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

當看到金色大廳里重又坐滿了觀眾,

當聽到《拉德斯基進行曲》又再掌聲中行進,

我感到希望仍在。

各位好,又寫了很久沒有休更了,今天休息一下,不寫正稿了。
昨天的文章談到了「時間的朋友」,有朋友說生活還是要有儀式感的,一個人每年還是要定期做一點固定的事情。
我想了想,說的也對,無論是羅老師的《時間的朋友》,還是曾經的央視春晚,其實都想成為這種有儀式感的東西。希望代替受眾記錄一年又一年的流逝。
所以這裡給大家推薦一下昨天的《2022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從剛上小學的1997年到今天,至少有記憶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我已經聽了二十多年了,基本上場場不落。對我來說,這個音樂會就像如今日本動漫中的「泥頭車」一樣有助人穿越的奇效,每當音樂廳里響起熟悉的旋律,響起《春之聲》或《女人心》,響起《南國玫瑰》或《新撥弦波爾卡》、響起《蝙蝠序曲》與《晨報圓舞曲》時,我就能想起自己在某一年第一次聽到它時的那種感覺。

晨報圓舞曲
時光匆匆流去,卻徒留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在你的心頭,若干年後,當你聆聽某段熟悉的旋律時,你會猛然想起那種味道,想起那時那地那人。然後你發覺,時過境遷,但時光依然沒有白白流失。

這就是我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香檳波爾卡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基本主要只演施特勞斯家族的作品。其實長大以後,接觸了更多古典音樂和樂迷圈,我發現很多資深樂迷朋友對這個家族的作品是很鄙薄,認為他們從來沒有寫過那種大型的古典音樂套曲,跟貝多芬、柴可夫斯基這樣的大家差了一個段位。
「施特勞斯?那不就是19世紀的廣場舞嗎?交響樂版的《酒醉的蝴蝶》、《小蘋果》。」——我一個朋友這樣說過。
這種批判可能有點道理,但我自己仍然割捨不下對施特勞斯家族音樂的眷戀。
一則,是因為,是他們創作的那些優美的旋律帶我入了欣賞交響樂的這個門。
二則,當我了解這個家族,尤其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人生之後,我就越發欽佩這位偉大的作曲家。
其實關於這位作曲家的故事,我之前在《我為什麼要「逼」着自己,像他一樣自主996》一文中已經講過了——他少年學音樂曾備受阻力,但在被音樂感動、篤定志向之後他發憤圖強,幾乎用一切自己能掌握的時間去寫作。
促使小約翰·施特勞斯如此拼命的原因有三。
一是對觀眾掌聲的渴望,小施特勞斯自從第一次看到父親的音樂獲得的歡呼之後,就迷戀上了這種接受歡呼的感覺。
二是對自己的不甘,由於起步較晚,小施特勞斯開始他的創作時,歐洲有大批同輩音樂家已功成名就,所以終小施特勞斯一生,他都特別焦慮,創作的焦慮感始終催逼着他,他非常害怕自己沒有拿到與才華相匹配的音樂地位前,就默默無聞的死去了。
三是對時代的判斷,小施特勞斯生於1825年,逝世於1899年,如果你了解西方的古典音樂,會知道這個時代已經接近了傳統意義上古典音樂的末期,古典音樂的主流開始越發放棄音樂的旋律美,民族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等等等等,各種不那麼「好聽」的流派開始逐漸唱主角。而小施特勞斯被稱為是「旋律之王」,他的音樂無意玩那麼多的深沉,就是想要以單純的旋律之美征服觀眾。而想走通這條路,時代留給他的時間也不多了。

一千零一夜圓舞曲
我有時候常常想,我之所以經常逼自己這樣天天寫作,可能也無外乎這三點吧——對讀者共鳴的渴望,對令名的渴望,以及時代的緊迫感。總是懸在我寫作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催着我早點把想寫的東西寫出來。
我覺得,這是一種挺好的人生態度。歸根結底,人還是應該趕快生活。為時代,也為自己。
所以我喜歡小約翰·施特勞斯,喜歡他那些徹夜肝出來的,只為觀眾們的快樂而肝出來的優美旋律。有生之年,我也將一直喜歡下去,並讓這些音樂賦予我前行的力量。

蝙蝠序曲
現在想來,我們這一代人,能那麼早的接觸到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與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中國社會風氣有關。
1987年元旦,央視第一次轉播了由卡拉揚指揮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立刻在當時中國的青年群體中掀起了一股古典音樂熱。我媽媽應該就是那會兒跟風買了一盤當年音樂會的磁帶,在一段時間內經常拿出來聽。
再之後我就出生,所以我小時候經常會聽到這盤磁帶,我對它熟到幾乎把裡面的曲目表都快背下來。
所以今年新年音樂會的曲目單是特別勾起我懷念之情的,因為裡面的《蝙蝠序曲》和《天體圓舞曲》剛好都是卡拉揚當年演繹過的。

天體圓舞曲
如今,好像有很多人喜歡嘲笑80年代的中國知識分子,覺得當時的中國知識階層主流純粹是在附庸風雅,崇洋媚外,其實他們對西方的了解很粗陋淺薄——就像很多人批評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其實「不古典」一樣。
但我始終覺得,什麼事兒都要對比來看。有的時候,附庸風雅未必是個貶義詞——「附庸風雅」所附庸的,好歹是「風雅」,肯這樣的做的人們好歹有一顆向美向善之心,這總比附庸粗俗、淺薄、醜陋或威權要好的多。
所以,他們說我們附庸風雅?就讓他們說去好了。我們為成為風雅而非鄙俗的附庸而驕傲。
我想,我父母那一代知識分子,依然是可敬、可愛的,因為他們好歹看到了什麼是美,並把一種好的審美的習慣留給了我們。
謝謝那時風華正茂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當年的音樂我們仍在聽,你們的夢想,將由我們接續。
所以,讓我們聆聽維也納,附庸、並熱愛那音樂、熱愛那美和它所帶給我們美好回憶。
正因為這些美好的存在,我們的人生才是值得期許的。新的一年才是值得努力的。

另外,今年,很高興的看到,維也納的金色大廳里又坐滿了觀眾。因為疫情的嚴重,去年的新年音樂會是無觀眾的,穆蒂指揮的《拉德斯基進行曲》因為沒有掌聲的伴奏而顯得特別孤獨、悲壯。
可是昨天,當雄壯的鼓聲重新響起,當全場的樂迷在年近八旬的巴倫博伊姆大師的指揮下一起鼓掌。我們分明能感到那個文明在復甦,全人類,在歷經磨難之後,必會重整旗鼓。

全文完
說是休更,但還是寫了3000字,休更這一天,我也會寫好今年的工作和生活計劃,願大家過好元旦這幾天假。

給你們秀一下我許久未碰、但打算今年苦練的小提琴與2022年的手帳本。
片頭的配樂,是今年新年音樂會的開場曲,約瑟夫·斯特勞斯的《鳳凰進行曲》,而今年的第二首則是他哥哥小約翰·施特勞斯《鳳凰展翅圓舞曲。》我覺得老巴倫博伊姆今年這倆曲子選的都很用心。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