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羅振宇老師把全場第23個廣告依舊巧妙的「加塞」到他2022年的跨年演講之後,我終於還是沒忍住,輕輕一划,退出了他的直播間。

然後,我在朋友圈裡發了一條狀態:「我怎麼感覺羅老師的《時間的朋友》,質量下降比某晚還快。」
再然後,我意識到,我的「時間的朋友」終於還是又少了一位。
新年的鐘聲敲響,2022年了。
我想起我應該是羅振宇老師比較早的那批粉絲之一。
十年前的2012年,那一年正趕上我大學畢業,從一線城市的名校到某二點五線城市找了一份工作。
當時,我感覺最大的不適應,就是知識的閉塞與匱乏,很難再聽到大學裡名家妙語如珠、觀點犀利的講座,也無法再得到志同道合的老師、同學的薦書與書評。我感覺我的思維就像《基督山伯爵》里的艾德蒙·鄧蒂斯被丟到伊夫堡監獄一樣:從門到窗有七步,從窗到門也有七步。變得越來越閉塞、無聊,自己都想不到什麼讓自己振奮的點子。

然後在這種苦悶中,我無意中在優酷上刷到、並見證了《羅輯思維》欄目的開播。
現在想來,我當年看到羅振宇老師在鏡頭前用那種方式對知識侃侃而談,其震撼程度,有點像古羅馬時代費邊、西庇阿那幫人看到「戰略之父」漢尼拔翻過阿爾卑斯山來揍他們的感覺——
兵是我們見過的那種兵,將是我們見過的那種將,知識點都是我們熟悉的知識點,演講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那種演講。但把這些東西結合到一起……x,你居然能這樣用兵,這樣講課!

於是在經歷了畢業後頭幾個月的短暫中斷期之後,我重新開始了讀書。有很長一段時間,《羅輯思維》推薦什麼書,沒看過的,我會買來看,看過的我也會重讀。
我把那段讀書時光,稱作我的「第二讀書時代」,在我看來,我畢業以前的「第一讀書時代」讀書很多時候是盲目的,「第二讀書時代」卻多加了一分刻意,每看一本書,我就會想,作者的這個知識、觀點能不能與我的知識體系相聯通,最終讓我也能那樣自如的表達出來。而這種啟迪,很大程度上是當年的《羅輯思維》給我的。我也把羅老師的這個節目推給了我的很多同學、朋友,從這一點上說,他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確實值得被叫一聲「老師」,因為他普及的「讀書範式」,對我們確實有相當的啟迪作用。
而從傳媒的角度來說,羅振宇在2012年末推出的《羅輯思維》,確實也掀起了一場業內的「範式革命」,同期優酷、愛奇藝等平台推出過很多類似的視頻清談節目,但我始終覺得《羅輯思維》在「品控」上做的是最成功的。
如果拿餐館作比喻,同期的那些欄目中,有些更像是主廚手藝挺棒、但總有種莫名粗糲感的「蒼蠅小館」(比如梁宏達老師的節目),

有些則像是特定粉絲群熱捧,其他人卻覺得是忽悠的「網紅餐廳」(比如高曉松、宋鴻兵的節目)。

唯獨《羅輯思維》的質量和口碑總體上說,一直是恆定的,它更像是必勝客那種洋快餐——有那麼點小貴,但也有那麼點格調,你說去米其林評星可能搭不上,可是請朋友去吃個飯,肯定不會掉價。

