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張奧平增量研究院院長
來 源:增量研究院
(ID:Zengliangyanjiuyuan)
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強勢收官。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18.3%,二季度增長7.9%,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4.0%。
在IMF最新預測中,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達到5.9%,其中新興市場和發達經濟體實際GDP增速分別為6.4%和5.2%。中國經濟實現8.1%增速,再次領先全球經濟增速與新興市場增速。
在經濟總量數據可喜可賀的背後,我們更需關注的是,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正處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到2035年中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則需要在保持經濟一定增速的前提下,繼續深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堅持綠色發展,持續推進產業轉型。
而從短期來看,由於全球疫情持續反覆,中國經濟正面對多年未見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2022年在「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經濟工作總基調下,政策發力將適當靠前,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也將更有機地結合。
2021年經濟增長「由高到低」的成因:
全球「上游通脹」造成中國「下游通縮」
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走出「由高到低」的走勢,是內外部因素共同影響所導致。
從外部來看,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實行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全球供應鏈、能源等問題使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維持高位,造成全球「上游通脹」的局面。而全球的「上游通脹」問題則造成了中國經濟持續性的「下游通縮」難題。
從內部來看,為經濟在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實現更為長期的平穩發展,多項行業政策進行結構調整;以及在雙碳目標下的能耗雙控、限電限產,使得大量中下游中小企業面臨上游成本衝擊的發展困境,市場主體預期持續轉弱。
而伴隨着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五個正確認識」,進行適度的政策糾偏;和保供穩價效果的有效顯現(如煤炭、螺紋鋼等大宗商品價格回落明顯);以及美國等發達經濟體超寬鬆貨幣政策加速縮減退出;國際原油等部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低;全球供應鏈緊張局勢逐步緩解,中國經濟的「下游通縮」以及市場主體的預期轉弱將得到有效緩解。
2022年經濟增長「由低到高」的內涵:
政策發力與市場回暖驅動經濟走向復甦
2022年的中國經濟,將實現「前低後高」的穩中求進之勢。從內部政策層面來看,面對多年未見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了七大政策部署。
其中,在宏觀政策中的財政政策部分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在貨幣政策中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這些政策皆表示出經濟中「有形之手」將大幅提升擴大內需的效力。
此外,通脹數據12月CPI、PPI呈現出的雙回落態勢,以及其剪刀差持續縮小,則為2022年宏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為有利條件(《中國人民銀行法》中給出的中國央行兩大目標: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貨幣寬鬆的窗口正在逐步打開,政策發力將適當靠前(2022年1月17日,央行開展7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1000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MLF操作和逆回購操作的中標利率均下降10個基點,本月進行超額續作MLF並實施降息)。
而伴隨着政策發力的適當靠前,供給衝擊的有效緩解,以及內需的逐步恢復,中國經濟將於二季度前後走出此輪短期周期中的衰退期,進入新的一輪復甦期。
值得注意的是,從外部來看,雖然2022年,美國等發達經濟體超寬鬆貨幣政策加速縮減退出,以及伴隨着全球疫情的恢復,美國、日本、德國等出口強國出口份額實現回升,外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效果將逐步走弱,但近兩年我們建立的「出口優勢」,如產業鏈完備、供應鏈穩定、技術升級等,將難以消失,這也將在「雙循環」戰略下為經濟發展貢獻更為長期的價值。
2022年經濟增量:
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將實現更為有效的結合
目前中國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在2021年已達到1.2萬美元左右,接近世界銀行所設定的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世界銀行2020年7月確定的高收入國家最新標準為人均GDP 12535美元)。
中國經濟正處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階段,而經濟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看驅動經濟增長的底層動能能否實現由要素投入驅動(依靠資源或者廉價勞動力),向技術創新驅動(激發市場微觀主體創新發展活力)的跨越。
在近兩年的中國經濟發展中,科技創新擺在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在2020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八項重點任務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排在首位;在2021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七大政策部署中,提出「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要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
從數據來看,代表科技創新的高技術產業投資,尤其是其中的高技術製造業投資是疫後經濟發展中持續性的亮點。2021年11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6.6%;兩年平均增長14.2%,比1-10月份加快0.7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2.2%、6.4%。
此外,通過先行指標PMI數據可以看出,高技術製造業未來將保持較快的增長。2021年12月,高技術製造業行業PMI為54.0%,高於臨界點,行業保持持續擴張態勢。高技術製造業新訂單指數和從業人員指數分別為56.1%和51.7%,高於2021年11月2.9和1.1個百分點,表示高技術製造業市場需求持續較快增長,用工量在不斷增加,行業發展持續向好。
雖然,伴隨着政策面的調整與經濟結構的轉變,科技創新對經濟的貢獻度在逐步提升,但是,貢獻70%左右技術創新的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難題依然難以破解,它們往往缺乏大量的固定資產作為抵押,難以實現債權融資發展,這便擠壓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從而擠壓了中國經濟的創新空間。
2021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要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
資本市場的全面註冊制改革,以及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的北交所設立,將促進資本更好發揮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強化資本市場在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循環方面的重要功能;使得更多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實現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發展,從而持續深化中國經濟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本文作者張奧平系經濟學家、創投專家,增量研究院院長、增量資本創始人,同時兼任人民網人民創投專家諮詢委員會特聘專家、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青企協特聘經濟顧問、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智庫專家委員、越南建設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會特邀講師等,2021年獲南開金融首席經濟學家論壇青年經濟學者。

《打勝仗:常勝團隊的成功密碼》
作者:田濤 宮玉振 吳春波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