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任澤平團隊

華炎雪、李曉桐、梁穎等對本文數據整理有重要貢獻

11月2日,國常會提出:「面對經濟新的下行壓力和市場主體新困難,有效實施預調微調。」11月8日,人民銀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相當於定向降息再貸款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發展。

3季度GDP增速破5,經濟已經低於潛在增長率;5月尤其8月以來,經濟出現加速放緩跡象,主因是房地產市場銷售遇冷、金融信用政策收緊、基建增速下滑、就業和消費低迷、上游成本大漲擠壓以及疫情反覆等。

該出手了,以防止經濟失速。(參考10月「該出手了」)

新一輪穩增長,怎麼幹?

我們在2020年2月28日提出《是該啟動「新」一輪基建了》,倡導啟動「新基建」應對疫情和經濟下行,引發各界討論,從學術討論走向社會共識和政策。倡導的「放開三孩」也從學術觀點上升為政策。我們推薦的新基建、新能源、數字經濟等成為資本市場最大的投資機會!《新基建》一書榮獲國家重大獎項!

「新基建」所包含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新一代信息技術、半導體、芯片、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為過去近兩年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重大投資機遇,也代表了經濟發展的趨勢和力量。

新基建是大國競爭的制高點,最近美國、英國等都在發力新基建和新能能源。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在11月22日宣布,從明年開始,所有的翻新房屋或新建築物,必須為電動汽車安裝充電樁,在2030年之前,每年新增14.5萬個新的充電站,旨在完成2030年禁止銷售燃油車的目標。

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項1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法案,其中包含了新能源基建項目。與此同時,美國眾議院還通過了拜登1.75萬億美元的刺激法案,其中高達5500億美元將用於應對氣候變化,主要圍繞新能源領域。

在外部性、周期性、政策性等因素的疊加下,經濟下行壓力再次凸顯,而政策要求「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因此,發力「新」一輪基建尤其「新基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凸顯。

我們建議:

啟動「新」一輪基建,以新能源、數字經濟等為代表的新基建作為跨周期、寬信用的主要抓手,兼顧短期穩增長穩就業和長期調結構高質量,定向降息降准、結構性財政政策給予支持;

房地產要軟着陸,避免硬着陸,在堅持「房住不炒」「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的前提下,合理調整過緊的政策,同時避免「一刀切」與「鐘擺式」調控,加快構建以城市群戰略、人地掛鈎、金融穩定和房產稅為主的長效機制,推動房地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大居民消費支持力度,暢通物流堵點、降低物流成本、適當消費補貼、發展線上經濟等;

保供穩價,調節不合理的過高大宗商品價格,避免對下游中小企業的成本擠壓;

調高擴中提低,形成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實現共同富裕。

1、該出手了:8月以來經濟出現加速放緩跡象

10月經濟數據呈滯脹特徵:經濟放緩,物價高位。量跌價滯的滯漲之後是量價齊跌的衰退。從三駕馬車來看,10月房地產數據延續大降,基建低迷,消費疲軟;出口維持高增,主要是價格因素的貢獻強化,數量因素的貢獻邊際下滑,且新出口訂單連續6個月景氣收縮。物價方面,PPI同比13.5%創新高,CPI剔除豬肉價格後同比2.56%。

感受一下近期的主要經濟指標冷暖情況:

2021年第三季度GDP兩年複合同比增長4.9%,第一、第二季度分別增長5.0%和5.5%。

10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同比分別為-21.7%和-22.6%,分別較9月下滑8.5和6.8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5.4%,連續7個月下滑;土地購置面積和土地成交價款同比分別為-24.2%和-0.4%;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同比-9.5%。


1-10月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同比增長0.7%,較1-9月下滑1.5個百分點。

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複合僅增長4.6%,實際兩年複合同比3.2%。

10月中國出口額(以美元計)同比增27.1%,兩年複合增速18.7%,較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

10月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50.3%、48.6%和47.5%。

2、怎麼對沖疫情和經濟放緩壓力?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還是新基建,「新基建」兼顧短期和長期,是實現跨周期調節的重要抓手,短期有助於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於培育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長期競爭力,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

