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凱風
圖 片:網絡
來 源:國民經略(ID:guominjinglve)
人口,關乎未來。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1年全國經濟和人口數據。
2021年,全年GDP達114.3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
以全年平均匯率6.45換算,2021年中國GDP達到17.7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3/4,再創歷史新高。
相比經濟,人口形勢不容樂觀。出生人口逼近千萬大關,人口增長格局或將逆轉。
數據顯示,2021年末全國人口14.12億人,比上年末增加48萬人。
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52‰;死亡人口1014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
與2020年相比,全國出生人口從1200萬降到1062萬,減少了140萬左右。與放開二孩之後2016年的1786萬人相比,減少了700多萬人。
同時,人口出生率從8.52‰降到7.52‰,直落1個千分點。
與2012年的階段性高點14.57‰相比,接近腰斬。
由於少子化+老齡化的疊加而至,全國人口增長形勢或將逆轉。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人口僅增加48萬人,而前一年還增長了204萬人,九年前的2012年增長超過1000萬人。
這背後,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持續下滑是主因。
人口自然增長率,等於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持續下滑,死亡率保持在高位,自然帶動人口增長率下滑。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僅為0.34‰,而前一年還是1.45‰,更早之前的2012年則高達7.43‰。
根據國家統計年鑑,最近10年,全國正常的人口死亡率都在7‰以上,這意味着如果出生率下降到7‰以下,人口負增長就會到來。
專家普遍預測,2025年之前,全國人口可能就會面臨負增長。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這個時間可能還會更早一些。
人口出生率為何會不斷下滑?
這背後的原因可謂眾所周知,經濟增長、觀念變遷、女性地位的提升、社會保障的健全……改變了對於生兒育女的認知,四世同堂、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等傳統思維逐漸失去了市場。
當然,房價、學區房等養育生育教育成本的存在,也是背後的癥結所在。
當年輕人在大城市裡耗盡「六個錢包」都很難買得上一套剛需房,當許多家庭為了孩子的學習而不得不接受學區房炒作的結果,對於生育的需求自然會受到影響。
這些都是長期因素。問題是,最近幾年,生育政策不斷鬆綁,全面二孩、全面三孩政策陸續落地,為何未能扭轉人口生育形勢?
一個直觀的原因是,疫情衝擊,新冠疫苗接種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結婚率和出生率。
偶發疫情的存在,疫苗接種的普及,以及加強針的推廣,讓許多年輕人推遲了結婚和生育計劃。
可以預料,一旦疫情結束,疊加全面三孩效應,出生率或許會有一波小反彈,但難以形成逆轉。
無論什麼原因,從國際經驗來看,生育形勢一旦逆轉,要想扭轉過去就難上加難了。
去年爆火的央行工作論文對此有極其精到的論述:
要認清人口形勢已經改變,要認識到人口紅利當時用得舒服,事後是需要償還的負債。
要認識到人口慣性是跨代際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將導致人口反方向變化;
這意味着,鼓勵生育,絕不只是人口政策鬆綁那麼簡單,這背後還涉及高房價、教育等一系列問題。
出生人口下滑,影響到底有多大?
人口是資產的長期之矛。人口多了不是好事,人口少了同樣也不是好事,這一切的關鍵在於人口結構。
這可通過「人口金字塔」直觀感受。
年輕人多,老年人少,這是相對理想的人口結構。而如果少子化與老齡化並存,影響則是極其深遠的。
其一,人口不是負擔,而是資源,勞動力供給一旦減少,必然對經濟增長形成拖累。
其二,少子化的問題相當嚴峻,但更嚴峻的是少子化疊加了老齡化的趨勢,這將帶來雙重問題。
我國養老金採取的是「現收現支」模式,年輕人繳納的養老金已經用於老年人的養老,未來一旦養老金收支出現缺口,這一代年輕人未來的養老金該如何解決,也就成了難題。
其三,出生人口減少,人口一旦負增長,必然會拖累資產價格,未來將沒有足夠多的「接盤俠」。
數據顯示,我國80後人口高達2.23億人,90後人口1.67億人,而00後和10後人口分別為1.58億、1.68億。
這意味着,00後和10後整體人口,相比80後和90後,少了6000多萬。
未來20後人口可能還會進一步減少。
要知道,年輕人不僅是創造者,還是房地產的重要支撐。代際人口減少,尤其是年輕人口比重下滑,將會成為房地產最大的黑天鵝。
當然,這一局面,人口流入的大城市影響並不明顯,但一般城市可能會面臨人口基本盤的壓力。
屆時,沒有人口虹吸能力的三四線城市、收縮型城市,將會迎來新的挑戰。


《打勝仗:常勝團隊的成功密碼》
作者:田濤 宮玉振 吳春波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