所以我一直覺得,羅振宇老師在那一撥知識清談網紅當中能存活到最後,並且攤子鋪的最大,粉絲圈的最多,不是沒有理由的。他不僅是這種範式在國內的首倡者,最後竟也成了它的集大成者。
羅振宇這個人是個讀書人、媒體人、商人,但最本質上講,他是個聰明人,而且是古人所謂「生性穎達,見微知著」的那一種,他能小心的操縱着自己的航船,借上每一陣風、躲開每一個暗礁,航向遠方。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羅老師確實是個人才。
但這種聰明,也給羅振宇老師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其實並不能像我們這些老粉所期望的那樣,永遠的堅持一些什麼。從《羅輯思維》最初開播,到後來逐漸被更商業化的《得到》所代替。這個節目的主打口號其實在潛移默化中變化了無數次。最開始他說:「古時候有很多有錢人,自己明明有一雙眼睛,但自己是不讀書的,他們是雇別人來讀書給自己聽。從今往後,我就是您身邊的這個讀書人。讀書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所以我的口號是:死磕自己,愉悅大家,這就是我的羅輯思維。」到後來的:「有種、有趣、有料,這就是我的羅輯思維。」再到後來的:「有種、有趣、有料,這就是我們的羅輯思維。」你會發現即便在口號中,《羅輯思維》也把它最初的目標一點點置換掉了。在我看來,應該說,羅振宇老師最初許下的那個「替大家讀書」的承諾,是一個知識型自媒體做起來最舒服、也讓我們這種用戶最受用的「生態位」。因為自媒體相比於公媒體的最大魅力,就在於它不僅有知識,而且有個性、有情緒、也有主張。更像你生活中的一位朋友,或者,像羅老師所說「你身邊的讀書人」。所以從「替你讀書」,演化到「有種、有趣、有料」,這種變化本來也沒什麼問題。可是當口號從「這就是我的羅輯思維」變為「這就是我們的羅輯思維」這個感覺就變了。《羅輯思維》就開始喪失它作為自媒體的個性了,於是後期的很多作品變得越來越「水」,人還是那個人,講述還是那種講述,但卻沒有那種味道,讓老粉們開始流失。當然,對這種嬗變造成質量滑坡,我們不能說羅振宇老師沒有過警覺。我記得有段時間,他在全國各地做演講,一再強調一個概念就是「小而美」,說自己不想把《羅輯思維》搞得太大,鼓勵大家要「U盤化生存」:「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可是羅振宇老師最後還是食言了,他把自己的自媒體,從U盤,搞成了一台計算機——還是「銀河」那種超級計算機。某一年他的「跨年演講」,當羅老師對着台下數百名觀眾說出:「我的公司現在有上百名同事,他們需要在北京立足、買房。」我當時就感覺恐怕前景不妙了,因為一家大中型的公媒體,一線員工恐怕也就是這個人數,羅老師把自己的攤子鋪的這麼開、這麼大,把上百人的生計背在肩上,這顯然超過了他作為一個文化人的知識承載限度……可能也超出了我們這個社會的承載限度。所以之後的《羅輯思維》變得越來越巨大,越來越不像是自媒體,而成為一個平台。羅振宇老師改口說:他更希望外界定義他是一個「知識服務商」,而不是一個學者。但按我的理解,一個好的「知識服務商」首先應該是個學者,或者至少想成為一個學者,就像一個好的、有味道的書店,它的老闆一定是個愛書人一樣。而目標的失焦,一定會導致產品的變味兒。《羅輯思維》的長視頻停了,短音頻也逐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得到大學」、「知識城邦」、「時間的朋友」這些看似很高大上的名詞,我們這些老粉,在跟從中,已經逐漸忘記了當年那個「羅胖」最開始的許諾究竟是啥。從去年開始,就有朋友就跟我總結過《時間的朋友》的套路:每年熱點事件開場,將觀眾的情緒帶入高潮,然後由此引出一些結論,順帶夸一下金主「爸爸」們。然後台下的觀眾們會聽着羅老師教我們的新鮮的名詞,感覺好像學到了點什麼——但細一咂摸,又覺得好像啥也沒學到。於是,看《時間的朋友》,在我的圈子裡,從過去一種「很酷」的做法,日漸變得有些low。今年,當我不顧朋友嘲笑,再次打開《時間的朋友》,並在堅持聽了羅老師23段廣告和夾在其中的若干個《讀者》式小故事後最終聽不下去、被迫關掉時,我突然想到了對那種越來越強烈的觀感的最形象的描述——它也化用自今年的年度熱句,而羅老師沒用到:《時間的朋友》我以後不會看了,上一個知識傳媒時代,對來說我,也結束了。