這幾年,中國經濟分析研究最需要的是客觀專業務實。現在一提到基建有些人就會說是刺激鐵公基,這是誤解。過去40年,沒有適度超前的基建,怎麼會有中國製造的強大競爭力?沒有超前的網絡寬帶建設,怎麼會有互聯網經濟的繁榮發展?而印度經濟發展潛力釋放不出來,很大程度受制於基礎設施短缺,道路、橋樑、衛生系統都問題很大。

從歷史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增發特別國債加強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推出大規模基建投資,儘管當時爭議很大、批評很多,但現在看來意義重大,大幅降低了運輸成本,提升了中國製造的全球競爭力,釋放了中國經濟高增長的巨大潛力。

「新基建」是有時代烙印的。如果說20年前中國經濟的「新基建」是鐵路、公路、機場、橋樑,那麼未來20年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基建」是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科技新基建,以及教育、醫療、社保、戶籍等民生新基建,還包括發展資本市場、減稅降費、擴大對外開放、保護知識產權等制度新基建。

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在「新」,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簡單重走老路,導致過剩浪費和「鬼城」現象。

未來「新」一輪基建主要應有五「新」。

一是新的領域。調整投資領域,在補齊鐵路、公路、橋樑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G、特高壓、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城際高速鐵路、城際軌道交通、大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創新穩增長,發展創新型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是新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最終是為人口和產業服務的,未來城鎮化的人口將更多地聚集到城市群和都市圈,比如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未來上述地區的軌道交通、城際鐵路、教育、醫療、5G等基礎設施將面臨嚴重短缺問題,在上述地區進行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最大化經濟社會效益。對人口流入地區,要適當放鬆地方債務要求,以推進大規模基建;但對人口流出地區,要加強債務約束,避免因大規模基建造成明顯浪費。

三是新的方式。新基建需要新的配套制度變革。新基建大多屬於新技術、新產業、新經濟,需要不同於傳統基建的財政、金融、產業等配套制度支撐。在財政政策方面,研發支出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低稅率;在貨幣金融政策方面,在貸款、多層次資本市場、併購、IPO(首次公開募股)、發債等方面給予支持,推動規範的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在產業政策方面,將新基建納入國家戰略和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

四是新的主體。要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准入,擴大投資主體,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項目要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事實上華為、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已經大力投入新基建。政府、市場和企業相互支持配合,市場能幹的儘可能交給市場,這樣更有效率,政府提供財稅、金融等基礎支持。區分基礎設施和商業應用,前者是政府和市場一起,後者是更多依靠市場和企業。

五是新的內涵。除了硬的「新基建」,還應該包括軟的「新基建」,即制度改革。加強信息公開透明,補齊醫療短板,改革醫療體制,加大汽車、金融、電信、電力等基礎行業開放,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改善營商環境,大幅減稅降費尤其是社保費率和企業所得稅,落實競爭中性,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新激勵機制,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的積極性等。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十四五」規劃提出: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

有觀點認為,大搞減稅基建將增加地方債務負擔、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大,我們認為這種觀點缺少長遠的大局觀,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時候財政還要保收支平衡將使企業居民雪上加霜,財政應該搞跨期平衡,從平衡財政轉向功能財政。只要中國經濟繁榮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何愁未來財政問題。如果百業蕭條,財政何談平衡。

十幾年前,很多觀點都說北京人口太多了。2000年北京常住人口1382萬人,2008年1695萬人,根據統計部門公報2019年2154萬人,事實上根據大數據可能已經超過2500萬人。20年前我們按照1500萬人規劃了這座城市,規劃了她的土地供應、軌道交通、公路、教育、醫院,現在北京人口增加了1000萬人,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所以,人口流入城市進行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助於穩增長,而且是重大民生福音,何樂而不為呢?

