂也是隨意放鴿子。

(貝蒂的照片)

因為貝蒂只按自己的心情和意願行事,在和丹出售兩人共有房屋的過程中,她兩次拒絕在合同上簽字,後來又拒絕和丹交涉(律師交涉好了也拒不簽字),最後,丹在貝蒂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司法程序,賣掉了兩人的房子。貝蒂的律師其實早就警告過她,如果她一直不配合,這種事情早晚會發生,但貝蒂沒有聽進去。

1986年春天,當貝蒂接到通知,得知自己的房子被賣掉後,她氣炸了。她先去丹家找了他,丹給了她10秒從他的房子前離開,然後當着她的面摔門進屋了。之後,貝蒂開車撞向了丹家的大門,而丹則報了警。警察押走了貝蒂,然後她被精神病院強制留院觀察了3天。

幾個月後,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因為貝蒂始終拒絕直面與丹的離婚官司,丹通過一個特殊條款,讓法院同意,先讓他與貝蒂離婚(在貝蒂不在場的情況下),再解決財務糾紛。

同年9月,貝蒂與丹離婚後,她的第一任律師(當時已經卸任)曾寫信給丹的律師,抗議他們剝削貝蒂。貝蒂的第一任律師認為貝蒂的精神狀態實在太過糟糕,她不能被認定為完全行為能力人,不能理性保護自己的利益,法庭應該給貝蒂指派一個監護人。諷刺的是,聖地亞哥法庭從來沒這麼做,但他們卻接受了丹的律師的建議,在丹與貝蒂離婚時,以貝蒂精神不穩定為由,剝奪了她對孩子的撫養權。

(貝蒂的照片)

如果貝蒂有錢,她大可以這樣一直拖着自己與丹的離婚官司,一直任由情緒控制自己,但問題是,貝蒂沒有錢,律師費始終是壓在貝蒂神經上的一塊巨石,除此之外,貝蒂也會情緒化地以消費來發泄,而這無疑讓她本就不堪重負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因為無法按時收到律師費,亦無法推進案件進度,貝蒂的律師們不再願意繼續服務她,與此同時,因為案件一直沒有進展,貝蒂也開始生律師的氣,覺得他們都是吸血鬼,而她累積的債務又進一步加重了她的情緒問題。

除此之外,因為孩子,貝蒂不得不一直和丹接觸並因此產生矛盾(別忘了,丹也是一個高度控制、事事要按他意願來的人),這些日常接觸同樣讓她岌岌可危的精神狀態進一步崩潰,讓她徹底被憤怒吞噬。

貝蒂越是焦慮、越是憤怒,她就越是拒絕按照法律要求理性行事,可這樣一來,她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而這反過來又讓她更加恐懼、焦慮和憤怒。

在這種惡性循環中,貝蒂先後換掉了3個律師。1988年12月末,當她與丹的離婚官司開庭時,她甚至沒有律師代表她,而在貝蒂眼裡,這都是因為作為律師協會會長的丹在當地影響力太大,沒有律師願意為她服務。

在她偶爾清醒的時刻中,貝蒂也曾和律師一起爭取,將她的生活費從9000美元提高到了1.6萬美元一個月。但因為離婚官司開庭時,貝蒂沒有律師,最後,除了每月1.6萬美元的伴侶撫養費外,貝蒂僅分到一棟價值約65萬美金的房子(但還有約30萬的房貸未還),不到3萬美元的現金,同時失去了對孩子的監護權(她只有探視權)。

因為她的伴侶撫養費沒有固定的支付期限(比如說支付10年),如果丹提出上訴,貝蒂還有可能失去撫養費。
(貝蒂的照片)
像前面提到的,貝蒂與丹的故事,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故事。

在離婚的過程中,丹始終拒絕承認貝蒂的怒火和怨恨有其正當性,要求她禮貌、冷靜地對待他,當他的願望得不到滿足時,丹就開始使用各種手段,強迫貝蒂照做,而貝蒂則一直拒絕遵守法律,始終由着自己的性子行動,並且拒絕為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

貝蒂與丹就像兩個互相較勁的兒童,誰都不肯先放手,而他們之間的矛盾則越積越深,直到這場悲劇以兩人死亡、一人坐牢,四個孩子失去父母結束。

(貝蒂與丹)

庭審時,據貝蒂說,案發當晚她極度憤怒和悲傷,既想自殺,想死在丹面前,又想找他好好談一談。當時她的思緒一片混亂,她甚至不記得自己是怎麼開車到丹家的,而她拿槍只是為了讓丹好好聽她說話,不然他一定會叫她立刻從他家離開。但當她闖入丹的臥室後,一切都發生的那麼快,一切又都是那麼混亂,她甚至不記得自己扣動了扳機。

1991年,陪審團裁定貝蒂兩起二級謀殺罪罪名成立,貝蒂被判處了終身監禁,服刑32年後可申請假釋。

(貝蒂的照片)

為什麼貝蒂走不出來?