羅振宇老師曾給過我們期許,也意識到了變的危險,但他最終還是變了,為什麼。我昨天寫的新年獻詞《2022年,在大劇變中,活下去,等春來》中,曾提到規避風險就像演化一樣,一個要訣就是不要變大。有讀者的有條留言反思,我覺得說的很好:「演化的過程中,物種並不能選擇自己的進化方向是向着老鼠還是向着霸王龍一路而去;同樣的。由於每個人的性格、際遇不同,可能也很難控制自己是不是韜光隱晦吧。」是的,一種生物,一個人變不變,表面看好像是他的自主選擇,但實則無時無刻不受着「演化之手」的操弄。比如恐龍變大這事兒,為什麼除了鳥類外,所有恐龍都在中生代不約而同的變的越來越大,最終在大災變中被一鍋端了呢?有一種理論認為,原因就在於恐龍在進化中選擇了節能而高效的雙足行走,而雙足行走相比於四足行走最大的劣勢就在於,如果體型過小,可能就無法越過叢林中那些匍匐在地面上的根莖和枝叉,解決的方法,除了學會飛翔,就只能變大。而相比於飛,變大顯然是一種更簡單、粗暴、有效而又安全方法。於是大多數恐龍都選了這個最簡單的答案。而一旦有物種選了這條路,「大魚吃小魚」的競爭模式就在叢林中展開,變大的競賽也就開始了。這個道理在這些年的自媒體行業中也適用。無論是商業變現的考慮,流量競爭的壓力,還是對風險管控的擔憂。自媒體在到達一定規模之後將攤子鋪開,變大,似乎都是一條不得不選擇的路。你可以注意到,在同期興起的初代知識大v當中,羅振宇可能是目前碩果僅存並依然活躍的一個了。這無形中可能就說明了什麼——就像那位讀者提醒我的,變不變,有時候,不是你說了算。所以羅老師肯定有他的無奈,雖然他還是變了。所以羅老師還是變了,雖然他肯定有他的無奈。但,既然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了,總要許個願望,那我的願望就是「不變」——讀我的公眾號的朋友在越來越多,但我不想改變我的初衷。我想保持我的性格、我的情緒、我的知識和我的誠實給讀者。如果有可能,我也想儘量保持我的「渺小」:過去的一年中,雖然已經有很多朋友建議我組建團隊,以便更好地向視頻、音頻等方向「跑馬圈地」,但我都猶豫並最終拒絕了。因為我很怕團隊一但組建,人一多,經營壓力就會變大,我的寫作會變得扭曲,喪失知識自媒體原有的原味。所以我想保持渺小,依然做個我寫我心的「個體戶」,雖然也不知道這樣能走多遠,但也算是不改初心吧。今年,我會儘量多推薦一些書和自己讀書心得給大家,就像羅老師當年曾經啟發我們一樣。沒什麼特別的目的,也希望這些文章能啟發另一批愛智求真的朋友。我也會時刻提醒自己,把恰飯和寫作分開——飯肯定要恰的,但主次我會分好。我知道知識自媒體這條路挺難走,所以我也不確定這些承諾能不能兌現,兌現多久。我有個哥們,很毒舌,在我辦號之初就曾評價我,說:你不就是想搞一個「詐屍減配版的王小波+《羅輯思維》懷舊服」麼?我說:呵呵,你非要這樣認為也行吧。我就當你在誇我。在我看來,走前人的路並不丟人,尤其是當前人把路走完,或者走到別的路上去的時候。羅振宇老師今年在跨年演講中說:世界這麼大,你沒做完的事情,自然會有人接着做。我覺得他說的很對,並把這視作前輩對我們這些老粉的鼓勵。《巴頓將軍》里有個名場景,在北非戰場上,巴頓在擊敗隆美爾後說過一句:「隆美爾,你個出色的雜種,老子看過你的書!」 嗯,算了算,羅老師比我大不到二十歲,希望我也有說這句話的那一天。《時間的朋友》,這個我以後不會再追的節目,至少名字起得很好。時間終將逝去,它會改變一些朋友,可有些朋友,將始終不變——希望我們都能做那個不改變的朋友。說到真正不變的「時間的朋友」我想起了每年都看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今晚北京時間六點會開播,請樂迷朋友不要錯過。
另外前兩天朋友之邀受邀,給蜻蜓FM熱門節目《大頭侃人》上做了個新年對談 ,感覺還不成熟,算是一次實驗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原文聽一下,並提出您的寶貴意見。在保證初心的前提下,音頻和視頻這些事情,新的一年,我也會慢慢做,漸漸做好,請大家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