3、人民銀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相當於定向降息再貸款支持新能源和綠色經濟

11月8日央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相當於定向降息再貸款支持綠色經濟、新能源。截止2021年Q3,綠色貸款累計餘額14.78萬億。央行碳減排支持工具可能釋放1萬億級別的貨幣量。

預計未來以新能源、數字經濟等為代表的新基建將成為跨周期調節、寬信用的主要工具,以替代過去刺激房地產、老基建和重化工業作為穩增長的主要手段,定向降息降准、結構性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都正在來的路上。一個時代落幕了,新的時代開啟了。我們每個人每個企業最終都是時代的產物。未來的經濟形勢分析、貨幣財政政策框架、經濟動力結構都在被改寫,時代轉身了。

11月8日,人民銀行創設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這一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以穩步有序、精準直達方式,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發展,並撬動更多社會資金促進碳減排。

人民銀行通過碳減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引導金融機構在自主決策、自擔風險的前提下,向碳減排重點領域內的各類企業一視同仁提供碳減排貸款,貸款利率應與同期限檔次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大致持平(一年期3.85%,五年期4.65%)。碳減排支持工具發放對象暫定為全國性金融機構,人民銀行通過「先貸後借」的直達機制,對金融機構向碳減排重點領域內相關企業發放的符合條件的碳減排貸款,按貸款本金的60%提供資金支持,利率為1.75%。

為保障碳減排支持工具的精準性和直達性,人民銀行要求金融機構公開披露發放碳減排貸款的情況以及貸款帶動的碳減排數量等信息,並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對這些信息進行核實驗證,接受社會公眾監督。

碳減排支持工具的推出將發揮政策示範效應,引導金融機構和企業更充分地認識綠色轉型的重要意義,鼓勵社會資金更多投向綠色低碳領域,向企業和公眾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循環經濟等理念,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的項目:以減少碳排放為導向,重點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三個碳減排領域。初期的碳減排重點領域範圍突出「小而精」,重點支持正處於發展起步階段,但促進碳減排的空間較大,給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帶來顯著碳減排效應的行業。

具體而言,清潔能源領域主要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利用、生物質能源利用、抽水蓄能、氫能利用、地熱能利用、海洋能利用、熱泵、高效儲能(包括電化學儲能)、智能電網、大型風電光伏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戶用分布式光伏整縣推進、跨地區清潔電力輸送系統、應急備用和調峰電源等。節能環保領域主要包括工業領域能效提升、新型電力系統改造等。碳減排技術領域主要包括碳捕集、封存與利用等。後續支持範圍可根據行業發展或政策需要進行調整。

碳減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用增量資金支持清潔能源等重點領域的投資和建設,從而增加能源總體供給能力,金融機構應按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提供融資支持,助力國家能源安全保供和綠色低碳轉型。

4、面對疫情衝擊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大國競爭,減稅降費勢在必行,放水養魚,與民休息。中國全口徑的宏觀稅負(含土地出讓收入)高於美國,非稅負擔更高,而民生支出少、社會保障層次低。

1)全口徑下2018年中國的「宏觀稅負」為35.2%,高於美國的26.3%。全口徑的財政收入包括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以及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導致大量稅收由企業繳納。中國稅收的徵收對象以企業為主,美國稅收的徵收對象以個人為主。2018年,中國的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之和占財政收入比重52.8%,而美國的企業所得稅占財政收入比僅3.7%。

2)中國的非稅收入主要包括專項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和其他收入。中國非稅收入占財政收入仍較高,2018年為14.7%。美國聯邦非稅收入在美國聯邦財政收入占比較低,不足4%。近年來中國持續推動減稅降費,稅收收入、財政收入占GDP比重持續下降,但是土地出讓收入、社保收入持續上升帶動宏觀稅負上升,抵消了部分減稅降費的成果。同時,近年來的減稅以增值稅為主,但增值稅為流轉稅,減增值稅並不能直接增加企業利潤,且存在二次分配效應,占據強勢地位的國企和上游受益更明顯,民企和中下游企業受益程度低。

3)稅收在「用之於民」方面有差距,中國社會保障的低層次和發達國家的高福利對比鮮明。大量的稅費收入用於吃飯財政和建設性支出,用於社會大眾的福利保障受到擠壓,社會保障水平偏低。

4)企業面臨的勞動力、環境、土地要素成本持續上升,進一步抵消了減稅降費對企業減負的效果。我國企業面臨着行業壟斷、服務業開放度較低導致的高昂的土地、電力、天然氣、石油、物流、融資等基礎性經營成本,在國際競爭中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將伴隨人口紅利的消失而衰減。我國汽油、柴油、天然氣、電力、土地價格分別為美國的1.6、1.3、4.5、1.3和2.6倍。