離婚官司宣判後的10個月,貝蒂雖然沒有得到自己應得的財產,但她的生活和精神狀態一度看起來正在好轉。她找了份工作(雖然沒做很久),她把海邊的大房子掛牌買了,搬去了更符合她經濟狀況的小公寓。雖然她還是會留言罵丹和琳達,但和過去相比,頻率已經非常低了,即使在丹與琳達結婚當天,她也控制住了自己,沒去搞破壞。

那為什麼貝蒂後來又會突然槍殺丹與琳達?

一部分原因或許是11月3日,在貝蒂又留下辱罵信息後,丹警告貝蒂,如果她還繼續這麼做,他將會採取法律手段,以刑事訴訟起訴貝蒂,還會停止支付她每月1.6萬美元的撫養費。但這可能只是個導火線。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我看來是因為,為了婚姻放棄自我人生的貝蒂,始終再也沒有找回自我價值。

除此之外,在貝蒂與丹離婚後,如果她身邊能有親近的人拉她一把,這個故事或許也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可惜並沒有這樣的人出現。

貝蒂的經歷讓人心碎。曾幾何時,她也是一個美好的存在,一個機智、活潑、富有愛心的女性,但20年後,憤怒、怨恨、偏執吞噬了她。在採訪中,貝蒂說過,「 1983年(她發現丹出軌那一年)就像一把斧子砍過我的生活。」 她再也不是曾經那個充滿快樂的人了。

(貝蒂和孩子們)

沒有親身經歷過貝蒂的生活,我無法想象她的痛苦與憤怒,但我想對於貝蒂來說,丹的背叛於她而言,必然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從貝蒂後幾年的行為和日記中也可以看出,她一直處在精神崩潰的狀態中,而且這種崩潰的狀態越發嚴重。

為什麼貝蒂始終走不出來?

客觀的說,貝蒂與丹分手時,雖然失去了以前的富裕生活,但她的物質條件其實不算太差。她每個月有1.6萬美元的生活費,房子賣掉後,她還會有幾十萬美元的額外收入,而且除了教師資格證,她在1984年還獲得了從事房產中介的資格。但我想,貝蒂看不到她的未來。

許多年前,貝蒂眼中的自己,一定是個機敏、美麗、高學歷、有好工作的女孩,但結婚十幾年後,她的自我價值與丹緊緊捆綁在了一起——早些年,她是一位支持丈夫事業的妻子,許多年後,她是一名成功律師的太太。

當丹離開貝蒂後,她失去的不只是一段婚姻和物質財富,她的自我價值與人生目標崩塌了,這讓貝蒂迷茫、痛苦、羞恥。貝蒂曾說過,「在這之前,我是貝蒂·波德里克,一位訴訟律師的太太,但現在,我是貝蒂·啥都不是(nobody),一個離了婚的女人。」

(貝蒂與丹的照片)

很多時候,支撐人類走出低谷的並不是物質條件,而是對未來的期待,比如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擁有什麼樣的生活。被伴侶背叛的傷痛或許需要一生來療愈,但那個未被實現的自我,給了許多人目標和行動力,最終支持她們(或者他們)開啟了新的人生。在丹離開後的四年中,我想,貝蒂始終無法看到,沒有了丹,她的生活要如何繼續。
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XEdWomUytU

https://www.latimes.com/brandpublishing/vcon-xzhu2w-1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6SVVSU3z8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2yJ46CZc8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eR0CZpzNy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XEdWomUytU

https://www.lamag.com/longform/one-angry-betty1/

https://www.townandcountrymag.com/leisure/arts-and-culture/a32600697/dirty-john-betty-broderick-true-story/

https://www.vulture.com/article/dirty-john-the-betty-broderick-story-characters-true-story.html

https://www.eonline.com/news/1157789/the-eye-opening-true-events-behind-dirty-john-the-betty-broderick-story

https://murderpedia.org/female.B/b/broderick-betty.htm

傳記:Until the Twelfth of Never: Should Betty Broderick ever be free?

Hell Hath No Fury: A True Story of Wealth and Passion, Love and Envy, and a Woman Driven to the Ultimate Revenge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王大力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
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字版權歸沒藥花園和創作者所有
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聯繫我們
精選案件專輯
關注後回復專輯名稱
連續閱讀專輯文章
國內大案|國外迷案|親密關係中的謀殺|連環殺人案|國內外冤案合集|山東臨沭少女失蹤案|漂流瓶人格|視頻專輯|寄居蟹人格|和兒童有關的案件|那些我悟出的道理|Wapi的案件專欄|知更鳥at沒藥花園專欄|真實講述|漂流瓶人格|法律科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