5)建議:

優化減稅降費方式,從當前主要針對增值稅的減稅格局轉為降低社保費率和企業所得稅稅率,提升企業獲得感,真正讓企業和老百姓得實惠。

推進間接稅為主向直接稅為主轉型,隨着二產比重下降和三產比重上升,從高速增長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兼顧經濟建設和民生投入,我國稅制應進行改革轉型。

中國應完善個稅制度,拓展稅基,將部分隱性收入人群納入到徵稅範圍,降低最高邊際稅率,增加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抵扣,防止個稅淪為逆向調節的工薪稅。

繼續推進資源稅擴圍與消費稅徵稅對象調整,充分發揮保護環境、促進綠色發展,反映資源的稀缺性。


5、如果說疫情是黑天鵝,那麼中國少子化老齡化加快才是長期真正的挑戰。2020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200萬(七普初步匯總),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13.5%,未富先老。日本首相安倍把少子化視為國難,俄羅斯總統普京稱俄羅斯的命運和歷史前景取決於人口。調整人口政策事關人口健康可持續、中國長期經濟增長和民族復興。

1)出生人口持續下滑。繼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下降200萬後,2019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萬至1465萬,2020年出生人口1200萬,比2019年下降265萬,降幅為18%。從長期趨勢看,由於生育堆積效應逐漸消失、育齡婦女規模持續下滑,當前出生人口仍處於快速下滑期,預計2030年將進一步降至不到1000萬。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養老負擔、機會成本高抑制生育行為,「生得起、養不起」。

2)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快,2022年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20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13.5%,未富先老問題突出;美日韓老年人口比重達13.5%時人均GDP均在3.1萬美元以上,而中國僅1萬美元。從發展趨勢看,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2022年將進入占比超過14%的深度老齡化社會,2033年左右進入占比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使得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顯,養老金缺口將日益增加。

3)人口紅利消失,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滑。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已於2010年見頂,2010-2020年15-59歲人口占比下降6.79個百分點。2010-2019年中國經濟增速已從10.6%降至6.0%,即將進入「5時代」。老齡化提高消費降低儲蓄和投資,導致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並引發消費結構變遷,比如醫療保健占比將逐漸提升。

4)該不該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我們建議:第一,儘快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讓生育權回歸家庭自主,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實行差異化的個稅抵扣及經濟補貼政策。加大托育服務供給,大力提升0-3歲入托率從目前的4%提升至40%。進一步完善女性就業權益保障。加強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權利。加大教育醫療投入,保持房價長期穩定,降低撫養直接成本。第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打造高質量為老產品和服務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加快推進國資劃轉社保補充缺口,推動社保全國統籌,發揮養老保障體系中第二、三支柱的重要作用。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鼓勵企業留用和僱傭年長勞動力,適時適當推遲法定退休年齡。打造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

我們提出,「中國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加速到來,全面放開生育刻不容緩,實在不行先放開三孩」,推動社會認識深化。從學術討論到社會共識,最終上升為政策。

6、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最好的辦法是開放,開放促進繁榮。

中國行業開放程度高低不一,越開放的行業競爭力越強。加入WTO以後,汽車走向「市場換技術」和搞保護政策,結果是大而不強、國內市場基本淪陷;家電積極對外開放,迅速崛起、享譽全球。

當前中國行業的開放程度可分為三類:一是開放程度較高,如多數製造業和旅遊業;二是限制類,主要集中在基礎能源和自然壟斷行業,如電力、金融、電信和醫療;三是禁止類,主要涉及意識形態和國家安全,如互聯網信息業、新聞廣播業和軍工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總體持續提高並取得巨大進步,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關稅方面,汽車、化妝品和高端服裝關稅水平與國際相比仍然偏高。二是投資方面,OECD公布外商投資限制性指數排名,中國在70個主要經濟體中排名第6,僅好於馬來西亞、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和菲律賓,2010-2018年,中國總體限制性指數僅提高4個名次。三是知識產權方面,中國在基礎研發、執法透明度、產權保護和維權意識方面偏薄弱。

從家電和汽車發展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看,中國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相信市場,相信企業家,相信科技創新人才,展現開放自信,釋放巨大的發展潛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